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韭菜迟眼蕈蚊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3.
牛蕴华 《农业科技通讯》2023,(10):190-191+194
韭菜迟眼蕈蚊是为害韭菜的重要地下害虫,对山东省韭菜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本文作者就山东省韭菜迟眼蕈蚊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进行了初步分析,旨在建立韭菜迟眼蕈蚊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为防控韭菜迟眼蕈蚊时合理选择防治时期和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 异形眼蕈坟(Phyxia scabieiHopk.)属双翅目、长角亚目、眼蕈蚊科(Sciaridae)。是生姜贮藏期的主要害虫,幼虫俗称姜蛆,也为害生长期的母姜、芦笋等。姜块常局部被害,受为害处只剩粗纤维和粒状虫粪,还可引起腐烂。据山东省主要生姜产区莱芜、滕州和泰安市调查,有虫窖(地块)率为100%,被害姜块率为  相似文献   

5.
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是中国韭菜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虫害,在各韭菜产地都有发生,且发生规律略有不同。20世纪50年代就有文献记载韭蛆的发生,直到80年代分类学家确定韭菜迟眼蕈蚊为韭菜根蛆类害虫优势种群。通过论文查阅,全面描述了韭菜迟眼蕈蚊的形态以及发生规律,详细叙述了农业、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防治方法,以期为科学防治韭菜迟眼蕈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大蒜产业是著名的“大蒜之乡、世界蒜都”金乡县的农业经济支柱。2014年以来,大蒜田迟眼蕈蚊(简称韭蛆)危害逐年严重,已成为当地制约大蒜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为明确蒜田韭蛆发生规律,为蒜田韭蛆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笔者在冬前及早春对蒜田韭蛆进行了多年调查,并在3-5月(大蒜年后生长期)对其幼虫、成虫在蒜田消长规律进行了3年定点系统调查观察。结果表明,韭蛆在蒜田每年可发生3代,大蒜播后至冬前(10月上旬至11月底)为越冬代,主要以幼虫形态越冬,翌年3月上中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大蒜鳞芽分化至抽薹期(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为第1代幼虫发生盛期,4月中下旬为第1代成虫羽化盛期;大蒜抽薹后期至收获(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为第2代幼虫发生盛期,大蒜收获后(5月中旬)不能完成世代发育的部分二代幼虫会转移到蒜田套种的辣椒等其他作物上继续为害。各世代虫龄不整齐,有世代重叠现象,春季一代为主害代,其次为二代,以越冬代为害最轻。  相似文献   

7.
不同种植方式下韭菜迟眼蕈蚊发生为害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韭菜迟眼覃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是为害韭菜、葱、蒜的主要害虫之一。通过研究明确了河北省中南部地区韭菜露地栽培和温棚栽培方式下,韭菜迟眼覃蚊不同的发生、为害规律。露地栽培韭菜田中,韭蛆1年发生5代,为害高峰为春、秋两季;温棚栽培韭菜田中,1年发生6代,冬季扣棚以后是该虫为害高峰,而欣棚后从春季到秋季养茬这段时间,成虫和幼虫发生量很小,为害极轻。韭菜迟眼覃蚊的发育速度及年发生代数主要受温度影响,而土壤湿度是决定其发生数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odoriphaga(Yang et Zhang)]又叫韭蛆.属双翅目、眼蕈科.是北方菜区及部分南方菜区韭菜根部的重要害虫,为害严重,可造成鳞茎腐烂,整墩韭菜枯死产量损失较大.  相似文献   

9.
通过培养观察,蘑菇瘿蚊幼虫的适宜温度为16~18℃,相对湿度为80%~90%,在菌丝和子实体上主要是无性繁殖,6~8d繁殖1次,每条老熟幼虫可产生6~17条小幼虫;蛹对环境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在气温35~38℃、相对湿度50%~60%条件下,可存活52d。对漳州3个蘑菇主产区蘑菇瘿蚊发生情况调查:子实体感染率10.6%~18.8%,菇房污染率33.3%~42.9%,主要以成虫在蘑菇菌丝阶段进入菇房产卵繁殖,蘑菇生长期以老熟幼虫无性繁殖的幼虫危害菌丝和子实体。蘑菇休闲期蘑菇瘿蚊以蛹的虫态存活,主要栖息地为蘑菇培养废料堆积地、菇房周边垃圾粪土和菇房内残留废料。  相似文献   

