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土地规划1.地块选择机采棉地块要选择大而平整的土地,并且要连片种植,这样可提高机械利用率和采收效率,从而达到降耗、节本、增效的目的。棉田长度应大于400米,以增加机具正常作业时间,减少地头弯转次数。其次,为适应棉箱容量,棉田长度应小于800米。2.土质要求①土质要好利于出苗和保全苗,一般宜选择沙壤土地和壤土地,重黏土地和盐碱地等较难保苗的地块不宜种植机采棉,棉田重茬不超过3年。  相似文献   

2.
<正>前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采棉种植模式已经逐渐替代了传动的棉花种植模式。但就目前博乐市的机采棉种植模式现状来看,扔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在本文中简要讲述了机采棉种植模式的细节规程,希望能够为广大农户带来些许帮助。1品种选择无论什么植物的生长,种子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保证了品种的完好,才能在后期结出好的果实。机摘棉花栽培品种选择早熟、抗病虫性好的,质量和产量高的、株型是紧凑,叶片大小适  相似文献   

3.
<正>1品种选择机采棉种植品种需选择早熟性好、抗病虫性好、优质高产、株型紧凑,叶片大小适中,对脱叶剂敏感,抗倒伏,中上部结铃性好,吐絮集中,含絮力适中的品种。在种植布局上品种搭配使用也很重要,按生育期排列,早熟品种应占机采棉面积的40%以上。便于田间管理,可有效提前采收期,降低棉田间吐絮过于集中的风险,大大缓解采收压力。我乡机采棉主要品种07-12,新陆早42,冀958。2地块选择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尉犁县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人工拾花成本逐年增高,大面积推广机采棉已势在必行。为了选出适合尉犁县机采棉栽培的种植密度,选择2种表现好的播种模式,设置此机采棉种植密度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株行距(10+66+10)厘米×10.5厘米、每667米~2密度16 800株栽培方式产量高,适合尉犁县机采棉田选用。  相似文献   

5.
常旭霞 《农村科技》2014,(12):16-17
<正>2013年,30团农业从节本增效创收着手,推广机采棉3 700公顷,占棉花种植面积的80%左右,实现籽棉总产2 220万千克,创历史以来该团机采棉籽棉产量最高。一、品种选择机采棉品种选择要求:始果节位高度应距离地面18厘米以上,否则容易漏采或机械撞落;前期生长势较强,后期生长稳健,株高在75厘米以上;结铃性较强,吐絮集中、不夹壳,含絮率较好;植株健壮,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沙湾县推广机采棉花8万公顷,占棉花种植面积的71.01%,实现机械采收面积6万公顷。经多年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新疆早熟棉区的机采棉花高产集成栽培技术,以期为发展高产高效机采棉花提供技术支持。一、技术指标1.品种选择宜选用早中熟品种,要求生育期在125天左右,果枝始节高度20厘米,纤维长度≥30毫米,符合机采棉品种标准。2.种子处理种子须经过精选,以满足精播要求。选择具有防  相似文献   

7.
<正>机采棉是我区棉花产业应对越来越严重的劳动力紧缺问题的必然出路,在全疆各地都已开始此项技术的探索应用,备受农户的认可和欢迎。但机采棉相关管理措施及技术使用还不成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探索。作者通过1年调查分析,总结出机采棉配套栽培早熟高产种植技术。一、播前准备1.地块选择选择面积较大(不少于1.3公顷)、地块规则的滴灌或渗灌地。这些地块采棉机械行走平稳,采收进  相似文献   

8.
正前言:六十七团地处伊犁河谷西部,以棉花为主导产业。随着近几年劳动力紧缺问题的逐年严重,手采棉的传统人工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所需,同时也无法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而机采棉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对棉花的增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六十七团早已开始种植机采棉,在共同的努力之下,部分田的单产早已突破400kg/亩。因此,机采棉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1品种选择和种子处理棉花品种是棉花种植的关键,因此在机采棉的品种选择方  相似文献   

9.
机采杂交棉宽行稀植栽培模式的优势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采杂交棉宽行稀植栽培模式是新疆杂交棉的创新栽培模式。该模式是以杂交棉良种为基础,培育壮苗为前提,田间配套管理为措施,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保证,常规水肥管理和全程化学调控等为手段实现棉花高产优质的一种栽培模式。为机采杂交棉宽行稀植栽培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从棉株冠层结构合理,生育进程加快;种植效益升高,杂种优势凸显;株行距配置合适,光能利用率较高等方面总结了机采杂交棉宽行稀植栽培模式的优势;从品种选择、规范种植和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进行机采杂交棉宽行稀植栽培的条件;并对其应用效果和应用前景进行了介绍和展望,同时提出了进一步应用该栽培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团从2008年开始试验种植机采棉,随着机采棉面积的不断扩大,机采棉采净率的高低成了我团首要解决的问题。一、影响机采棉采净率的原因1.棉花品种通过几年大田调查,结铃集中、吐絮集中、含絮  相似文献   

