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抗蚜威在茶叶中的残留动态和最终残留量。残留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在湖北特有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抗蚜威消解快,其在茶叶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0d和2.3d。最终残留量的测定结果表明,按照推荐使用和推荐安全间隔期,抗蚜威在茶叶中无残留。  相似文献   

3.
^14C—抗蚜威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14C抗蚜威在8种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结果表明,不同土壤对该杀虫剂的吸附能力差异很大,吸附率低的仅为13.16%,高的达87.75%,同种土壤对抗蚜威的吸附量随农药的浓度增高而增大,但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吸附量几乎不受抗蚜威浓度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建立了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对吸附率综合影响的多元回归方程(达显水平),并找出了影响吸附率关键因子:pH和粘粒含量,这两分别与吸附率呈极显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抗蚜威在青菜—土壤系统中行为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江峰  孙锦荷 《核农学报》1995,9(A00):100-106
  相似文献   

5.
^14C—抗蚜威和^14C—杀螟松喷施后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7.
玉米蚜是世界性的玉米害虫,利用玉米自身的抗性是控制玉米蚜虫危害的重要途径。为培育抗蚜新品种,提高玉米的抗性,首先需要鉴定筛选抗性种质,明确其抗性遗传模式,发掘抗性基因。本研究首先对新收集的国内外玉米种质资源进行抗玉米蚜鉴定,然后采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与高通量测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鉴定出的高抗蚜玉米自交系携带的抗性位点进行了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在98份玉米种质资源中有5份表现高抗玉米蚜,其中高抗蚜自交系32t33的抗蚜性受多基因控制,表现数量遗传特征,测序分析在第3、第5染色体上获得了2个与抗蚜性状关联的区域,其大小分别为19.66和6.34 Mb,并在关联区域初步筛选出5个抗蚜候选基因。本研究结果丰富了玉米的抗蚜基因资源,为最终分离出抗性基因、明确抗蚜的遗传机制和培育抗蚜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采用室内模拟与室外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除草剂草甘膦在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环境行为、生物富集作用和消失动态。表明该药进入水系后迅速向水生植物(金鱼藻CeratopyllumdemersumL .)和底泥中发生迁移 ;5~ 1 0d后以更快的速率向水生动物 (麦穗鱼Psudorasoboraparva)体内迁移并积累。 2 0d时的分配系数和生物富集系数分别达 8 59、2 7 96和 45 79,系统中草甘膦的浓度分布为麦穗鱼 >金鱼藻 >沉积物 >水体。鱼塘和河道用药后 ,草甘膦在水和沉积物之间的迁移及消失则更为迅速。  相似文献   

9.
水生生物资源在长江河口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若干人为因子对长江河口水环境的影响及水生生物资源对水质的指标作用。研究表明,尽管从有关化学指标来看,人为因子对长江河口水质的影响限于局部,但许多化合物和潜在的污染物质所产生的有害生物效应浓度往往低于现有的分析能力,因此,必须将污染物,水质,生物诸因素综合考虑,特别注意水生生物本身对水环境变化的影响,才能为水环境保护提供更有效,科学的管理信息。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残杀威在茶叶中的残留动态和最终残留量。经动态试验研究结果分析表明,在湖北特有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残杀威在茶叶中消解很快,其在茶叶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5d和1.9d。残杀威最终残留量测定,其结果表明,如果按照推荐使用期和推荐安全间隔期使用残杀威,在茶叶中无残杀威的残留物。  相似文献   

11.
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核污染关键核素之一——~(89)Sr在水生生态系中的动力学行为。当示踪剂~(89)Sr一次性引入水系后,即向系统内的动植物及底泥迁移,从而使系统各组分中~(89)Sr-Sr的量均随时间变化。结果表明:1.在试验期间,池水中~(89)Sr-Sr的含量随时间减少,6d后由原来的1.76 ppm降至1.01ppm,11d后已不到原来的一半,第35d时只及原始量的30%。2.池水中的~(89)Sr-Sr向系统各组分中的迁移速率和数量因组分的性质而异。比如底泥,1d后由原始的0增加到7.07 ppm,11d后趋向平衡,以后几乎不再增加;~(89)Sr-Sr在鱼和螺蛳体内的含量在试验期间均随时间增加,35d时分别由原始的0增加到18.73ppm和48.28ppm;在处理当天,金鱼藻中~(89)Sr-Sr虽增加较快,由原始的0增至6.68 ppm,但4h后却几乎不再增加。3.水生动植物对放射性锶都有一定的浓集作用,最大的浓集系数分别为:螺蛳94.7,鱼36.7,金鱼藻只有12.6。可见,贝壳类动物对水系中的放射性锶有较强的去污能力。  相似文献   

