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降雨作用下黄土浅层滑坡的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在不同的降雨条件下,对黄土浅层滑坡进行危险性分析,为评价黄土地区浅层滑坡提供有效手段。[方法]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根据SHALSTAB模型,在ArcGIS中进行二次开发,编写不同降雨量时浅层滑坡危险性分析程序,计算不同降雨量下浅层黄土滑坡分布预测。[结果]随着降雨量的增加,浅层滑坡数量明显增多,所占面积比例从5mm/d的0.166%增加为320mm/d的3.624%,上升了20倍左右。[结论]当降雨量较小时,浅层滑坡分布于雨水集中汇积的区域,随着降雨的增加,浅层滑坡沿着黄土沟谷向上游延伸。通过和实际发生滑坡灾害进行对比分析,证明计算结果准确可信。  相似文献   

2.
三角带滑坡是典型的久治不愈滑坡,随着三峡库区蓄水,三角带滑坡呈现古滑坡的复活和新滑坡的形成双重变形,极端气候必定会对其稳定性产生影响。本次研究选取三角带滑坡的深层滑面、浅层滑面及高焦炉古滑坡的滑面为对象,对4种工况下的滑坡稳定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1)在洪水和暴雨极端条件下,高焦炉古滑坡各剖面均处于稳定状态;三角带滑坡浅层滑面由基本稳定向欠稳定状态转变,局部出现不稳定状态;三角带滑坡深层滑面由基本稳定向欠稳定状态变化;(2)通过φ值与c值参数敏感性比较分析可以看出,φ值对滑坡稳定系数的敏感性较大;(3)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三个滑坡稳定性评价结果为:三角带滑坡深层滑面<三角带滑坡浅层滑面<高焦炉古滑坡,且在暴雨和洪水极端气候的双重影响下均发生一定的稳定性下降现象。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典型区域滑坡泥石流与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四川典型区域滑坡泥石流与降水的关系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分析四川地区气候变化与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之间的关系提供基础。[方法]四川滑坡、泥石流灾害多由降水引发,在收集整理近15a滑坡泥石流灾害事件后,确定出四川滑坡、泥石流的典型区域,进而分析典型区域滑坡、泥石流与降水气候特征的关系。[结果]四川省滑坡典型区域在川东地区,泥石流典型区域在阿坝州地区。近年典型区域滑坡、泥石流近年频次明显增加,典型区域滑坡属于较长日数降水诱发型,与15d有效降水密切相关,前期降水中,强降水所占比例较大;典型区域泥石流属于较短日数降水诱发型,与3d有效降水密切相关,前期降水中,中小型降水所占比例较大。[结论]研究区15d有效降水量和3d有效降水与降水气候特征间的关系密切,可分别作为典型区域滑坡、泥石流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4.
麦积山景区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系统较为完善,地质灾害发生概率较小,但局部地区高陡的斜坡地形和厚度较薄、结构松散、孔隙发育的林下腐殖质土和森林棕壤为滑坡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和物质基础,加上人工高切坡和连续强降雨往往容易诱发小型浅层滑坡。选取景区内一处小型浅层滑坡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滑坡成因,结合实际提出了治理原则与方案。综合分析认为,麦积山景区小型浅层滑坡防治工程选取应遵循"安全、美观、长效、环保"原则,治理工程的布置与施工应尽可能与景区生态环境相协调,尽量保持景区景观的自然美、生态美和整体美,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比选,最终确定适合麦积山景区小型浅层滑坡防治的工程方案。  相似文献   

5.
极端降雨引发的浅层滑坡,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与社会经济损失。为探究极端降雨条件下土地利用、植被类型和地形因素对浅层滑坡的影响,通过对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2021年10月3—6日极端降雨引发的浅层滑坡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了极端降雨的特征与过程,不同土地利用和植被状况条件下、不同地形条件下浅层滑坡的数量与破损面积。结果表明:(1)极端降雨降雨量为年平均降雨量的31.2%,达到了161.3 mm,降雨历时84 h,峰值降雨强度7 mm/h,平均降雨强度2.1 mm/h,发生该种程度降雨的频率为0.16%,为625年一遇的极端降雨。(2)蔡家川流域内的农地小流域、人工林小流域和次生林小流域共计发生浅层滑坡479处,破损面积达183 881 m2,90%的浅层滑坡面积小于885 m2。(3)单位面积上浅层滑坡的数量与破损面积均表现为农地小流域(214个/km2,109 241 m2/km2)>人工林小流域(163个/km2,48 779 m2  相似文献   

