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柑橘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柑橘引种、芽变选种、实生选种、杂交育种、组织培养育种、转基因育种和DNA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成果;提出了柑橘品种选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柑橘品种选育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正>板栗育种可通过实生选种、芽变选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方法进行选育,实生选优是当前板栗品种选育的主要途径,人工杂交育种,辐射诱发等尚为辅助途径。育种程序一般要经过选育、试验、繁育推广3个阶段。板栗起源于我国,是我国最早驯化和栽培利用的果树之一。板栗抗旱,耐瘠薄,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显著,目前已成为燕山山区调整产业结构和脱贫致富的主要树种。京东板栗产区栽培历史悠久,由于长期以来一直采用实生繁殖,株间性状、群体质量参差不  相似文献   

3.
我国红果肉猕猴桃育种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我国猕猴桃科研工作者利用实生选种、杂交育种、芽变选种等方法从中华猕猴桃、美味猕猴桃、软枣猕猴桃、河南猕猴桃中选育出的近30个红果肉猕猴桃品种(系);并对已选育出的品种(系)的主要经济性状、育种方法进行了具体分析;同时对今后育种研究提出了应积极选育果大全红型新品种、大力加强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红果肉猕猴桃种质资源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我国7种重要果树——苹果、梨、李、樱桃、柿、枣、板栗矮生资源的选育种与引种概况.迄今为止,我国共引入矮生品种30多个,采用芽变选种、实生选种及杂交育种的方法选育矮生品种(系)70个以上.  相似文献   

5.
近20 a来,我国选育出梨优良新品种100多个。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梳理了我国从事梨育种工作的主要单位、育成品种的肉质类型、成熟期分布、单果质量分布和育种目标等情况,综述了杂交育种、芽变选种、实生选种、诱变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不同育种方法所取得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育种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正晚熟鲜食黄肉甜桃新品种金黄金桃的成功育出给广大果农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输入了新鲜血液。但是金黄金桃花小,柱头先出,需要人工辅助授粉。针对这一问题,课题组本着"选育金黄金系列鲜食黄桃品种,培育离核早中晚熟黄桃体系"的育种目标,利用杂交育种、实生选种和芽变选种等育种方法,选育出了金黄金1~4号鲜食黄桃系列品种,形成了从7月下旬到10月上中旬成熟的鲜食黄  相似文献   

7.
枣树免去雄杂交育种的设计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枣树杂交育种中,因其花朵很小去雄难、坐果率低、胚败育严重,常规人工授粉杂种得率通常只有万分之一左右,致使杂交育种长期徘徊不前,至今未有人工杂交枣新品种问世。作者历时10余年,以解决去雄难和胚败育严重两大瓶颈问题为突破口,在系统研究枣树不同种质结实特性和花粉育性并攻克幼胚挽救技术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枣树免去雄杂交育种的高效技术体系,并在育种实践中加以改进和完善。通过人工控制杂交,成功获得了2 个组合的211 个杂种后代。从育种目标、亲本选配、免去雄控制杂交、授粉方法、胚培养及杂种的分子标记鉴定等方面提出了枣树杂交育种的设计方案与实现途径。并对今后枣树杂交育种的攻关重点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8.
近10年来,南京梅花主要采用实生选育、资源圃优选手段选育新品种,其中有16个品种通过梅品种国际登录。文章详细论述16个新品种的观赏特性及其应用,并提出建议加大力度通过实生选种﹑人工杂交育种、芽变育种及优株选育等育种手段培育出赏花、梅果加工兼用品种,最理想的是培育出一批具台阁的观赏性极佳的花果兼用优质梅花新品种,旨在为梅花专类园及果梅产区提供优质的梅花品种资源,促进我国梅产业的高度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枣生产与科研成就及前沿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历史上枣生产经验积累丰富,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丰硕,并在栽培、育种、病虫害防治方面取得了4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从驯化栽培、品种选育、栽培技术、采收利用与贮藏加工等方面简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枣生产实践的主要成就;从基因组与生物技术、起源演化与分类、种质资源研究与品种登录、育种技术与主要成果、育苗方法与建园模式、栽培理论与技术、病虫防控理论与技术、采后处理与贮藏加工等方面简述了1949年以来枣生产与科研的主要进展。在深入分析枣生产科研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问题基础上,提出了枣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科技对策。  相似文献   

