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高温干旱事件频发,对植被健康生长造成了严重影响。针对相关性方法难以准确刻画复合干热胁迫下植被脆弱性的问题,利用1982—2015年去趋势和标准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detrended and standardiz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SNDVI)、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and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和标准化气温指数(standardized temperature index,STI),构建基于Vine Copula的复合干热胁迫下植被脆弱性评估模型,量化黄土高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气候区植被对高温干旱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大部分区域SNDVI与SPEI呈正相关关系,与STI呈负相关关系,草地SNDVI与SPEI、STI的相关性最高,其次为耕地,林地最低;2)相对于单一干旱或高温事件,复合干热事件进一步加剧了植被脆弱性,复合干热胁迫下黄土高原6、7、8月植被损失概率分别为0.51、0.57和0.55,较高的区域集中在陕西北部、宁夏、甘肃东部和内蒙古等地区;3)黄土高原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对复合干热的脆弱性各异,脆弱性从大到小依次为草地、耕地、灌木、林地。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植被对气候极端事件的响应,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陆地生态系统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适合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长的微生物肥料提供优良的菌种资源,采用选择性培养基法从东乡野生稻根际中分离筛选出A2、A5、A8、A11、A16、A18菌株6株根际促生菌(PGPR),并对菌株的促生特性和生态适应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分离筛选出的6株PGPR在促生特性和生态适应性方面存在差异,A5和A18菌株有溶磷能力,A2、A5、A11、A18菌株有产生铁载体能力,A5、A8和A18菌株有溶钾能力,6株菌株均有产生生长素的能力和产ACC脱氨酶的能力;A5和A18菌株表现出极强的耐酸碱性,在不同酸碱条件下均生长旺盛;A5和A18菌株可在NaCl浓度为1.2 mol·L-1的培养基上生长,表现出极强的耐盐性;A5、A8和A18菌株可在聚乙二醇含量为30%的培养基上生长,表明其能耐受重度干旱;A2、A5和A18菌株可在含有不同稀释浓度的乙草胺培养基上生长,表明其可耐受除草剂;6株菌株可在含有不同浓度的嘧菌酯和吡虫啉的培养基上生长,其中A5和A18菌株生长最为旺盛,表明6株菌株均有耐药性,且A5和A18菌株耐受性最强。优选A5和A18菌株进行16S rDNA 基因序列分析鉴定,A5菌株为温哥华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vancouverensis,A18菌株为Pantoea cypripedii。水稻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在减施50%氮肥的条件下,与不接种对照相比,接种A5、A18和A5+A18菌株可分别增产23.11%、17.33%和29.68%,表明接种A5、A18和A5+A18菌株对水稻有很好的促生增产效果,其中接种复合菌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我国热带、亚热带干热地区土壤发生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桃林  赵其国 《土壤学报》1990,27(2):207-218
本文对我国四川渡口、云南元谋和元江、广西田林以及海南岛西部等几个干热地区土壤的形成条件和发生学特征及发育程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对该类土壤发生上的共性及差异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干热地区土壤与相应湿润地区土壤相比,具有淋溶特征不明显及土壤发育程度较轻等共同特征.不同干热地区因干热程度及水热配置上的不同,土壤在发育强度上也表现出明显差异,其顺序是:粤11号>滇5号>桂7号>滇1号>滇4号,分别处于铁铝化、弱铁铝化、准铁铝化、铁硅铝化及硅铝化阶段.  相似文献   

4.
