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山西某地饲养的大鲵陆续出现以体表和四肢多处溃烂,内脏器官出现充血、出血为特征的疾病,最终导致大鲵死亡.结合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和实验室诊断,确证大鲵为虹彩病毒和嗜水气单胞菌混合感染,采取一系列的治疗和预防措施,病情得到有效遏制.  相似文献   

2.
大鲵规模化繁殖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鲵俗称娃娃鱼,其资源保护、增殖、利用是水产科研人员研究的热点和农业产业化及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品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定陕西省略阳县某大鲵养殖场高致死性疾病的病原,分析其主要衣壳蛋白(MCP)的基因特征。【方法】采集患病大鲵,观察其临床症状,取其脏器组织,处理后分别分离细菌和接种鲤鱼上皮瘤(EPC)细胞,观察细胞病变,分离病毒;对病原进行增殖,采用蔗糖密度梯度(20%,30%,40%,50%,60%)离心法进行纯化,电镜观察纯化样品。克隆分离病毒的MCP基因,测定其序列并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患病大鲵背部有溃疡、头部胀大且有出血点,尾部有轻微的溃烂。取病鲵内脏组织样品分离病原,未分离到细菌;处理的内脏组织感染EPC细胞,出现细胞病变。电镜观察证实,在蔗糖密度梯度为50%~60%的样品中,病毒粒子的纯度最高,且结构较为完整;病毒粒子的直径约150nm,与虹彩病毒相似。MCPPCR扩增得到了预期长度(1 392bp)的特异性产物。NCBI BLAST结果显示,扩增的MCP序列与蛙病毒属的感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EHNV)、食用蛙病毒(RSV)、普通产婆蟾病毒(CMTV)以及梭鲈虹彩病毒(PPIV)的MCP全长的同源性最高,达到99%;与中华鳖虹彩病毒(STIV)、蛙病毒3型(FV3)、虎纹蛙虹彩病毒(RTV)等MCP全长的同源性为98%。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导致该例大鲵发病的病毒为蛙病毒属的虹彩病毒。【结论】造成陕西省略阳县某大鲵养殖场大鲵大量死亡的病原为蛙病毒属的虹彩病毒,将该株病毒命名为大鲵虹彩病毒略阳分离株(CGSIV-LY1112)。  相似文献   

4.
<正>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农业产业化及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品种,其资源保护、增殖、利用是水产科研人员研究的热点。虽然娃娃鱼人工繁殖技术取得了初步成功,但至今尚未实现苗种的规模化生产。我们对娃娃鱼的发育生物学、生殖生理学、繁殖生物学进行了基础理论的实验研究,发现制约娃娃鱼规模化繁殖的难题:一是雄性性成熟率低及精液质量差;二是雌、雄性腺发育不同步;三是用人眼很难准确判断娃娃鱼性成熟,从而造成繁殖困难。针对娃娃鱼这些发育生物学难题,我们将娃娃鱼繁殖生物学、基因学与现代生物技术、中医男科学、中医方剂学、中药工程学等相关学科原理与技术进行整合,创新了娃娃鱼人工繁殖技术。这一创新技术主要包括仿生娃娃鱼栖息环境、人工控温、控光培育亲体  相似文献   