11.
<正>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负责人介绍,为推动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断加大机采棉推广力度。201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种植面积达60.1万公顷,机采模式种植达49.2万公顷,预计机采棉面积有望突破42万公顷,创历史新高。为有效缓解棉花手工采摘费用高、雇工困难等问题,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加大了机械采棉力度。随着机采棉  相似文献   

12.
机采种植棉花作为一种棉花生产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新疆等地,是未来棉花产业的发展方向, 本文首先对我国机采种植模式下棉花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概述,又分别对机采种植模 式下密度对棉花影响研究注意事项、研究内容与意义和种植密度与棉花产量及品质的关系进行了阐 述,最后针对我国机采种植模式下棉花发展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新湖农场自2000年开始推广机采棉种植技术,通过5年的试验、示范和总结,已形成一整套机采棉农艺栽培、机械采收技术。一、机采棉农艺栽培技术1.选地和整地①选择的地块应是面积较大且连片的无埂条田。②选择中等肥力以上的常规滴灌地,滴灌地无埂子和毛渠,机械行走采收更为平稳,从而提高采摘  相似文献   

14.
田间研究1膜6行、1膜4行、1膜3行3种机采种植模式对新陆中54号和新陆中75号棉花生育进程、前期生长速率、棉铃时空分布、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不变条件下,随着行距的增加,苗期、蕾期生长速率加快,生育进程提前1~5d;新陆中54号1膜4行、1膜3行较1膜6行机采种植模式产量增加7.2%~10.0%;新陆中75号1膜4行、1膜3行较1膜6行机采种植模式产量下降5.6%~8.2%。1膜3行机采种植模式适合应用于株型松散型品种新陆中54号,但不适合于株型紧凑型品种新陆中75号。不同株型品种的最佳机采种植模式不一致。  相似文献   

15.
新疆兵团具有发展机采棉的独特优势。为了进一步推动机采棉系统工程的进程,适应机采棉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的要求和提升机采棉加工质量,需要不断  相似文献   

16.
随着近现代纺织业的快速发展,对棉花的需求急剧增加,棉花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因此,劳动力资源紧缺、劳动力成本高、植棉利润低等现象已成为社会热点。机采棉省时省力、方便快捷,可以降低种植成本,从而提高棉花种植经济效益。本文介绍了乌镇机采棉技术推广基本情况,阐述了我镇机采棉生产技术要求,并对机采棉生产技术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正>(续第9期第12页)棉薯轮作是在1年中,利用12月至次年5月上旬种植马铃薯,5月中下旬至11月底种植棉花,均采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1.品种选择选择适合本地种植、株型紧凑、结铃集中、抗病虫性好、脱绒、包衣的早熟品种(生育期100天左右、全生育期140天以内),如机采棉2号、中棉所60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尉犁县机采棉种植面积逐渐增加,为筛选出适合尉犁县气候、土壤条件的机采棉品种,2016年选择在尉犁县种植面积较大的8个棉花新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新陆中68号株型紧凑,最低结铃(第1果枝)高度23.6厘米,成熟期一致,结铃性强,棉花吐絮后含絮力适中,667米~2籽棉产量413.62千克,生育期132天,适合在早播地块种植。  相似文献   

19.
金沟河镇是沙湾县机采棉连片种植示范基地之一,棉花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70%~80%.2009年开始示范推广1膜8行、1膜6行(机采模式)种植技术,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完善和提高.2010~2012年,在机采棉连片种植管理过程中,总结出"六统一"管理模式和机采棉栽培技术措施,大大提高产量、产值,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益. 一、"六统一"管理模式 2010年开始,依托农机合作社和种植合作社推广机采棉万公顷连片种植"六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整地、统一购种、统一播种、统一田管、统一采收、统一销售.2012年统一管理连片种植示范基地最高籽棉单产达510千克.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目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变化的情况下,发展长江流域机采棉产业的现状和必要性,明确了长江流域发展机采棉的优势,分析了机采棉推广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讨了长江流域机采棉发展的战略。对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长江流域机采棉发展区域化优化布局;充分利用本区域冬闲田发展小麦、油菜作物;在长江流域两湖(洞庭湖、鄱阳湖)两江(长江、汉江)近700000 hm2滩涂旱地宜棉区扩大种植棉油(麦)双直播双机采;形成以棉增油、棉油双稳的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