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贾家沟光伏发电项目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伏发电属绿色环保新能源,在左云县贾家沟建设光伏发电100兆瓦项目,可充分开发利用当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清洁能源。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扰动地表,破坏植被与水土保持设施,人为加剧水土流失。针对项目区的实际,在新增水土流失预测的基础上,合理布局了水土保持措施。经分析,规划布局的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六项指标达到建设类项目一级标准,可使项目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治理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湟水流域重点流失区水土保持规划为对象, 对综合规划中实行经济开发项目区的规划和管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流域水保规划中推行项目区的规划和管理, 可以充分利用规划区的自然资源, 通过对项目区实行科学管理和控制, 在专项治理和集约经营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项目区的规模效益, 以项目区的经济开发带动整个流域的经济发展, 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同经济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论宁安市卧龙项目区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布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黑龙江省宁安市卧龙项目区土壤侵蚀类型、地形地貌及水土流失特点,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的建设思路和总体布局,以治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为基础,以恢复植被、兴修基本农田、保护改造坡耕地和侵蚀沟治理为重点,对各项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进行了科学布局,可充分发挥各项治理措施的综合防治功能,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实现项目区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  相似文献   

4.
在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一期工程中,湖北省房县以发挥水土保持综合效益为重点,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调动农民积极性、动员农民参与为主体,以部门联动、捆绑项目、各显其功为主要措施,破解了配套资金筹措难题,全面完成了水土流失治理任务,项目区内林草覆盖率由46.9%提高到75.6%,使全县水土保持工作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5.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柳河流域辽宁省彰武县彰东项目区位于彰武县东部,距彰武县城25km。2011—2013年项目区共批复治理8条小流域,总面积为195.41k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72km^2。彰东项目区建成3a来,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辽宁省彰武县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彰武县彰东项目区设计报告为依据,分析了项目在建成运行3a来取得的成果,总结取得成果的成功经验,希望为类似地区水土保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根据水土保持方案具体编制实践,从综合说明、方案编制总则、项目概况、项目区概况、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防治责任范围的确定和防治分区的划分、水土流失预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等8个方面,探讨了如何编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  相似文献   

7.
根据具体实践和方案评审情况,从综合说明、项目及项目区概况、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水土流失预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等8个方面分析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光伏发电项目水土保持措施体系设计与实施方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宁夏惠农区惠泽湖"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为例,通过对项目区水土流失特点进行分析,设计有针对性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与实施方案,有效控制了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能够为西北地区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针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深化,提出了生态型水土保持工程的目标;在分析建设项目区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水土流失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的关系,简单说明如何让水土保持工作更好的服务于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10.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点布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是一种典型的人为加速侵蚀现象,其发生发展的机理较为复杂,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开展也具有一定的难度。监测点布局是水土保持监测的基础性工作,其合理性直接影响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状况、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及效果监测的科学性与客观性。目前尚缺乏统一的监测点布局规范,给监测设计工作带来了不确定性。综合考虑了自然条件和项目工程特性,采用分层抽样的基本思想,提出利用水土流失类型、地形地貌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和工程功能单元类型进行4级分区控制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点布局方法,构建了项目区-监测分区-监测点逐层细化的监测点布局方法,提出了不同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重点地段,旨在解决因自然条件、工程特性的差异而导致监测点布局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过程与景观生态背景值的区域生态压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常用的数学模型法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揭示区域生态压力的现状和进行区域横向比较具有良好效果,但是缺乏历史纵向比较。景观生态背景值,是在综合了区域特定历史时期景观生态本底值和合理的人类活动两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运用景观生态背景值作为景观生态压力评价的坐标起点,结合区域中主要的生态过程,通过对变化中的景观生态类型、格局与景观生态背景值的偏离程度来评价区域生态压力与安全,评价结果不仅能较明确地说明区域生态压力与安全现状的性质,同时清晰地揭示出人为因素对区域生态压力与安全状态的影响程度与性质。  相似文献   

