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谢勇 《中国蜂业》2012,(6X):58-60
<正>经过多年跟踪浙江、安徽的几个转地放蜂的蜂场,笔者发现其蜂场规模大多在200~250群蜂左右,人员组成为:蜂场主、蜂场主夫人、一名聘请的养蜂师傅和1~2名学徒工,成员数4~5人。与蜂场主沟通,这样一个规模的蜂场一年毛收入为35~45万元,扣除各项费用  相似文献   

2.
<正>一、云南蜜蜂饲养概况云南人工饲养蜂群 89.49 万群,其中西方蜜蜂17.49 万群,东方蜜蜂 72 万群;30 群以上蜂场 5000 个。1. 西方蜜蜂饲养情况云南省饲养西方蜜蜂 17.49 万群。大转地放蜂大约有 12 万群蜂,600 个蜂场;小转地放蜂大约有 5 万群蜂,250 个蜂场。西蜂饲养蜂场共计 850 个左右。大转地蜂场近年逐渐稳步增长,一方面原来小转地蜂场开始大转地,同时原来中蜂饲养户改养西蜂。外省到云南放蜂情况:20 万群,大约 1000 个蜂场,来至全国各地:从黑龙江、吉林、辽宁,到内蒙古、宁夏、陕西及新疆等 26 个省(区)的养蜂场。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转地蜂场的发展情况,2011~2012年对浙江省缙云县80家转地蜂场进行蜂场组织结构、人文素质及组织化程度调查.结果显示,80家转地蜂场全部是一户一家的家庭结构专业化养蜂场.蜂场以2~4人为主,平均每人饲养52群意蜂.蜂农平均年龄38.5岁,以青壮年为主,适应转地蜂场高强度劳动要求.蜂农文化程度以初中学历为多数,小学、初中、高中的比例约为1∶12∶1.蜂农组织化程度达76.25%~82.5%.上述结果表明,转地蜂场是一种能使养蜂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调查中还发现,蜂协、蜂农专业合作社是组织蜂农、普及科学技术、提高蜂农素质、确保蜂产品安全、增加蜂农收入的好组织,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蜂业》2015,(4):43-44
<正>我国是世界养蜂大国,饲养的蜂群数量超过800万群,蜂蜜和王浆出口居世界第一位。由于我国蜜源品种繁多,分布地域性强,不少养蜂场或养蜂户常年转地放蜂,追花夺蜜。例如,南方的油菜,河南、河北、山东、辽宁的刺槐,吉林、黑龙江的椴树,内蒙古的荞麦、葵花等,包括中蜂在内每年约有500万群蜂转地放蜂,有在本省小转地,也有省际大转地。但由于蜂农个体对整个环境不熟悉,普遍存在盲目放蜂、盲目流动的情况,经常会出现放蜂场地一边蜂群扎堆,一边无蜂采蜜,造成蜂农之间矛盾,蜜蜂资源浪费。同时由于管理问题,蜂  相似文献   

