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同生长阶段兰州鲇消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不同生长阶段兰州鲇(Silurus lanzhotaensis)胃、肝胰脏、前肠、中肠、后肠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兰州鲇蛋白酶活性大小为:前肠>中肠>后肠>肝胰脏>胃,阶段1[体重(51.9±6.0)g]>阶段2[体重(228.6±16.6)g]>阶段3[体重(448.9±26.5)g],且差异显著;淀粉酶活性:肝胰脏>胃>前肠>中肠>后肠,阶段1>阶段2>阶段3,差算显著;脂肪酶活性大小为:后肠>中肠>前肠>肝胰脏>胃,但各阶段差异不显著.随着年龄的增长,兰州鲇对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能力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2.
不同年龄黑尾近红鲌消化酶活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一龄和二龄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肝胰脏及肠道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并对两个年龄组个体的上述消化酶活性分别进行了比较。实验测得一龄鱼蛋白酶活性大小为前肠>中肠>后肠>肝胰脏,二龄鱼蛋白酶活性大小为中肠>前肠>后肠>肝胰脏;两个年龄组淀粉酶活性变化趋势相同,为肝胰脏>中肠>后肠>前肠;两个年龄组消化道中脂肪酶活性变化趋势也基本相同,为后肠>中肠>前肠>肝胰脏。总体来看,一龄鱼消化酶活性大于二龄鱼,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差异显著,而脂肪酶活性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在二龄鱼人工配合饲料中,要适当减少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  相似文献   

3.
不同养殖模式下尼罗罗非鱼消化酶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东省3种较常见的罗非鱼养殖模式作为实验对象,开展养殖模式对尼罗罗非鱼消化酶活性影响的研究,旨在阐明养殖模式中水温、饲料成分等因素对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养殖模式分别为传统养殖模式(M1),一年两造养殖模式(M2),鱼虾混养养殖模式(M3).养殖中定期进行水质测定,4次取样并运用生化法测定消化酶活性.3种模式酶活性比较结果发现,M2的胃总蛋白酶活性最高,M1肠总蛋白酶活性最高;3种养殖模式总蛋白酶活性趋势都是肠总蛋白酶>胃总蛋白酶>肝胰脏总蛋白酶.M2的肠总脂肪酶、肠总淀粉酶、肝胰脏总脂肪酶活性和肝胰脏总淀粉酶活性总体高于其他两种模式,同时,饲料系数总体低于其他两种模式.研究表明,罗非鱼不同脏器的蛋白消化能力不同,以肠道最强;3种养殖模式总体蛋白消化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M2对脂肪及淀粉的消化能力较强,可减少尼罗罗非鱼对蛋白的需求量,降低饲料系数,从而降低饲料成本达到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不同生长阶段斑节对虾消化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斑节对虾不同生长阶段蛋白酶、脂肪酶及淀粉酶活性变化的分析,探讨了斑节对虾在生长过程中对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利用。结果表明,根据消化酶活性,可将斑节对虾生长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在体长10~12.5 cm阶段之前,随着个体的增大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不断升高;第2阶段,在12.5 cm之后,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下降。肝胰腺、胃、肠3种不同消化器官的消化酶活性在不同生长期也不一致,大致上蛋白酶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胰腺>胃>肠;脂肪酶活性:肠>肝胰腺>胃;淀粉酶活性:肠>胃>肝胰腺。  相似文献   