10.
异形眼蕈蚊(Phyxia scabiei Hopk.)雌成虫无翅,头胸部不发达,腹部粗大,多爬行或跳跃,雄成虫具有一对翅。寄主复杂,以为害生姜等块茎,块根类蔬菜为主,自然条件下在原寄主田以幼虫越冬,菜窖内无越冬期。成虫不取食,有趋光性,幼虫行隐蔽式生活,常在寄主表皮下取食,易引起局部腐烂,抗逆力强,在4~35℃及腐烂的寄主条件下均能生存,各代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相似文献   

11.
危害橄榄果实的杧果小齿螟以幼虫蛀食橄榄果实,受害林分虫株率达10%~100%,单株果实受害率5%~60%。该虫在福建平和1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或蛹在枯枝、朽木或树干裂缝内越冬,5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经1~3d后交配产卵,卵产于两果之间靠接处,卵期6~8d。幼虫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下旬有2个危害高峰期;老熟幼虫爬出蛀果在枯枝或朽木中化蛹,蛹期13—21d。该虫危害下坡比上坡重,不同品种之间大红心受害较重。清除树上、园中枯枝朽木,能显著减少虫口密度,可有效降低受害率。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室内饲养的方法在控温控光条件下对荔枝叶螨的形态特征以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并对该螨在广州地区荔枝园的种群动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荔枝叶螨一生经历卵、幼螨、前若螨、后若螨、成螨5个不同发育阶段,在进入前若螨、后若螨和成螨之前均有一个静伏期;在26℃的条件下,整个世代的发育历期为12.96 d;在群体饲养中,子代雌雄性比约为3∶1;荔枝叶螨有拉丝结网的习性。在广州地区的荔枝园荔枝叶螨一年有两次发生高峰,分别在4月份和10月份,并且其种群数量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室内饲养的方法在控温控光条件下对荔枝叶螨的形态特征以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并对该螨在广州地区荔枝园的种群动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荔枝叶螨一生经历卵、幼螨、前若螨、后若螨、成螨5个不同发育阶段,在进入前若螨、后若螨和成螨之前均有一个静伏期;在26℃的条件下,整个世代的发育历期为12.96 d;在群体饲养中,子代雌雄性比约为3∶1;荔枝叶螨有拉丝结网的习性。在广州地区的荔枝园荔枝叶螨一年有两次发生高峰,分别在4月份和10月份,并且其种群数量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新菠萝灰粉蚧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方法]通过室内外盆栽和苗圃及大田跟踪观察研究新菠萝灰粉蚧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气候因子、剑麻龄期及长势、立地环境、剑麻品种、天敌等对其发生危害的影响.[结果]据鉴定,新菠萝灰粉蚧是外来物种,整年在田间为害,对剑麻威胁大.该虫体长为0.8~3.0 mm,卵形而稍扁平,若虫触角及足发达、活泼;成虫披白色蜡粉,其触角退化,行走缓慢.孤雌生殖,世代重叠,27~34 d一世代,每雌虫繁殖倍数为36 ~ 85倍,平均55倍;高温致死温度为48℃,低温致死温度约为3℃.传播途径为种苗、风、雨、蚂蚁及自身爬行迁移.剑麻生长旺盛、叶色浓绿,粉蚧危害严重;低温干旱有利于其暴发蔓延,大雨、暴雨对其有较大杀伤力,但其隐蔽空间较大,可避过灾害.48%乐斯本600倍稀释液等扑杀有特效;主要天敌为草蛉;利用控氮增钾和生物多样性进行防治有较好防效.[结论]为生产中新菠萝灰粉蚧的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平菇厉眼蕈蚊成虫的致病力。[方法]以采集于蒙自食用菌栽培地的菌袋上的平菇厉眼蕈蚊为试材,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的分生孢子浓度共设5.0×10^4~5.0×10^8个/ml的5个处理浓度,对平菇厉眼蕈蚊成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平菇厉眼蕈蚊成虫的毒力随分生孢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第2天开始出现平菇厉眼蕈蚊成虫死亡,在5.0×10^4~5.0×10^8个/ml的5个浓度处理的成虫死亡率分别为31.92%、45.16%、62.25%、73.03%和79.78%;第4~7天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3.581×10^8、2.451×10^7、4.218×10^6和2.648×10^5个/ml;5.0×10^5~5.0×10^8个/ml浓度下成虫的致死中时间(LT50)随着分生孢子浓度的增加而逐渐缩短,由7.5d缩短到4.8d。[结论]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在室内对平菇厉眼蕈蚊成虫具有较强的毒力和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采用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MZ041024菌株不同分生孢子浓度对平菇厉眼蕈蚊的幼虫和蛹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MZ041024菌株杀虫活性较高,对幼虫和蛹最高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1.79%和88.94%,LC50分别达到1.745×105个/ml和4.723×105个/ml;LT50最短分别为3.51天和3.78天.  相似文献   