5.
2013年3月,贵州省某大鲵养殖场发生了以大鲵体表和四肢多处溃烂、内脏器官出现充血、出血为特征的疾病,经过临床症状观察、病理解剖及实验室诊断,诊断为虹彩病毒和嗜水气单胞菌的混合感染.通过采取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大鲵养殖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6.
秦岭南麓大鲵幼鲵规模化养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岭南麓某大鲵繁育基地的475尾幼鲵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饲养条件下,随着幼鲵个体大小的增加,相同时间段生长速度变小;幼鲵越冬期间平均生长速率达17.7%以上,据其体重增长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确定了幼鲵生长的影响因素,为秦巴山区大鲵规模化养殖生产做了前期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7.
根据大鲵虹彩病毒(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iridovirus,GSIV)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基因设计引物,PCR扩增得到MCP基因编码框全长序列1 392 bp,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中,构建了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MCP,并在大肠杆菌BL21中得到了表达,融合表达的重组蛋白分子量约为70 ku,与预期大小一致,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对IPTG浓度,诱导温度等诱导表达条件进行优化,确定0.5 mmol/L的IPTG于37℃的条件下诱导6 h重组蛋白的表达量最佳。纯化GSIVMCP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了GSIV-MCP多克隆抗体,ELISA检测抗体效价大于1∶50 000。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该抗体可以特异性识别重组蛋白。间接荧光免疫结果表明,该多克隆抗体可与由GSIV感染引起细胞病变的EPC细胞(GICB)发生特异性的结合。研究为建立GSIV免疫诊断方法以及为研究GSIV MCP基因编码蛋白的功能奠定了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8.
2012年7月,贵州省某大鲵养殖场发生了以大鲵体表和四肢多处溃烂、内脏器官出现充血、出血为特征的疾病,经过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及实验室诊断,诊断为虹彩病毒(Iridovirus)和柱状黄杆菌(Flabobacterium columnare)的混合感染.通过采取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大鲵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9.
<正> 2.2.2 春季培育。春季培育是指亲体性腺开始发育阶段,这一阶段亲体性腺发育特征是生殖细胞从Ⅱ期向第Ⅲ期转化的重要发育时期。此阶段亲体培育主要目的是促进亲体性腺发育。使亲体性腺早日转化到第Ⅲ期;其次则是投喂优质饲料,以满足亲体性腺发育所需营养物质。春季培育主要工作是调控水温、投饵、调节光照、调节水质。调控水温是指春季因水温较低,不利于亲体性腺,所以用升温的方法将水  相似文献   

10.
11.
2003-2005年在西安市大鲵(Andrias daviddanus)生态繁育养殖基地对大鲵亲体进行培育,分别采取单池群养培育、单池单养培育、雌雄一对一隔网单养培育三种培育方式开展试验.三种方式培育结果显示,雌雄素鲵参繁率为雌雄一对一隔网单养培育>单池单养培育>单池群养培育,且雌鲵整体发育优于雄鲵;产卵量为雌雄一对一隔网单养培育>单池单养培育>单池群养培育;亲鲵产后成活率为雌雄一对一隔网单荞培育=单地单养培育>单池群养培育.雌雄一对一隔网单养对亲鲵培育较为有利,可以减少干扰与伤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鲵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90年代,大鲵资源锐减,栖息地越来越小,呈现零星破碎化和点状分布的特点。为中国大鲵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分析了野生大鲵的地理分布、种群数量、资源衰退的原因和大鲵人工驯养现状,并根据大鲵资源近年来的发展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生态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3.
2005~2007年分批引进大鲵苗种进行驯养试验,结果:苗种驯养成活率平均达到70.8%,养殖规格达到23~650 g,收到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大鲵人工养殖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鲵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俗称娃娃鱼、大头鱼、人鱼、鳀鱼等,是现存两栖类中个体最大的动物,为我国特有的珍稀两栖动物,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并列入CITES公约附录I中。资料记载大鲵最大个体可逾100 kg,体长近2 m。它是从水生到陆生过渡的典型两栖动物,在生  相似文献   

15.
大鲵是我国特有的濒危两栖物种,具有很高的食用、药用价值,对于科学研究具有巨大的潜在贡献。本文对大鲵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技术进行了研究,旨为这一珍稀物种的进一步保护、开发利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鲵病害生态综合防控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人工养殖过程中,系统构建完善的病害生态综合防控体系是防止和减少大鲵病害发生的技术关键。从大鲵养殖设施的选址,苗种种质,规范的养殖设施建设,分级饲养技术,饵料投喂,水质管理,检验检疫,"四定"、"四勤"、"一隔离"技术措施,信息档案管理,生产管理日志建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17.
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大鲵产业是张家界重要的特色产业.该研究运用ArcGIS分析工具和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等统计分析方法,对张家界市内大鲵养殖基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张家界市大鲵养殖基地呈聚集分布状态,各地区之间大鲵养殖基地分布差异性明显;(2)自然环境影响因素方面,高程和水系是影响张家界市大鲵养殖基地分布的主要因素,80.8%的大鲵养殖基地分布于低海拔地区,且具有明显的趋河流分布特征,坡度和坡向因素对大鲵养殖基地的分布影响较小;(3)社会环境影响因素方面,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及市(区、县)政府位置对张家界市大鲵养殖基地分布的影响较大,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罗庆华  刘英  张立云 《安徽农业科学》2009,35(19):9023-9025
综述了张家界市近40年来的资源保护与增殖情况,推介其成功的经验,解析存在的问题,探讨进一步做好大鲵资源保护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