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生态文化视角下的佤族巨龙竹文化现象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生态文化的视角,从云南佤族自然崇拜观下产生的竹林和环境保护自觉行为、佤族种植竹子的传统方式等方面表现的巨龙竹文化现象,分析得出了佤族竹文化是充满着生态科学细胞的、与自然和人类共生共存、适用于现代社会的生态文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生殖崇拜是指人们为祈求生殖,对男女生殖器官执以宗教的崇拜与祭祀的一种文化现象.竹因其生命力之强盛和繁殖的特殊形态,被原始部族神圣化,视作为生殖和生命的象征而加以崇拜.竹的生殖崇拜主要包括生殖器崇拜和生殖神崇拜.竹的生殖器崇拜是生殖崇拜的最初阶段,它是对生殖器象征物--竹的崇拜,其深层内涵是祈望生殖繁盛.它主要包括竹的女阴崇拜和竹的男根崇拜两部分,前者是母系社会的产物,后者是父系社会的产物.竹的生殖神崇拜是生殖崇拜的最高阶段,它是将生殖象征物--竹神化,通过一系列借竹的求子巫术仪式,祈求竹神的保护,获得生殖神力,求得子嗣,实现生殖旺盛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云南少数民族的竹民俗主要由竹婚俗、竹丧俗、竹节日习俗、竹歌舞习俗、种竹护竹习俗组成,成为云南民族竹文化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云南地区少数民族对竹资源的利用,主要体现在竹建筑、竹食品、竹服饰、竹制交通工具和设施、竹器物、竹乐器、竹制生产工具等方面,成为云南民族竹文化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5.
云南少数民族竹文化多样性及其分布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云南丰富多彩的竹类多样性孕育了异彩纷呈的少数民族竹文化,是一项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生态文化资源。民族竹文化多样性是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系统论述了云南少数民族竹文化多样性、少数民族竹文化的分区区划以及少数民族竹文化的特色评价,以期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技术替代资源之路是云南竹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竹产业已成为林业建设中异军突起的新兴产业之一。云南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天然竹类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但竹产业开发却落后于内地各产竹省区。本文拟根据云南竹类资源的现状、特点和优劣势,浅议竹产业开发与山区经济发展的关系,从竹产业开发面临的基本问题入手,找出云南竹业生产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并论述通过研究和开展新技术、实施新技术革命来加以解决的途径。本文提出了走技术替代资源之路是云南竹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云南民族竹文化资源开发的产业化构建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云南丰富多彩的竹类多样性孕育了异彩纷呈的少数民族竹文化,是一项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生态文化资源。民族竹文化多样性是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云南少数民族竹文化资源开发作为案例,根据云南少数民族竹文化资源的特色、优势和开发潜力,提出了以少数民族竹文化为背景的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构建方案:"建立2种体系、实施1个工程",即建立生态竹林景观体系和民族文化景观体系,实施"12345工程"。  相似文献   

8.
在昆明市富民新国竹苗培育基地开展不同浓度、用量、发酵时间等的菜叶沼气液对不同年龄云南红竹生长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2 a生云南红竹的生长和沼液浓度呈正相关,其中稀释3倍的沼液为最适浓度;稀释2倍的沼液对云南红竹生长的影响与竹龄呈负相关,竹龄越小,促进作用越明显;施用量为6 000 kg/hm~2时,云南红竹的生长量最高;厌氧发酵区的沼液促进云南红竹生长的作用更强;在一定的发酵时间范围内,发酵时间越长,对云南红竹生长的促进作用越明显,90 d最佳。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竹类植物拥有丰富的多样性。文章综合分析了云南竹类多样性的成因、多样性的构成特征以及竹类多样性定量评价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构建云南竹类多样性评价体系的建议与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0.
该文在分析云南丰富的旅游观赏竹类资源及其景观价值的基础上 ,从微观形态入手 ,探讨了竹类作为竹文化形成的 5个物质基础性美学特征 ;透过云南独特的观赏竹类及人文景观资源的宏观背景 ,论述了云南竹文化生态旅游的 4大宏观景观资源基础 ;经过对民族生态伦理和文化符号景观的研究 ,总结了作为民族传统生态意识的 3种典型风俗习惯 ,并揭示了作为云南民族竹文化精华的 3个特点 .作者以较宽的学术视野 ,通过借鉴新经济发展理论、创新理论和国内外生态旅游管理的成功经验 ,综合研究了横跨竹类学、民族学、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旅游管理学等多学科的实物性、观念性和符号性民族竹文化景观 ,初步构建了民族竹文化的理论框架 ,简要论述了其独特性 ,并系统分析了民族竹文化与自然资源、其他文化以及生态旅游发展的相关性 ,旨在为生态经济型林业、文化经济学和生态旅游实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文中还相应地提出了通过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云南丰富多彩的自然及人文景观资源、实现云南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 3种首要战略和相关原则  相似文献   

