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灌云县开展反季节大豆-豆丹综合种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进一步提高效益,灌云县开展了“芦蒿-大豆+豆丹”、“草莓-大豆+豆丹”种植模式。这两种高效种植模式充分利用温光资源优势,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是高效模式下的一种产值和效益较为突出的种植方式,值得借鉴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优化筛选双季稻田绿色高效的复种轮作休耕模式,通过连续2 a的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轮作休耕模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显示:“油菜-甘蔗||春大豆→紫云英-早稻-玉米||甘薯”模式2 a 的总生物量高出休耕模式以外的其他处理31.68%~65.91%。2018-2019年,“油菜-甘蔗||春大豆”和“紫云英-春大豆-秋大豆”模式更有利于土壤全碳的积累,复种轮作模式和休耕模式较连作模式更有利于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积累,以“紫云英-早稻-玉米||甘薯”和“油菜-甘蔗||春大豆”模式表现最好。“油菜-甘蔗||春大豆”模式更有利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的积累。2019年“油菜-甘蔗||春大豆”的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均达到最大,且分别显著高出其他处理59.46%~84.38%、59.06%~84.47%和52.81%~71.40%(P<0.05),轮作模式更有利于提高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尤其是“紫云英-早稻-玉米||甘薯”和“油菜-甘蔗||春大豆”模式表现较好。在当地土壤肥力条件下,复种轮作模式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含量,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5种模式中“油菜-甘蔗||春大豆→紫云英-早稻-玉米||甘薯”复种轮作模式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3.
<正>为加快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针对部分地区机收经验不足、损失预期偏高等问题,襄城县聚焦“3+2”(3行大豆+2行玉米,下同)、“4+2”(4行大豆+2行玉米,下同)种植模式,制定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减损收获技术指导意见,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鉴定春大豆新品种在生产条件下与高杆作物间作的适应性、稳定性、抗逆性及其他重要品种特性,研究其配套栽培技术,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进行了春大豆与玉米间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与大豆间种因模式不同对玉米、大豆产量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牡丹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以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玉米(Zea mays),牡丹+樱花(Prunus serrulata),牡丹+大豆(Glycine max)三种不同种植模式为对象,研究了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含水量和有效磷含量以牡丹+玉米种植模式最高,土壤有效氮含量以牡丹+大豆最高,土壤有效钾含量以牡丹+樱花最高;(2)试验共采集土壤动物1798头,平均密度为2.51×104头/m2,隶属4门7纲8目35类群,从各土层来看,以牡丹+玉米模式的土壤动物类群数和密度最高;(3)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中,除了Simpson优势度指数外,其他指数均以牡丹+玉米模式最高;(4)牡丹+玉米与牡丹+大豆种植模式间相似程度最高,牡丹+玉米和牡丹+樱花种植模式间的相似程度最低。整体上来看,牡丹套作玉米能有效改善土壤养分,提升土壤动物数量和类群数。  相似文献   

6.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广西“京族三岛”、巴马瑶族自治县和旧州村进行案例剖析,总结出“非遗+旅游”的文旅融合助力模式、“长寿文化+”的多业态发展助力模式和“绣球文化+基地化”的基地化生产助力模式。探索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以此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贯彻与响应。通过实地调研、实证分析等方法,对“互联网+”背景下“南京高淳国际慢城旅游度假区”的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其存在网络营销不足、智慧化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特色产品开发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提出了一系列优化措施,助力高淳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优化升级,也为我国其他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四川地区对再生稻的生产已逐渐形成一种成熟的耕作模式。以四川富顺地区为例,在其大力实行中稻+再生稻耕作模式下,不断为农民水稻种植带来了经济效益。文章对四川再生稻在中稻+再生稻耕作模式实践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解决当前再生稻生产技术上难题做出对策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建设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示范对比田,开展“2∶3”“2∶4”“4∶4”“4∶6”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栽培试验,对比不同品种在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筛选出较适合当地推广的种植模式,为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取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种植模式(M),设5个水平,玉米净作为对照;副区为品种(V),设3个不同的玉米品种,共15个处理,不设重复。生产过程中如实进行生产记录,玉米、大豆成熟前进行理论测产。测产结果表明,整体4行玉米穗数较多,但穗小,2行玉米更能发挥玉米的边际优势。在同一种植模式下,不同品种对产量影响不明显。2行玉米∶4行大豆种植模式效果最好,可以达到玉米基本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收入保险+期货+银行”模式开启了“资金输入”和“收入保障”相结合的创新支农惠农模式,但是该模式下风险管理的闭环还未真正形成.