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3 毫秒
1.
该文总结了污染底泥原位修复的主要技术,即物理修复技术(原位覆盖、电动力学修复)、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以期为今后有关底泥修复与处理处置提供参考技术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污染底泥处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染底泥的处理是水污染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异位处理技术和原位处理技术。在介绍底泥污染物分类的基础上,从底泥的异位处理及底泥的原位处理等方面探讨了底泥处理技术,分析了不同技术的发展状况及不足之处,指出生物修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联合处理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应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底泥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修复池塘底质是保持水质稳定和防控水生生物病害的基础,也是水体富营养化防治的关键。本文介绍了水体和底泥富营养化形成的原因,描述了富营养化水体底泥的污染现状,论述了当前修复底泥使用的2种技术手段,即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详细阐述了2种技术手段中的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就修复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做了概述。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并介绍了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包括化学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并针对生态修复技术开展综合示范。该技术通过底泥基质改良—植物—土著微生物综合治理湖库底泥重金属污染,采用底泥基质改良剂改善底泥生态环境,为植物生存与微生物生长提供良好的基质,通过耐性植物以及土著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底泥中的重金属进行转移、转化及稳定,以达到降低重金属毒害作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多,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很多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被排进河流及湖泊之中,造成河流湖泊水平的严重污染。因此针对底泥污染物及原位修复技术的研究发展进行分析,找出水质污染的根本所在,水体污染源其实就是底泥污染物过多而释放出大量的有害物质,同时也提出相关技术合理应用的建议和修复有机物污染底泥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6.
原位覆盖层厚度对污染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青青  胡志华  罗玉红  高婷  赵小蓉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531-13532,13563
[目的]研究原位覆盖层厚度对污染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方法]通过底泥氮磷释放控制模拟试验,研究了原位覆盖层厚度对富营养化水体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结果]采用的天然覆土覆盖层可以有效地控制总氮和总磷的释放,覆土厚度对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不大。模拟期间,覆盖系统对底泥氮磷释放的抑制率最高分别为87%和77%。[结论]该研究为地表富营养化水体底泥污染物的释放控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重金属作为一种持久性污染毒物,近年来在中国由其引起的环境污染已引起了高度的关注。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作为一种绿色环保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治理中的应用研究日益成熟,将该技术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底泥/土壤的修复已逐渐开展。该文对中国底泥/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处理方法等进行了概括,对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的定义、原理进行了阐述,并从微生物类别的角度叙述了目前能用于重金属污染底泥/土壤处理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的几类不同形式,最后对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法在底泥/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污染底泥修复技术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综述污染底泥的修复技术,探讨其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目前主要有疏浚、掩蔽等物理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效果明显,但工程量大,投入大;生物修复具有投入低,处理量大,但速度慢,且难以达标。从经费投入和处理效果来看,底泥修复应发展疏浚和生物处理相结合,实现底泥的资源化再利用。在做好污染底泥处理的同时,关键要控制污染源的排放。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曝气扰动下底泥氮的释放动力学及硝化反硝化过程,以期解决底泥氮释放及二次污染问题。[方法]研究了底泥原位曝气对氮污染物释放的影响,并对其释放动力学参数进行解析,同时模拟了间歇曝气下泥水界面硝化反硝化脱氮过程。[结果]底泥曝气加速了氮污染物的释放,30min后底泥NH4+-N与达到释放平衡;最大释放量与底泥扰动强度成正比,在曝气头距离泥面距离为0、1、2和3cm时(扰泥量为3.52、3.41、3.26和3.01g/L),NH4+-N与最大释放量分别为14.3、13.8、13.2、12.2mg/L和33.2、30.9、29.8、27.3mg/L;且两者的释放动力学均符合双常数方程。持续曝气可促进泥水界面硝化反应发生,8d后NH4+-N浓度由12.4mg/L下降至0.2mg/L,硝态氮浓度达到最大值;停止曝气12d后,硝态氮与总氮浓度分别由10.8和37.4mg/L下降至0.36和23.2mg/L,说明有反硝化脱氮现象发生。可见,底泥曝气可促进氮污染物的释放及硝化过程,而通过间歇曝气,可实现底泥原位硝化反硝化脱氮。[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城市黑臭河道底泥原位修复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低温的影响, 在室温下(12~22 ℃)模拟研究了投加硝酸钙进行底泥原位修复反硝化除硫的效果, 同时在恒温条件(30 ℃)下研究了硝酸钙投加后、反硝化期间和硝酸盐耗尽后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全过程变化。结果表明, 硝酸钙对底泥硫化物有明显的去除效果, 其中温度是影响硫化物去除的关键因素, 当温度低于15 ℃, 硫化物去除缓慢。DGGE联合克隆测序结果显示投加硝酸钙促进了底泥微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原泥、投加硝酸钙当天、反硝化期间和硝酸盐耗尽后4个时期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原底泥以兼性硫氧化菌Sulfuricurvum sp.(相似度96%)为主, 投加硝酸钙后, 异养反硝化菌Thermomonas sp.(相似度99%)数量增加;而在硝酸盐耗尽末期, 反硝化菌条带变弱, 而具备丙酸盐氧化功能的Smithella sp.(相似度97%)逐渐成为优势菌群。研究结果可为黑臭底泥硝酸钙原位氧化提供技术参考, 同时从微生物学角度进一步解释了硝酸钙对底泥硫化物和有机物的去除机理。  相似文献   

