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携带白化转绿型叶色标记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NHR111S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NHR111S是利用60Coγ射线离体诱变光温敏核不育系广占63S育成的携带白化转绿型叶色标记两系不育系。该不育系保持了原不育系优良的农艺性状、育性特征和配合力,并便于利用叶色标记在繁、制种生产中辅助去杂。  相似文献   

2.
利用RAPD技术检测转绿型白化突变系W25基因组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转绿型白化突变系W25系γ射线辐照籼型温敏核不育水稻2177s获得的一个叶色突变体。在整个生育阶段,其叶色呈现白色-转绿-返白-复绿规律变化。RAPD分析结果表明,70个随机引物中有3个引物不能扩增出多态性DNA,共扩增出493条DNA条带,平均每个引物7.4条,其中引物H05能扩增出W25和2177s多态性产物,2177s表现出缺失2条特异性DNA条带。  相似文献   

3.
温敏水稻叶色突变体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相似文献   

4.
一个新的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G9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60Coγ射线离体诱变籼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广占63S,获得一个新的白化转绿突变体G9。该突变体从出苗到4叶1心期,叶色表现出明显的白化现象,从第4新生叶开始,新老叶片开始转为正常绿色,到6叶1心时秧苗完全转绿;在2叶期,其叶片叶绿素含量极少,随着叶色转绿,叶绿素含量开始显著增加,4叶期约为亲本的1/4,而至6叶期,突变体和亲本的总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差异。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的叶色白化转绿变异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用144个SSR标记分析了突变体和亲本的SSR组型,未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差异,说明该突变体确系诱发突变而来,两者存在很好的近等基因特性。对G9/AM6的F4代的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发现突变基因对幼苗总根数、白根数、最长根长度和苗期株高均有显著影响;对植株分蘖能力、成熟期株高、单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产量均有显著影响,而对有效穗数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籼型温敏核不育水稻叶绿素突变体的诱变及其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用^60Coγ射线辐照籼型温敏核不育系2177S,获得了一批常见的叶绿素突变体。M2代按苗计,叶绿素总突变频率为0.262%,其中只有4.50%可以存活并遗传,从中筛选出33个综合性优良的灿型温敏核不育叶绿素突变系。经鉴定,这些叶绿素突变受基因控制,比较稳定,有的只在苗期表达并逐渐转为正常,有的则在全生育期表达。  相似文献   

6.
“丰华优2号”系苗期携带白化转绿型叶色标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白丰A与全生育期携带黄绿色叶色标记的优异恢复系NHR4配制而成,适宜在江西、浙江、安徽省作单季或连晚杂交水稻种植。  相似文献   

7.
8.
用5个同核异质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组成5×5不完全双列杂交,估算了不育系细胞质基因对单株粒重、生育期等9个性状的配合力的作用。结果表明:杂交稻同核异质不育系的胞质基因对不育系多数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均具显著的作用。因而认为,配合力的遗传基础应包括细胞质基因的效应。  相似文献   

9.
鄢小青  陈能刚  李欢  陈锋  宋泽  余显权 《核农学报》2021,35(11):2451-2462
温敏型水稻叶色突变基因的挖掘可以丰富水稻遗传资源,且为研究低温调控叶绿体发育机制的材料。本研究利用60Co射线辐射诱变贵州地方稻种资源桥港珍珠米,获得一个新的白条纹转绿突变体wsl887。通过表型鉴定和主要农艺性状调查可知,在自然条件下wsl887叶幼苗呈现白条纹表型,成熟后主要农艺性状与野生型相比均无显著差异;在20℃条件下wsl887叶片呈现白化,光合色素含量显著降低;在25℃条件下wsl887叶片呈现白色条纹,光合色素含量显著升高;在30℃条件下wsl887叶色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光合色素含量无显著差异。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在20℃条件下,wsl887叶肉细胞中无叶绿体或者叶绿体发育畸形;在30℃条件下,wsl887叶绿体数量和形态均恢复正常。qRT-PCR分析表明,wsl887在20℃和30℃条件下,与野生型相比,部分光合色素代谢途径基因、光合作用及线粒体电子传递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遗传分析表明,wsl887突变体的表型受一对隐性核基因WSL887控制,该基因被定位于2号染色体上的SSR标记RM262和RM5427之间,物理距离为743.6 kb。该白条纹转绿突变体wsl887是一个新的温敏型叶色突变体,在自然条件下其主要农艺性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未对植株产量造成影响,因此在杂交水稻上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由细胞质编码的基因表达量均显著减少,由此推测该突变基因可能与细胞质中叶绿体的发育有关。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克隆wsl887突变基因和研究基因功能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用珍汕97B×钢枝占的后代与珍汕97A连续回交18代育成的籼型杂交水稻不育系农A,株高83.7cm左右,播种至抽穗天数早季75d,晚季76d,株型紧凑,叶片数14片,每穗粒数245.4粒,千粒重23g,长粒型,颖壳淡金色。自交结实率为0%,花粉总不育度99.99%,柱头外露率75%左右,颖花张开角度较大、异交率高、繁殖制种产量高。经与多个恢复系配组,其产量及构成产量因素的性状的配合力均较强。  相似文献   