6.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深入实施有效遏制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但以浅层滑坡和崩塌为主的重力侵蚀在黄土高原广泛分布,且已成为小流域侵蚀泥沙主要来源之一.为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浅层滑坡和崩塌的形态特征和发育临界地形,在陕西省安塞区纸坊沟小流域调查了 53处浅层滑坡和40处崩塌,记录其植被特征,同时进行无人机摄影测量.结果表明:浅层...  相似文献   

7.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滑坡灾害信息遥感图像提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文杰  洪金益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4):120-121,124
阐述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滑坡灾害信息遥感图像提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结合实例说明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通过研究,试图找到一种新的滑坡地质灾害信息提取方法,为滑坡地质灾害信息的快速提取、分析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激发因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基于Mein-Larson入渗模型的降雨滑坡失稳破坏概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降雨诱发浅层滑坡的失稳破坏概率,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引入并扩展了Mein-Larson降雨入渗模型的基础上,将Mein-Larson入渗模型与无限边坡稳定性方法有机结合,建立2种降雨情形(高强度短历时和低强度长历时)下降雨滑坡稳定性的确定性评价模型,然后再将蒙特卡洛数值模拟方法与降雨滑坡的确定性评价模型结合,建立降雨滑坡稳定性的概率评价方法。[结果]提出了1种降雨诱发浅层滑坡失稳的概率评价方法。[结论]概率评价方法可以描述降雨滑坡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可以计算不同降雨情形下,不同降雨时刻降雨诱发边坡的失稳破坏概率。该方法的评价结果更符合边坡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9.
沟头发生侵蚀的地形临界模型可有效预测侵蚀沟的形成条件,浅层滑坡失稳形成的洼地也是沟头形成的方式之一。为探究浅层滑坡临界起动模型的特点,以甘肃省天水市小陇山林区的降雨型浅层滑坡为研究对象,运用汇水面积-坡度关系,构建临界起动模型,与黄土高原典型侵蚀沟(浅沟、切沟)的临界起动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类型和土壤质地对该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1)浅层滑坡临界起动模型为S=3.50As-0.34,其侵蚀阈值为3.50,大于黄土高原典型浅沟(0.96)和切沟(1.54)的侵蚀阈值。研究区浅层滑坡一般发生于土层较薄的陡坡地带,其平均坡度(S=1.26)大于浅沟(S=0.35)与切沟(S=0.46),单位汇水面积(A=89.08 m2/m)小于浅沟(A=920.93 m2/m)和切沟(A=1 129.82 m2/m)。(2)汇水面积与坡度平方的乘积(AS2)代表了沟头产生侵蚀的能量指标值。研究区浅层滑坡AS2值在269.1~5 703.2 m2,平均值为1 772.97 m2,黄土高原浅沟AS2值在4.74~892.66 m2,切沟在41~814 m2,启动能量值方面,浅沟<切沟<浅层滑坡。(3)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类型和土壤质地通过影响土壤的抗冲力、渗透性和黏粒含量,从而对浅层滑坡的起动难易程度产生影响。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中,农地最易发生侵蚀,其次是林地。油松林附近浅层滑坡的抗侵蚀能力高于日本落叶松林。研究结果为探究浅层滑坡的起动条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水库蓄水对库区地质灾害的发育有着重要影响,蓄水过程中库水位及侵蚀基准面的抬高等变化将会对库区地质灾害的发育起到了重要影响。为保障九甸峡水利枢纽的顺利建设和建成后的正常运营,以九甸峡库区为例研究库区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及其水库蓄水后的发展趋势。基于对库区的详细的勘察资料的基础上,对库区地质灾害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评价。研究表明:蓄水后,库区沿岸产生多处库岸滑塌和小规模的新滑坡等灾害,塌岸宽度为50~100m,主要分布于洮砚以上的河段;库区浅层和深层滑坡共39处,蓄水初期库水位抬升诱发和加速了滑坡的变形破坏,蓄水后,大部分滑坡位于库水位之下或远高于库水位,受库水影响较小;蓄水对库区内滑坡的发育影响较大,对原有泥石流沟发育影响较小,泥石流沟的发育主要由降雨引起。  相似文献   

