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6 毫秒
1.
<正>水稻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中国南方地区水稻种植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水稻种植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中国农业经济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中国南方地区水稻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水稻种植是一项比较常见的农业种植,水稻产量也居于世界排名靠前,自从袁隆平成功研发杂交水稻以后,我国在水稻种植方面更是取得了巨大的突破。阜阳位于淮河以北,属于北方,在北方这种独特的地理条件之下,水稻种植不仅在水稻的营养物会增加,而且水稻产量也可以提升,对于推动地区农业经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水稻种植的主要环节1.1选择种子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地理位置也比较独特,南方和北方的  相似文献   

3.
综合分析了未来中国水稻生产面临的缺水问题,季节性以及时空地域的差别成为水稻生产的限制因子,这将使粮食生产安全面临严峻考验。作物研究学家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解决策略:灌溉措施的改良对于提高水分的高效利用有显著的作用;抗旱品种的筛选和旱作水稻栽培技术也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水稻抗旱节水能力;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转基因技术以及 QTL分析的结合,对于从遗传学方面改善水稻自身的水分生产潜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未来中国水稻产业的发展将会面临更大水资源匮乏问题,传统的节水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只能起到缓解作用,而挖掘、改善水稻自身的节水潜力,发挥生物节水功能将成为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水稻作为一种高产农作物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南方属于种植水稻的集中区域,但是由于东北在环境、资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水稻产量极高,因此成为了水稻的主要生长区域。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种植技术对于农作物的产量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对东北水稻的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正> 水稻是我省主要细粮作物。稻米是经济、营养价值较高的粮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其需求量越来越大。解放以后在各级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我省水稻生产发展较快。尤其是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政策和科技进步的鼓舞、推动下,耕种面积发展到50万公顷左右,单产提高了2.63倍。自解放以来,我省各育种部门曾先后育出五批水稻新品种,对我省水稻生产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是从80年代开始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地域差异较明显,如温度、光照及湿度等方面。而这些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作物的生长状况,其中水稻的种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般情况下,我国南方大部比较适合水稻的生长,故在南方地区适宜大范围的种植水稻,有的地方有一年一熟或两熟,甚至有的地方有一年三熟的水稻。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水稻的市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给种植水稻的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基于此,本文将重点对南方水稻种植技术进行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的实施,使中国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得益者,而农村则陷入贫困落后的境地。近年来,国家意识到农村的贫困落后会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短板,乡村振兴的实施成为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政府、企业等非农群体被更多地关注到,很少有人关注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农民群体的存在,以及对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本文从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困境入手,分析乡村振兴中增强农民主体地位意义与激发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积极性的重要作用,并针对我国农村的现实情况,在尊重农村主体地位与激发农民参与性方面提出参考意见,旨在培育乡村建设主体的自觉性,完成乡村建设由"外部催化"到"内部发动"的转化。  相似文献   

