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苏省大、小麦纹枯病病原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1984至1986年间,采集江苏各地大、小麦纹枯病标样,分离获得丝核菌属菌株分别为23个和50个。经比较鉴定其培养特性,菌丝形态、隔膜孔器以及细胞核数目,结合菌丝融合测试,50个小麦纹枯丝核菌菌株中除2个属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AG5群外,其余均为禾谷丝核菌(R.cetea-lis Vander Hoeven),其中CAG1、CAG3、CAG6、AGC1分别为44、1、1和2个菌株。在23个大麦纹枯丝核菌菌株中,除2个属于立枯丝核菌AG5群外,其余均为禾谷丝核菌,其中CAG1、CAG2、AGE的菌株分别为18、1、1、另有一菌株不属所测融合群。
人工交互接种试验表明:来源于大麦和小麦的禾谷丝核菌CAG1群菌株对于大、小麦均有极强的致病力;立枯丝核菌AG5群菌株次之,也有一定致病力;其他融合群的菌株致病力较弱。因此,引致江苏省大小麦纹枯病的主要病原菌为禾谷丝核菌(R.cerealis)的CAG1群。  相似文献   

2.
小麦纹枯病流行预测的初步研究王向阳(安徽省萧县病虫测报站235200小麦纹枯病80年代初以来在我地发生为害程度加重。通过近10a来对该病害的观测调查,资料整理分析,有关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情系统调查于小麦返青(2月下旬)开始,至5月...  相似文献   

3.
我国小麦产区,近年来小麦纹枯病在广大小麦产区,特别是主产和高产的黄淮麦区,迅速扩散蔓延,危害严重,已上升为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病害。一般病因减产10%左右,重者可达30%~50%,甚至更高,给小麦产量带来了巨大损失。 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属丝核菌属,是一种重要的土传性禾谷类病害,种名为禾谷丝核菌。 我国小麦纹枯病的病原菌主要是禾谷丝核菌的CAG-1融合群,其次是立枯丝核菌(R.solani)的AG-5和AG-4融合群。 我国早在1975年就有小麦纹枯病的报道,…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玉米纹枯病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从辽宁省各地分离到93个玉米纹枯病菌株,经菌丝融合测定,结合培养性状及酯酶同工酶谱带比较,首次明确了辽宁省玉米纹枯病菌的主要菌丝融合群为Rhizoctonia solani AG1-IA。致病性测定表明:R. solani AG1-IA是辽宁省玉米纹枯病的主要致病菌,其中以丹东RS-9501菌株的致病力最强;品种间存在抗性差异,沈试28最抗病,沈试29最感病。研究发现不同生育期的玉米下位叶鞘对纹枯病菌的抗性存在差异,按拔节期-抽雄期-吐丝期顺序递减,这种趋势在第7叶位上表现较第3叶位明显。此外,还从碳源、氮源,VB1,温度,pH值,病菌存活力和腐生定殖能力6方面研究了玉米纹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5.
小麦纹枯病抗性及抗性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一个多亲本的复式杂交后代中,选育了4个高抗纹枯病的小麦新品系,编号为MN-3、7、18和19。抗病性鉴定证明,在对照品种绵阳19病株率100%,发病等级4~5级的情况下,这4个新品系的病株率和发病等级分别在3.65%~6.98%和0~1之间。这4个品系与高感纹枯病的小麦品种绵阳19杂交,在F2代群体中植株符合抗:感=3:1的分离比率,在隐性亲本的测交后代中符合1:1的分离比率;在这4个品系之间的杂交后代群体中未观察到抗性的分离。试验结果指出,4个品系均含有同一个抗小麦纹枯病的单显性抗病基因,该基因被命名为Ses 1。本研究指出了小麦抗纹枯病育种的可能性,并为进一步研究小麦宿主和纹枯病菌原的相互关系及其遗传学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6.
华北区玉米、高粱、谷子纹枯病病原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玉米,高粱和谷子纹枯病在华北地区发生极为普遍,并日趋严重。作者从该区采集作物病组织,进行丝核菌分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从玉米上得到77个丝核菌分离物,分属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中的AG-1-IA (68.8%) AG-1-IB,AG-3,AG-5等菌丝融合群(AGs)和禾谷丝核菌(R.cerealis)中的CAG-3,CAG-6,CAG-8,CAG-9,CAG-10等菌丝融合群,(CAGs).从高粱上得到26个分离物,分属AG-1-IA(77%),AG-4和AG5.谷子上得到30个分离物,分属AG-1-IA (80%)。和AG-4。另外从莠子上得到3个分离物,分离AG-1-IA和AG-4。主要融合群在不同作物和地理上有一定的一致性.致病性测定表明,AG-1-IA的分离物对寄主作物有极强的致病性,但分离物间的差异明显,AG-5的分离物对高粱致病力较强,CAG-10的分离物对玉米有较强的致病力,其余各融合群的分离物致病力均较弱。  相似文献   

7.
采用相对抗病指数法对37份材料进行了田间抗纹枯性鉴定,结果表明,小麦品种(系)间抗感性差异十分明显,但未发现免疫和高抗材料,以最后一次(乳熟期)调查结果评价,曾经和正在湖北麦区推广的品种(系)中表现抗纹枯性相对较好材料较多,荆麦66、HX8541、鄂89-11、鄂恩1号、荆35、S048等品种被评价为中等耐病,占鉴定材料总数的16.2%;征集外省材料中,云2007、宁资21、南阳82505、郑831等被评价为中等耐病,占10.8%。  相似文献   