12.
隧道工程行为的生态环境影响及其生态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加大,隧道建设日趋增多,在其施工技术提高和修建规模增大的同时,隧道工程行为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论述了隧道工程行为的内涵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了隧道工程行为的生态效应,包括物理效应、化学效应、生物效应和社会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隧道工程行为生态化理念,并从勘测设计、施工和后期运营等几个方面探讨了隧道工程行为生态化策略。通过隧道工程行为的生态化策略可较好消减其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干扰和破坏,减轻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威胁,为实现隧道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绵阳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足迹法是用于评价区域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方法。以四川省地震重灾区绵阳市为例,计算了2000—2009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该区人均生态足迹呈波动式增长,由2000年的1.377 2hm2增长到2009年的2.408 7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增长缓慢,人均生态赤字由0.954 4hm2增长到1.922 0hm2;生态压力指数由3.257 6增长到4.949 3;万元GDP生态足迹由2.252 1下降到1.599 6;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生态足迹出现急剧增长。随着近年来绵阳市资源消耗增加,发展模式呈不可持续状态,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较差。为实现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议适当控制人口增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护耕地资源,转变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提出并构建了度量一个地区区域生态压力总量与生态效率的区域生态足迹和生态利用效率指标,并应用该指标对宁波市1991—2006年的生态足迹、生态利用效率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宁波市生态压力、生态利用效率的历史轨迹、发展趋势及其构成和主要矛盾。1991—2006年宁波市的生态利用效率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对生态压力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相对减量,但因这一时期生态利用效率的增长率远低于经济总量的增长率,结果导致本地区生态足迹增长较快,这说明宁波市虽然总体上经济发展方式正逐步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但今后仍需注重提高其资源利用效率,提倡节约型的生产和生活消费模式,减少区域生态足迹,逐步迈向生态城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生态省建设必须首先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从河南生态省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生态省建设中的重要性出发,提出:河南生态省建设水土保持工作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明确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作为生态省建设的主体地位;结合全国首次水利普查,摸清河南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状况;加大预防监督力度,提高水土保持现代化监测水平;大力推进城市水土保持;加强水土保持科研工作,积极开展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和项目储备,建设水土保持示范基地;认真落实水土保持补偿机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快生态省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6.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存在问题与生态修复对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杨新民  李玲燕 《水土保持研究》2005,12(5):98-100,106
生态环境退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分析了西北地区生态退化的原因及过程,强调了生态修复的原则,指出生态修复是治理水土流失的必要途径,它与传统的封山育林有所不同;提出了西北地区生态修复中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丛枝菌根生理生态功能及其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珂  石兆勇  王发园 《土壤通报》2017,(4):996-1002
近年来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严峻,生态恢复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之一。丛枝菌根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分布最广泛、最重要的互惠共生体之一,对提高植物抗逆性、植被恢复、保持生态系统稳定与可持续生产力的作用显著。本文重点综述丛枝菌根的生理生态功能,及其在矿区土壤、旱区和盐碱土壤、退化草原等生态重建中的应用潜力,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旨在为生态恢复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浅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生态自然修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任何自然环境下都会有相应的植物来生存 ,逐步形成植物群落 ,并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演替 ;环境对生长的植物进行适应性选择 ,适应该环境条件的植物能够繁衍、演替 ,不适应的就被淘汰 ,这是生态自然修复的理论基础。水土保持林草植被建设就是一个人工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必须注意生态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 ,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是裸地成因及类型分析 ,二是植物种的选择 ,三是适时加大人工干预力度 ,促进进展演替。  相似文献   

19.
根据改进的生态足迹理论对中国西部地区生态安全状态进行了定量分析,以中国西部各省2010年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对中国西部地区2009年的生物资源账户和能源账户的生产性生态足迹、生态承载量和生态压力指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1) 2009年中国西部生物资源账户与能源账户的生态承载量均小于生态足迹,说明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系统整体处于不安全状态;(2)空间上生物资源账户生态足迹整体上东部高于西部地区,南部高于北部地区,生态承载量呈现出南部明显高于北部;(3)人口的分布差异影响着人均生态承载量和承载总量的分布格局差异;(4)生物资源账户生态不安全地区面积占到中国西部地区总面积的68.6%;能源账户的生态足迹和生态压力指数较大的地方均分布在西北地区,西北地区能源账户生态足迹占到中国西部地区的75%.并揭示和提出了生产性生态压力指数较大的原因和减小生态赤字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陕甘宁老区生态贫水化与生态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陕甘宁老区气象水文实测记录,通过实地考察和应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对陕甘宁老区贫水化过程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20世纪90年代是陕甘宁老区贫水化过程最剧烈的时期,生态破坏和生态建设又是导致贫水化的主要因素。生态贫水化是生态需水与生态用水之趋势差。生态贫水化是西部大开发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自然恢复是实现"山川秀美"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