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查看相关资料以及实地调查等方法,调查研究了河南野生百合属花卉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生境、主要用途、观赏特性等。结果表明,河南野生百合属花卉植物计11种、4变种,其中百合(Lilium brownii var.viridulum)与卷丹(Lilium lancifolium)2种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市场应用前景。今后,应加强百合植物资源的保护、引种及开发。  相似文献   

2.
岷江柏属柏木科、柏木属植物,是四川省岷江河谷乡土树种,具耐寒、耐旱、耐干冷、耐瘠薄、抗病虫、常绿及根深等特性,成为近年来岷江干旱河谷区退耕还林及天保工程造林的重要树种。本研究总结四川省茂县10余年退耕还林岷江柏造林成效及造林技术经验,为干旱河谷区岷江柏造林及恢复植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荒坡主要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荒坡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荒坡植物群落物种贫乏,α多样性指数波动幅度均较小,各样地植物群落在物种组成和结构上差异均不明显.因此,必须加强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保护这些半荒漠地区有限的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补血草属植物白的分布与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肃位于我国黄土、内蒙古、青藏三大高原交汇处,大部分地区海拔1000m以上,复杂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气候条件,形成了比较丰富的植物资源.补血草属(Limonium)主要分布于植被相对稀少的干旱荒漠生境中,研究该属的分布,对于开发沙区植物资源,改善沙区生态环境,发展沙区经济有着深远的意义.   1分布   经统计,甘肃省境内,补血草属植物有5种:耳叶补血草(L.otolepis L.)、黄花补血草(L.aureumL.)、大叶补血草(L.gmelinii Willd.)、二色补血草(L.bicolor L.)、细枝补血草(L.tenellum L.),是该属在中国的主要分布区之一(我国收载的共有12种).主要为野生,人工栽培的只有大叶补血草.该属植物耐干旱盐碱,生命力强,主要用途为药用、观赏,分布于沙漠、戈壁、滩地、湖盆、盐化草甸、石质山坡、流动沙丘等生境.   ……  相似文献   

5.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及标本采集鉴定,确定汶川县水磨三江地区存在百合属花卉种质资源5种,分别是岷江百合(Lilium regale Wilson)、泸定百合(Lilium sargentiae Wilson)、宝兴百合(Lilium duchartrei Franch)、川百合(Lilium davidii Duchartre)和卷丹(Lilium lancifolium Thunb),同时详细记录了当地百合花资源的生境类型,提出了保护性开发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根据秦岭种子植物的区系分区系统,对陕西秦岭两个植物亚地区共六个植物省的野生百合资源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四个野生百合在秦岭南坡植物亚地区的储量大于北坡植物亚地区,其中在宁陕植物省分布最多;在太白山植物省特有程度最高;分布最匮乏的是关中平原植物省,没有调查到野生百合的分布。细叶百合(L.pumilum)的适应性最强,在五个植物省中都有分布;野百合(L.brownii)次之,在四个植物省中有分布;卷丹(L.lancifolium)在两个植物省中有分布;绿花百合(L.fargesii)仅分布在太白山植物省。  相似文献   

7.
岷江上游地区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区,气候干旱,土壤瘠薄,农业环境恶化,经济基础薄弱,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幅度较小。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岷江上游地区农业发展适宜走生态农业的道路,实施合理的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使农、林、牧业良性循环,综合协调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杂谷脑河流域河谷区植被及其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流域干旱河谷区典型地段植被及其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流域干旱河谷区植物种类较少,且具有荒漠化半荒漠化性质,阴坡植被明显比阳坡丰富;该区植被及其生物多样性指数在阴坡和阳坡均表现出随海拔升高而增大的趋势;该区域植被恢复宜从阴坡着手。  相似文献   

