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我省香菇生产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在香菇生产中,或多或少会出现杂菌感染,尤其是老菇区杂菌感染更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每年因杂菌感染废弃的菌筒约900万筒,经济损失千万元以上。为了废物利用,我们从1989~1993年将它用来栽培蘑菇,试验获得了成功,每个香菇感染菌筒产蘑菇500~800g,产值1.5~2.5元。现将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污染料的灭菌处理 从各地收集污染有大量绿霉、链孢霉、毛霉等杂菌的香菇菌筒,在使用前按每干菌筒(弄碎摊在水泥场上),用30kg5%福尔马林,25kg0.3%多菌灵进行喷洒灭菌,边喷边翻料,来回喷洒2次,力求喷洒均匀。喷后用薄膜覆盖严密闷24小时,灭菌处理后晒干贮存备用。 (二)培养料的调配堆制 蘑菇对纤维素、半纤维素的利用比较容易,而对木质素的利用相对难些,主要原因是受蘑菇菌丝体分泌的胞外酶种类及其活性的限制。因此在香菇菌筒料中应加入适当比例的畜粪以及其它辅料,并加以堆制。通过堆制培养嗜热性微生物群体分泌水解酶,促进木屑培养料的软化和木质素的降  相似文献   

2.
肖平 《食用菌》1994,16(2):36-36
国内毛木耳代料栽培有春栽和秋栽两种,大部分地区是春季栽培。但是春栽一般会碰到前期低温发菌困难,杂菌污染严重,出耳后期气温高畸形耳增多的情况。为此,笔者于1992年4~9月间在我县三湖镇皮家村进行了覆土越夏栽培试验示范,投料2000kg,制作菌袋4000筒,发菌后成功率90%,至9月底,共采收鲜耳2934kg,生物学效率达159.46%,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制作菌筒 毛木耳覆土越夏栽培,制作菌筒的接种时间应较常规春栽推后30~45天,即4月下旬到5月上旬,此时气温在20~30℃天,正适宜毛木耳菌丝生长。培养料配制:棉子壳80%,麸皮16%,糖、石膏、生石灰、过磷酸钙各1%,料水比1:1.2左右,先  相似文献   

3.
陈容庄 《食用菌》1994,16(5):34-35
木霉(Trichoderma)是香菇代料栽培中的主要危害菌,它能分泌抗菌素毒害香菇菌丝。在香菇菌丝扩展前污染菌筒,占领培养料使菌筒报废;香菇菌丝生长后污染菌筒,在两者的交汇处出现一条深褐色线圈,抑制香菇菌丝生长,白绿相间,这条线圈称抑制圈或拮抗圈,成熟的菌筒脱袋后很快出现烂筒,如果香菇菌丝抗性弱,木霉很快突破拮抗圈寄生于香菇菌丝上,并布满整个菌筒,造成栽培失败。本文主要探讨不同浓度药剂拌料后的菌筒对木霉拮抗圈形成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材料 ①药品: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江苏镇江农药厂产;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江西贵溪农药厂产。②菌株:木霉菌株从古田香菇污染菌筒中分离所得;香菇93011由本校提供。 (二)试验方法 ①培养料配方为木屑77%,麸皮20%,糖1%,石膏1.5%,过磷酸钙0.5%,料水比1∶  相似文献   

4.
为了推动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远安县委、县政府把食用菌产业确立为县域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本着立足当地资源,尽快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的方针,县委、县政府首先从转变栽培方式入手,1998年在全县已落实袋料香菇栽培计划200万袋,其中春栽菌筒约占50%。由于种种原因,今年6~7月间,部分袋栽香菇示范村(基地)的袋料菌筒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包括接种口和其它部位感染青霉、木霉;菌筒转色缓慢;菌筒两头变软再污染等。针对上述情况,为了减少  相似文献   

5.
春季迟栽的平菇遇条件不适和气候反常时,往往出菇不彻底,此时盛夏逼近,是“弃”或“保”?是栽培者伤脑筋的事。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菌筒脱水越夏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将准备越夏的平菇菌筒,置阳光下(阳光不宜过强),一个个摆开晒2~3天,晒至菌筒表面干燥有丝缝为度,要勤翻晒,使其表面一致。然后存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地上撒石灰粉,并喷杀虫剂,单行堆码。越夏期  相似文献   

6.
一、栽培要点 (一)砍树 一般都选择直径8~15cm的枫香木为好。于农历10~12月砍伐,因此时树木营养丰富,树皮不易脱落。砍倒后留枝抽水10天左右,待菇木含水量为60%~70%时锯断成段,搬运回家或在山上接种。一般枫香木两头的锯口易染杂菌,所以要用浓石灰水涂刷整根段木,或在浓石灰水中浸1分钟更好。 (二)接种 根据笔者的多年栽培实践,认为L12、L03(引自福建三明真菌所),7402、8001(引自上海农科院食用菌所),这四个香菇品种抗性较强,发菌快,出菇早,产量高,较适合段木栽培。为了打好来年丰产基础,必须做到提早接种,以选气温稳定在10℃以上,即2~3月接种最好,这时接种的成品率高,发菌快而整齐。 (三)发菌 接种后,搬入室内呈井字形堆放,因室内晒不到太阳菇木湿度易控制,成品率可达98.5%。发菌期的水分管理,应在晴天多喷,阴天少喷,雨天不喷,半个月翻一次堆。  相似文献   