5.
转地放蜂的蜂场是我国养蜂业的主力军,其中有近3万户蜂场主饲养有近400万群蜜蜂,占全国饲养蜂群总数的50%,转地蜂场每年所产蜂蜜占全国总产量的85%,王浆占75%,花粉占90%,所以转地蜂场的丰歉对全国蜂产品市场举足轻重,尤其是养蜂促农社会效益更加显著,如每年为上亿公顷油菜授粉增产所产生的价值至少就有100亿元.可是转地蜂场在追花夺蜜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风险,对此蜂场主应有清醒认识,以便尽最大努力采取防范措施来避免或减少损失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蜜蜂杂志》2021,41(11)
缙云县、仙居县80家转地蜂场2013-2019年的调查结果:在组织结构全部是以家庭结构为主、饲养西方蜜蜂的专业化养蜂场中:2人蜂场占比26.25%~57.50%,3人蜂场占比35.00%~58.75%,4人蜂场占比7.50%~12.50%,5人蜂场占比0~2.50%;蜂农户籍为缙云县的占比77.31%~85.00%,外地的占比15.00%~22.69%。蜂农人均饲养蜂群由52.73群发展到64.85群。增加1.73群/年。蜂农平均年龄分别为39.91岁、40.46岁、41.41岁、42.43岁、43.57岁、44.65岁、45.75岁;蜂农平均工龄为13.87~19.19年。蜂农文化程度小学占比由5.88%减少到4.00%,初中占比由83.61%减少到78.50%,高中占比由9.66%提高到15.50%,大专占比由0.84%增加到2.00%。上述数据表明,转地蜂场是养蜂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转地蜂场追踪蜜粉源生态养蜂,积极脱贫致富,并无偿大范围为各地农作物授粉,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但是转地蜂场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养蜂风险系数大、场长老龄化趋势加重。这些难题的解决亟待国家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增加养蜂投入,以期促进养蜂业更加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2020年是转地放蜂的灾难一年,1月国内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对转地蜂场造成威胁。近几年,蜂产品出口不畅,造成积压,蜂产品收购价偏低,养蜂收入减少。2020年春季,缙云县绿纯养蜂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缙云蜂社)就有6家蜂场弃蜂改行,西蜂饲养量从17000群减少到16000群。祸不单行,受气候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蜂业》2016,(8):56-57
<正>"追花采蜜"是意蜂饲养夺取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长途转地放蜂比较普遍,我区不少蜂农到云南、陕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甘肃、河北、山东等地放蜂,后来由于运输成本的不断提高,部分长途转地蜂场逐步改为区内或区内结合邻省进行小转地饲养。近年来,随着鲜活绿色通道惠及蜜蜂后,转地放蜂运输成本有所下降,长途转地蜂场数量又有所恢复,但受租车运蜂难,饲养人员老龄化、年轻人嫌辛苦等因素影响,长途转地放蜂发展也受  相似文献   

9.
转地放蜂追花夺蜜是我国养蜂业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的一种养蜂方式 ,几百万群蜜蜂组成的养蜂大军 ,弛骋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特别是7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是我国转地放蜂的鼎盛时期 ,每年由南方转地到东北采刺槐、椴树蜜的蜂群达 1——— 2百万群 ,其声势之大 ,场面之壮观 ,使人叹为观止。转地放蜂对我国养蜂生产发展曾起到较大作用 ,但随着养蜂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以及蜜源结构的变化 ,转地放蜂已不完全适应我国现在养蜂生产的需要。笔者根据数年来的观察 ,以及和不少蜂友座谈 ,认为转地放蜂甜中有苦 ,甚至有许多弊端。因此 ,应该寻求一种适应我…  相似文献   

