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万亦农 《甘肃农业》2006,(11):22-24
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号召,对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包括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失地农民困难群体的子女上学提供帮助。对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以及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领导机制,加强政府在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作用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何玲玲  陆永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994-15997,16000
在对柳州市河东村随机抽取的40户失地农民进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柳州市城中区河东村征地情况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现状。分析了城市拆迁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及失地农民的迫切需要:村民失地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拆迁安置标准偏低,难以保持原有的生活水平;生活来源发生改变,但没有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失地农民的迫切需要是更多稳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来源。针对目前状况,提出了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的对策与建议,分别是建立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机制;建立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机制;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和培训的机会,千方百计为失地农民广辟就业渠道,构建失地农民就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屈晓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396-2398
从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失地农民市民化出现的问题:一是失地农民转成市民后家庭经济生活困难;二是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后就业困难;三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突出。剖析了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制度化排斥是阻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根源;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排斥是阻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深层次原因;三是城市居民对失地农民的排斥与失地农民的自我排斥是阻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主观因素;四是城市就业对失地农民的排斥是阻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客观因素。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是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转价格,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与利益分享机制;二是为失地农民构建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三是加大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其就业率;四是提高失地农民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4.
王健美  李世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6):4119-4120,4142
在分析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现状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并对具体保障内容的建立和价值测算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黄思捷 《乡村科技》2023,(16):38-41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农村土地的征收,其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失地农民的数量不断增加。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无疑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及维护社会稳定。从养老、就业、法律、土地等方面分析当前失地农民在享受社会保障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建立养老金风控管理、多方探索养老模式,建立失地农民就业保障体系、实现增收创收,健全社保体系、解决生活后顾之忧,自上而下建立全过程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完善补偿机制、综合制订征地赔偿额等针对性建议,助力城镇化背景下失地农民生活质量与社会保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肖轶 《甘肃农业》2005,(12):78-78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在征地过程中对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不合理的现状, 分析了目前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就业状况,并设计出分别适合东西部不同经济条件的农村社会保障模式,以及建立完善的失地农民就业服务体系,意为保障我国失地农民合法权益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立足于对近年来铁岭高新区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失地农民再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进行论述,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失地农民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对经济和社会以及失地农民的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失地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普遍存在的边缘化倾向和贫困化现象;以上问题的产生是制度因素和失地农民自身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失地农民的发展问题;提出并研究了"农联"模式在失地农民安置问题上的应用;并从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机制和建立失地农民培训机制等方面提出改进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保护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建立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8):3386-3388
失地农民是一个国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但由于多种原因损害了他们的利益,部分失地农民成了新的困难群体,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失地农民利益,包括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配机制;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完善收益分配机制;建立医疗、养老和失业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保障机制;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就业;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  相似文献   

9.
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通过深入调研,在全面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具体包括规范征地程序,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深入研究失地农民的职业转化问题,促进实地农民的再就业;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失地农民的产生及其原因分析,分析强调了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了对失地农民权益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通过阐述单一的货币安置政策存在的不足以及失地农民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说明了维护失地农民权益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征地补偿应合理化、逐步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的政策建议来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以有效地防止新贫困的发生,从而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失地农民的数量逐年攀升,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的情况下面临着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分析了我国在对失地农民征地安置过程中存在着分配不规范、安置补偿费标准低、就业难和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等问题;对此提出:分配规范化与补偿合理化、拓宽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青  王亚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198-4199,4243
对我国当前存在的失地农民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革现有农地产权制度,构建土地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技能培养等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失地农民在土地被征用后,失去了最稳定、最基本的生活来源。如何切实做到依法征地、合理补偿、妥善安置,不仅关系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建设用地,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大局。建议构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应该包括:建立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机制;为失地农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  相似文献   

15.
谈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芝花 《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0):128-129
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解决该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针对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现状,探讨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必要性,提出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构想。  相似文献   

16.
构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失地农民在土地被征用后,失去了最稳定、最基本的生活来源.如何切实做到依法征地、合理补偿、妥善安置,不仅关系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建设用地,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大局.建议构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应该包括:建立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机制;为失地农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  相似文献   

17.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原晶晶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564-16566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是一个影响面广的社会问题,是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民生问题。针对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了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提出了重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构想。  相似文献   

18.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居民失去土地成为失地农民。由于失地补偿制度欠佳、缺乏就业保障、社会保障问题突出、自身素质较低等原因,失地农民面临生活保障困难、就业危机严重、市民化进程受阻等困境,应通过改进征地补偿制度、建立新型就业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身份转换的政府扶持等措施帮助失地农民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19.
杨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345-4346
通过对近几年西安市失地农民的调查,总结出在西安市发展进程中失地农民面临的问题,提出依法征地、合理补偿、采用多渠道征地补偿安置方式、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等解决西安市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0.
以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现状调查为基础分析了影响他们身份认同受教育程度、生活水平、社会网络和社区参与因素,并提出可通过加快失地农民的职业转换,建立普惠的社会保障机制,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建构新型的人际关系网络促进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后的身份认同,真正实现"市民化"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