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北京山区沟域生态承载力内涵的基础上,从实现沟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在生态弹性指数、资源环境承载指数、资源环境压力度等方面构建了北京山区沟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综合评价法构建了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蒲洼沟域生态弹性指数得分为72.8,属较稳定水平;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得分为47,属中等水平;资源环境承压度得分为86.5,处于高压水平;生态承载力得分为65.1,属2级水平.同时依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推动蒲洼沟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北京山区发展现状与沟域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北京山区发展的现状,阐述了沟域经济的内涵,分析了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的成效与特征,并从创新沟域经济发展机制、推行沟域经济新型发展模式、加大对沟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等方面开展了促进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的思考,认为沟域经济是一种新型山区发展模式,它开辟了生态友好型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沟域经济"是北京山区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通过分析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探讨沟域经济的定义和特征,总结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最后针对北京山区沟域经济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北京沟域经济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4.
产业结构熵是系统整体有序性的衡量尺度。运用结构熵评价理论,建立评价产业结构有序度的联系熵和运行熵模型,对沟域产业结构运行效率、质量和高度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北京山区沟域产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经济增长驱动力不足。未来应打破单一、稳定的产业结构,建立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要素配置的效率和效果,实现沟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山区的地形因子、沟域的空间分布形态及密度特征是沟域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并且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使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和Arc GIS软件对北京山区的地形因子、沟域空间形态及密度逐一进行分析和评价,可以从多元方式和视角来深刻认识微观沟域,为沟域经济空间布局提供基础数据和有益启示。地形因子从等高线、高程、坡度、坡向等方面梳理、总结地形特征、利用特点和空间分布。基于Arc GIS平台水文分析功能,提取北京山区的沟域,进而总结沟域与主要水系的空间关系和空间形态。使用地表径流漫流模型,采取核函数(Kernel)内插原理,按照汇流累计量模拟沟域密度空间分布情况,并基于不同空间尺度总结沟域密度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6.
沟域经济是北京山区转变发展方式的创新.在近几年的探索实践中,涌现出了怀柔白河湾等各具特色的典型案例.以怀柔白河湾、延庆四季花海、密云酒乡之路、房山上方花海等沟域节点为样本,一一剖析沟域建设的发展思路、经验做法和取得成效,从而得出“生态是底线、整合是要领、特色是生命、服务是路径”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邵晖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0-1102
阐述了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指出北京沟域经济能够蓬勃发展,其基础在于多年来一系列的生态建设工程带来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其发展动力来源于山区农民的致富愿望和现代都市居民对绿色资源、田园生活的亲近需求。提出北京山区在沟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产业同构、资金缺乏、土地流转难等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峰峦如聚,绿色屏障拱卫首都;沟岭似海,千里山区神奇而美丽.随着沟域经济高标准、高起点地快速发展,带动了北京山区发生着一轮又一轮的聚变.2010年,北京市农委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了“北京沟域经济发展规划公开征集”工作,7个山区县面向国内外公开征集发展规划;100多个高水平的规划团队参与了规划征集竞标活动,最终完成了7个高水平的沟域经济发展规划,为北京市山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北京山区沟域经济的发展对山区的产业规划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调整,我们需要探讨如何解决新型产业在山区落地的问题,如何进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本文以北京昌平区延寿沟域百合高端商务服务区为例,结合在为其规划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沟域经济中商务服务区规划发展的趋势,希望为北京其他山区的发展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和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10.
以黄河沿岸带3地市兰州市、白银市、临夏州为研究对象,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指导下,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内涵,从生态弹性度、资源环境承载指数、资源环境压力指数等方面,建立了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评价模型,对兰州、白银、临夏的生态旅游现状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分析了淳化泥河沟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效益大小排序为:林果>经济作物>工副业>小家畜>粮食作物>大家畜>瓜蔬>其它养殖业。又运用线性规划法,制定了该流域的经济发展规划,认为在泥河沟流域应优先大力发展林果业。  相似文献   