10.
胡元强 《蜜蜂杂志》2007,27(6):38-39
调查70家转地蜂场,全部是一家一户的专业化养蜂场.蜂场以2~4人为主,人均养蜂42群,比1995年增长50%.养蜂人员平均年龄34.79岁,50岁以下占94.65%.养蜂工龄平均10.95年.文化程度初中占83.96%,高中占9.63%,与农村传统种植业、养殖业相比,养蜂人员整体素质较高.养蜂业是可持续发展产业.蜂协(合作社)是提高蜂农科技素质的主体,是建设新农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转地蜂场以多大的养蜂规模经济效益最好,这是广大蜂农十分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们对浙江省缙云县的数十家转地蜂场2004~2006年连续3年的养蜂规模效益进行了调查,通过统计比较分析得出的结果为:目前转地蜂场以4人蜂场、饲养170群蜜蜂的蜂场养蜂规模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2.
养强群抗蜂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安水 《中国蜂业》2003,54(5):16-16
我一直是定地加小转地养蜂。全年仅有两个大蜜源可采 ,要想达到可观的经济效益 ,就必须常年养强群。我地刺槐花每年在 5月中旬流蜜 ,因春季繁殖期短 ,为了保证刺槐花蜜丰产 ,必须在上年秋季保证强群入冬。 2 0 0 2年在本县下良乡西故村放蜂采刺槐花 ,平均群产蜜 36千克 ,是沿途蜂场中最高的 ,获得高产原因是强群。1 997年我地白垩病暴发 ,来势迅猛 ,邻近的多家蜂场损失惨重 ,究其原因一是弱群抗病力差。而我 6 4群蜂一片药没有喂 ,群群蜂强壮 ,基本不染病 ,强群显威力。2 0 0 2年春季我场有 2群蜂染上爬蜂病 ,我一直坚持密集群势 ,并保持蜜…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由于白糖大幅度的涨价,原来定地和小转地的蜂场基本上无利可图,加上国家对蜂农的优惠政策——"绿色通道"开通,使他们纷纷加入了长途转地放蜂的行列,从而长途转地放蜂的蜂场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4.
李福洲 《蜜蜂杂志》2005,25(11):11-12
秋末冬初,是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极易引发盗蜂的季节,许多蜂场总会或重或轻地受到盗蜂的干扰,每年该季节各地常有蜂场因盗蜂而垮场,然而也有许多蜂场多年未受到过盗蜂的危害。易发盗蜂的蜂场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3种:一是人为引起盗蜂,二是因场地、气候引起的盗蜂,三是蜂种原因引起的盗蜂。表2因场地、气候引起的盗蜂盗蜂的起因预防和制止的方法1)蜂场饲养群数超过80个继箱群的小转地蜂场和定地蜂场,因蜂场过大、蜜粉源条件太差引起的盗蜂。定地和小转地蜂场,由于没有很好的相连接的繁蜂蜜粉源,故应在80个继箱群以内为一个单位建一个蜂场,超过…  相似文献   

15.
调查浙江省缙云县80家转地蜂场,全部是一户一家的专业化养蜂场,蜂场以2~4人为主。2007~2008年人均养蜂数量分别为47.21群和50.53群。蜂农平均年龄35岁,50岁以下分别占95.41%和94.39%。蜂农文化程度:小学分别占6.88%和10.28%,初中分别占83.03%和76.64%,高中分别占10.09%和13.80%;分别有75.00%和76.25%的蜂场订阅蜂业科技刊物;蜂场组织化程度分别达75.00%和76.25%。多数蜂农有丰富的养蜂实践经验,整体人文素质高于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但与现代养蜂业的要求相比仍然偏低,亟待提高。调查中还发现,蜂协、蜂农专业合作社是提高蜂农文化科技素质的主体,是建设新农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周大维 《蜜蜂杂志》2009,29(10):42-42
转地放蜂时,往往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些事情会直接影响到蜂农朋友的生产及生命财产安全.转地放蜂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才能避免发生意外,从而确保蜂场财产及人身安全呢?  相似文献   

17.
转地放蜂的蜂农风餐露宿,日夜繁忙,辛苦不必说,如果放蜂场地没选好,除造成经济损失外,还会惹出许多麻烦。笔者根据众多蜂友的经历,总结出十种不宜落场的场地,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入汛以来,受几十年来最强一次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全国各地暴雨洪水频发,不断有蜂友的蜂群遭受洪水浸泡、冲毁、冲走的事故发生,2016年7月笔者摆放在汶川县映秀镇303省道旁的中蜂场也未能幸免。笔者常年养殖中蜂200群以上,在成都市周边几十千米范围内转地放蜂,以提高蜂蜜产量。全年转地路线为:春季在眉山市东坡区油菜场地春繁,然后在成都平原采油菜蜜,油菜蜜结束后卖掉三分之二的蜂  相似文献   

19.
转地放蜂条件很差,帐篷中狭小,生产蜂王浆的全部工序不能全在帐篷中操作,收取蜂王浆多数在帐篷边或树下。笔者观察了十多个转地蜂场,都是在露天取浆。  相似文献   

20.
有计划有组织的转地放蜂是提高蜂蜜产量,稳定养蜂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转地放蜂的成败与否首要的是能否安全运送蜜蜂,特别是在高温季节,群势强会闷死蜂群,群势弱又采不到蜜。近年有些采用开巢门运蜂法,在安全运蜂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此种方法也存在着浪费大量的外勤蜂,干扰铁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