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据国内农业科学研究预测,中国未来农业开发的趋势将向以下6个方面发展。 一是从“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利用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进行合理组装、精细配套、组成各种类型的多功能、多层次、多途径的高优生产系统。 二是从“自然式”向“设施式”发展。如根据农作物的特点,设置高度自动化的控制系统、全套先进的输送营养液系统及配套的系列设备等,以实现集约化、工厂化生产体系。 三是从“农场式”向“公园式”发展。到21世纪,由于田地日益珍贵,  相似文献   

2.
<正>由化学化向生物化发展目前,农业已经普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和各种激素,专家认为,随着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的发展,这种局面正在发生变化。由农场式向公园式发展可供观光的农场完全是自然景色,空气新鲜,布局艺术,游人除观景赏奇外,还能尽情品尝各种奇瓜异果。这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3.
垂直农场也叫立体种植农场,是把田地向多层建筑的楼层化农场发展,在人工修筑的多层建筑物里,充分利用可循环的能源和温室技术,模拟农田的农作物生长环境,进行各种高效的农业生产。以芝加哥垂直农场为例,分析了该垂直农场运行机制及商业模式,剖析了都市垂直农场发展相关问题,并从战略研究、技术研发、协同创新与平台构建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我国都市垂直农场探索与实践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当传统的土地已经难以挖掘出更多潜力时,人们将目光对准了空中。有科学家提出,可以将庄稼种到空中去——建造摩天大楼,令其变身为垂直农场。设想:摩天大楼里种粮食垂直农业的原则基础非常简单:不是把农作物从农场运到城市,而是尽可能在向上延伸而不是向外扩展的城市温室中种植作物。1999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环境卫生学及微生物学名誉退休教授迪克森·戴斯波米尔称,垂直农场不仅能解决  相似文献   

5.
2011年以来农作物保险在农业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篇文章详细阐述为什么作物保险能在农业扶持项目中占据主要地位,通过分析现有农作物保险的特点、作用以及在未来可选择的发展路径,探讨农作物保险如何支持未来农场的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6.
正当前,农村的劳动力渐渐向城市转移,大量的农民离开自己的土地到城市工作,向非农产业转移已是大势所趋。乡村由原来的零散人员向集体、合作性农场发展。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多年考察的一份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也明确指出,未来十年,我国的农业劳动者将锐减。而致富农民的前提也需要大量减少农业产业的从业人员。党中央提出,"要积极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培育有文化、懂农业政策,掌握种植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勤  相似文献   

7.
前沿     
<正>海底农场突破传统:未来农业新选择外媒报道在意大利,科学家正尝试革新农业生产,试图在海底培育农作物。在他们的海底农场,有五个透明"农作物豆荚"被固定在海底,在里面可以培育草莓、罗勒、豆子、大蒜和生菜。海底农场项目的科学家说:"‘农作物豆荚’内壁的冷凝水,可以为植  相似文献   

8.
<正>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城打工离开农村,造成了农村有大量荒置的土地无人耕种。为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问题,国家鼓励发展家庭农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国家未来将加强对家庭农场政策扶持,在注册管理、土地流转、金融信贷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措施,并且将推动家庭农场的发  相似文献   

9.
家庭农场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方式之一,它不仅有利于科学种田,而且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为解决"未来谁来种田"这个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但目前家庭农场在我国发展仍存在着制度不健全、缺乏现代新型职业农民、融资困难等障碍。对荆州市家庭农场进行调查,从家庭农场的融资渠道、融资结构以及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东北地区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农业灾害监测、农作物种植结构监测、农作物长势监测、估产和农业土地资源普查监测等一系列农业遥感研究及应用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从东北地区农业遥感研究及应用进展出发,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结果 】东北地区在农业灾害监测、农作物种植结构监测、农作物长势监测与估产和农业土地资源普查方面充分发挥了遥感技术的优势,并得到较好的应用。【结论 】面对东北地区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未来从“天空地网”一体化农情监测与预警,推广发展智慧农业、无人农场的现代农业,黑土地保护及耕地质量监测,聚集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等方向开展深入研究,将能不断促进东北农业的高效、绿色、安全发展。  相似文献   