5.
鮸鱼消化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小燕  吴天星  李军  胡麟 《水利渔业》2006,26(4):86-87,93
以体重320~350 g的鱼免鱼(Miichthys miiuy)为实验材料,研究鱼免鱼消化酶的分布及不同pH值条件下胃、肝胰脏、幽门、前肠、后肠中蛋白酶的活性。结果表明,蛋白酶在各消化器官的比活力顺序:胃>肝胰脏>前肠>幽门>后肠,数值分别为:439.75±6.82、404.46±11.64、255.42±2.41、123.23±0.46、49.39±2.81;淀粉酶比活力顺序为:幽门>肝胰脏>前肠>胃>后肠,数值分别为:3 107.82±84.57、2 420.72±52.852、336.15±10.57、1 617.34±31.71、1 247.36±21.14;脂肪酶比活力顺序:肝胰脏>幽门>前肠>后肠,数值分别为:177.99±0.23、80.79±6.97、46.69±5.06、42.76±2.25。胃、肝胰脏、前肠、幽门、后肠的蛋白酶最适pH值分别是1.9、9.0、8.4、9.0、8.0。研究表明:鱼免鱼的胃含有较高的胃蛋白酶及淀粉酶活性,在食物消化中起了重要作用。肝胰脏的蛋白酶、淀粉酶及脂肪酶的总酶活比其它消化器官都高,因此认为肝胰脏是消化酶的主要分泌器官。  相似文献   

6.
淇河鲫鱼消化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淇河鲫鱼肠道中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肝胰脏,肠道中蛋白酶活性顺序是前肠<中肠<后肠;肝胰脏和肠道各部分的脂肪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肠道中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肝胰脏,但是肠道中淀粉酶活性前肠与中肠没有显著差异,而后肠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太湖秀丽白虾(Exopalaemon modestus)不同生长阶段的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太湖秀丽白虾的生长可分为3个阶段,体质量小于0.1g时,蛋白酶活性维持在较高水平;体质量介于0.1~0.3g之间时,蛋白酶活性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体质量大于0.4g以后,蛋白酶活性进一步降低;其中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均很低。成虾肝胰腺、胃和肠3种不同消化器官的消化酶活性差异显著,蛋白酶活性依次为胃〉肝胰腺〉肠,淀粉酶活性则为胃〉肠、肝胰腺。  相似文献   

8.
黄鳝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鳝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之一,营养丰富、肉质鲜美,深受人们的喜爱。黄鳝的人工养殖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成功的养殖,除了要解决好繁殖和苗种培育的问题外,还需要配制适宜的人工配合饲料。而黄鳝的配合饲料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限制了黄鳝的大规模养殖。对于黄鳝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内分泌和繁殖方面,消化生理还无人做过。本实验对黄鳝的消化酶活力进行了测定,探讨了黄鳝的消化能力和消化特点,为更好地进行黄鳝人工饲料的配制,以及进一步了解黄鳝的生理生化特点提供一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9.
不同饲料对黄鳝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代勤 《水产学报》2003,27(6):558-563
进行了黄鳝喜食的天然动物性饵料蚯蚓、鲢肌肉和配合饲料对黄鳝消化酶活性影响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黄鳝各消化组织中蛋白酶活性均以摄食蚯蚓组增加幅度最大,其次为摄食鲢肌肉组,而以摄食配合饲料的蛋白酶活性增加最小;(2)胰蛋白酶的活性变化则以摄食鲢肌肉组的增加幅度最大,以摄食蚯蚓组次之,摄取配合饲料组的增加幅度最小;(3)淀粉酶的活性以摄取配合饲料的黄鳝的增加幅度最大,其次为摄食鲢肌肉组,增加幅度最小的为摄取蚯蚓组个体;(4)脂肪酶的活性变化以摄取鲢肌肉的增加幅度最大,其次为摄食蚯蚓的,摄食配合饲料组增加幅度最小。这表明不同饲料对黄鳝消化器官消化酶的活性影响不同,这可能与不同饲料的营养组成、性质有关,食物中的不同营养物质会刺激黄鳝消化器官分泌相应的消化酶,以便更好地消化所摄取的食物。  相似文献   