桔青霉形态分化与核酸酶P1产量突变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新乐  寿谦  张虹  陈敏  刘璇 《核农学报》2009,23(4):606-611
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CICC 4011菌株经60Coγ射线诱变以及多菌株连续多轮原生质体融合后,变异株产核酸酶P1能力与形态性状出现了较大差异。研究表明黄绿色或灰绿色菌落产酶水平较高,绿色或艾绿色菌株产酶水平较低。选择不同产色特征的变异株(J1Y6、 F-13、F-R-33)与CICC 4011进行比较,表明4株桔青霉生长速度没有明显差异。融合子F-R-33菌落呈深艾绿色,产水溶性红色素,核酸酶P1低产(23.1U/ml);诱变菌株J1Y6菌落呈黄绿色,产水溶性黄绿色素,核酸酶活较高(167.3U/ml);融合子F-13菌落呈灰绿色,不产水溶性色素,核酸酶活较高(578.6U/ml)。电镜观察发现J1Y6、F-13分生孢子梗上帚状分枝减少,菌丝生长粗壮,产孢能力不及4011及F-R-33。核酸酶P1和色素虽然都是次级代谢产物,但核酸酶P1的合成明显与生长相关,而色素的合成则表现出非相关性。突变株RAPD-DNA多态性检测率为70%。UPGMA聚类分析,菌株F-R-33与出发菌株4011聚为一类(相似系数0.9),核酸酶P1高产菌株J1Y6和F-13聚为一类,高产与低产突变株的DNA多态性表现出明显差异(相似系数0.8)。  相似文献   

5.
通过无菌砂土管培养试验 ,从 2 30株紫云英根瘤菌中筛选出 9个对水稻“汕优 6 3”有一定促生作用的菌株。采用上述菌株及本室先期分离的高效固氮紫云英根瘤菌 JS5 A16在无菌土杯栽条件下接种水稻 ,发现 JS3A18- 3、JX1A10 - 1、ZJ11A6 - 2、HN6 A4 - 1、HN10 A8- 1、S14的促生作用均很显著。但在有菌土盆栽试验条件下 ,只有 HN10 A8- 1、JX1A10 - 1两个菌株对“汕优 6 3”的分蘖及植株鲜重、根鲜重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重庆地区早秋气候高温多雨。以21个平菇菌株为试验材料,测试菌丝在34℃、36℃、38℃、40℃、42℃高温胁迫下的耐受能力,观察菌丝在胁迫解除后的恢复生长情况;同时,进行早秋栽培试验,以筛选出适合重庆早秋季节栽培的高产优质平菇菌株。结果表明:34℃下华海2号菌丝体生长速度最快,为38.5 mm·d~(-1),其次是P558、茶39、9426和夏福2号,分别为37.17 mm·d~(-1)、37.17 mm·d~(-1)、37.0mm·d~(-1)、36.83 mm·d~(-1);36℃以上各个菌丝的生长受到严重抑制。在早秋栽培试验中P558的产量最高,品质较好。综合认为,P558、夏福2号和华海2号等平菇菌株耐热性较好,生长势强,高产优质,适合重庆早秋栽培。  相似文献   

7.
从耐药性木霉菌株的诱变选育过程中,得到一株能在含多菌灵2000mgL-1培养基上生长的变异菌株T12。该菌株在以多菌灵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中,于25℃、200rmin-1振荡培养5d,对多菌灵的降解率达到73.1%。在pH6.0、温度25℃、5%接种量和加入0.5%酵母粉为最适降解条件下,该菌株对多菌灵的降解率达到92.1%。对原土壤、自然风干土壤和高温烘干土壤中的多菌灵进行室内降解实验,在25℃~28℃,5%接种量,15%含水量的条件下处理10d,对多菌灵的降解率分别达到79.7%、76.5%和70.5%。