17.
二化螟在浙北地区茭白上1年发生3代,其中第3代为不完全世代。越冬代成虫4月下旬至5月初开始羽化,蛾峰次数多,且成虫盛发期持续时间长达30d左右;而第1、2代成虫的发生期分别在7月中下旬和8月下旬至9月初,蛾峰较整齐,盛发期约1 0 d左右;第3代在1 0月,以老熟幼虫在茭白的残株中越冬。第1代二化螟主要来源于茭白越冬残株,约占89.4%,第2代主要来源于水稻,第3代则因第2代的防治情况,在不同年份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另外,二化螟成虫都趋向于在茭白上产卵,茭白田的卵块密度也明显高于水稻田。二化螟主要在茭白的茎秆内化蛹,占60.15%~82.1%,不同年份与代次之间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8.
对桃树重要害虫桑白蚧的发生规律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桑白蚧在豫北地区1年发生3代,以第三代受精雌成虫在枝条上越冬,至翌年3月树体开始萌动时,吸食树体汁液进行为害,并于4月上旬开始产卵,第一代若虫盛孵期为4月下旬。第二代若虫盛孵期为6月下旬,并开始世代重叠。第三代若虫盛孵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10月底进入越冬休眠状态。在调查桑白蚧发生规律和生物学特性的同时,还观察记载了桑白蚧的天敌8种,如红点唇瓢虫、异色瓢虫、草蛉和寄生蜂类等。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甲虫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目的]探索马铃薯甲虫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发育起点、发生规律.[方法]以马铃薯甲虫为供试材料,研究其在马铃薯种植区的生活史、生活习性、寄主、范围和田间消长规律等.[结果]马铃薯甲虫世代重叠、具有高繁殖率、滞育和迁飞等习性.该虫在新疆北部地区1年发生1~3代,以2代为主.[结论]开展马铃薯甲虫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可为马铃薯甲虫持续防控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黄芩白粉病在河北承德的发生规律,并用不同肥料、不同药剂对黄芩白粉病进行处理。[方法]结合施肥、施药处理,田间实地观察记载黄芩白粉病的发生规律。[结果]黄芩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和果荚,病菌以菌丝体和闭囊壳在黄芩病残体上越冬,发病高峰期在8月上旬~9月中旬;多晴少雨有利此病发生发展。施用尿素有利于发病,施用磷酸二氢钾、复合肥可减轻发病;40%氟硅唑EC10000倍液防治黄芩白粉病效果最佳,防效达87.33%。[结论]为生产区有效地防治黄岑白粉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