探讨了如何利用在险值自回归条件异方差(Value at risk-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VaR-ARCH)模型对该模式下可能存在的信贷风险进行有效的度量;然后基于我国大连商品交易所2013-2020年豆粕期货的日度数据对该度量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分布下ARCH族模型得到的VaR失败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GARCH(1,1)模型结果精确度相对较高,能够很好的捕捉样本数据波动的风险特性.本研究可以为我国“收入保险+期货+银行”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其他形式的农业保单质押贷款模式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扛牢粮油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任务,发挥科技示范带动作用,2022年3—10月根据陕西省汉中市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试验示范工作安排,经过汉中市南郑区农技人员多点多次踏查,与汉中市巴山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协商一致,在南郑区阳春镇安坎村建立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核心示范基地120亩,同时在示范基地内开展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品种筛选试验、大豆密度试验和玉米肥效利用率等试验,以便探索适合汉中市南郑区推广应用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为汉中市南郑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示范、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现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密度试验进行阐述。在示范基地内,南郑区农技推广与培训中心选用玉米品种为中金368、大豆品种为陕豆125,以2.2 m带型“2+3”模式(即2行玉米、3行大豆套作模式)开展了大豆密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和大豆密度对大豆的农艺性状影响非常明显,在该种植模式下,陕豆125的密度在7 000~10 000株/亩均可行,但从实际产量和效益来看,陕豆125的种植密度在7 000~8 000株/亩表现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2.
教育信息化使得学习的方式多样化,在“百万扩招”的背景下,针对社会扩招生的多元性,高职院校要调整思路、创新思维,对社会扩招生源的学情进行精准分析,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合理编班,灵活教学,科学管理。对“线上教学+送教入企”模式、“线上分散学习+线下集中实训”模式、“线上直播+集中回校集训”模式、“线上指导+线下竞赛”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以期为切实扩大教育规模,改革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办学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地膜西瓜/玉米+大豆间套种种植模式,并分别介绍了该模式下西瓜、大豆、玉米的栽培技术,以期为应用该模式的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遵义地区最适宜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选用“真玉8号”玉米品种和“油春1204”大豆品种作大田试验,以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为对照,设计了3个处理(2∶2、2∶3、2∶4),对不同间作模式下大豆及玉米的生物学特性、产量、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间作模式下大豆、玉米生物学性状存在差异,间作下大豆单株结荚数、每荚粒数、有效分枝数均低于单作大豆,玉米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均低于单作玉米,存在负间作效益;间作下大豆、玉米产量均显著低于单作,间作模式2∶3优于2∶4,2∶4优于2∶2;各模式效益表现为2∶3>2∶4>单作玉米>2∶2>单作大豆,间作效益明显,尤其是玉米间大豆为2∶3模式效益最大,效益值达1114.82元·667m-2,较单作玉米多增收245.9元·667m-2。  相似文献   

15.
深入调查“水稻+鱼种”、“西瓜+鱼种”轮作模式的实际生产情况,并将两种种养轮作模式与单纯的全年种稻、全年养殖成鱼进行产出效益对比,分析轮作模式存在效益优势的原因,提出提升资阳区种养生态轮作质量与效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农户长效增收,完善现代农业产业园利益联结机制。本文基于江苏G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户和企业实地调查,对园区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模式以及带动农户增收情况进行调查,并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对影响农户增收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园选择“龙头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模式的农户较多;“龙头企业+农户”和“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2种利益联结模式均能显著增加农户收入,且“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利益联结模式能带动更多农户增收5万元以上;农户自身文化程度、对利益联结模式的了解程度、农田补贴等对农户增收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据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合作社可作为中介组织发挥利益联结作用,促进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模式;通过宣传和培训等途径,加强农户对利益联结模式的了解,提升农户分享利益联结红利;产业园应大力引进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增强企业对农户增收的带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热资源,增加单位面积的整体产量和效益,以玉米、大豆纯作为对照,对玉米与大豆不同间作模式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玉米与大豆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显著高于玉米或大豆纯作,其中2行玉米与6行大豆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最高,达到了12 413元/hm~2;2行玉米与2行大豆间作处理次之,经济效益为11 915元/hm~2。2行玉米与2行大豆间作处理的作物总产量最高,达到了10 317 kg/hm~2,该模式下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明显低于大豆纯作以及其他间作模式,而玉米产量明显高于玉米纯作。建议在以玉米生产为主的地区,尽量采用2行玉米与2行大豆间作模式,既能增加玉米产量,又能增收大豆,同时还能培肥地力;在以夏大豆生产为主的地区,尽量采用2行玉米与6行大豆间作模式,在确保一定大豆产量的同时增加玉米产量,提高种植业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8.
