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为了明确云南省烟区小春作物蚜虫和蚜茧蜂种类,为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2015年对云南省小春作物蚜虫和蚜茧蜂进行广泛的采集调查,标本带回室内,蚜虫制作玻片标本,蚜茧蜂成虫保存于75%酒精中,在显微镜下进行鉴定。【结果】鉴定出蚜虫12属15种,蚜茧蜂7属21种;其中寄生烟蚜的蚜茧蜂有5属8种,烟蚜茧蜂寄生的蚜虫有5属6种。【结论】云南省烟区小春作物蚜虫和蚜茧蜂种类丰富,针对不同的蚜虫种类可以有针对性的扩繁优势蚜茧蜂种类进行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述蚜茧蜂科的孔蚜茧蜂Fovephedrus新属和该属分布于中国的6个种。其中长鞘蚜茧蜂Fovephedrus longus,皱蚜茧蜂F.rugosus,辐脊蚜茧蜂F.radiatus和横脊蚜茧蜂F.tratzsversus等4种为新种。钝鞘蚜茧蜂F.palaestinensis(Mackauer)系中国分布的首次记录。该属全世界的6个种主要特征列入检索表中,并附电子显微镜扫描图照加以说明。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福建农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寄生蜂标本室。  相似文献   

3.
对蚜茧蜂科Aphidiidae蚜外茧蜂亚科Prainae蚜外茧蜂属PraonHaliday的分类情况作了简要的概述,并描述了该属分布于湖北省神农架的一新种-湖北蚜外茧蜂PraonhubeiensisChen&Shi。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福建农业大学益虫研究室 。  相似文献   

4.
蚜虫是农作物和森林的一种重要害虫,蚜茧蜂的种类调查对开展蚜虫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田间采集被寄生的蚜虫,经饲养获得标本,并通过制片、显微镜观察,鉴定出所获得的三种蚜茧蜂为翼蚜外茧蜂Praon volucre、麦蚜茧蜂Ephedrus plagialor、黍蚜茧蜂Ephedrus nacheri。这项工作为进一步研究蚜茧蜂的生物学、生态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对蚜茧蜂科 Aphidiidae 蚜外茧蜂亚科 Prainae 蚜外茧蜂属 Praon Haliday 的分类情况作了简要的概述,并描述了该属分布于湖北省神农架的一新种—湖北蚜外茧蜂 Praon hubeiensis Chen & Shi.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福建农业大学益虫研究室.  相似文献   

6.
菜蚜茧蜂(Diaeretiella rapae)是蔬菜蚜虫的重要天敌。为了明确菜蚜茧蜂对我国常见4种蔬菜蚜虫的控制作用,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菜蚜茧蜂对萝卜蚜、甘蓝蚜、豌豆蚜和蚕豆蚜的寄生作用。结果表明:菜蚜茧蜂对萝卜蚜和甘蓝蚜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放蜂后21 d,其寄生率多在20%以上;对豌豆蚜的寄生作用较弱,放蜂后21 d,寄生率最高不超过10%;对蚕豆蚜寄生率最低,多在1%左右,只有极少数蚜虫被寄生。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分布于我国、寄生于蚜茧蜂的大痣细蜂科Megaspilidae白木细蜂属Dendrocerus的3种蚜虫的重寄生蜂。文中列有分种检索表,形态描述、特征图、生物学记述、重寄生的寄主和初寄生蜂的寄主蚜虫。其中合沟细蜂Dendrocerus carpenteri Curtis和粗脊细蜂Dendrocerus laevis(Ratzeburg)为中国分布的新记录。蚜虫初寄生蜂经常被各类群重寄生蜂寄生,导致田间后期初寄生蜂虫口下降,影响蚜茧蜂控制蚜虫的效果。白木细蜂属仅产卵于僵蚜内的蚜茧蜂的老熟幼虫或蛹期,该蜂产卵于僵蚜内初寄生幼虫的体表,属外寄生的重寄生蜂。该蜂在福建6月份的自然条件下,从卵到成蜂羽化的历期为15~17天。  相似文献   

8.
前突蚜茧蜂属Lysaphidius是Smitht'C.F.于1944年所建立的一个属,目前全世界巳知11种,分布于北美、欧洲及日本。我国尚未有记载。近年来,我们在河北、山西省蚜茧蜂调查中;在河北保定、安国、承德等地采到两种,均为中国新记录。 1.松山前突蚜茧蜂Lysaphidius matsuyamensis Takada,1966.  相似文献   

