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研究杂交稻种子的萌发与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关系。[方法]以杂交稻涪恢9801、中九A、中优9801、涪恢9303、宜香A、宜香9303、岗46A、R-725、多恢系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在萌发过程中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以及萌发率、萌发势与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关系。[结果]不同杂交稻种子硝酸还原酶活性变化的总体趋势是一致的。[结论]硝酸还原酶活性达到最大值之前,酶活性和种子萌发率、萌发势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七叶一枝花种子萌发不同阶段贮藏物质及淀粉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七叶一枝花种子萌发不同阶段内含物质及淀粉酶活性变化规律,为七叶一枝花种子休眠解除和提高成苗率提供科学依据。以不同萌发阶段七叶一枝花种子为研究材料,采用显微镜观察、生理生化和质谱测定方法,研究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含量、α-淀粉酶活性、β-淀粉酶活性、总淀粉酶活性差异。结果表明,种子生理休眠解除后,淀粉酶被激活、淀粉被水解,淀粉酶活性不断下降,种子内贮存的淀粉、可溶性糖含量也逐渐减少,α-淀粉酶活性对七叶一枝花种子休眠解除及随后的发芽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两种因子对水稻陈年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吉林农业科学》2013,(2):21-26
利用不同紫外线照射时间和不同浓度秋水仙素浸种的方法对水稻陈年种子进行处理后,通过测定其萌发率和淀粉酶活性来分析两种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1、紫外线照射2 h以上,可极显著降低种子萌发率,但是0.2%和0.3%浓度秋水仙素则能显著提高萌发率。两种因子不同组合处理均能极显著地促进萌发率,其中3个处理组的萌发率都高达92.22%。有秋水仙素处理并且紫外线照射2 h以上种子的萌发率并不下降。2、不同时间紫外照射都能使萌发中淀粉酶活性极显著地提高。0.2%和0.4%的秋水仙素处理使酶活性显著地提高,0.3%和0.5%浓度处理的效果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两因子分别处理时,秋水仙素处理的效果没有紫外线好。两种因子不同组合的处理中有10个组的酶活性显著提高。大多数处理组酶活性呈现出两个高峰值,分别出现在第二天和第五天,所有的处理组均在第一天或第二天达到酶活性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4.
抑制剂对不育系岗46及F1种子萌发中淀粉酶活性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抑制剂A与B分别设4种浓度,对水稻进行了浸种发芽试验,结果表明,抑制剂A能使种子萌动,但不能生长;抑制剂B能抑制种子完全不萌动,但一旦去抑制以后,则不能再抑制种子的生长。用3.5-二硝基水扬酸法测定酶活性表明,抑制剂A的淀粉酶活性变化与对照相似,α-淀粉酶与β-淀粉酶比对照略低;抑制剂B的淀粉酶活性变化与对照差异显著,处理种子淀粉酶活性10天中的处于极低水平,抑制剂A以抑制剂种子萌发中后续酶合成为主,从而抑制生长;抑制剂B以抑制种子内存酶激活为主,从而抑制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测定柱花草4个品种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参与糖代谢的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总淀粉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得出α-淀粉酶活性在种子萌发和幼芽生长初期活性增加,在萌发中期和幼芽生长中后期酶活性降低,其中马弓形柱花草变化幅度最大。β-淀粉酶活性在萌发期呈上升趋势,到种子开始露白即胚根突破种皮时达到最大值,到幼芽生长期β-淀粉酶活性降低。其中维诺拉有钩柱花草在不同时期的β-淀粉酶活性最低。以热研2号柱花草参与糖代谢的淀粉酶活性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α-淀粉酶和总淀粉酶之间的相关性比β-淀粉酶的显著,所以α-淀粉酶活性变化能够更好地反映总淀粉酶活性的变化。可为研究柱花草种子萌发中的生理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小麦种子萌发早期淀粉降解关键酶活性及基因表达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小麦种子萌发早期淀粉降解关键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变化,以山农17为试验材料,测定了不同温度条件下萌发的小麦种子中的淀粉、可溶性糖含量及相关酶(淀粉酶和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各酶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不同温度条件下萌发的小麦种子,淀粉含量随萌发进程以不同的速率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α-淀粉酶、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和呼吸速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以上各指标均在露白前后有明显的变化;β-淀粉酶呈现双峰变化趋势,且一直保持较高活性;α-淀粉酶和淀粉磷酸化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呈上升趋势,且与酶活性呈极显著相关。