8.
综合分析了未来中国水稻生产面临的缺水问题,季节性以及时空地域的差别成为水稻生产的限制因子,这将使粮食生产安全面临严峻考验。作物研究学家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解决策略:灌溉措施的改良对于提高水分的高效利用有显著的作用;抗旱品种的筛选和旱作水稻栽培技术也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水稻抗旱节水能力;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转基因技术以及QTL分析的结合,对于从遗传学方面改善水稻自身的水分生产潜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未来中国水稻产业的发展将会面临更大水资源匮乏问题,传统的节水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只能起到缓解作用,而挖掘、改善水稻自身的节水潜力,发挥生物节水功能将成为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综合分析了未来中国水稻生产面临的缺水问题,季节性以及时空地域的差别成为水稻生产的限制因子,这将使粮食生产安全面临严峻考验。作物研究学家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解决策略:灌溉措施的改良对于提高水分的高效利用有显著的作用;抗旱品种的筛选和旱作水稻栽培技术也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水稻抗旱节水能力;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转基因技术以及QTL分析的结合,对于从遗传学方面改善水稻自身的水分生产潜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未来中国水稻产业的发展将会面临更大水资源匮乏问题,传统的节水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只能起到缓解作用,而挖掘、改善水稻自身的节水潜力,发挥生物节水功能将成为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中国马铃薯产业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马铃薯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粮食作物,也是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产业,未来将逐渐成为中国继玉米、水稻、小麦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从生产、消费、贸易等方面阐述当前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分析了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前景与主要制约因素。同时建议,未来中国马铃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应着重于保持产需平衡、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机械推广应用以及提高产业化组织程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中国超级稻研究项目启动至今,对促进我国的粮食增产,提升我国水稻育种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自1996年以来,作为中国超级稻研究项目主要发起和承担单位,承担了该项目的华南稻区超级稻选育研究工作。在开创水稻生态育种并取得显著成就的基础上,经过10年攻关,再创华南超级稻育种新辉煌。先后构建出"早长、根深"超级稻株型模式和华南广适应型优质超级稻株型模式;在优质超级晚稻育种和广适型超级稻育种方面率先取得重大突破;先后育成一批达标优质超级稻,主要代表品种有:品质可与泰国优质香米相媲美的优质超级稻品种胜泰1号、我国超级晚稻育种取得突破的先锋品种桂农占和大穗高结实的广适型超级稻品种玉香油占等,这些超级稻正迅速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素有"滇西粮仓"和"华侨之乡"的保山,由于不仅有与东南亚、南亚接壤又相近的区域地理优势,而且还有相似的民族渊源及宗教信仰等认同感,使其境内先民通过"蜀身毒道"很早就沟通了与周边国家的经商往来,互通有无;人员流通,杂居婚配,还使得保山在古代尤其是在民国时期,彰显其商贸集散地、中西文化传播站、交通枢纽、内陆门户之地位。伴随着这种地位的形成,保山也随之逐渐形成一批批新老华侨,他们既积极主动投入到居住国的经济文化建设中,又不忘祖籍国的家乡经济文化教育事业之发展  相似文献   

13.
广西隆安县是壮族地区稻作文化集中展示的最大亮点,现已成为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该遗产项目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具体表现在:那文化历史悠久,在我国稻作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那文化的民俗节庆众多且富有壮族特色;传统水稻栽培技术是那文化的重要体现;大米食品多样是鲜活的那文化素材;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那文化的多元体现。  相似文献   

14.
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核基因组的RFLP分析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本研究通过对来自亚洲10个国家的122份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 Griff.,简称普野,下同)和76份亚洲栽培稻(O.sativa L.)的核DNA RFLP分析,探讨了中国普野与南亚、东南亚普野,普野与栽培稻以及籼粳之间的遗传分化关系。结果表明,籼粳分化是栽培稻核DNA遗传分化的主流。在核DNA分化上,中国普野可分为原始普野型,偏籼型和偏粳型;南亚普野只有原始普野型和偏籼型,没有偏粳型;东南亚普野有原始普野型和偏籼型,还可能有偏粳型。中国普野因地理分布不同,其遗传分化表现出多态性,江西东乡和湖南茶陵以及部分云南元江普野既不与籼稻聚在一起,又不与粳稻聚在一起,而独聚一类,其形态上亦比较原始,属于原始祖先型。广东、广西普野则表现为偏籼或偏粳。根据中国、南亚、东南亚普野的遗传分化关系,再次论证了中国和南亚(以印度为中心)是栽培稻起源演化的两个原始中心,并提出了籼粳演化应该是多途径的。  相似文献   

