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利用发光材料的转光性能改善作物的光照条件,使作物根系发达、茎叶茂盛,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试验结果表明,从植物的光合效应、增温效应、生物效应、增产效应、早熟效应等方面看,光能转换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
构建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效应测度的ICOE指标体系,应用全局密切值法对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效应进行测度.根据测度结果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效应划分为A、B、C 3个等级,并分析了2004、2006年各省、市、自治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效应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激发效应是有机质分解过程中的一种现象。为此,综述了激发效应研究的现状和产生的机理。蚯蚓作为土壤生态系统重要的食碎屑者,与有机质分解过程的激发效应密不可分,因此探讨了蚯蚓活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蚯蚓与有机质分解的激发效应关系,指出了今后关于蚯蚓与有机质分解激发效应关系的重点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4.
简要分析了研究沉桩挤土效应问题的工程意义,从挤土效应的成因与影响对挤土效应做进一步的介绍.阐述了防治或者减弱挤土效应的6条有效实用的控制措施.沉桩流水控制、沉桩速率控制、挤土体积控制、应力释放控制、工序配合控制和监测体系控制.  相似文献   

5.
将区域产业节水的综合效应分解为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用水效率变化及两者的交互作用,产业节水具有层次性和时段尺度性特点。通过对浙江省近10年来的产业节水效应进行分析,在不同的时段尺度上,产业用水效率变化产生的节水效应高于产业结构调整,而交互节水效应的时段性表现更为明显。在三次产业层面上,第三产业节水效应不明显;第一、二产业用水效率的提高及第一产业结构比重的降低成为节水效应的主导方面。在各产业内部节水效应上,第一产业的农业部门和第二产业的工业部门用水效率的提高起主导作用。综合分析表明产业用水效率的提高成为浙江省近10年来节水的最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6.
新材料具有人们需要的一些应用需求、意向功能、优异性能、特殊性质,及优良的化学效应、物理效应、生物效应和医学效应,新材料的研制、挖掘及发现,对物质的构成、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巨大的革新。基于此,文章就新材料的分类及发展趋势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秸秆还田增产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是养分效应、改土效应和优化农田生态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8.
水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制约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量化研究中国省域用水量的空间关联结构和驱动效应,对节水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基于省域用水量的统计数据,采用修正引力模型得到省域用水量之间的关联关系,构建了省域用水量空间关联网络。通过网络整体特征、个体中心性和块模型分析省域用水量的空间特征,发现省域用水量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稳定,但网络密度、网络效率较低,各省域用水量的空间关联还有待加强。其次,通过LMDI方法将区域用水量空间差异的驱动效应分解为强度效应、结构效应、收入效应和人口效应,分析了4个板块区域间用水量差异的驱动效应,挖掘缩小区域用水量差异的有效措施。最后,提出了减小用水量和用水量整体调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滴灌水氮耦合对北疆春小麦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泽  吕新 《灌溉排水学报》2011,30(5):116-119
在滴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水肥处理对北疆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春小麦干物质积累作用大于灌水量,表现在干物质积累量、养分吸收量、籽粒产量3个方面,水氮耦合效应的作用最小。灌水量、施氮量与以及耦合效应与产量的回归分析表明,水氮耦合作用为正效应。表明适当的灌水和施肥相结合,对春小麦产量有增加效应,在单...  相似文献   

10.
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成为制约塔河流域绿洲经济转型的关键问题;为此,确定基于生态水权分配和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的绿洲经济转型效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塔河流域绿洲经济转型效应;结果表明:塔河流域生态水权分配和可转让农用水权分配能够不断推动未来绿洲经济转型,但2030年经济转型效应只能达到中等;而且,源流转型效应与干流基本相同;其中,叶尔羌河流域和干流中游转型效应相对较低,干流下游转型效应提升最大。塔河流域绿洲经济转型效应提高决定于绿洲水资源利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其中,绿洲水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是主要制约因素;农业用水和产业用水高效配置、农业发展转型是决定因子,产业转型升级是最关键的驱动要素。  相似文献   

11.