以上结果表明,在小麦种子萌发早期,温度能强烈影响萌发过程中淀粉降解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α-淀粉酶和淀粉磷酸化酶在种子置床初期即可被检测到活性,且受其编码基因的调控作用显著,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酶在黄瓜种子萌发中的作用,以2个黄瓜高代自交系华北型M6和华南型M87为试材,分别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碱式滴定法及愈创木酚法测定淀粉酶、脂肪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结果表明:种子发芽过程中2个黄瓜品种总淀粉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似,在萌发初期逐渐升高,末期降低,说明淀粉水解是种子萌发所需主要物质和能量的来源;脂肪酶活性变化趋势一致,在萌发初期活性均较低,中期显著上升,后期下降,催化脂肪分解成供给种子萌发的碳水化合物;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均呈上升趋势,与种子萌发密切相关。M6和M87的种子萌发与α-淀粉酶活性相关极显著(r=0.949,r=0.989),与过氧化物酶活性相关极显著(r=0.952,r=0.954)。脂肪酶活性与M87种子的萌发有显著关系(r=0.896),与M6种子的萌发相关性不显著,其活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作用因品种不同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甘青铁线莲[Clematis tangutica(Maxim.)Korsh.]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和温度对其淀粉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机制.本文以甘青铁线莲种子为材料,测定种子萌发过程中不同温度下的萌发情况、淀粉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表明:甘青铁线莲种子对低温有一定的适应性,但最适的萌发温度区间为20~...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萌发的小麦种子及其幼苗对不同浓度Cd^2+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Cd^2+浓度的增加,小麦种子的发芽率、根和芽的生长以及α-淀粉酶活性、幼苗生物量增加呈下降趋势,而叶组织中MDA浓度、电解质渗漏率呈上升趋势。Cd^2+对小麦种子的萌发与萌发种子中α-淀粉酶活性有关,使幼苗生物量增加与其导致膜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郭小强  毛宁 《甘肃农业》2013,(22):50-52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HgCl2溶液浸种处理,对不同品种燕麦的萌发率、α-淀粉酶活性、叶绿素含量、生长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低浓度HgCl2溶液对燕麦种子的萌发率有促进作用,10^-4g/ml的HgCl2溶液浸种处理后,坝莜1号燕麦的种子萌发率为80.12%,较对照提高了15.24%;坝莜3号的种子萌发率为85.36%,较对照提高了6.31%;高浓度的HgCl2溶液对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0.1g/ml的HgCl2溶液浸种处理后,坝莜1号的萌发率较对照组降低了4.31%,坝莜3号的萌发率较对照组降低了5.62%。低浓度HgCl2溶液浸种处理后,燕麦种子仅一淀粉酶活性增强,幼苗的平均根长和苗长增大,叶绿素含量增多;用高浓度的溶液对燕麦种子浸种处理后,仅一淀粉酶活性减弱,幼苗的平均根长和苗长减小,叶绿素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1.
高压对水稻种子细胞膜透性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粳稻品种秋光为材料,利用不同压力处理不同浸种时间的水稻种子,研究了处理后水稻种子细胞膜透性和萌发过程中淀粉酶活性的变化,并分析了它们与发芽势和发芽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高压处理后,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随处理压力的升高而降低,种子细胞膜透性随处理压力的增大而增加,且不同浸种时间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种子在萌发过程中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随处理压力的增加而显著降低;高压处理后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与细胞膜透性的增加百分率呈显著负相关,而与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表明高压处理使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降低与细胞膜透性的增加及淀粉酶活性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磁化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玉米、大豆、水稻种子在磁化0、0.5、1.0、2.0h的水浸泡24h后,测定了不同处理的发芽率、生长率及淀粉酶活性。[结果]磁化水处理种子后,种子的萌发率明显提高,其中磁化时间为0.5h的磁化水处理种子萌发率最高。磁化水处理后大豆发芽率增幅最大,水稻的发芽率增幅最小。磁处理2.0h的水能促大豆明显生长,磁处理1.0h对玉米生长效果较好,水稻则不明显。经磁化水处理后,玉米和大豆种子内淀粉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有所提高,0.5h处理效果最好,水稻种子内淀粉酶活性则有所降低。[结论]低强度磁化水对大豆、玉米、水稻有促进萌发和早期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系统、深入的了解等离子体对作物影响的作用机理,采用射频等离子体处理小麦种子,测定了不同强度等离子体处理后的种子活力、萌发过程中淀粉酶活性、呼吸速率以及幼苗的根系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较低强度等离子体处理(80~200W)能提高小麦萌发过程中淀粉酶活性和呼吸强度,促进碳水化合物的转化和运输,使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分别提高30.0%、107.7%和53.5%。80~200W等离子体也能够提高小麦幼苗根系活力、促进根系发育,其中以160W等离子体作用效果最强,使根系活力提高39.65%、侧根数增加19.81%、根长增加7.85%。等离子体强度过高(240W)则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4.
