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卢一科 《广西农学报》2009,24(6):14-15,34
测土配方+稻草还田技术措施,既能提高稻草利用率、杜绝焚烧稻草引发生活环境污染,又能提高水稻产量,是一项较好的沃土技术。通过小区重复对比试验,研究不同沃土技术措施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产量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测土配方+稻草还田比常规对照平均每667m^2增产稻谷69.4kg,增长15.0%。  相似文献   

2.
尤溪联合梯田稻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地与文献调查表明,联合梯田的发展与历史上人口迁徙密切相关;稻作制度随时间推移由早期的一熟制向多熟制发展,随海拔高度增加由低海拔的三熟制向高海拔的一至二熟制转变;稻作模式由单季稻向丰富多样的复种轮作、间作以及立体种养转变。联合梯田目前保留了稻薯复种轮作、瓜稻复种轮作、烟稻复种轮作、稻草复种轮作、稻菜复种轮作、稻豆间作、再生稻栽培、稻鱼共作、稻鸭共作等9种典型稻作模式。  相似文献   

3.
麦茬复种不同饲料作物经济效益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述了在公主岭市杨大城子镇进行的麦茬复种大麦、大豆的试验概况,分析了麦茬复种不同饲料作物的经济效益,深入探讨了麦茬复种饲料作物有关技术问题,根据对青、干饲料的不同需要筛选出了最佳复种饲料作物。  相似文献   

4.
徽县麦后光热资源丰富,复种夏大豆传统悠久,历年大豆复种1万hm2左右,约占粮油作物总面积30%,成为农民粮食收入主要经济来源。通过开展不同模式种植试验,旨在探索复种大豆抗御干旱自然灾害能力和增产增收技术途径,提高大豆生产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5.
周炜坚 《新农村》2006,(6):13-13
食用菌与水稻复种是一种高效的新型栽培模式。利用中、低温型食用菌与水稻复种轮作的增效原理是温度互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光温资源。水稻与蘑菇、黑木耳、香菇等食用菌复种在生产季节安排上,温度要求上和营养需求上都能满足各自要求且能相辅相成,其稻草是栽培蘑菇的主要原料  相似文献   

6.
针对稻草微贮饲料化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低、难以进行成功微贮等难题,研究在稻草微贮过程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甘蔗糖蜜、大豆糖蜜以提高稻草发酵品质的技术。分别设置在稻草原料中添加5×10~5 CFU/g乳酸菌的基础上添加1.5%、3.0%甘蔗糖蜜,以及1.5%、3.0%、5.0%大豆糖蜜处理。结果表明,添加不同浓度糖蜜均显著提高了微贮稻草的粗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和干物质体外消化率,显著降低了微贮稻草的粗纤维含量,并显著提高了乳酸含量;随着糖蜜添加量的增加,氨态氮/总氮的比值有增加的趋势;添加糖蜜处理对微贮稻草中的霉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综合比较,糖蜜在稻草微贮过程中的适宜添加量为1.5%甘蔗糖蜜或1.5%~3.0%大豆糖蜜。  相似文献   

7.
对6种不同复种方式的生产力、能量效益、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复种方式生产力和效益不同.灰色关联分析显示,多花黑麦草-水稻复种方式的综合效益最好,是值得推广的高效农牧结合型复种方式;其次为小麦-水稻复种方式,花黑麦草-杂交狼尾草复种方式的综合效益较小麦-水稻复种方式的稍差,但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冷季型和暖季型牧草,是适合牧区畜牧业发展的"草-草"型复种方式;小麦-杂交狼尾草、黑麦-杂交狼尾草和黑麦-水稻3种复种方式的综合效益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8.
比较分析不同方法处理稻草对西镇牛育肥效果的影响,为提高稻草饲料化利用率,增加肉牛养殖效益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研究了微贮、氨化处理对稻草养分含量及对西镇牛母牛生长性能和单位增重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贮和氨化能提高稻草粗蛋白含量,分别提高25.1%和104.5%;降低稻草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饲喂微贮和氨化稻草能显著提高西镇牛增重,分别提高72.1%、60.3%。1 kg增重成本分别降低了39.7%、34.4%。微贮和氨化处理稻草饲喂西镇牛,是汉中市稻草饲料化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试验观察了麦后复种箭舌豌豆、麦田套种箭舌豌豆、麦后复种箭舌豌豆和毛苕子三种种植技术模式的生长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以及对土壤耕地地力的影响,筛选出当地绿肥最优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0.
春马铃薯水稻复种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马铃薯、水稻复种提高了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增加了经济效益。文章介绍了春马铃薯、水稻复种栽培的具体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杂交水稻“头季稻+再生稻”栽培模式研究及优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 0 0 0~ 2 0 0 1年对不同熟期的杂交水稻进行了“头季稻 +再生稻”栽培模式的试验 ,结果表明 :两系杂交水稻“丰两优 1号”、“两优培九”和“653 96”适合于这种栽培模式 ,它们的产量较对照“汕优 63”高 ,且“丰两优 1号”的米质较优 ,“头季稻 +再生稻”栽培模式的全生育期比“早稻 +晚稻”模式短 1 7d左右  相似文献   