通过开展大豆不同栽培方式和不同品种对比试验,对比相同大豆品种在“三垄”栽培和大垄密栽培模式下的表现,对比不同大豆品种在相同栽培模式下的表现。试验结果表明,从产量表现上看,大垄密栽培模式比“三垄”栽培有明显的优势,各品种产量比在“三垄”栽培模式下提高7.4%~18.2%;绥农44和龙垦305在两种栽培模式下均比对照增产5%以上,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不同浓度盐胁迫下的大豆木质部汁液中Na~+、K~+的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探讨了NaCl胁迫下大豆根系对Na~+、K~+的吸收机制。结果表明,随着NaCl胁迫程度的增加,大豆木质部汁液中Na~+含量明显上升,但植株对Na~+的相对吸收却减少,而K~+含量无显著变化。说明随着盐胁迫的增加,大豆的根细胞质膜有抵制外界Na~+进入的趋势,这对其适应盐渍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耐盐栽培大豆和盐敏感栽培大豆对盐胁迫的响应,特别是盐胁迫对大豆幼苗光合特性、离子含量及Na~+动态平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比较盐胁迫下不同大豆品种的响应差异,揭示不同基因型大豆耐盐机制,为大豆栽培管理、耐盐品种的选育及人工调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耐盐栽培大豆(Y8D6008、Y8D6013)和盐敏感栽培大豆(Y8D6132、Y8D6136)为材料,选取长势一致的大豆幼苗于1/2×Hoagland营养液中培养,待第一片复叶完全展开时,营养液中加入Na Cl,每天递增50 mmol·L~(-1)到达处理浓度150 mmol·L~(-1),处理持续7 d。以不加Na Cl的1/2×Hoagland营养液作为对照,研究盐胁迫下大豆幼苗的光合特性、离子含量及Na~+动态平衡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结果】150 mmol·L~(-1) Na Cl不同程度地抑制了4种大豆幼苗生长,同时显著降低SPAD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但是Na Cl胁迫对盐敏感大豆影响程度显著高于耐盐品种;盐胁迫显著降低耐盐大豆的胞间CO2浓度,而盐敏感大豆与之相反,说明150 mmol·L~(-1) Na Cl处理下气孔限制是引起耐盐品种光合速率下降主要因素,而盐敏感品种光合速率下降主要因素是非气孔限制。对大豆植株的不同离子含量进行测定,发现盐胁迫下4种大豆叶片中Na~+积累均显著升高,盐敏感品种上升幅度显著高于耐盐品种,而K~+含量与Na~+含量的变化规律相反。盐敏感大豆叶片中磷含量(P)均受盐胁迫显著下降,而耐盐大豆叶片P在胁迫后略有增加。相关分析表明净光合速率变化幅度与叶片中Na~+、K~+和P含量变化幅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对6个参与大豆植株体内Na~+动态平衡相关基因Gm SOS1、Gm Ncl1、Gm SALT3、Gm NHX1(离子通道基因)、Gm CIPK1(信号转导基因)和Gm AVP1(能量运输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进行分析,发现盐胁迫后4种大豆的Gm Ncl1表达量均显著上调,盐敏感品种上调倍数高于耐盐大豆品种,这种表达变化与大豆的耐盐性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而其他5个基因表达量与大豆的耐盐性没有明显的关联性。【结论】与盐敏感大豆相比,耐盐大豆在盐胁迫环境条件下减少Na~+在叶片中的积累,保持相对较高的K~+和P含量,并维持相对较高的光合速率,这是耐盐大豆比盐敏感大豆具有较强耐盐特性的因素之一,另外Na~+动态平衡相关基因GmNcl1可能与大豆耐盐特性有一定关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