研究结果为该菌株在土壤生物修复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盆栽控制土壤水分和气候箱控制温度的方法,定量研究高温对栓皮栎幼苗胁迫的温度指标。设定土壤体积含水量>14.5%(无干旱胁迫,T0)、12.5%~14.5%(轻度干旱,T1)、9.5%~11.5%(中度干旱胁迫,T2)、5.5%~7.5%(重度干旱胁迫,T3)4种土壤水分处理水平,在气温35、37、39、…、49℃下,各温度处理时间均设置为1、2、…、6h。通过测定干旱条件下栓皮栎叶片光系统PSII最大量子效率Fv/Fm、光合量子产额Y(II)、调节性热耗散Y(NPQ)和非调节性热耗散Y(NO)等叶绿素荧光参数随温度的变化过程,确定叶片光系统活性受损的温度指标。结果表明:(1)从T0、T1、T2到T3,Fv/Fm、Y(II)随温度上升其曲线的降低幅度逐渐增加,说明干旱水平对胁迫温度指标有较大影响;(2)由Fv/Fm确定的不同干旱水平PSII受损的温度指标为51.6~57.5℃;而由Y(II)确定的胁迫影响光合作用产率的温度指标为40.7~52.5℃;(3)Y(NPQ)开始上升的温度由T0、T1的45℃降至T2的43℃、T3的41℃;(4)Y(NO)的变化表现为T0不升高,T1大于47℃时开始升高,T2和T3在45℃以上开始升高。说明干旱和高温叠加条件下,PSII受损的温度和光合作用产率下降的温度指标与无干旱相比有较大差异,干旱胁迫越严重叶片光系统PSII受损的温度指标越低。干旱使栓皮栎主动和被动热耗散均增加,主动耗散过剩光能开始增加的温度低于被动热耗散开始增加的温度。  相似文献   

9.
采集除草剂阿特拉津污染的土壤,通过直接涂布法和富集驯化培养分离法,分别获得6株和5株能够降解阿特拉津的细菌。通过降解效率和降解动态试验,筛选到1株高效降解阿特拉津的菌株FM326,该菌株能以阿特拉津为唯一的碳源和氮源生长,培养96h后对1000mg·L-1阿特拉津降解效率达到97%。通过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DNA序列分析,菌株FM326鉴定为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sp.)细菌。该菌株表现出最适生长温度30~35℃,最适生长pH值5~9,好氧生长的生长特性。  相似文献   

10.
从新疆五家渠103团盐碱地盐穗木根际的3份土样中筛选出10株产ACC脱氨酶的菌株,通过对这10株菌株的ACC脱氨酶活性和耐盐能力的测定,结果显示其中有4株菌株ACC脱氨酶活性较高,且能在盐(NaCl)浓度12%生长.根据ACC脱氨酶活性以及耐盐性能的测定结果,选择W5、W8、W9这3株菌株进行鉴定,通过生理生化实验、B...  相似文献   

11.
为获取能够高效吸附黄曲霉毒素B1(AFB1)的益生菌,研究16株益生菌对培养基中AFB1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11株菌株对AFB1具有明显的吸附效果,其中酿酒酵母Y1吸附效果最佳,对其菌体处理方式和吸附时间进行优化后,对AFB1的吸附率可达81.16%。复合物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Y1与AFB1通过物理方式结合,且该结合可逆。加热处理可使各菌株的AFB1吸附能力显著增强。扫描及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加热处理后Y1菌体表面由光滑变得凹凸不平,并且其细胞壁厚度增加至原来的148.73%,与AFB1的接触面积增加,从而导致Y1对AFB1的吸附能力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2.