7.
袋栽平菇采完2~3潮菇后,由于脱水和缺肥,常会导致后期菇蕾枯死、菇形变小、色泽变差等。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种打孔浸水、脱袋砌墙法,既起到了补水增肥的作用,还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湿度,可多收3~4批菇,生物效率可增加50%~100%。现将具体方法简介如下: (一)脱袋、打孔和浸液 采完2~3潮菇后,应及时将菌袋搬出培养室脱去塑料袋,在菌筒上并排扎3~4个直径2cm的孔,间距视菌筒长度而定,一般在10cm左右,再将菌筒浸泡在配备好的营养液中3~4小时。同时准备一些菜园土(也可用一般田土,加入3%~5%的过磷酸钙,若碱性土应将pH值调到6~7),打碎过筛,喷雾水拌匀至手握不成团为宜。 (二)排筒、撒土和砌墙 将菌筒捞起,再把菜园土铺成似菌筒长、宽的条幅,厚2~3em,将沥水后的菌筒浸水孔朝上,逐个挨紧并排在土上,每摆好一层上面撒一层菜园土,并把空隙填满,以利于菌墙形成一个整体,一般可叠5~6层,若场地太少也可多砌几层,但以不超过10层为好。在最后一层的菌筒上撒4~5cm厚  相似文献   

8.
室外栽培平菇,一般应选择湿度大的稻田方能获得高产,而在高旱地栽培往往产量极低甚至绝产。据此,笔者于1992年12月利用高旱地试栽平菇获得高产。现将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一)栽培方法 栽培料配:棉子壳98%,石灰粉1.5%,复合肥0.5%,含量40%的多菌灵0.3%,水125%~135%。栽培袋为28×55cm的塑料筒袋,菌种为糙皮侧耳。发菌以及第一、二潮菇均在室内进行,管理方法按常规进行。出完第二潮菇后菌块已严重脱水,并有少量菌袋发生绿霉,此时已到2月下旬室外气温已开始升高,把菌袋搬到室外晒2天,然后挖深30cm、宽能并排放4个菌袋的地沟,地沟行间相距30cm。先  相似文献   

9.
吴少风 《食用菌》2002,24(2):28-28
地栽香菇由于使用品种的不同、出菇季节的差异、栽培工艺的独特 ,使得出菇管理技术与其它香菇栽培模式有较大的差异。现就近年闽北地栽香菇出菇阶段常出现的一些问题 ,及出菇阶段的管理要点介绍如下 ,供菇农朋友参考。1 出菇管理的基本方法 菌筒覆土转色后 ,用扫把将表面泥土来回扫几遍 ,尽量使覆土渗入菌筒之间的缝隙中 ,随后往畦面淋水 ,洗净表面浮土 ,让菌筒表面约 2 / 3的部位裸露。并往畦沟灌水 ,水位以浸到菌筒 1~ 2 cm为好 ,并维持 12~ 2 4小时 ,将水位降低至距菌筒 1~ 2 cm。在这同时往畦面泼水 ,晴天每天 5~ 8次 ,雨天 3~ 5…  相似文献   

10.
地道栽天麻     
天麻属兰科植物,其块茎是一种常用中药材,具有益气、镇惊、养肝、止晕、祛风湿、强筋骨的作用。天麻喜凉爽,在自然界多分布于海拔1000~1900米的小区。平原地区由于夏季气温过高,难于栽培。为扩大天麻药源,我们因地制宜,利用地道进行了栽培试验,现将结果初报如下。材料和方法 (一)培养菌材:9月21日开始培养密环菌材。所用材料为粟、枫等阔叶树枝。在地道中先铺放一层新材,缝隙用沙土填平;第二层将新材与已感染了密环菌的老材相间排列,缝隙也用沙土填平;其上  相似文献   