13.
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五营区的丽林实验林场,对择伐试验地采用割带秋整春造、小面积皆伐试验地采用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对在落叶松林分类中占比重较小但生态地位非常重要的谷地落叶松林的保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谷地落叶松林最佳的经营方式为低强度经营择伐或抚育性质的卫生伐。皆伐不宜采用,特别是谷地落叶松林位于冻土区的林分。谷地落叶松林采伐强度应该控制在8%~15%,低强度择伐和常规更新手段,对谷地落叶松林进行经营活动的影响不明显。并指出,绝对禁止面积超过1hm2的皆伐、林下取土或挖掘泥炭等严重影响谷地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的行为,为确保谷地落叶松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行林下的更新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曲霉菌病是由真菌中的曲霉菌引起的疾病,主要侵害鸡、鸭和其他多种禽类的肺及气囊,也偶见眼、肝及脑等组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伊犁河谷新稻46号的栽培密度,为提高其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小区试验研究6个插秧密度水平对新稻46号生育期、分蘖动态、经济性状、抗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行距相同情况下,株距越大越有利于分蘖的形成。产量在10 500 kg/hm2以上的密度处理有30 cm×10 cm、30 cm×12 cm、25 cm×12 cm和25 cm×14 cm,其中25 cm×12 cm密度处理行距相对较窄,通风相对较差,抗病性较差;30 cm×10 cm、30 cm×12 cm和25 cm×14 cm密度处理水稻的群体结构与个体能得到很好的协调,有利于夺取高产。[结论]机插条件下,伊犁河谷新稻46号适宜的栽培密度(行距×株距)为30 cm×10 cm、30 cm×12 cm和25 cm×14 cm。  相似文献   

16.
乌梁素海流域农田面源污染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乌梁素海流域现有的灌排水系统为基础布设采样点,监测农田退水以及乌梁素海入口中总氮、总磷浓度;应用环境污染物模型研究污染物在主排干的综合降解情况,并对模型进行校正。结果表明,总氮总磷在主排干的综合降解率达到30.32%和61.51%;在进入乌梁素海的负荷量中,来自农田面源污染的总氮为2646.51t·a-1,总磷为29.96t·a-1,分别占进入乌梁素海污染物总负荷量的77.57%和26.78%。结合乌梁素海流域农业开发方式、农田灌溉行为以及施肥习惯的调查结果,分析了乌梁素海流域农田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Early domesticated fig in the Jordan Valle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the fig tree was domesticated in the Near East some 6500 years ago. Here we report the discovery of nine carbonized fig fruits and hundreds of drupelets stored in Gilgal I, an early Neolithic village, located in the Lower Jordan Valley, which dates to 11,400 to 11,200 years ago. We suggest that these edible fruits were gathered from parthenocarpic trees grown from intentionally planted branches. Hence, fig trees could have been the first domesticated plant of the Neolithic Revolution, which preceded cereal domestication by about a thousand years.  相似文献   

18.
三工河流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工河流域地下水开发利用是新疆最早的流域之一,虽然是独立的小流域,但流域的自然景观和地貌单元的完整性,具有大流域的分布规律。有关部门曾对该流域的地下水资源几做评价,但结果却各不相同。笔者对三工河流域历次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认为水均衡法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础,数值模拟是地下水开采设计和预测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韩世刚  唐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769-11771
利用长江流域260个观测站1960~2009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长江流域的日照时数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长江源头的青藏高原上,日照时数明显高于长江流域的其他地区,为2 200~3 000 h/a;日照时数最低的区域在长江上游的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区域,仅1 000~1 600 h/a;在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区域内,日照时数高于四川盆地,低于青藏高原地区,在2 000 h/a左右。长江流域中日照区的日照时数下降趋势非常明显,减少速率为54.2 h/10a;低日照区的日照时数减少速率为38.4 h/10a;高日照区的日照时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长江流域日照季节下降趋势从大到小依次为夏季>冬季>秋季,而春季日照下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