8.
小麦纹枯病产量损失估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小麦纹枯病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及千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产量损失率随着病情指数的增加而增大;千粒重随着病情指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模型,病情指数与千粒重的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小麦纹枯病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胡广淦 《植物保护》1990,16(1):41-42
  相似文献   

10.
小麦纹枯病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点系统观察与成熟期分病级测产相结合,对鄂北麦区当家小麦品种受小麦纹枯病为害后的产量损失率及防治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鄂北麦区小麦纹枯病防治指标为病株率40%,病指17,防治适期为4月上旬。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小麦纹枯病发生规律与病害消长因素分析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9  
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田间发生规律大体有冬前发生期、越冬稳定期、返青上升期、拔节盛发期和抽穗后枯白穗显症期五个阶段。小麦越冬前和早春拔节期有2个发病高峰,小麦根围土中病原菌群体数量消长也出现相应的2个高峰,病菌数量高峰较小麦发病高峰约提前20—25天。秋冬降雨量的多少是影响冬前病害发生的主导因子,影响春季病害发生程度的重要气象因素是温度。相关性测定表明,温度与病害发生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因地制宜适期精量播种、平衡施肥和冬前防除麦田杂草等栽培技术,均能有效地控制和减轻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为害。  相似文献   

12.
小麦纹枯病流行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作者根据小麦纹枯病在冬麦区发生具有明显阶段性的特点,利用1984~1993年连续10年在纹枯病常发区山东省文登市的多品种、多地点的病情系统调查数据,采取统计学和流行学相结合的方法,组建了具有预测秋苗冬前发病率和返青后生长期病情指数的回归模型。并通过对小麦纹枯病普遍率和病情指数相关性的研究,将二阶段的模型耦联,完成对小麦整个生长期的病害流行动态全过程的预测。  相似文献   

13.
小麦纹枯病药剂防治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进行了防治小麦纹枯病单剂和混剂农药的筛选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小麦纹枯病菌都具有抑制作用,但其有效浓度有所不同。福美双,多菌,灵,三唑酮,担菌灵和井冈霉素的EC50分别为12.2857、4.0346、1.7824、4.0346和16.9200μg/ml;混剂福美双十三唑酮的EC50为0.28050μg/ml,共毒系为1109.857,具有明显增效作用。在此基础上,田间比较了上述药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播期、密度和氮肥对小麦纹枯病的定量效应,组建了小麦扬花期病情指数(DI1)和黄熟期病情指数(DI2)的回归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检验和解析。结果表明:两回归模型均在0.01水平上显著,且拟合较好;各个因子对纹枯病病指的影响为:播期>氮肥>密度;其中播期中DI1、DI2的效应均极显著;播期与密度互作(X1X2)对DI2的效应达到0.2显著水平;晚播稀植有利于控制该病的危害。最后对回归模型进行了仿真优化,提出了控制该病发生程度的优化栽培方案。  相似文献   

15.
戊唑醇种子处理防治小麦纹枯病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种子处理是控制小麦纹枯病的有效措施,在小麦纹枯病的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苏南宜兴和淮北徐州,2%戊唑醇湿拌剂和6%戊唑醇悬剂胺10kg麦种拌药0.3-0.4g有效成分,对小麦的出苗没有显著影响,对根系和冬前分蘖具有促进作用。对小麦纹枯病的控制效果较为理想,表现为冬前效果显著,病析率防效60%-100%,从而有效地抑制了冬前发病高峰。戊唑醇处理区拔节期的病情指仍然极显著地低于对照区,亦显著低于对照药剂纹霉净,侵茎高峰明显推迟,最终的枯白穗防效突出,0.3-0.4g ai/10kg种子拌种的枯白穗防效达到85%以上。由于控病和对小麦生长调控的双重作用,保穗、保产效果明显,最终产量较对照增加10%-15%。  相似文献   

16.
江苏免少耕麦田纹枯病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不同耕作法对小麦纹枯病间消长动态影响不大,免少耕田纹枯病病株率和病情指数略高于常规耕田,但年度间有波动。杂草对纹枯病影响较明显,免少耕田草害重,病害也重。肥力因素病害的影响要大于耕作法对病害的影响,偏施氮肥会加重病害发生。早播加重免少耕田纹枯病病情,适期迟播可减轻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17.
小麦纹枯病生防菌株的筛选及小区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小麦根系获得1株对小麦纹枯病菌和另外6种病原真菌和3种病原细菌有显著抑制活性的菌株B_3(Bacillus sp.)。在NA平板上,不同方法测得B_3对小麦纹枯病菌的生长抑制率为73.3~99.5%。PDA培养基中加入12.5%B_3无细胞培养滤液时,纹枯病菌的菌丝生长减少80%以上。种子处理后B_3能在小麦根系及地面以下茎杆和叶鞘组织中定殖。B_3培养液在1:10~1:10000浓度下可提高小麦发芽率5.7~21.7%,并增加根和芽的生长,提高根/芽比。在盆钵及小区试验中,B_3粉剂种子处理后小麦出苗快而齐,幼苗生长茁壮。在人工接种病菌的灭菌土和自然土盆钵中,防病效果分别为30.1%和49.4%。小区试验以B_3粉剂拌种拔节期平均防效62%。处理比对照增加有效穗6.6%,千粒重增加0.92克,增加小麦产量13.7%。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