12.
冷冻水产品辐照杀菌工艺剂量的确定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李淑荣  哈益明  张德权  周洪杰  王锋 《核农学报》2006,20(6):521-523,463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和国外辐照冷冻水产品的卫生标准和工艺规范中的规定,可归纳出当辐照前产品菌落总数低于5×106cfu/g时,用4~7kGy辐照处理冷冻水产品,能够保证辐照后产品的菌落总数低于5×104cfu/g,且无致病菌检出。该工艺剂量的确定对冷冻水产品辐照杀菌工艺的编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水生植物对~(134)Cs的吸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水体中(134)~Cs的消失和水生植物对(134)~Cs的吸收均以指数回归形式进行。螃蜞菊(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对水体中(134)~Cs的吸收速率最快,富集系数最高,达560。卡州萍(Azolla caroliniana W.)为12.8。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和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分别为4.6和3.5。因此,螃蜞菊能净化水体中的(134)~Cs。植物根系吸收(134)~Cs后,能把它运转到地上部,螃蜞菊中约有75%的(134)~Cs停留于根部,25%运转到地上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7Be随降水到达地表后,土壤对7Be的吸附解吸机理以及影响吸附解吸的因子、植被对7Be的截留和吸收、径流泥沙中7Be的分配比例等7Be再分配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简要介绍了7Be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水生植物对农田排水沟渠中氮、磷吸收效果的影响,本研究以生态沟渠中水生美人蕉、铜钱草、黑三棱、狐尾藻和灯心草为试验植物,对5种水生植物的生物量以及吸收、累积的氮、磷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水生植物生物量有差异,平均总生物量在1.10~2.43kg/m2之间,其中以水生美人蕉的生物量最大,达2.43kg/m2。5种水生植物地上部分的氮、磷浓度分别在8.41~20.67g/kg和1.41~3.40g/kg之间,狐尾藻氮、磷浓度最高;而地下部分的氮、磷浓度分别在4.41~10.47g/kg及1.08~1.90g/kg之间,不同水生植物间差异显著,以狐尾藻氮浓度和铜钱草磷浓度为最高;地上部分氮、磷累积量的变化范围分别7.40~28.23g/m2和1.13~4.49g/m2,其中以水生美人蕉对氮的累积量为最大,狐尾藻对磷的累积量为最大。5种水生植物地上部分氮、磷累积量均高于地下部分。地上部分收割后,5种水生植物单次可带走氮、磷分别在7.40~28.23g/m2和1.13~4.49g/m2,水生美人蕉带走的氮最多;全年可带走的总氮和总磷量分别为20.34~109.12g/m2a和3.41~17.95g/m2a,狐尾藻带走的最多。水生植物地上部分通过收割的方法可有效去除沟渠中的氮磷,还能解决水生植物的二次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6.
水生植物对水体中低浓度95Zr的富集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模拟污染物的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 3种水生植物对水体中低浓度95Zr的富集效应。结果表明 :( 1 )水生植物 (金鱼藻、卡州萍和水葫芦 )对低浓度水体中的95Zr均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 ,富集系数CF值达 5 6 78~ 1 1 2 94,因此这 3种水生植物可作为检测水体95Zr污染的指示生物 ;( 2 )在 95Zr轻微污染的水体中放养水生植物后 ,水中的95Zr比活度随时间呈下降趋势 ,放养 3d就下降了 5 0 % ,因此 ,可用这 3种水生植物净化被95Zr轻微污染的水体 ,其中以水葫芦最为合适 ;( 3)放养水生植物前后 ,底泥中95Zr的比活度和总活度均非常接近 ,仅下降0 5 % ,表明底泥吸附的95Zr不易解吸而进入水体 ,底泥对95Zr具有强烈的吸附和固定作用。因此 ,通过放养水生植物净化底泥中的95Zr污染物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水生植物对水体中氮、磷的吸收与抑藻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佳  刘永立  叶庆富  王宏燕 《核农学报》2007,21(4):393-396,332
研究了不同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氮、磷的净化效果及其抑藻效应。结果表明: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浮萍(Lemna minor)和菹草(Potamogetom crispusLinn)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总氮、总磷、硝态氮、氨氮都有较好的去除作用,其中以空心菜和金鱼藻效果最好。培养21d后的空心菜对总氮和硝态氮的吸收率分别为76.93%和71.9%;培养21d后的金鱼藻对总磷和氨氮的吸收率分别达到了93.15%和91.2%。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金鱼藻、浮萍都具有较好的抑制藻类生长的作用,培养过以上3种水生植物的水体也表现出抑藻效应。  相似文献   

18.
~(137)Cs在土壤中的污染行为与钾盐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污染水平相同的情况下 ,不同土壤对春小麦吸收137Cs有很大影响 ,植株中137Cs的比活度相差几十倍。在同一种土壤、不同污染水平下 ,春小麦对137Cs的吸收与土壤中137Cs的污染水平呈正相关。在137Cs污染的土壤上施用钾盐可以降低春小麦植株对137Cs的吸收。防治效果与钾盐施用量有关 ,本试验结果为土壤阳离子代换量 1 / 3 0的量施用效果最好 ,使植株中的137Cs比活度降低 84 74%~88 89% ,与不施钾盐的对照组的差异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9.
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小生境及其土壤异质性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通过对贵州南部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中小生境的土壤进行调查及采样分析,探讨喀斯特微地貌的土壤多样性及土壤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小生境地表微形态和微地貌空间变异的影响下,石坑、石沟、石缝、石洞和土面的土壤分布及其性质出现明显的水平空间变异。石洞土壤砂粒含量、>5 mm团聚体数量、容重明显高于石坑、石沟、石缝和土面的土壤,而<1 mm团聚体数量、通气孔隙度及腐殖酸、全氮、全磷、有效氮的含量则相反;石坑土壤<1 mm团聚体数量、通气孔隙度及有机碳、腐殖酸、全氮、有效磷、有效钾、有效铜、有效锌的含量显著高于石洞、石沟、石缝和土面的土壤,而黏粒含量、>5 mm团聚体数量、容重则明显低于土面、石沟和石缝的土壤;石沟土壤的黏粒含量显著低于土面和石缝的土壤,而<1 mm团聚体数量及有机碳、腐殖酸、全氮的含量则相反;石缝土壤有机碳、有效钾的含量明显低于土面、石沟的土壤。初步将喀斯特微地貌的土壤类型分为石洞型、石缝型、土面-石沟型和石坑型,其中土面-石沟型土壤分布最多,其次为石缝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