11.
显性雄性核不育突变体水稻的遗传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γ射线处理水稻干种子 ,从 2个美国品种Orion和Kaybonnet中分别获得了雄性核不育突变体 1 783和 1 789。对 1 783的M7代和 1 789的M6 代的花粉育性和结实率进行了观察和考查 ,并对后裔单株育性的分离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突变体 1 783和 1 789的育性分离为 1可育 :1不育 ,雄性核不育性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是一种人工诱变中不常见的显性突变。 2个雄性核不育突变体的花粉育性 ,经I KI染色表现为部分败育 ,自然状态下的结实率为 3 0 %左右 ,套袋结实率仅0 3 %~ 3 5 %。显性雄性核不育是水稻遗传育种中进行群体改良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2.
平阳霉素对水稻诱变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本试验用0、5、10、15、20、和25μg/ml的平阳霉素处理水稻种子。结果表明,平阳霉素在M1能引起较高频率的染色体畸变,并对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植株结实等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效应;在M2能诱发频率较高的叶绿素、株高与抽穗期突变,三者的总突变频率以浓度为15μg/ml的最高。就诱发有益突变而言,平阳霉素诱导早熟的效果不如EMS,但诱导矮秆突变的效果则优于EMS。  相似文献   

13.
粳稻秀水11经γ射线辐照诱变后获得19个类病斑突变体(xsl1~19),均属全生育期类病斑型,突变体长至分蘖期后类病斑不再变大,不导致叶片枯死,不影响植株抽穗、结实。苗期昼最高气温高于32℃后,除xsl19外其他突变体类病斑均消褪,昼最高气温降到32℃以下类病斑又逐渐显现,植株到5叶期后类病斑不再受高温抑制。分蘖期所有突变体株高在47.56~63.54cm之间,对照株高为83.75cm,但突变体的矮化现象只出现在分蘖期前,最终不影响株高;突变体与对照抽穗时间相近,突变体穗长在9.43~15.19cm之间,对照穗长为16.41cm;突变体每穗总粒数约为88.17~165.33粒,xsl19是49.50粒,对照是76.17粒。上述结果表明,除xsl19外的突变体均表现为穗短和每穗总粒数增多。类病斑突变体对稻瘟病菌表现为感病,与抗性无关。  相似文献   

14.
水稻黄叶突变体光合特性的日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对水稻黄叶突变体黄玉B及其亲本龙特甫B孕穗期的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所进行的研究表明:(1)在自然日照条件下,当光强上升到1043.4μmol/m2.s时,野生型出现光饱和点并表现出光抑制现象,而突变体没有出现光饱和点;(2)在野生型出现光抑制阶段(12:00—14:00),突变体的光合速率(Pn)、PSⅡ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光量子效率(фPSⅡ)、非循环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和热耗散(NPQ)均高于野生型。突变体在强光条件下(PFD>1149.2μmol/m2.s)能有效利用光能并耗散过剩光能,其对强光光响应能力优于野生型亲本。  相似文献   

15.
以旱稻基因型旱 65(OryzasativaL .)为母本 ,稗草长芒稗 (Echinochloacaudata)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 ,获得实粒种子。连续 5年试验结果表明 :( 1 )F0 高度不孕 ,并伴有杂交种发育夭折现象。去雄 82 4朵小花 ,结实率为 1 2 1‰。 ( 2 )F1杂种优势明显 ,育性正常 ,结实率 92 2 6% ,单株产量超母本 80 3 9%。 ( 3 )F2 农艺性状分离严重 ,但育性无分离。群体 40 5株无不育株出现。选育出的优良变异单株“远F2 1” ,超亲优势为 55 64%。 ( 4)对“远F2 1”衍生F3株系 1 60株考种株穗数、株高、穗长、主茎穗一级枝梗数、穗总粒数、穗实粒数诸性状 ,平均超亲优势分别为 2 3 2 %、1 5 1 8%、47 2 6%、3 3 84%、2 4 2 6%及 2 1 62 % ,差异显著。 ( 5)F5光合速率测定 ,超母本2 9 72 %。远缘杂交对不同属间引入目的基因 ,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16.
一个新的水稻温敏感叶色突变体基因定位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粳稻品种嘉花1号种子经60Coγ射线辐照后,筛选得到一个温敏感叶色突变体MR20。该突变体的幼苗叶色在较低温度(20℃)下呈黄白色,并随着温度升高叶色由黄白逐渐转绿,其临界温度约为22.5℃,在低温(20℃)和高温(32℃)条件下叶绿素含量也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该突变体为低温导致叶绿素合成受阻的温敏感叶色突变体。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暂命名为tsc(t)。以该突变体与籼稻9311杂交的F2群体作为定位群体,利用SSR分子标记将tsc(t)基因初步定位在水稻第3染色体短臂上的分子标记RM231和RM14407之间,其遗传距离分别为1.5cM和0.5cM。随后,进一步扩大F2群体将该tsc(t)基因定位在分子标记MM0541和RM14407之间的约440kb内。  相似文献   

17.
水稻胚乳突变体的诱发及其微卫星分子标记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 3 50Gy6 0 Coγ射线辐照高表观直链淀粉含量 (apparentamylosecontent,AAC)早籼稻新品种金早 97 47,筛选鉴定出 4个暗胚乳突变体和 2个云雾状胚乳突变体。AAC测定表明 ,暗胚乳和云雾状胚乳突变的AAC明显比原亲本低。以Wxup2 485为引物 ,发现两类胚乳突变的Wx基因微卫星分子标记相同 ,与原亲本显著不同 ,前者为 (CT) 1 8 (CT) 1 8,后者为 (CT) 1 1 (CT) 1 1。  相似文献   

18.
水稻黄叶突变体的剑叶衰老与保护酶活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野生型龙特甫B为对照,研究了其黄叶突变体黄玉B剑叶衰老与抗氧化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花后5~25d,黄玉B剑叶的叶绿素、蛋白质含量的降低以及丙二醛(MDA)的增加幅度明显比龙特甫B慢,其酶促防御系统的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小,相对稳定,清除衰老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的能力强。本文还对水稻衰老生理指标判断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