11.
黄土滑坡研究现状综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黄土滑坡是我国黄土地区发育的一种斜 (边 )坡表生地质灾害 ,近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加强了对该类滑坡的研究。介绍了国内外在滑坡类型划分、形成机理、滑带土及防治措施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其进展 ,指出了目前我国在滑坡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相似文献   

12.
刘军  王磊 《水土保持通报》2023,43(2):139-147
[目的]利用机动灵活的小型旋翼无人机对单体滑坡进行倾斜摄影测量,旨在探索一种能够满足复杂地形条件下黄土区地质灾害调查和评估需求的方法。[方法]以陕西省延安市赵家岸滑坡为例,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获取了多视角、高重叠率、高分辨率滑坡影像,生成了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和实景三维模型,获得了滑坡体空间几何数据,并结合层次分析和危险度计算方法评价了赵家岸滑坡的危险性。[结果](1)通过解译高分辨率的DEM,DOM和多层次的实景三维模型,可以提取滑坡的精细地形和微地貌特征,提高了地质灾害解译的准确度,有效降低了人工现场调查的劳动强度、时间成本和作业风险;(2)赵家岸滑坡的危险度值R为0.635,为较高危险性斜坡,需要加强滑坡的专业监测工作。[结论]以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为基础的滑坡调查与危险性评价方法,尤其适合谷坡陡峭、河谷深切、植被稀疏的黄土区滑坡调查。该技术可为黄土区单体滑坡灾害的危险性评价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模拟降雨条件下草篱对坡地浅层土壤水分分布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明确草篱对坡地浅层土壤水分分布特征的影响,在北京地区采用模拟降雨的方法,分层采集不同坡位的土壤样品,研究了在草木樨和狼尾草2种等高草篱措施干预下,不同雨强(30,45 mm/h)和坡度(15%,20%)条件下坡地降水迁移分配以及水分在浅层土壤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雨季坡地降水具有明显的沿坡面水平移动特征,无草篱对照地表径流量占降雨量的12%~44%。采用等高草篱能促进降水向下迁移,增加壤中流,减少30%~70%的地表径流,但此作用有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弱的趋势。浅层土壤含水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表层(0-5cm)显著高于5-10,10-15cm土层。草篱带内土壤含水量与对应坡位无草篱区域的含水量处于同一水平。雨强、草篱、坡度均对坡地降水的运移和分配规律有显著影响,草篱的重要性高于坡度,低于雨强,是减少坡耕地降水流失的关键因素,但大强度的降雨和较陡的坡度会削弱草篱的水土保持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三峡水库库岸地质灾害防治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库区是地质灾害频发区,水库蓄水运行降低两岸坡地稳定性,使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活动增加.蓄水后的地质灾害活动变化可分为:(1)加剧期;(2)强烈期;(3)减弱期;(4)"准稳定态"期.地质灾害的危害性不仅和灾害体的规模、位置和活动方式有关,还和受灾对象的重要性、受害方式和修复的难易有关,大型滑坡、崩塌产生的次生涌浪灾害也是三峡水库地质灾害重要的成灾方式.根据三峡水库面山地带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灾害特点和受灾对象的重要性,考虑到对地质灾害认知的不确定性,结合当地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因‘物'制宜,避让为主,治理为辅"的防治方针和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西南山区云南松根土复合体力学特性及其对坡体稳定性的影响,为该区浅层滑坡机理认识,识别预警与防治等提供理论基础与数据支持。 [方法] 以四川省凉山州中研究极为缺乏且与浅层滑坡密切相关的云南松根系为研究对象,开展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试验和FLAC 3D边坡安全系数数值模拟,探究了不同根系密度、根系分布方式与土壤含水量组合下乔木根土复合体的力学性质及浅层边坡稳定性。 [结果] 较高的植物根系密度可明显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与素土相比,黏聚力、内摩擦角提高比例分别高达45.5%,9.6%。然而,根径与根系抗拉强度却呈显著的幂函数负相关关系(p<0.05),根径低于2 mm的细根抗拉强度最强;同时,乔木根系水平或垂直分布方式下,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均会降低土体的抗剪强度,不利于边坡稳定,而乔木交错分布最有利于提高土壤的抗剪强度和边坡稳定性。 [结论] 乔木根系的高密度发育,复杂交错分布,细根丛生等特点对提高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与边坡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适度地增加边坡植被覆盖是控制浅层滑坡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评价地质灾害多发区不同条件下乔木根系护土固坡效应,可为震后地质活跃区开展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三峡水库区地形条件、自然地质条件复杂是我国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及重灾区。三峡大坝的兴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地质环境的脆弱平衡状态,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在研究三峡库区某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及滑坡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诱发坡体失稳的主要因素,并对该滑坡在四种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验算,验算结果表明,该滑坡目前现状条件下处于稳定状态;在库水位蓄水或者库水位骤降情况下,滑坡体将处于整体失稳状态,因此,有必要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确保在三峡水库蓄水之后滑坡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强震区滑坡的活动强度演变与敏感性,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镇龙溪河12条泥石流流域为研究区,通过对研究区震后4期遥感影像的滑坡解译分析,研究震后滑坡的活动演化特征;同时利用概率综合判别法—层次分析法对滑坡物源进行多期敏感性评价。[结果]地震后该区域产生了825个强震滑坡;2009—2017年,在强震滑坡区域外新增376个滑坡,至2017年,仍活动的滑坡数量减少到368个,占滑坡总数的30.6%,同时利用曲线下面积(AUC)检验多期敏感性评价结果,准确率为75.6%~81.4%,评价效果较好。[结论]强震区震后活动滑坡数量及高敏感性区域面积整体表现降低趋势,表明震后滑坡处于逐步恢复过程,强震区的地质灾害活动但活动强度仍远远高于震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甘肃省天水市2013年"7·25"群发性山洪地质灾害的成灾特征、分布规律及其成因进行分析,为黄土丘陵沟壑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和减灾防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全面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三维连续介质动态数值模型,对天水市典型滑坡运动特征进行求解。[结果]"7·25"山洪地质灾害具有普遍性,群发性明显,局地爆发性,隐蔽性强等5大显著特征;受强降雨和地震因素叠加效应的影响加剧了灾害的破坏程度;此次灾害大部分滑坡失稳的坡面几何形态多为直线型凹型面坡,滑坡失稳多发生在35°~45°坡度范围内,以40°坡居多,黄土坡面滑坡通常是窄条状、方量较小;典型滑坡体在斜坡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最大速度、总动能和总势能均是急剧增加,进入水平面后,各个动力参数急剧下降。侵蚀作用是滑坡运动中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它使得灾害体质量增加,同时依靠较高的速度(30m/s),具有更强的破坏性。[结论]天水市群发地质灾害形式依然严峻,降水是引发和加剧此次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气候变化下灌草群落中主要植物水分来源差异及动态变化。以黄土高原典型自然恢复植物(油蒿、苜蓿与藜)为研究对象,通过减少自然降水的15%(中度干旱)与30%(极端干旱)来控制干旱程度,研究植物水分利用来源与生长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特征。将植被群落潜在水源划分为浅层(0—20 cm)、中层(20—60 cm)与深层(60—120 cm)土壤水,采用稳定水同位素技术与MixSIAR模型定量分析不同干旱胁迫程度(减雨30%、减雨15%与对照)下植被根系水分吸收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水与植物水中稳定氢氧同位素值(δD和δ18O)均位于当地大气降水线的右下方,说明土壤水同位素受蒸发影响发生富集;(2)3种典型植物在遭遇干旱胁迫时,其水分利用来源均可灵活转换于不同土层之间,呈浅层土壤水分利用比例减少,中层与深层土壤水分利用比例增加的规律,且随干旱胁迫程度增大愈加明显;(3)不同植被响应干旱胁迫的水分利用策略不同,平地,减雨30%、减雨15%及CK处理下油蒿均主要利用浅层土壤水(贡献率分别为48.2%,52.7%,57.6%),而藜分别主要利用来自中层(43.5%)、浅层(4...  相似文献   

20.
<正>本文仅讨论1.5m以下的浅层滑坡.到底多大间距的树木能阻止滑坡.详见Ngatapa研究中所得的关键结论(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