地膜覆盖对土壤棵间蒸发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门旗  李毅  冯广平 《灌溉排水学报》2003,22(2):17-20,25
农作物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 2 0世纪 8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其保温、保墒和增产效果明显 ,但不同地膜覆盖率对减少土壤棵间蒸发影响规律 ,目前国内研究不多。通过在室内研究覆膜灌溉土壤蒸发规律 ,研究出不同土壤含水率的水分蒸发和不同覆盖率对土壤蒸发的影响关系 ,并在田间进行验证。为今后定量评价农作物地膜覆盖减少土壤棵间蒸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实验基础上 ,分析论述了微灌地膜的节水效果和增温保墒效应。试验结果表明 ,微灌地膜可比地面灌溉节水 61 % ,增加地温 3℃~ 6℃ ,近地面空气相对湿度提高 3 0 %~ 40 % ,综合效应明显。可供微灌地膜或膜下微灌的进一步研究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对玉米土壤水热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河套灌区普通农用白色地膜造成的玉米早衰现象,试验设置黑色地膜覆盖、白色地膜覆盖和不覆膜3个处理,研究了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对土壤水热效应及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色地膜在各生育期内0~15 cm土壤温度要显著的低于白色地膜覆盖(P0.05),平均低0.77℃,且在一日内气温最高时段差异更为明显,这也使得玉米免遭高温的危害,有利于其正常生长发育。黑色地膜覆盖条件下0~100cm土壤含水率与白色地膜覆盖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较好的土壤保墒效果,但0~60 cm土壤含水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不覆膜处理(P0.05或P0.01)。黑色地膜显著提高了玉米百粒重和产量,平均较白色地膜和不覆膜处理高百粒重平均高6.46%、9.86%,产量平均高5.99%和25.60%。黑色地膜覆盖明显提高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平均较白色地膜和不覆膜处理高4.76%和34.24%。因此,玉米黑色地膜覆盖的农作措施较适宜在灌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在位于典型半湿润灌区的山东农业大学农业生态实验站研究了冬小麦秸秆覆盖与起垄覆膜沟内播种(膜垄)2种覆盖模式的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能有效提高冬小麦30 cm以下土壤含水率,膜垄对0-30 cm土壤含水率的提高贡献最大。进入拔节期后,随着冬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膜垄在30-120 cm土层含水率降幅较大,形成一个水分亏缺带,而秸秆覆盖在该土层的含水率一直较高。该试验表明,膜垄在保水保墒和土壤水分垂直分布方面表现出与秸秆覆盖完全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不同灌溉方式对覆膜棉田土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灌溉方式(地下滴灌和膜下滴灌)对覆膜棉田地温的影响,利用曲管水银地温计和插入式地温计观测了新疆高产棉田膜下宽行、膜下窄行、膜边内侧和膜外裸地不同深度(地表下0、5、10、15、20、40、60和80cm)处地温在全生育期内的动态变化过程。试验结果表明,表层地温的变化滞后于气温的变化,滞后时间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旱地地膜覆盖和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干物质累积、土壤水分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生育期马铃薯全株、决茎及地上部干物质累积覆膜处理显著高于露地,最佳施肥处理(OPT)的干物质累积高于传统施肥处理(FP)和不施肥处理(CK).在21~80 cm土层露地田间土壤水分含量高于覆膜.覆膜土壤水分利用效率(WUE)和产量...  相似文献   

17.
