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1986,1993,2003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在构建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陕北农牧交错带1986-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陕北农牧交错带耕地、未利用土地和沙地面积不断减少,主要转化为林地和草地;居民及建设用地大幅增加,水体面积不断缩减。与此相应,生态系统功能严重退化,但环境逐渐好转,主要是人文因素逐渐增强了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土地利用格局中,耕地、林地、草地和沙地是影响环境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其中林地、草地面积的增加是改善环境的主要原因,而沙地面积大、降水稀少成为城市化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瓶颈,是限制环境改善或导致生态恶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基于TM的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1986、1993及2000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应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陕北农牧交错带1986~2000年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该区近15 a来耕地面积减少,城乡用地逐年扩大,林、草地明显增加;但土地荒漠化的趋势还在加剧.  相似文献   

3.
粒度是土地利用过程运算的基本单元,不同的粒度影响着土地利用分析结果.粒度效应产生的基础之一是空间异质性,所以具有区域性,开展典型地区的粒度效应研究具有意义.文中以化德县为例,利用GIS和Fragstats平台,以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空间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为途径,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的土地利用的粒度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牧交错带地区主导土地利用过程的地类为草地和耕地,合适粒度范围在10-50hm2之间,其中以10-20hm2范围最适宜.粒度效应与地类面积的数量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有关,并受计算方法的影响.基于面积优势原则进行粒度粗化的过程中,研究区内各地类斑块的面积差异是影响粒度效应的关键,其中优势地类对粒度效应具有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及预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脆弱区和生态屏障,土地利用变化迅速。文中基于遥感数据探讨了20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利用变化;基于2008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并运用CA-Markov模型,模拟了未来10年(2018)后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20年随着耕地比例下降、林地比例升高,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结构比例趋于合...  相似文献   

5.
从地处农牧交错带的察右后旗景观生态条件及资源状况着手,在基于土壤类型单元的土地农业适宜性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以最佳经济效益为目标,设计出一个生态治理与资源开发并举的,林草田复合的生态经济系统。  相似文献   

6.
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以1992年和2002年TM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利用斑块面积、形状、优势度、景观破碎度、土地利用的变化以及各种景观类型之间转换等景观特征指标,从多个层面对鄂温克族自治旗景观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0a时间内,研究区域景观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迅速增加,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林地、草地和湿地等景观类型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以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和河滩地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利用1989、2000及2006年3期TM遥感影像,采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对陕北农牧交错带草地面积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分析表明:从1989年到2000年,由于土地开发利用频繁,草地面积退化较快;从2000年到2006年,草地面积减少得比较缓慢.并利用Markov模型对陕北农牧交错带草地面积的变化情况进...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中部地区荒漠化与土地利用之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RS与GIS技术手段分析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中部地区荒漠化情况,得 出结论如下:①研究区土地退化主要以草地、耕地退化为主。其中,草地退化严重。在2000 年,草地退化面积达3556516.9hm2,占总草地面积的75.3%;耕地退化面积为1905119.6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69.2%。②研究区土地荒漠化面积达5982412.2hm2,占研究区面积的 71.0%。其中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8.6%;水蚀荒漠化面积次之,面积 2491597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9.6%;盐渍化面积最小,为239296hm2,只占2.8%。  相似文献   

9.
阜康荒漠绿洲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受自然分异和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制约 ,通过划分景观样带和选取景观空间格局指标 ,本文重点揭示该区域景观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 1 ) 1 987年至 1 998年间阜康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在洪积扇上增加 ,在冲积平原上下降 ;荒地则刚好相反。林地面积在低山丘陵带和洪积扇带下降 ,在冲积平原上没有变化。牧草地面积在低山丘陵带上升 ,其他各带均下降。城镇面积在各样带上都有所增加 ,水域各带基本不变。 ( 2 )低山丘陵带和洪积扇带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下降 ,优势度上升 ;而冲积平原则多样性和均匀度上升 ,优势度下降。景观破碎度有增加的趋势 ,表明了人为影响的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0.
农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是陆地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选取我国北方典型农牧交错区当地主要作物玉米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在传统深耕覆膜种植方式下不同时期(翻耕后、幼苗期、成熟期、次年翻耕前)的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地区传统耕作方式下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地上碳储量显著大于地下碳储量,而土壤碳密度随着土层加深变化规律不明显;单株玉米平均碳含率为43.3%,除根系外,玉米叶片、茎秆有机碳含率变化规律表现为幼苗期>收获期;单株玉米碳储量为收获期>幼苗期;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密度为收获期>幼苗期>次年翻耕前>翻耕后,土壤碳密度在翻耕后较其他时期显著降低(P<0.05);农田生态系统总碳密度与土壤碳密度变化规律一致。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经过一个完整的作物生长季后土壤碳密度在次年翻耕前较前一年翻耕后增加了13415 kg?hm -2;而作物的碳密度在收获期高达10974.8 kg?hm -2。由此可见,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对大气有明显的固碳减排作用,其“碳汇”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进程中,农牧交错带聚落的形成、演变及分布格局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文中利用地图资料、统计资料、深度访谈资料、地名志及地方志等资料建立聚落数据库,基于个案分析,研究了内蒙古扎鲁特旗聚落格局与形成。研究发现:牧村小且稀疏,蒙古族居多;半农半牧村规模适中,分布不均,蒙汉杂居;农业村大且密集,汉族居多。聚落形成经过四个阶段,即择优生成期(1932年前);缓慢增长期(1932~1949年);快速扩展期(1949~1980年);形成回落期(1980年后)。农牧交错带的聚落形成过程中,聚落类型、布局、景观在不断地变迁,对当地人民生活、公共服务、社会经济的改善和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目前,农牧交错区的新农村建设应充分考虑不同类型聚落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借助航片,编制景观生态图(1∶1万),并选取基本参数、空间特征指数,从景观的二维水平方面定时研究了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平原区景观空间格局,结果表明:该地区以旱地、水浇地、草地为主,居民工矿用地、林地、园地、水域占地为辅的典型农牧景观,斑块表现出显著的非随机格局。人类影响强烈的班块,一般形状规则,边界整齐,廊道连通性好而较规则;反之,形状狭窄,边界复杂而不规则  相似文献   