11.
农户农业新技术采用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半结构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南宁市江南区吴圩镇农户新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新技术产生的高经济效益是农户采用新技术的动力;户主的文化程度越高、家庭劳动力越多,采用农业新技术的意愿越强;户主年龄越小,越愿意采用农业新技术;政府对农民提供补贴和信贷支持,有利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掌握新技术难度越大,农民采用意愿越小;采取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示范等有效的农业技术服务方式,有利于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广西农业科技创新成效与创新平台建设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艳 《广西农业科学》2011,42(7):809-812
【目的】提出建设广西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总体思路,为夯实广西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推动广西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总结和分析目前广西农业科技创新取得的主要成效及其制约因素,结合广西实际,提出广西农业科技创新创新平台建设的目标、布局和功能定位。【结果】广西农业科技创新取得的成效主要包括研究平台取得重大突破、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农业科技管理体系不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广西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由农业科技研发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与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三大部分构成。【建议】应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产业导向、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强化管理,立足现有、稳步推进”的原则构建广西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粮食主产区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提供参考,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方法】采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PRA)对东北粮食主产区榆树县245户农户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调查,从农业新技术的接受途径,农户主要的技术需求以及影响农户接受新技术的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96.3%的被调查农户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38.4%的农户获取农业新技术主要来源是农业技术推广,64.9%的农户通过向邻居学习来获得农业技术信息;48.2%和51.4%的农户需求新型肥料和新型农机等农业新技术;90.2%的农户认为栽培粗放制约了玉米产量的提高;89.4%的农户对农技推广是很欢迎的,但有近50%的农户得不到推广服务。【结论】粮食主产区农业技术进步需要重点选育抗逆性强的高产品种,研究新型长效肥技术,研制适合单个农户的农业机械以及开发与品种配套的栽培管理模式。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注重技术的增产和增收,加大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和典型农户的示范带动。  相似文献   

14.
广西农业科技创新成效与创新平台建设思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陆艳 《南方农业学报》2012,42(7):809-812
【目的】提出建设广西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总体思路,为夯实广西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推动广西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总结和分析目前广西农业科技创新取得的主要成效及其制约因素,结合广西实际,提出广西农业科技创新创新平台建设的目标、布局和功能定位。【结果】广西农业科技创新取得的成效主要包括研究平台取得重大突破、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农业科技管理体系不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广西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由农业科技研发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与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三大部分构成。【建议】应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产业导向、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强化管理,立足现有、稳步推进”的原则构建广西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丹江口水源涵养区示范的13项绿色高效农业技术推广适应性和广度,提升区域农业绿色发展质量和能力,采取问卷调查和二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农户的技术供给和获取途径及其对技术的采纳意愿。结果表明,技术1(良种及其繁育、栽培)、技术2(肥料及其施用)和技术3(植物病虫害和其他有害生物防治)供需契合度分别为60%以上、50%~60%和50%~55%,其他类技术供需契合度较低。技术推广需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其中技术1的2项技术(秋葵种植、苎麻种植)推广宜选择区域生态环境良好、交通便利且文化程度高的农户;技术2的养殖废弃物技术可选择文化程度较低的小农户或种植年限较短的专业大户进行推广;技术3中6项技术(茶园生草增产提质、魔芋病害防控、魔芋软腐病防治、设施蔬菜水肥药一体化、设施蔬菜绿色防控、土壤消毒防治根结线虫)宜选择种植规模较大的农户或男劳动力为主及生态环境良好区域的专业大户进行推广;技术5(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低氮磷排放环保饲料技术应针对专业养殖大户推广;技术6(农田水利、农村供排水、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的低产田改土培肥技术宜选择生态环境较好区域的专业大户进行推广;技术8(农...  相似文献   

16.
生物技术作物食品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尹全  宋君  刘勇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5):135-137,140
对国内外生物技术作物食品的检测技术进行了概述,重点介绍了目前使用较广泛的检测技术的特点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生物技术作物食品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江西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江西47个市(县)149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江西农村农民最需要的技术为病虫害防治技术、优良品种信息和现代养殖技术;获取技术信息的渠道主要靠周围人员的带动;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为电视、手机、电话和网络;最受欢迎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有科技下乡、科技入户和科技示范园;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认知度与农民的文化程度呈正相关;农民获取信息不够及时,存在对虚假信息的担心。并提出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手段之一,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努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等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因功能缺失是目前研究基因功能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基因功能缺失技术主要有反义RNA技术、RNA干扰技术、ZFN技术、TALEN技术、CRISPR-Cas系统等。这些技术通过抑制或者沉默特定基因的表达,研究生物体相关表型变化,推测该基因的相关功能。在实际研究中,基因功能缺失往往和基因过量表达一起,为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最直接的证据,在生物、医学、农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系统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基因功能缺失技术的发展历程、技术原理及应用等,并展望未来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农村水体普遍污染严重,作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体系中的最后一环,农村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自己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和梳理了国内外适合我国农村的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并分别按技术原理进行了阐述。研究表明,其中的生态浮床技术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管理方便等优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水体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尤其是采用水稻等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植物作为浮床植物,不仅可以改善水质,其收益也能补偿部分投资成本;水生植物恢复技术是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恢复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必然选择,按照目标要求进行水生植物恢复,可以有效降低水体污染物浓度,促进水生态系统良性发展;以土壤生物工程为主的生态护坡技术适合我国农村河道的边坡修复,河岸植被群落能够得到良好恢复,坡岸土壤侵蚀和农业面源污染均能得到有效控制。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需与生态拦截技术和养分利用技术相协调,要以不同功能和目标需求为导向,注重采用组合技术工艺进行修复,以提高水环境生态修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沼气工程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纵观国内外沼气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总结探讨了中国沼气工程技术。对国内3种主要的沼气工程技术(UASB、USR、CSTR)的原理、工艺流程和工艺特点分别进行了探讨研究,并对3种工艺的特点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最后提出了中国沼气工程技术现阶段存在的不足和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