10.
鱼消化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体重320~350 g的(鱼免)鱼(Miichthys miiuy)为实验材料,研究(鱼免)鱼消化酶的分布及不同pH值条件下胃、肝胰脏、幽门、前肠、后肠中蛋白酶的活性.结果表明,蛋白酶在各消化器官的比活力顺序胃>肝胰脏>前肠>幽门>后肠,数值分别为439.75±6.82、404.46±11.64、255.42±2.41、123.23±0.46、49.39±2.81;淀粉酶比活力顺序为幽门>肝胰脏>前肠>胃>后肠,数值分别为3 107.82±84.57、2 420.72±52.85、2 336.15±10.57、1 617.34±31.71、1 247.36±21.14;脂肪酶比活力顺序肝胰脏>幽门>前肠>后肠,数值分别为177.99±0.23、80.79±6.97、46.69±5.06、42.76±2.25.胃、肝胰脏、前肠、幽门、后肠的蛋白酶最适pH值分别是1.9、9.0、8.4、9.0、8.0.研究表明(鱼免)鱼的胃含有较高的胃蛋白酶及淀粉酶活性,在食物消化中起了重要作用.肝胰脏的蛋白酶、淀粉酶及脂肪酶的总酶活比其它消化器官都高,因此认为肝胰脏是消化酶的主要分泌器官.  相似文献   

11.
比较不同来源黄鳝(Monopterus albus)的个体繁殖力,研究了其个体繁殖力分布特征、变化规律及与生物学指标的关系.以怀卵量作为绝对繁殖力的表征参数,对雌性黄鳝进行解剖测定.结果显示,野生黄鳝绝对繁殖力(F)为181-729粒,人工培养黄鳝F值为165-589粒,人工繁育黄鳝F值为135-352粒;野生黄鳝基于体重的相对繁殖力(FW)为5.4-11.8粒/g,人工培养黄鳝FW为3.5-9.3粒/g,人工繁育黄鳝FW为4.96-8.55粒/g;野生黄鳝基于体长的相对繁殖力(FL)为5.8-17.2粒/mm,人工培养黄鳝FL为4.85-15.00粒/mm,人工繁育黄鳝FL为4.35-9.03粒/mm,不同来源黄鳝在F、FL、FW上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来源和体色均不同的黄鳝其F和FL均具有极显著差异,而FW差异不显著;所有黄鳝的F和野生黄鳝的FL与体长、体重生物学指标密切相关,其余F、FL和FW与各生物学指标均相关性较小.研究表明,野生黄鳝的F、FL和FW均高于人工培养和人工繁育的黄鳝,怀卵量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2.
摘 要:实验测定了外界铜离子对鲤鱼的肝胰脏和肠道中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铜离子浓度条件下,蛋白酶的活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肝胰脏>中肠>后肠>前肠;淀粉酶活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中肠>前肠>肝胰脏>后肠;脂肪酶活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 肝胰脏>后肠>前肠>中肠;随着铜离子浓度的增加,4种消化器官中的3种消化酶活性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0.28和0.56 mg•L-1的铜离子对4种消化器官中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激活作用,而0.84mg•L-1的铜离子则对4种消化器官中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0.28、0.56和0.84 mg•L-1的铜离子对4种消化器官中的脂肪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激活作用;鲤鱼肠道中的蛋白酶活性对铜离子的浓度变化较敏感,可以考虑用作水体铜离子污染的环境生物学指示。  相似文献   

13.
将初始体质量(26.67±0.05)g的健康黄鳝饲养在1.5 m×2.0 m×1.5 m的网箱中,网箱内水花生覆盖水面90%以上,投喂用饲料级鸡肉粉替代鱼粉的5组等氮等脂饲料:鱼粉组(对照组)、15%替代组、30%替代组、45%替代组和60%替代组,研究以饲料级鸡肉粉替代鱼粉对黄鳝生长、肠道消化酶活力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的...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鲫(Carassius auratus)在9℃、16℃、25℃、30℃温度条件下的血液学指标和消化酶活力的变化。结果显示,鲫血清无机成分中的镁、磷在16℃时存在最大值,而其它成分变化不显著。在9~25℃水温范围内,甘油三脂、总胆固醇、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等均随水温上升而上升,并在25℃时达到最大值,而超过25℃后,甘油三脂、总胆固醇、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等含量均随水温升高而下降。在9~30℃水温范围内,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随水温上升先升高、后下降,在25℃时达到最大值。鲫肠道中,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在9~25℃阶段升高,25~30℃时下降,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均在25℃时最高;而肝胰脏中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随温度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以冰鲜鱼与配合饲料5个不同比例饵料饲养黄鳝(Monopterus albus)14周,设定配合饲料所占比例分别为0%、25%、50%、75%、90%,研究不同饵料比处理对黄鳝生长、体成分及部分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各处理组黄鳝增重率、成活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粗蛋白及粗脂肪含量随饵料中配合饲料比例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均以90%配合饲料组最低;而各组体灰分和水分差异不显著(P〉0.05);各处理组黄鳝的血清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血糖有显著差异(P〈0.05);与完全投喂冰鲜鱼(0%组)相比,其它各处理组血清GOT和GPT显著降低;75%配合饲料组血清GOT、GPT(50%组除外)、总胆固醇均为所有处理组最低;表明黄鳝投喂以25%冰鲜鱼和75%配合饲料的混合饵料为宜。  相似文献   