11.
《北京农业》2008,(4):49
<正>当前世界农业科技领域正在酝酿着一系列重大变革,主要有7种趋向。1由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大量农产品,巧妙利用各类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空间差和时间差,进行错落组合,综合搭配,构成多层次、多功能、多途径的高效生产系统。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初期,由于农作物的出现改变了人类游猎迁徙、居无定所的命运,生产方式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的攫取经济向能动地改造自然的农业经济过渡。大约在公元前8000年以后,我国的史前农业经济逐渐由粗放的初级形态向精细的高级形态渐进,黄河、长江、淮河、辽河等大河流域,凡是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地方,都开展了农耕作业,并呈现向四周扩展的趋势。龙山时代,随着农业工具的进步和农业聚落的扩大,极大  相似文献   

13.
<正>有专家认为,未来农业走向将出现五大趋势:一是从"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即利用各种农作物在生育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进行合理组装,精细配套,组成各种类型的多功能、多层次、多途径的高优生产系统。  相似文献   

14.
荷兰玻璃温室蔬菜种植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健 《世界农业》2000,(10):26-27
荷兰玻璃温室蔬菜种植者经过了百年的发展,已有相当的规模。玻璃温室内种植蔬菜年产值达 14亿美元,占荷兰农业总产值的 7 5%,其中 3/4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玻璃温室蔬菜栽培由家庭农场经营,面对强手如林的竞争,种植者在生产中采用最佳的繁殖材料、高效管理和质量控制,种植与贸易的结合,快捷的经销系统,大大促进了基础设施的发展,使荷兰的玻璃温室蔬菜种植不断完善。   1专业化生产程度高   荷兰玻璃温室总面积超过 1万 hm2,其中用于种植蔬菜的面积为 4 200hm2,由 4 400家农场经营,每家农场平均拥有玻璃温室面积为 9 …  相似文献   

15.
发展家庭农场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文华 《现代农业》2014,(11):63-64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各大报纸对"家庭农场"进行了热情的报道,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极具诱惑的未来。家庭农场是促进家庭经营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有效形式,是促进农业转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留住农村年轻人农内就业的有效路径。然而"家庭农场"发展中仍存在困境。文章将从家庭农场经营角度分析其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对家庭农场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保证我国的农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美国公司农场的发展趋势及其成因,探讨了公司式农业经营的比较优势和适宜领域所在。在此基础上提出:家庭农场作为农业经营的主导形式,并不能否认公司农场在特定领域的比较优势和加快发展的合理性;美国农场结构演变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但两国农业发展环境和农业组织功能的差异仍应引起高度重视;未来中国公司农场的发展重点应是家庭持有的公司农场,非家庭持有的公司农场不应成为中国公司农场发展的主要选择。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由自然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进程,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除与科技水平提高相关以外,物质的大量投入也起着关键性作用。然而,任何事情往往有好的一面,也有不  相似文献   

18.
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主要就是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科学技术以及专门针对农村生活方面和一些简单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包括种植,养殖,化肥农药的用法,各种生产资料的鉴别,高效农业生产模式等几方面。其发展趋势为:由"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由"农场式"  相似文献   

19.
日光温室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良好途径,也是北方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内容。我国土地人均面积较少,需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入世后参与农业经济大循环,需要提高农副产品质量;灾害性天气频频发生,需要保护地生产。日光温室是未来一个时期北方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设施,温室推广普及工作非常重要。一、分析国情和温室现状,确定推广形式和温室类型日光温室推广工作涉及国情和温室状态,必须在国情基础上向市场迈进,缺一不可。我国农业自身存在特殊性,自然情况复杂;现行日光温室存在建造目的和使用作用两个极端性问题,边远贫困地区的温室推广有一…  相似文献   

20.
张建 《北京农业》2008,(11):20-20
立柱式无土栽培是在不影响平面栽培的情况下,通过在温室内竖起立柱使栽培向空间发展,充分利用温室空间和太阳能,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温室设施利用率,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成为资源节约型和工厂化高效农业,使传统农业向具有观光、休闲、美化功能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