山西矿区复垦土壤中解磷细菌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矿区复垦土壤贫瘠、 有效磷含量低。解磷细菌能够将有机磷和难溶性无机磷转化为可溶性磷,促进植物对磷素的利用。因此筛选和鉴定具有解磷能力的菌株,可为解决矿区生态恢复使用的微生物肥料提供菌种资源。【方法】采用平板分离法初筛菌株,得到D/d1.5的菌株,然后以磷酸钙为磷源,通过液体发酵试验复筛菌株,挑选出解磷率高于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As1.223的菌株。以磷矿粉和卵磷脂为磷源,液体发酵试验测定菌株的解磷能力及磷酸酶活性。进行菌株的生长试验以测定菌株温度适宜性、 耐盐性及耐酸碱性。通过形态学、 基因序列分析及脂肪酸组成分析综合进行菌株鉴定。 菌落形态观察用营养琼脂平板培养基培养;菌体形态即细胞形态及其大小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基因序列分析采用16S rDNA序列测定,基因在线比对采用EzTaxon数据库;使用美国MIDI公司的Sherolock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对菌株进行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利用无机磷和有机磷平板培养基,从山西省矿区复垦区土壤样品中筛选出19株解磷微生物,其中D/d1.5的有7株。在以磷酸钙为磷源的液体培养试验中,4株菌的解磷率高于巨大芽孢杆菌As1.223,解磷率为7.89%~12.61%,最高的为菌株Y14。4株菌对磷矿粉的解磷率为0.81%~1.21%,最高的为菌株Y14。在以卵磷脂为磷源的液体培养试验中,4株菌的解磷率与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为1.79%~3.07%和24.3~28.4U/L,均高于巨大芽孢杆菌As1.223; 碱性磷酸酶活性为11.9~50.2U/L;菌株Y14的解磷率与磷酸酶活性均最高。4株菌均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以Y14的适应性最强。H22、 Y11和Y34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同源性在99%以上,Y14与泛菌属(Pantoea sp.)有99.79%的同源性; H22、 Y11和Y34的细胞脂肪酸组成特征峰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相一致,Y14与泛菌属(Pantoea sp.)相一致;H22、 Y11和Y34被鉴定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Y14为泛菌属(Pantoea sp.)。【结论】分离、 筛选到4株高效解磷菌,对于磷酸钙和卵磷脂的解磷率均高于巨大芽孢杆菌As1.223。4株菌分别隶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和泛菌属(Pantoea sp.)。菌株Y14无机磷与有机磷平板的D/d值分别为3.28与1.59,降解磷酸钙、 磷矿粉、 卵磷脂的解磷率分别为12.61%、 1.21%、 3.07%,酸性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为28.4 U/L和50.2 U/L,均为4株菌里最高的,且环境适应能力最强,生长温度为20~60℃,能耐受pH 4~11的酸碱梯度和2%~7%的盐分梯度,Y14被鉴定为泛菌属(Pantoea sp.)。4株菌均具有良好的解磷能力及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可望进一步研发成为微生物肥料生产菌种。综合D/d值、 解磷率、 磷酸酶活性和生长试验,本试验最终确定适合山西矿区复垦农田推广的高效解磷菌菌株为Y14。  相似文献   

13.
以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为唯一氮源,从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ACC脱氨酶活性的菌株D5A.该菌在以ACC为唯一氮源条件下,其ACC脱氨酶比活力为0.084 U/mg.另外,D5A还具有产生吲哚乙酸(IAA)、耐盐以及溶磷的特性.在液体培养条件下该菌株产IAA高达112 mg/L,在90 g/kg盐含量的培养基中仍能够正常生长且具有较强的溶解矿物磷能力.同时该菌对酸碱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在初始pH4~10的LB培养基中生长良好.种子发芽试验表明在3 g/kg和6 g/kg浓度NaC1的逆境条件下,该菌株能显著提高高羊茅种子的发芽率和芽长.最后,通过对其进行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该菌株初步鉴定为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sp.).  相似文献   

14.