16.
以冰鲜鱼与配合饲料5个不同比例饵料饲养黄鳝(Monopterus albus)14周,设定配合饲料所占比例分别为0%、25%、50%、75%、90%,研究不同饵料比处理对黄鳝生长、体成分及部分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各处理组黄鳝增重率、成活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粗蛋白及粗脂肪含量随饵料中配合饲料比例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均以90%配合饲料组最低;而各组体灰分和水分差异不显著(P>0.05);各处理组黄鳝的血清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血糖有显著差异(P<0.05);与完全投喂冰鲜鱼(0%组)相比,其它各处理组血清GOT和GPT显著降低;75%配合饲料组血清GOT、GPT(50%组除外)、总胆固醇均为所有处理组最低;表明黄鳝投喂以25%冰鲜鱼和75%配合饲料的混合饵料为宜.  相似文献   

17.
三种体色黄鳝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线粒体Cyt b基因部分序列测序技术研究3种体色黄鳝Monopterus albus群体(深黄斑鳝、青黄斑鳝、青斑鳝)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差异。结果显示:三个群体黄鳝共有变异位点53个,单倍型36个;平均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9153、0.7517、0.9457;平均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00426、0.00211、0.00601。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较小(0.00282~0.04970),分子方差分析(AMOVA)中仅有2.10%的变异来自群体间,表明三种不同体色黄鳝群体间未有明显遗传分化。群体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深黄斑鳝与青黄斑鳝群体间亲缘关系最近,深黄斑鳝与青斑鳝亲缘关系最远。  相似文献   

18.
黄鳝(Monopterus albus)H-Y抗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自制的抗H-Y血清,对黄鳝进行脾淋巴细胞毒性试验,检测各发育时期的性腺,脑,脾及肌肉组织,结果如下:(1)雄性有H-Y抗原存在,雌性无;(2)性逆转过程中,H-Y抗原从雌性到雄性是从无到有逐渐递增的;(3)黄鳝经17α-甲基睾酮处理后,雌性,间性,雄性三个发育阶段H-Y抗原的存在状况并未发现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9.
黄鳝血清白蛋白的纯化及抗体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阴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从黄鳝血清中得到其血清白蛋白,命名为MAA-serum,分子量为67kDa,为单链非糖蛋白,其N末端氨基酸序列为GHKKW。用0.5mg/只MAA-serum作为免疫源免疫大白兔,经3次免疫后,抽取大白兔血液,分离血清,饱和硫酸氨沉淀,获得抗MAA-serum的多克隆抗体。经ELISA方法测定该抗体与黄鳝血清白蛋白的免疫反应,抗体滴度为1∶100000。经初步研究发现黄鳝皮肤中也有大量血清白蛋白分布,该抗体为进一步研究MAA-serum在皮肤中的分布及生物学功能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硫酸铜等4种药物对黄鳝鱼种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万全  王婧 《水产科学》2005,24(12):29-30
选用4种常用药物对黄鳝进行急性致毒试验。根据24 h半致死浓度TLm24的大小来判断药物对黄鳝的毒性大小。结果显示,可将其由高到低排列如下:硫酸铜>敌百虫>溴氯海因>二氧化氯。并根据TLm24和TLm48计算了各种药物的使用安全浓度。此4种药物的安全浓度分别为2.1 mg/L,2.27 mg/L,3.07 mg/L,4.6 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