9.
作者通过饲养9种农业害虫和黑光灯诱集,观察记录了29种寄生性昆虫天敌和玉米螟微孢子虫病等3种微生物天敌.在甘肃记录的姬小蜂科、蚜小蜂科为2个新科;在甘肃鉴定到种的有大螟瘦姬蜂、具瘤爱姬蜂、日本黄茧蜂、折肛短须寄蝇等4种,鉴定到属的有派姬蜂、梨大长尾瘤姬蜂、细鄂姬蜂、拟瘦姬蜂、瘦姬蜂、绒茧蜂、距茧蜂、距茧蜂、长尾小蜂、腹柄姬小蜂、金小蜂、梨圆蚧蚜小蜂、多胚跳小蜂、蓝绿跳小蜂、卷蛾寄蝇等16种,鉴定到科的有茧蜂、金小蜂、跳小蜂等3种,共计23个省内新种.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本地温室内2种优势寄生蜂烟蚜茧蜂和菜少脉蚜茧蜂对桃蚜的控害潜能,在温度(25±1)℃、相对湿度(60±5)%的条件下,研究了2种蚜茧蜂和桃蚜的繁殖、寿命和子代性比等生物学特性,并编制了寄主和寄生蜂的试验种群生命表。结果显示:2种蚜茧蜂的雌蜂寿命均长于雄蜂,烟蚜茧蜂雌蜂寿命长于菜少脉蚜茧蜂; 2种蚜茧蜂的逐日产卵量在羽化第2日达到高峰(烟蚜茧蜂:67.70粒;菜少脉蚜茧蜂:52.95粒),随后逐日下降;烟蚜茧蜂和菜少脉蚜茧蜂单雌平均产卵量存在显著差异(烟蚜茧蜂:332.2粒/雌;菜少脉蚜茧蜂:218.9粒/雌),产卵历期也存在显著差异(烟蚜茧蜂:8.0 d;菜少脉蚜茧蜂:6.4 d);母蜂日龄对子代雌性比有显著影响,且在相同日龄条件下,菜少脉蚜茧蜂的子代雌性比高于烟蚜茧蜂;通过比较2种蚜茧蜂与桃蚜的生命表参数发现,蚜茧蜂r_m和R_0值均明显大于害虫。综上表明, 2种蚜茧蜂对桃蚜的寄生能力强,繁殖速率高,种群增长速率均优于桃蚜,对桃蚜表现出较好的控害潜能。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描述我国肿棒赤眼蜂属3新种和刀管赤眼蜂属1新纪录.根据它们的雄性外生殖器特征,应归隶于赤眼蜂亚科、赤眼蜂族.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记述中国短索蚜小蜂属Archenomus,Howard的13种,含2种中国新记录和4种新种,提出中国短索蚜小蜂属分种检索表.新种的模式标本分藏福建农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和植物保护系.  相似文献   

13.
<正> 1.梅峰佩姬蜂Perjiva meifensis Chao新种雌。黑色。触角鞭节5—10节背方、前胸背板颈部、翅基片、翅基下脊、小盾片、腹(?)第2节背板端横带、第7节整节背板或除基端黑色外和第8节背板端缘白色;上颚除黑齿外、中胸侧板后下方、后小盾片、后胸背缘、后翅基部、后胸侧板、并胸腹节、腹部第1节背板和三对足的大部分赤至赤褐色,第1节在气门处烟黑色;前足基节、中足基节背方、后  相似文献   

14.
记述采自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小腹茧蜂亚科Microgastrinac绒茧蜂属Apanteles Foerster1新种,即版纳绒茧蜂Apanteles bannaensis sp.nov.。新种模式标本存放于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益虫引进研究室。  相似文献   

15.
窄径茧蜂是钻蛀性鳞翅目害虫幼虫的一类重要内寄生蜂,目前国内尚无系统的研究报道.本文记述窄径茧蜂亚科Agathidinae褐径茧蜂属CocygidiumSaussure分布于福建省的2个种.其中,全室径茧蜂Coccy gidiumabsolutusChen&Yang为新种,日本径茧蜂CocygidiumnihonenseSharkey为中国分布新记录种,并建立了该属中国已知6种的分种检索表.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福建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益虫研究室.  相似文献   

16.
记述茧蜂科 Braconidae潜蝇茧蜂亚科 Opiinae短背茧蜂属 Psyttalia Walker的一新种扩颚茧蜂 P.ex-tensa Weng et Chen sp.nov..该新种与分布于南非的 P.ngomeensis Fischer相似 ,但新种的上颚基部齿状扩大 ,触角仅为 2 7节 ,柄后腹光滑可与后者区别 ;与中国唯一的已知种罗氏茧蜂 P.romani Fahringer的区别在于并胸腹节仅具中纵脊 ,上颚基部齿状扩大 ,回脉后叉式 .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福建农林大学益虫研究室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中国背突小蜂属,记述了采自云南的新种尖尾背突小蜂OxycoryphecaudiculaLiu,sp.nov.,这是中国大陆发现的背突小蜂属的第1个种.先前报道的另两种,即弯齿背突小蜂Oxycoryphemaculipennis(Masi)和无齿背突小蜂O.e-dentataNarendran,均采自台湾.本文编制了这些种类的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18.
中国蚜茧蜂科一新种及一新记录种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采自河北任丘的蚜茧蜂属一新种:芦苇蚜茧蜂Aphidiu phragmitci并报道了背侧蚜外茧峰Praon dorsale(Haliday)在我国的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9.
记述中国革腹茧蜂属AscogasterWesmael的2新种:武夷革腹茧蜂A.wuyiensisChenetHuang,sp.nov。和粗点革腹茧蜂A.infacetusChenetHuang,sp.nov.及6个中国新记录种,并建立了该属中国已知种的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福建农业大学植保系益虫研究室.  相似文献   

20.
<正> 棒小蜂(Signiphoridae)是小蜂总科(Chalcidoidea)中一个甚小的科,仅含7个属:Thysanus Walker、Clytina Erdos、Neosigniphora Rust、Kerchiella Rosanov、Signiphora Ashmead、Chartocerus Motschulsky和Rojanouilla Subba Rao,其中Chartocerus属又分为三亚属:Chartocerus S.Str.、Xana Kurdjumov和SigniphorinaNikolskaja(Rojanov,1965;De Santis,1968;Subba Rao,1974)。该科绝大多数的种类为介壳虫、粉虱、木虱和蝇蛹的寄生蜂,常为重寄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