发酵鸡粪的高温蛋白分解菌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含有酪素的细菌培养基进行稀释分离,从自然鸡粪堆肥中筛选出16株分解蛋白能力较强的菌株,透明圈直径(d)最大达到66.5mm;通过酶活性的测定,得到9个菌株其中性蛋白酶活力较高,并且在50℃能良好生长;将9个高温菌株分别回接灭菌鸡粪,筛选得到有5个菌株能在鸡粪中定殖,50℃恒温发酵10天,活菌数达到109个g-1以上;接种JS8菌株进行鸡粪发酵,从温度、含水量及pH值指标上,均明显好于鸡粪自然发酵,说明人工添加外源菌群有利于缩短发酵时间、减少发酵过程中养分损失,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超高压处理对带鱼微生物菌群组成的影响,该文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鉴定、16S r RNA序列分析鉴定及系统发育树的建立,分别分析290 MPa、6 min超高压处理前后于4℃冷藏12 d内的带鱼菌相变化,最终分离筛选到24株不同特征的纯化菌株。结果显示,带鱼初始菌相中出现的布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brenneri)、黄褐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ulva)、粪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 faecalis)菌株,经超高压处理后的样品中未能筛选到;波罗的海希瓦氏菌(Shewanella baltica)、隆德假单胞菌(Pseudomonas lundensis)、嗜根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rhizophila)、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氧化微杆菌(Microbacterium oxydans)等微生物在超高压处理后的贮藏期间数量逐渐减少至消失;另有一些微生物在贮藏期间逐渐恢复生长,如Rhizobium larrymoorei、Microbacterium halimionae、溶酪大球菌(Macrococcus caseolyticus),而奥斯陆莫拉菌(Moraxella osloensis)、藤黄微球菌(Kocuria rhizophila)、产乳酸菌素的肉杆菌(Carnobacterium maltaromaticum)、西宫皮肤球菌(Dermacoccus nishinomiyaensis)等受超高压的影响较小,尤其是产乳酸菌素的肉杆菌(Carnobacterium maltaromaticum)占好氧菌和厌氧菌菌落总数的比例均较高;Leucobacter aerolatus、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结肠炎耶尔森杆菌palearctica亚种(Yersinia enterocolitica subsp.palearctica)、Chryseobacterium vrystaatense、鼠李糖短杆菌(Brachybacterium rhamnosum)在贮藏末期出现。从带鱼冷藏过程中细菌的组成与变化分析可见,超高压处理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效果较好,而革兰氏阳性菌对超高压处理的耐受性较强。在超高压技术的影响下,致腐败能力较强的微生物被抑制,腐败能力稍弱的微生物成为优势菌,这可能是超高压技术能够有效延长带鱼货架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盐碱土耐盐碱细菌筛选及其植物促生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寻找耐盐碱促生细菌资源。  方法  采用传统定向筛选培养基培养、摇瓶培养和16S rDNA鉴定的方法,自盐碱土筛选细菌并对其促生特性进行测定。  结果  筛选得到具有促生特性的细菌14株;其中,不动杆菌属6株,肠杆菌属3株,假单胞菌属5株。在筛选出的14株细菌,均具有解钾能力,培养液速效钾含量与对照12.86 ± 0.30 mg L?相比增加16.24 ~ 36.21 mg L?1;12株细菌具有溶磷能力,培养液磷含量对照组为0.8 ± 0.1 mg L?1,接种细菌菌株的为59.1 ~ 233.2 mg L?1,培养基pH值由6.86 ± 0.34下降至4.06 ~ 5.69,线性相关分析表明溶磷培养液磷含量与培养液pH值呈负相关;7株细菌具有产植物生长激素吲哚乙酸(IAA)能力,在底物色氨酸(L-Trp)浓度为500 mg L?1时产IAA能力为5.57 ~ 21.11 mg L?1·OD600;9株细菌具有产铁载体能力,能力最强的Su值达到95%。14株细菌均能在pH值为8、NaCl浓度为0.5 mol L?1的培养液中生长;有4株能在NaCl浓度为1.5 mol L?1培养基中生长,且B1421生长良好;有5株细菌可在pH为10的培养基中生长,为B2222生长最为良好。  结论  松嫩平原盐碱土中存在具有不同促生能力的细菌,能够耐受高pH值和较高NaCl含量的胁迫,是可供以耐盐碱植物利用改良盐碱土的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17.