9.
白重炎  张咏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422-15423
通过对延安地区蔷薇科野生鞣料植物资源状况进行野外调查,初步统计出该地区现有鞣料植物9属10种,对其利用部位、分布地区、生境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开发利用蔷薇科野生鞣料植物资源的建议,旨在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岷江的河谷气候导致岷江上游的干湿季节比较分明,属于干旱型气候,不利于农业的发展。本文中,笔者对岷江的河谷气候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利用岷江地区的河谷气候资源发展特色农业的建议,以期对在该地区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1.
岷江的河谷气候导致岷江上游的干湿季节比较分明,属于干旱型气候,不利于农业的发展。本文中,笔者对岷江的河谷气候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利用岷江地区的河谷气候资源发展特色农业的建议,以期对在该地区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2.
经调查统计,金佛山野生百合属植物有11种(含变种),其中本地特产1种,模式标本采自金佛山的有2种.此文就金佛山野生百合属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袁颖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064-13066
对攀西地区自然分布的山茶属植物种质资源进行野外实地调查,结果发现攀西地区野生山茶属植物自然分布3个亚属6个组25种5变种。论述了攀西地区自然分布的山茶属植物种类、主要形态特征、分布地及开发利用现状。  相似文献   

14.
采用线路调查、野外踏查、标本鉴定及文献资料查阅相结合的方法,用5年多的时间,对秦岭北麓30条主要大峪中的百合属野生花卉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其一,秦岭北麓主要大峪中分布有8种百合属野生花卉,分别是卷丹(Lilium lancifolium Thunb)、野百合(Lilium brownii F. E. Brown var.Colchesteri(Van Houtte) Wilson ex Stapf)、高原百合(Lilium duchartrei Franch)、白花百合(Lilium brownii F. E. Brown var.Leucanthum Baker)、川百合(Lilium davidi Duchartre)、渥丹(Lilium concolor Solisb)、山丹丹(Lilium pumilum DC)和大花卷丹(Lilium leichtlinii Hook f. var.Maximowiezii(Regel) Baker),其中分布最广的为卷丹,在所调查的每一条峪中均有分布;其次是野百合和川百合,在大多数所调查的峪中有分布。其二,百合属野生花卉深受峪中居...  相似文献   

15.
在对豫西南部山区野生百合资源自然状况和开发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开发利用及保护野生百合资源提出建议,以为该地区野生百合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南通地区的百合科野生花卉资源较为贫乏。在园林中应用的也多为玉簪属、百合属、麦冬属和萱草属种类及品种,尚有众多可适应南通地区生长的百合科观赏植物可以在园林中加以应用。本文分析了能够在南通地区应用的百合科野生花卉植物的种类和观赏特性,并对百合科花卉植物资源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野外调查、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秦岭太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乌头属花卉资源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太白山分布的乌头属花卉植物有8种、1变种,占陕西秦岭乌头属总数的47.4%,对其分布、生境和观赏价值及其利用现状进行描述,为合理开发利用太白山乌头属野生花卉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鲍文 《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1):162-165
岷江上游干湿季节分明,在局地焚风效应的影响下,还出现干早河谷的隐域性分异现象.农业也呈现立体分布格局.对岷江上游干旱气候变化对农业发展的潜在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以集约农业技术推广建立干早河谷生态农业区、优化土地利用格局,采用科学整地方式,构建生态农业推广技术保障体系和合理规划居民用地的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农业适应性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为了查明丽水市莲都区野生冬青科资源,更好地为人类所利用,从2011年起对该市冬青科植物种类分布和开发进行了调查研究。介绍了丽水市冬青属药用植物种类、分布、生境及药用价值,针对冬青属植物识别困难的特点,重新整理了植物检索表,评价该属药用植物利用。  相似文献   

20.
对湖北省京山县绿林镇菊科(Compositae)植物区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共有菊科植物55属80种,具我国种子植物属15个地理分布区类型中的12个.从起源来看,绿林镇地区菊科植物以温带起源为主,温带属占63.6%(35属),热带属占21.8%(12属),世界分布属占12.7%(7属),有1个中国特有属,说明该地区菊科植物区系有以温带成分为主多类成分共存的特点.该地区菊科资源植物十分丰富,按其性质和用途可分为野生蔬菜类、蜜源植物类、观赏植物类、药用植物类、香料植物类、杀虫植物类等,具有较大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