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
以扬州市典型城市内河河道为例研究了人工曝气、生态砖覆盖、生物填料覆盖、低位植物浮床(简称低位浮床)等原位生态处理技术对河道底泥污染释放及其对上覆水污染负荷贡献的治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经不同原位生态处理后,1)底泥中氨氮的释放速率下降50.3%-89.64%,平均为59.27%;底泥污染释放对上覆水氨氮负荷贡献量的去除率为36.59%-82.67%,平均为53.33%;2)底泥中总氮的释放速率下降20.96%-88.94%,平均为42.32%;底泥总氮释放对上覆水污染负荷贡献量的污染去除率为38.00%-67.06%,平均为54.96%;3)底泥中总磷的释放速率下降27.49%-91.00%,平均为55.31%;底泥总磷释放对上覆水总磷污染负荷贡献量的去除率为67.14%-98.46%,平均为84.33%;4)底泥中CODMn的释放速率下降11.84%-79.32%,平均为41.16%;底泥上覆水中CODMn的释放速率下降-1.25%--70.74%,平均为29.83%.研究还发现,原位生态处理技术在运行中对底泥污染治理的效果受该技术对底泥的扰动程度的影响,在进行集成应用的时候,对底泥扰动较大的技术应与对底泥扰动较小的技术相间应用,以减少工程技术运行中对底泥扰动造成的污染爆发式释放,达到更好的整体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3.
污染底泥处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染底泥的处理是水污染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异位处理技术和原位处理技术。在介绍底泥污染物分类的基础上,从底泥的异位处理及底泥的原位处理等方面探讨了底泥处理技术,分析了不同技术的发展状况及不足之处,指出生物修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联合处理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应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5.
6.
针对河湖泊涌等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问题,介绍了我国水体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来源,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污染底泥中重金属处理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现状,主要包括底泥重金属稳定化技术和底泥重金属去除方法。总结了底泥重金属处理技术的优缺点,期望能为今后底泥重金属处理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8.
9.
10.
墨水湖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武汉墨水湖底泥进行取样监测,参照国内有关标准,建立底泥污染评价标准。评价结果表明,武汉墨水湖底泥重金属中Pb、Zn的污染较普遍,且多为2种以上的复合污染,只有没有排污口的南岸底泥中Cu处于警戒等级,污染危害顺序为Zn>Pb>Cu。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为1.74,达Ⅲ级,已受轻度污染。墨水湖底泥不宜未经处理用作农用污泥。 相似文献
11.
12.
土壤重金属污染化学修复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土壤重金属的主要化学修复方法,包括化学淋洗法、化学固定/稳定化法、化学还原修复法和可渗透反应墙修复方法等.通过对这些修复方法的综述,归纳了各种化学修复方法的应用,且对土壤重金属修复方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受污染水为水源,对生物强化过滤工艺与常规净水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源水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对处理后的水质进行CODMn、NH4+-N、色度、浊度等指标分析,计算出常规工艺去除率和生物强化去除率。[结果]生物强化过滤工艺对受污染水源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净水系统,其对CODMn、NH4+-N、色度、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34%~56%、78.7%~92%、53%~68%、90%;而常规净水工艺对CODMn、NH4+-N、色度、浊度的去除率仅为11%~30%、4.7%~25%、38%~54%、60%~80%,并且处理效果不稳定。[结论]采用生物强化处理系统处理微污染水源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研究微生物生态技术对中原油田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方法]在前期室内外模拟修复试验的基础上,选择中原油田某油井场旁石油污染场地,设置5种修复条件,开展微生物生态技术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研究。[结果]经过99d修复后,黑麦草(苜蓿)微生物联合技术、纯微生物技术和黑麦草(苜蓿)技术对石油污染土壤具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其中的石油烃降解率均在40.00%以上,以黑麦草微生物联合技术修复效果最佳,石油烃降解率达67.38%;修复过程中易溶盐、NO3-、Cl-等易溶营养物质只有极小部分随水而进入下部土层(50cm);由于苜蓿草的根部可能具有固氮作用,使加入的大量化肥进入了土层下部,导致3和5号修复区50cm土壤层NH4+明显增大。影响修复效果的因素包括温度、水、氧气、营养元素、微地质环境等。[结论]原位微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在野外原位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效果是显著的,具有处理方法简单、费用低、修复效果好、对环境影响小、无二次污染、可原位治理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