12.
双季稻区晚稻“籼改粳”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为双季稻区适宜品种的选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2010-2013年,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杂交粳稻(包括籼粳交偏粳型杂交稻、籼粳交偏籼型杂交稻和粳型杂交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3种类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湿润育秧大苗移栽方式,系统比较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表现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与杂交籼稻相比,4年杂交粳稻的实产增产率为19.20%-28.95%,常规粳稻实产增产率为9.21%-12.17%;通过足量的群体穗数与较大的穗型协调形成足够的总颖花量,并有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是粳稻综合改良产量结构获得高产的基本途径。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各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且两者生育期亦延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17.1 d,常规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9.5 d。不同类型品种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不同生育阶段温光利用率均表现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利用率最多,分别为3713.3℃、931.9 h、90.9%、93.5%。【结论】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差异大,适宜的粳稻品种可充分利用生育期长优势,提高温光资源利用率,最终提高产量。据此按照全国粳稻生产发展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双季稻接茬特点与热量条件以及栽培轻简化机械化的需求,筛选出一批适合当地种植的晚粳稻高产品种,供大面积生产选用,即甬优538、甬优8号、甬优2640、甬优1538、甬优1540、长江19、长江21、小叶迟熟、镇稻5108。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麦稻两季秸秆还田条件下,麦季不同氮肥用量(纯N 180、225、270 kg/hm2)和水稻不同氮肥用量(纯N225、300、375 kg/hm2)对水稻产量及其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麦季氮肥用量对后茬水稻产量、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小,在每公顷施氮(N)180~270 kg范围内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水稻氮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较大,在每公顷施N 225~375 kg范围内,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对水稻的增穗效果明显,3个施氮量处理间的差异显著,对每穗粒数的影响不大,但水稻结实率降低、千粒重下降,施N 375 kg/hm2的处理与225 kg/hm2、300 kg/hm2两处理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产量随着施氮水平提高而增加,但施N 375 kg/hm2与300 kg/hm2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引进两系稻“两优培九”在赣南试种 3年 ,对其经济性状和生育特性作了系统观察 ,并对其作一季中稻和双季晚稻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试种结果表明 :“两优培九”在赣南地区无论作一季中稻还是双季晚稻均表现高产  相似文献   

15.
沈阳地区冬小麦和水稻复种的可行性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沈阳地区,采用在冬麦北移育种中形成的冬麦品种9625作为复种前茬,以及成熟期较短的水稻品系87913和黑糯1号作为下茬进行麦稻复种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沈阳地区麦稻复种是可行的。分析认为麦后复种水稻的产量比一季单作小麦的产量高,同时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了耕地和光能利用率,提高了土地生产力。并提出上下茬搭配的作物栽培管理的各项措施。同时分析了在沈阳地区发展麦稻复种的限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提高双季稻生产率对于当前我国粮食稳产保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加总数量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利用2004—2018年全国9个双季稻主产省份数据,分析我国双季稻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数变动情况。结果表明:2004—2018年我国早籼稻、晚籼稻的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为1.081、0.931;双季稻全要素生产率在2004—2008、2014—2018年小幅上升,在2009—2013年波动下降;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技术进步和规模扩张的贡献;在双季稻优势产区中,长江流域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高于东南沿海,其中规模的扩大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建议发挥主产区优势,把适度恢复双季稻生产作为粮食稳面积、保产量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提高良种采用率及机械化水平,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障种稻基本收益,激励农户重拾种植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东北稻作系统对气候变暖的实际响应与适应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明确气候变暖对作物生产的实际影响,降低对未来粮食安全预测的不确定性。【方法】依据东北水稻生产和气候变化的长期观测数据,并结合田间开放式增温试验(fre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FATI),系统研究稻作系统对气候变暖的实际响应与适应。【结果】历史数据分析发现,近几十年来东北水稻单产与其生长季的气温呈明显递增趋势,相关显著,但与降水量变化相关不显著。理论推算表明,水稻生长季最低气温升高1℃,水稻单产可提高6.0%以上。田间试验发现,在目前的气温背景下,水稻冠层气温升高1℃,单产可提高10%左右。近四十年来东北水稻新品种的生育期每10年约延长3 d,与近二十年来田间观测到的水稻实际生育期延长幅度基本一致,达5 d左右;与1970年相比,2010年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了24倍,种植重心向北位移了近110 km,与东北水稻生长季≥10℃有效积温带北移的幅度一致。【结论】气候变暖对东北水稻的直接增产效应显著,稻作系统可以通过品种改良、栽培改进和区域调整等策略来逐步适应气候变化的趋势。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稻作制度调整上,应充分挖掘增温的增产效应及作物系统的适应潜力,调整时机和幅度应适当迟后于预测的气候变化进程。在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要注意因水稻生育期延长和种植区域北扩而可能遭遇的低温冷害等极端性天气。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双季稻生产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湖北省双季稻生产历史、现状及变化趋势的分析,提出了湖北省双季稻生产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发展双季稻种植,能够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提高稻谷增产潜力,保障粮食安全。然而,受农业劳动力、劳动成本、种植成本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湖北省双季稻的发展仍然比较缓慢。因此,通过多年的生产试验与示范,总结了适合湖北省双季稻的机械插秧技术,以期为湖北省双季稻发展提供建议与指导。  相似文献   

20.
以冬闲-双季稻种植模式为对照(CK),研究了在紫云英-双季稻(T1)和油菜-双季稻(T2)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不同种植模式条件下,以T1处理下秸秆还田的效果最好;与CK相比,T1处理可以显著地促进水稻分蘖,提高水稻植株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茎鞘转运率,增加有效穗数、每穗粒数、早稻的结实率以及晚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