11.
竹楼——云南少数民族竹文化的体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竹楼文化也经历困难的发展阶段。作者基于竹类植物所具有的特性,分析和探讨了新型傣族竹楼建筑的优缺点,期待西双版纳竹楼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简介了云南省竹资源概况、产业开发现状、竹资源特点以及竹产业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3.
竺昭华 《热带林业》2001,29(1):9-22
由德国技术合作局(GTZ)资助,国际竹藤组织(INBAR)组织协调,海南省林业局和云南省林业厅承办GTZ/INBAR2000年竹藤研讨会在海南和云南举行。与会代表针对两省竹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经营模式、种类选择、栽培技术、产品开发、加工技术等系列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并对两省今后竹藤发展提出了建议。研讨会的召开,为推动中国华南和西南地区,特别是海南和云南两省的竹藤发展和可持续经营,生态建设,提高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水平将起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嵩明竹子科技园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竹子科技园建设是七彩云南、多彩昆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竹子科技园是一种科技入户的新型模式,对于我国保护竹类的多样性、大力开发民族竹文化资源、推进竹子生态产业化、发展特色竹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了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竹子科技园的建设过程,包括科技园的建设原则和建设内容,分析了科技园的成本与效益。文章认为,嵩明县竹子科技园作为云南省全面发掘少数民族竹文化和开发竹产业的先导工程之一,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可为其他地区竹科技园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中国竹文化及竹文化旅游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竹子对中国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绘画艺术、工艺美术、园林艺术和音乐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产生了巨大影响。系统深入研究竹文化对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中国竹文化现状的研究,即从文明发展、哲学、专业、生产和艺术等不同角度研究了竹文化的理论和成果,提出和探讨了我国竹文化研究应重视少民族竹文化的发掘种保护、与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相结合、开展典型竹文化区研究和区域性竹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等问题,包括东亚(中国江南)“毛竹文化”区、东南亚(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竹文化”区、喜马拉雅“高山竹文化”区和拉丁美洲“瓜多竹文化”区。  相似文献   

16.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地处滇西南高黎贡山南段西翼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使得本区竹类植物种类丰富,区系成分复杂,类群结构多样,竹林类型齐全,成为云南乃至我国竹类植物地理分布上颇具特色的一个地区。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竹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现有的竹亚科植物已记载了29属约220种之多,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和现代分布中心之一。本文根据云南省林业厅和西南林学院竹类研究所2006年最新调研资料,分析了云南省竹藤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云南竹业的发展前景及目标。  相似文献   

18.
WWF China and the 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Bamboo and Rattan (INB AR) jointly launched the project "Promotion of Energy Efficient Buildings: Integration of Bamboo and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together with the Urban & Rural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of Yunnan and BEAR Architecten Gouda (Holland) in March 2002. The objective of the project is to design model houses, hotels and school buildings for rural people in Yuanan Province to provide 'comfortable' living conditions with a minimum and meaningful input of artificial energy and to reduce the need for wood for heating or cook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