11.
近来,在福建闽东菇区发现一种香菇的新病害——香菇菌筒线虫病。据在发病较重的屏南县调查,发病面积达30%~40%,菌筒发病率在40%以上,病筒损失率在74%~80%。因此,香菇菌筒线虫病是一种对香菇生产具有潜在威胁的一种重要病害。为了给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93年对该病病原、病害的发生规律、危害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现将结果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栽培袋的规格为17×55厘米,菌筒制作方法与香菇相同。将发好菌的毛木耳菌筒袋表面经消毒后,两面或一面各开3~4个“V”字形洞口,按“井”字形堆叠,每堆8~10层,洞口朝外。为了防止底层菌筒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人工栽培成功,优质香菇——花菇生产量剧增,发展极快。如何提高花菇的品质和产量,使其产后增值,现对花菇越夏、增氧、管理的关键技术谈点浅见。 1越夏 ①制栽培袋时间,培育花菇的要比培育一般香菇提前3~4个月,从接菌到转色出菇需6~7个月。②菌丝培养适应的温度在28℃以下。③根据花菇菌丝体培养等特性,将其生产时间安排在3~5月,菌丝生长越夏到9~10月出菇(即180~210天)。④选用中温偏高,适应性广的菌株。⑤菌丝培养阶段场地需要阴凉、宽广、通风、微光,菌筒按井字摆放四层,控制温度不超过28℃,高于28℃时采取挂袋凉菌。⑥采用单面接菌3穴,延长菌丝发透菌筒时间,利于菌筒越夏。⑦发菌阶段翻筒次数不能过多,以3次为宜,防止过早转色造成菌皮增厚。  相似文献   

14.
黑木耳吊袋栽培出2~3潮耳后,由于袋内营养、水分缺乏不再出耳,就当废料扔掉,但料内养分还未耗尽。我场从1992年3月起对出过三潮耳后的菌袋进行覆沙再出耳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效果,现简报如下: (一)供试材料 菌种为木耳45103,引自安徽大学生物系。菌筒为收过三潮耳后的菌袋,脱去塑料薄膜袋,菌料含水分30%。覆盖用的沙为大颗粒状河沙,含水量50%,加1%石灰拌匀。营养液为每100kg水中加入磷酸二氢钾100g,硫酸镁180g,硫酸锌60g,高锰酸钾100g。 (二)试验方法 将脱袋后的菌料置营养液中浸泡1天,让其吸足水分,取出横卧成行(宽1m,长不限)紧密排列,上面及周围覆1~1.8cm厚的沙。4天后便出  相似文献   

15.
颜送贵 《果农之友》2005,(5):30-30,40
春梢是柚类的主要结果母枝,务必要求粗壮。春梢发生始期到叶片展开时,喷市1000毫克,千克年年丰(15克/包对水1喷筒);或在春梢4-7厘米时喷布15%多效唑600倍液。在春梢展叶期还要结合喷农药喷布1~2次500倍多氨液肥(1喷筒水 30毫升多氨液肥),春捎长5~7叶时摘心.停止生长后将春梢吊弯,使其成为翌年良好的结果母枝,  相似文献   

16.
袋栽香菇,一般在秋季进行,近几年我省又推广春栽(即反季节栽培),提高了菇棚利用率和延长了供菇时间,但有的菇农对春菇生长习性还不熟悉,导致减产少收。现将反季节栽培香菇成功的要诀介绍如下: (一)适当安排种菌时间 春栽香菇季节性很强,若菌筒制作排场过早,菌筒遇低温难以转色,表面会形成偏厚的“人造树皮”;若菌筒制作太迟,气温升高,接近或超过出菇的上界温度,菌筒转色深褐,会匆匆出菇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多年的香菇栽培,笔者认为提高袋栽香菇的产量,只要把好菌筒制作、转色和春菇出菇管理三个关,生物转化率可达120%。现将具体技术介绍如下: (一)适当推迟制菌筒时间 通常我省做菌筒的时间是安排在8月初进行,应推迟到8月底至9月初,因为8月初是全年气温最高时期,易造成杂菌污染,尤其是链孢霉的污染。  相似文献   

18.
香菇感染菌筒栽培蘑菇新技术沈天柱,陈锦铭(福建省莆田市农科所、351144)(福建省农资公司科技科福州)据不完全统计,我省每年因杂菌感染废弃的菌筒约900万筒,经济损失约1000万元以上。为了开发利用这一原料,1989~1993年我们利用香菇感染菌筒...  相似文献   

19.
王玉华  李妙芳 《食用菌》2007,29(1):46-46
反季节栽培香菇或菌草栽培香菇时,常常产生菇筒未转色先出菇现象。这种现象倘若未依其生物学特性寻找产生原因和采取技术措施加以补救,则会导致菌筒发软或霉菌爆发,对香菇产量和质量带来极其不利影响。为此笔者根据香菇的生物学特性和未转色先出菇现象,结合多年的栽培管理实际,谈谈其产生原因及补救技术措施,以供栽培者商榷。  相似文献   

20.
袋栽平菇因管理方便深受栽培者欢迎。但菌筒出菇后要浸水,在浸水过程中断筒严重,给后期管理带来困难。笔者摸索出一种用竹签串联断菌筒方法,实践证明效果良好。做法:把浸泡过水的断筒,置通风处,让其自然沥去多余水分,保持料含水量65%左右。再用事先备好长40cm 两头尖的竹签(经1%石灰水中浸24小时),戳入断筒将断成两段以上的菌筒串联在一起。重新组合成原样的菌筒,并立即套上原来的塑料筒,防害虫从串联后的菌筒缝隙入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