微波对白兰瓜种子萌发期淀粉酶的激活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50W、200W和500W的微波照射白兰瓜种子,发现200W功率的微波处理可以极显著地提高其发芽率,同时也能显著地提高萌发活力。在萌发的前72小时内,白兰瓜种子的淀粉分解速度高于脂肪的分解,表明前期种子萌发的能量主要来自淀粉的代谢。200W微波处理的种子从萌发24小时起,其淀粉酶含量显著地高于对照,48小时期淀粉酶同工酶有新的酶带产生。说明这一功率的微波能有效地激活白兰瓜种子萌发期的淀粉酶,加速物质和能量的代谢,从而提高种子萌发活力。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不同有效成分的丸粒化水稻种子在低氧环境下的萌发和幼苗形态建成情况,以正常萌发环境作为对照,在水淹环境下,采用不添加有效成分和分别添加有效成分ABT3、调环酸钙和CaO2 4种丸粒化处理的水稻种子,观察并测定两种环境下萌发种子的发芽率、幼苗形态和种子淀粉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低氧胁迫环境下,水稻种子萌发受到抑制,通过有效成分丸粒化处理得到缓解,其发芽率均在60%以上,平均高于裸种对照18.9%;促进幼苗株高、胚芽鞘和中胚轴的伸长,与裸种对照相比,幼苗的株高增幅45.8%,幼苗的胚芽鞘长度增幅为25.8%,幼苗的中胚轴长度增幅为18.8%;与裸种对照相比,含有效成分的丸粒化水稻种子淀粉酶活性显著提高。本试验中有效成分丸粒化的处理有效地缓解低氧胁迫对水稻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提高淀粉酶活性,促进幼苗中胚轴和胚芽鞘的伸长,使得幼苗尽快伸出水面,脱离低氧环境,从而有效促进种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16.
超级稻宜优673遗传构成与籼粳属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超级稻宜优673的遗传构成和籼粳属性,为其所携带有利基因的进一步利用提供基础,并为在水稻育种中确定合适的籼粳配比提供参考。【方法】选用明恢63、明恢86和福恢673这同一个衍生系统中不同辈序的骨干材料,以及以福恢673为父本配组育成的超级稻品种宜优673及相应母本宜香A,应用13个重要基因的17个标记和15个籼粳特异性SSR标记,分析其等位基因变化。【结果】受测材料在8个基因区间呈现差异,包括控制抽穗期和产量性状的基因2个、米质关键基因2个、抗稻瘟病基因4个。其中,在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具有关键作用的Wx上,明恢63中的优质等位基因经明恢86传递到福恢673;在对稻米糊化温度具有关键作用的ALK及控制水稻稻瘟病抗性的Pib和Pita上,宜优673的父本福恢673和母本宜香A呈现出良好的互补性。在籼粳属性上,明恢63、明恢86和福恢673均为中间偏籼型,其中,明恢86和福恢673的粳型成分均为40.0%,高于明恢63的33.3%。【结论】来源于明恢63和其它亲本的有利等位基因在福恢673中聚合,并进一步在宜优673中与宜香A有利等位基因形成互补。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Ca2+、Cu2+胁迫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新品系03132-6种子萌发情况的影响,为小麦抗盐生理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Ca2+、Cu2+浓度均分别为0.05%、0.10%、0.15%、0.20%、0.25%、0.30%。[结果]同一离子条件下不同浓度Ca2+、Cu2+对小麦种子萌发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离子条件下同一浓度对小麦种子萌发影响也不同。Cu2+对小麦种子的萌发影响显著,Ca2+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明显小于Cu2+。Ca2+浓度≤0.15%时,小麦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有所提高,淀粉酶活力也有所提高;当其浓度≥0.20%时,小麦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有所下降,淀粉酶活力也随之下降。当Cu2+浓度≥0.05%时,小麦种子发芽势、发芽率、淀粉酶活力都大幅度下降。[结论]0.05%~0.30%Cu2+能抑制小麦种子的萌发;0.05%~0.10%Ca2+对小麦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0.15%~0.30%Ca2+对小麦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几种沙棘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期淀粉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沙棘种子萌发的生理机制。[方法]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研究沙棘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期淀粉酶活性的变化及温度、pH值、底物浓度对其影响。[结果]不同沙棘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的淀粉酶活性不同。在3种沙棘中,阿尔泰新闻的酶活性最高,且一直上升,向阳的酶活性最低,优胜的酶活性随种子的萌发先增加后降低。淀粉酶的活性在pH值为6.8时最高。酶活性随着底物(1%淀粉)浓度的增大而增加,但当底物浓度增加到一定值(6%)时,酶活性趋于平稳。沙棘种子萌发期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45℃,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且温度过高会使酶失活。[结论]该研究为开发利用沙棘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200 mg/L Fe~(2+)(EDTA-Fe~(2+))胁迫下,不同钾水平对耐铁毒型水稻种子协优9308和铁毒敏感型水稻种子Ⅱ优838的幼芽长、幼根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POD、SOD和总淀粉酶、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0 mg/L Fe~(2+)胁迫下,加入外源钾可以促进幼芽和幼根的伸长生长,显著提高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提高POD、SOD抗氧化酶和淀粉酶的活性.Fe~(2+)胁迫下,II优838和协优9308外源钾的最适浓度分别在160 mg/L左右和240 mg/L左右.Fe~(2+)胁迫处理下,铁毒敏感型水稻种子Ⅱ优838和耐铁毒型水稻种子协优9308相比,铁胁迫对前者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