针对宁南山区春季降雨少、低温不利于马铃薯出苗,而作物生育中后期高温胁迫限制马铃薯块茎形成导致减产等问题,于2016年设置垄覆地膜沟内覆盖塑料地膜(DM)、玉米秸秆(JG)、生物降解膜(SM)、麻纤维地膜(MM)、液态地膜(YM)及沟不覆盖(BM),以传统平作为对照(CK),研究沟垄覆盖模式对土壤温度、土壤水分、旱作马铃薯生长及块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DM,SM,MM和YM马铃薯生育期耕层土壤温度表现出增温效应,而处理JG和BM表现为降温效应,其中处理DM增温效果和处理JG降温效果最佳.处理YM,JG对马铃薯生长前期保水效果较好,分别较CK显著提高13.3%,27.0%,而处理JG,DM对生育中后期的保墒效果较佳,分别较CK显著提高22.4%,13.2%.处理JG可显著促进马铃薯生长,其增产效果最为显著,DM次之,分别较CK增产47.8%,44.8%,其他处理较CK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在宁南山区实施垄覆地膜沟覆秸秆模式可调控土壤水热环境,对旱作马铃薯生长及增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覆膜开孔条件下斥水性层状土壤蒸发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毅  任鑫 《农业机械学报》2012,43(11):58-64
覆膜开孔影响田间非均质土壤的水分运动过程,尤其当斥水程度不同时,其运动过程更趋于复杂.在控制土表不同覆膜开孔率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斥水程度的塿夹砂和砂夹塿的土柱蒸发实验,测定和分析了不同条件下土壤水分蒸发量变化过程和含水率剖面.结果表明,全覆膜的累积蒸发量-时间曲线明显较低,相应的蒸发10d后土壤水分剖面也与初始水分剖面接近,对于塿夹砂尤其明显.覆膜开孔率增加时,同条件下两种层状土的累积蒸发量与全覆膜相比均有明显增加,表明一旦覆膜开孔,覆膜保墒效应便明显降低.斥水程度增加时,累积蒸发量有所减小,说明斥水性的存在降低了水分运移速率.当土壤为严重斥水时,斥水性对水分运动过程的影响比覆膜开孔率的影响更明显.对于不同斥水程度的塿夹砂,采用对数函数表达累积蒸发量和时间的定量关系较好,而对于不同斥水程度下的砂夹塿分别采用幂函数和对数函数表达.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南疆免冬春灌“干播湿出”膜下滴灌棉花生育期土壤温度时空变化特征,测定了棉花宽行、窄行和膜间不同深度(地表下5、10、15、20、30、40、60 cm)土壤温度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浅层土壤温度受气温影响变化剧烈程度高于深层,太阳辐射变化对40 cm以下土壤温度日变化影响微弱,地膜覆盖可明显提高棉花播种-出苗阶段浅层土壤温度,具有增温效应,增温效应为宽行窄行膜间;蕾期和花铃期具有平抑土壤温度变化的作用;而在吐絮期后地膜覆盖出现保温效应。各层土壤日均地温均与气温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20.
In Hawaii, pineapple is typically grown in raised beds covered with impervious plastic mulch. Field measurements of a commonly used herbicide (bromacil) mass beneath mulch-covered pineapple beds and inter-bed open areas revealed that open areas contained a mass of bromacil about 3.5 times greater than was originally applied, based on label instructions, to the entire field. The broadcast bromacil ended up in the inter-bed open areas through water runoff from the plastic mulch covering the pineapple bed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surficial management on water dynamics and bromacil concentration in the soil on a pineapple plantation using the one- (1D) and two-dimensional (2D) flow and transport models. Flow and transport processes were simulated in a 2D vertical cross-s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t rows. The 1D simulation was limited to the open inter-bed areas. Several simulation scenarios were propo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lastic mulch on bromacil transport in soil. In our simplified approach, the water and solute boundary fluxes for the non-covered areas were increased to simulate the water and solute contribution from the plastic mulch surface. The simulation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field observations of soil water potentials and resident bromacil concentration profiles. The field and laboratory-measured hydraulic and transport parameters were used for all simulation scenarios. Reasonably good agreement between the model-predicted and observed soil water potentials and bromacil concentration profiles was obtained. Biased 1D and 2D results were predicted when the water runoff from plastic mulch was neglected. The 1D approach to quantify bromacil transport beneath the inter-bed open areas seemed to be sufficient in case the water runoff from the mulch was taken into accou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