13.
基于RS、GIS以及地理探测器,结合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对甘肃农牧交错带2000—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度、利用程度和地类转移进行分析,并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在不同时期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甘肃农牧交错带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要用地类型,三者占比超过95%,土地利用结构差异度均小于0.01、结构总体趋于稳定,全域土地利用动态度总体呈先增加后放缓的趋势;(2)耕地、林地和草地的转化占研究区总体变化面积的96%以上,各地类间转换活跃,LUCC较集中分布于陇中黄土丘陵区和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3)在长时序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下,地理探测器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甘肃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在不同时段驱动因子相异,其变化受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地理因素共同作用驱动(前者对土地利用变化解释度更强),各因子间交互作用均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效应,双因子交互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解释度强于单因子解释度。  相似文献   

14.
以扎鲁特旗2000年TM影像作为信息源,并结合野外考察进行人机交互判读,建立土地荒漠化数据库.结果表明:扎鲁特旗土地荒漠化严重,荒漠化率达28.88%.荒漠化类型有沙质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和盐渍化.土地荒漠化空间分异明显,南、北部严重而中部较轻,农牧交错区比纯农区和纯牧区严重.地形地貌、松散的土质以及干旱多风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是土地荒漠化的基本条件,过度垦殖、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人口剧增是间接原因,而管理失误才是土地荒漠化的根源.要遏制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严峻态势,必须加强管理,控制人口,改革土地利用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重视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84,1991年和2000年3个年度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景观区划图,通过定量指标体系,分析了伊金霍洛旗1984-2000年间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以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草地是当地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占总土地面积的59.03%~69.33%.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年变化速率和动态度3个指标来看:1984-1991年土地利用变化以建设用地(增幅为162.75%,下同)和乔木林地(114.70%)的快速增加,流动沙地(-37.11%)和草地(-8.30%)的减少为特点.1991-2000年,以林地(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增幅分别为-61.43%和-88.47%)大幅减少,流动沙地(102.28%)和草地(17.45%)大幅增加为特点.从空间稳定性看,草地(未变化比例为66.71%~77.05%,下同)和水体(50%左右)最稳定,耕地(基本在30%左右)次之,其他类型稳定性较差.草地和水体的空间位移较小,而建设用地、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及流动沙地的空间位移较显著.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能值理论和方法,以农牧交错带的武川县为案例对该区域的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农牧系统耦合和农户经济生产力及10多年来的能值投入和产出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结合当地的一些实际情况试图说明该区域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面临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北方农牧交错带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迫切要求关注老龄化的耕地撂荒效应.文中分析区域老龄化现状,探讨老龄化的撂荒效应,揭示农户耕地利用意愿及困境,结果表明:1)北方农牧交错带老龄化系数为13.61%,增长速度加快,高于全国水平,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2)老龄化严重区县耕地撂荒较多,村庄老龄化系数与撂荒率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位于农牧交错带的内蒙古固阳县16个乡1 60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分析,指出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抗干扰能力弱、易于发生风蚀、水蚀的生态背景是制约农牧交错带传统农牧业经济发展的生态瓶颈,探讨并提出了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农牧企耦合发展模式”,分析论证了该模式对于解决农牧交错带生态和经济问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商都县PRED系统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并建立了商都县PRED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通过系统分析,绘出因果关系图和流程图建立了商都县PRED系统动态仿真模型。经过计算机上多次调试,观察比较和动态调控,得出对商都县PRED系统重要指标进行预测的四种方案。最后提出了商都县PRED系统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应采取的措施与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以武威市古浪县绿洲为典型研究区域,基于2005年武威市土地利用现状图,运用MapInfo、ArcInfo并结合ArcView中的Patch Analysis 3空间格局分析模块对古浪绿洲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研究。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土地利用景观生态评价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古浪绿洲为典型的绿洲农牧景观。形成以水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