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立枯病是目前最常见的水稻病害之一,是造成水稻育苗枯死的主要隐患。这种水稻病症产生的主要由于种植环境低温多湿、昼夜温差大、土壤碱度高、在种植的过程中光照条件不足而引发的。在水稻旱育苗过程中,必须采用以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来对水稻立枯病加以防治和限制,预防水稻培育工作中立枯病的产生和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本文重点阐述了水稻立枯病的产生原因和症状现象,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和策略。  相似文献   

2.
3.
4.
水稻立枯病是寒地水稻塑膜旱育苗和大棚盘育苗常见的病害,由于土壤消毒不彻底从而引起秧苗或成片枯死,以致全苗床毁苗,气候失常、苗期管理不当等条件有利于此病发生。  相似文献   

5.
6.
水稻立枯病是寒地水稻旱育苗的主要病害,对秧苗素质及后期生长和抗逆性影响较大。轻者造成成片发生,重者导致幼苗全部枯死。1发病病因1·1真菌性立枯病由真菌危害引起的侵染性病害,由于种子或床土消毒不彻底,使床土或种子带菌,加之幼苗的生长环境不良和管理不当,致使秧苗生长不  相似文献   

7.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旱育苗的主要病害,主要因低温多湿、温差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播种量过大、秧苗细弱等多种因素所致。近些年来东北寒冷稻区旱育苗发生较重,轻者成撮成片发生,重者幼苗全部死亡。个别严重的苗床全床枯死,严重影响了水稻秧苗素质和水稻的产量。所以必须采取以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水稻立枯病的发生和蔓延,提高秧苗素质,达到育壮苗的目的,以促进水稻的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8.
水稻立枯病的综合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旱育苗的主要病害,主要因低温多湿、温差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播种量过大、秧苗细弱等多种因素所致。近些年来东北寒冷稻区旱育苗发生较重,轻者成撮成片发生,重者幼苗全部死亡。一、症状分析1、真菌性:由于发病时期的不同可分为芽腐、  相似文献   

9.
<正>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旱育苗的主要病害,由于近两年早春低温、寡照,水稻立枯病呈抬头趋势。经调查江苏省淮海农场1998年水稻立枯病的发病率为16%,1999年水稻立枯病发病率为20%,2000年水稻立枯病发病率为25%,个别严重的苗床全床枯死,严重影响了水稻秧苗素质和水稻单产。所以必须采取以防为主,综合防治措施,预防水稻立枯病的发生和蔓  相似文献   

10.
立枯病是水稻旱育苗常见的病害。由于病原种类、危害时期和环境条件不同表现的病害形式不同。 1症状 芽腐:出苗前或刚出土时发生。幼苗的幼芽或幼根变褐色,病芽扭曲,腐烂死亡。在种子或茎基部生有霉层。  相似文献   

11.
12.
水稻生理性立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水稻旱育苗立枯病的危害,是旱育壮苗的主导障碍因素。针对这一问题,经多年的实践探讨,分析总结了立枯病的成因。提出了通过二次土壤消毒、调控温湿度、科学管理等农艺与化学措施,控制立枯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幼苗立枯病是寒地水稻塑膜旱育苗和大棚盘育苗常见的病害,由于土壤消毒不彻底从而引起秧苗成片枯死,以致全苗床毁苗。气候失常、苗期管理不当等条件有利于此病发生。  相似文献   

15.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旱育苗的主要病害,必须采取以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水稻立枯病的发生和蔓延,提高秧苗素质,达到育壮苗的目的,以促进水稻单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永胜县永北镇海拔2140m左右,每年的3月下旬开始播种育秧,而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旱育秧的主要病害之一,对水稻秧苗素质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7.
18.
19.
土菌消防治水稻立枯病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试验表明水稻立枯病菌主要是由Rhizoctonia solani引起,其次是Fusarium spp。用30%土菌消对大棚育苗或旱育苗的立枯病防效甚好。使用浓度以500倍液防效最好,以750~1000倍液为经济、有效浓度;施用期以播前、一叶一心、以至三叶一心期连续3次应用防治效果最好,若只在播前使用防效虽也较好,但有效期仅15~20d。与敌克松,利克菌等农药相比也以土菌消防效较好,而且对稻苗有促进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20.
立枯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诱发立枯病的主要原因是低温多湿、温差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播种量过大、秧苗细弱等,旱育苗水稻该病发生比较严重。发病较轻时大田内成片发生,发病严重的时候会导致幼苗全部死亡,严重影响水稻的秧苗质量和产量。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防治病害的发生和蔓延,降低对水稻生产的影响,从而促进水稻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