15.
Rice, the main food crop in China, has been sporadically reported to suffer from weedy rice infestation. However, the overall occurrence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hinese weedy rice remains unclear because a systematic survey has not been conducted. In order to reveal the infestation of Chinese weedy rice, a field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999 sampling sites all over the rice-growing regions in China from 2009 to 2016 using seven-scale visual scoring of the level of weed infestation. Weedy rice was found 39% occurrence incidence in a total of 387 sites. The sampling sites with 50% or higher overall weedy rice infestation index mainly radiated from Jiangsu, Heilongjiang, Ningxia and Guangdong to the whole East China, Northeast China, Northwest China and South China. A total of 45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from 287 populations (collected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field survey) out of those occurred site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using multivariate analysis in common gardens with the same cultivation conditions in 2017 and 2019.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45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latitude, mean temperature, minimum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mean diurnal range factors. The 287 weedy rice population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morphological groups with climate-dependent geographical differentiation: strong tiller type only in Jiangsu, large leaf type in South China and Central China and large grain type mainly in North China. Weedy rice seriously infested rice fields and had a geography, climate and cultivated rice type-dependent morphological and biotype differentiation in China. It is suggest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harmfulness of weedy rice and adopt comprehensive control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6.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南疆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古先民居住。两汉时期,新疆南疆地区多元民族分布格局就已正式形成,经过魏晋南北朝至辽宋金元时期多元民族的发展与变迁,至明清时期,近代多元民族文化格局已成定型,说明今天新疆南疆统一多民族格局是在古西域不同民族经过长时间演变、发展和融合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范杰 《农业考古》2021,(1):7-16
红山文化出土玉蚕反映出辽西地区至少在距今5500-5000年便已经开始认识和利用桑蚕和柞蚕资源了。这不仅使得辽西所在的燕辽地区成为除黄河中游和长江下游地区之外的又一史前蚕资源利用中心,也将中国最早开始利用柞蚕的时间和地区从汉代的山东半岛,追溯到红山时期的辽西地区。同时,玉柞蚕在数量上的优势,暗示着野蚕资源仍是新石器时代居民获取蚕丝的主要来源。红山文化“以玉为蚕”和“以蚕化龙”的认识和表现手法与商周时期不谋而合,是红山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直根系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18.
李新  张磊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02-404
中国是个具有5 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自秦汉以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15世纪以后中国科技发展速度逐渐缓慢,使中国的科技领先优势成为历史。而西欧国家的科技发生了飞跃式的发展,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展开,使人类步入工业化时代。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曾经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随着时代的推移,到近代以德为重、重农思想、小农经济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逐渐凸现出来,逐渐成为科技发展的阻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矮化育种以来华南地区常规籼稻品种产量与株型性状的改良及其关系,为进一步提高品种产量潜力探索新的突破方向。【方法】以华南地区自矮化育种以来育成推广的65个主要栽培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在相同生态和栽培条件下的栽培试验,研究不同年份育成品种产量和株型性状的演变,将植株形态性状与产量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并将几个主要产量性状与产量进行通径分析。【结果】从矮化育种开始,华南地区常规籼稻品种产量水平不断提高,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达到最高水平,随后产量水平处于停滞状态,直到2000年又开始形成上升趋势。品种株高随育成年份缓慢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在叶形性状中,上三叶长和上三叶宽未有明显变化,但上三叶基角和上三叶曲率则有较显著的改良;穗粒性状中单株穗数和结实率逐渐降低,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和每穗粒数则呈线性增加,千粒重呈阶梯式下降;单株库容量、单株生物产量和单株产量表现为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显著上升,随后上升趋势停滞。【结论】自矮化育种以来,华南地区常规籼稻品种产量水平显著提高,但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未能取得进一步突破。在株型性状的遗传改良方面,叶片形态性状改良显著,品种由大粒穗数型向小粒大穗型演进。今后品种改良的重点是通过株型改良提高库容量。  相似文献   

20.
筛选出南方稻田适宜的玉米复种方式,通过推广,可解决南方饲粮短缺的矛盾。于1998年至2005年,在江西农业大学实验田,连续7年对稻田玉米不同复种方式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复种方式的产量、能流、物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各项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出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用综合指数法对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得出处理F(紫云英—玉米‖大豆—晚稻)的综合效益最佳,综合效益指数为0.9416。可在南方双季稻区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