木霉诱变菌株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以木霉诱变菌株T5、T0 80 3、T1 0 1 0、T1 0 0 3为实验对象 ,利用正交实验优化组合其生长的环境条件 ,方差分析表明各处理间差异显著 ,每个因素的设计差异都显著。最佳组合是菌株T1 0 1 0 ,培养菌丝最适温度 3 0℃ ,pH值 6,高温培养 3d转入低温2 0℃培养 ,农药组合为代森锰。T1 0 1 0液体振荡培养 ,在正常的生长范围内氧气对生长量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芽孢杆菌zx2和zx7是普施特高效降解菌,研究其生长和降解特性旨在为普施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瓶培养法,对芽孢杆菌zx2和zx7的生长特性及单菌和复合菌对普施特的降解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zx2和zx7均可在普施特初始浓度≤200mg·L-1的无机盐培养液中生长良好,zx2在温度25~35℃和pH4.0~7.0时生长良好,而zx7适宜在温度30~35℃和pH5.0~8.0时生长,可见在适应性上二者互补。在最佳条件(温度32℃、pH6.0和普施特初始浓度为200mg·L-1)下,zx2和zx7在无机盐培养液中对普施特降解动态均符合阻滞动力学,半衰期分别为3.8d和2.8d,培养6d时普施特降解率分别为85.81%和90.27%。在培养过程中,zx2的pH是降低的,而zx7的pH基本不变,可初步表明二者降解机理不同;zx2和zx7复合菌(1∶1)对普施特降解率比单菌低,为82.70%,这可能是因为zx2或zx7降解普施特的过程中利用了对方产生的降解产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从湖北省恩施市双河镇新塘乡渔塘坝硒矿床采集矿渣、淤泥、农田土壤,从中筛选分离出耐硒菌株,并对筛选出菌株的活化土壤硒的能力进行评价。  方法  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分离、筛选出耐受亚硒酸钠浓度较高的菌株,根据菌株形态学特征和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再将分离得到的耐硒菌株分别接种于酸性富硒赤红壤中进行培养,通过测定培养后土壤中的硒含量评价两菌株活化土壤硒的能力。  结果  筛选出了细菌B-1和真菌B-2两耐硒菌株;细菌B-1被鉴定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其可耐亚硒酸钠浓度为17000 μg mL?1,在温度20 ~ 35 ℃、pH 5 ~ 9、盐浓度0 ~ 3%条件下可正常生长;真菌B-2被鉴定为聚多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该菌株可耐亚硒酸钠浓度为6000 μg mL?1,在温度25 ~ 30 ℃、pH 4 ~ 7、盐浓度2% ~ 5%条件下可正常生长。添加两耐硒菌株培养后土壤的可溶态硒和可交换态硒含量均显著提高。  结论  筛选出具有较高的硒耐受性和较强的活化酸性富硒土壤中硒的能力的菌株,可为富硒土壤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生物种质资源和技术手段,对富硒微生物肥料研发、富硒农产品生产和硒污染土壤环境修复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Phytases hydrolyze myo-inositol 1,2,3,4,5,6-hexaphosphate (IP(6)), yielding lower inositol phosphates and inorganic orthophosphate. Two commercial strains of baker's yeast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Y(1) and Y(2), were able to express phytase activity. This was determined by the capacity to grow in a synthetic medium with IP(6) as the sole phosphorus source. IP(6) hydrolysis was rapid for both strains, and after 24 h, all IP(6) was degraded. Control cultures contained inorganic orthophosphate (P(i)) and no IP(6). Growth rate in IP(6) medium was for both strains essentially identical to growth in P(i) medium, indicating a well-adapted metabolism for utilization of phosphorus from IP(6). There was some difference in growth yield (milligrams of biomass per milligram of glucose) between the two strains: 0.95 (Y(1)) and 1.35 (Y(2)) in IP(6) medium and 1.03 and 1. 35, respectively, in P(i) medium. The phytases were of the 3-phytase type, forming mainly DL-Ins(1,2,4,5,6)P(5), DL-Ins(1,2,5,6)P(4), and DL-Ins(1,2,6)P(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