10.
邵永春  沙广利  尹涛  刘学才  王正欣 《果农之友》2007,(4):11-11,33,I0002
青岛市农科院自1981年开始,选择早熟和极早熟桃品种为亲本,采用桃胚培养技术挽救杂种胚,启动了以早熟为主要目标的桃杂交育种项目,先后选育并推广了春艳、春丰等深受市场欢迎的特早熟桃新品种.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了新的人工杂交组合选育,通过20多年的人工杂交、胚培养、实生单株的观察筛选、品比试验及生产示范试验等,又选育出了既适合露地栽培又适合设施栽培、适应性广的优良特早熟桃新品种春元.  相似文献   

11.
在枣组织与细胞培养过程中,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广泛存在,这为枣的品种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各种人工诱导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方法的成功运用,使得枣育种的效率更高、可控性更强。现对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枣育种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通过对有关文献的分析,提出一些极具研究可行性的新方向;最后讨论了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枣育种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枣树抗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枣树抗寒特性及寒害类型、枣树抗寒性生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总结了枣树抗寒性育种面临的困难和发展现状,最后对枣树抗寒性研究发展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枣树单花不同开放阶段花粉萌发率和内源激素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以‘冬枣’和‘湖南鸡蛋枣’为试材, 研究了单花不同开放阶段花粉萌发率和内源激素的变化。枣树单花不同开放阶段的花粉萌发率不同, 湖南鸡蛋枣以萼片展平期花粉萌发率最高, 冬枣以初开期最高。冬枣花粉萌发率在整个花期始终小于3%。冬枣单花开放过程中较高水平的内源乙烯及低水平的赤霉素和玉米素与花粉萌发率低有关。鉴于冬枣的花粉萌发率极低而胚高度可育, 且鲜食品质极佳, 可以作为鲜食枣杂交育种的理想母本材料。  相似文献   

14.
36 份枣品种SSR 指纹图谱的构建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利用12 对SSR 引物对36 个枣品种进行分析,采用荧光M13 毛细管电泳技术进行多态检测,共检测到99 个多态位点,每对引物的多态位点数达到8.25,PIC 值变幅为0.62 ~ 0.85,平均为0.75。依据12 对SSR 引物在36 个品种中扩增的特异带型组合,采用引物-带型组合法构建了36 个枣品种的指纹图谱,并对这36 份枣品种做聚类分析,遗传相似系数在0.6667 ~ 0.9444 之间。研究结果为枣树分类、种质鉴定和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紫薇属植物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金凤  柳新红  陈卓梅 《园艺学报》2013,40(9):1795-1804
 对中国紫薇属植物种质资源进行了详细介绍,从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方面对国内外紫薇属植物的育种进展和育种成果进行综述,重点突出了国外以不同育种目标进行杂交而取得的育种成果,并对紫薇属植物的育种前景进行展望,提出将现代分子育种与传统育种手段结合,培育花色鲜艳丰富、气味清香、花期持久的紫薇品种是未来紫薇育种的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枣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王玖瑞  刘孟军  代丽 《果树学报》2002,19(5):336-339
概述了枣树的茎尖、芽和茎段培养、花药培养、原生质体培养、胚乳培养、离体叶培养等方面的主要进展,并针对枣树组织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快繁是枣树组培最成功的方面,以茎尖、芽或茎段为外植体已经建立了十几个品种的快繁体系,而且,应用茎尖培养和热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得到了脱除枣疯病病原-植原体的无毒苗。应深入研究花药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叶片培养、胚乳培养及胚培养,并尽快应用于枣树的转基因育种和倍性育种。特别是幼胚培养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加强,从而解决因优良品种胚败育难以获得杂种后代的问题,实现枣树的杂交育种和遗传图谱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吕梁红枣裂果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韩唐则  王荣 《中国园艺文摘》2010,26(11):166-167,189
吕梁是全国最大的红枣生产基地,而红枣裂果又是制约吕梁红枣发展的大敌。裂果的程度与品种特性、水分供应、树体营养状况、白熟期降水量和持续时间以及枣果发育阶段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通过选择与选育抗裂品种、改变枣树生育期,避开枣果裂果期、喷洒激素和生长调节剂、白熟期前采摘、加强土肥水综合管理,提高树体抗性可有效地减少裂果。  相似文献   

18.
胚抢救在果树育种上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梁青  陈学森  刘文  吴燕 《园艺学报》2006,33(2):445-452
 本文综述了胚抢救在培育早熟桃、杏新品种, 无核葡萄以及柑橘三倍体等果树新种质, 克服果树远缘杂种不育、枣胚败育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同时对影响胚培养成功的因素如外植体、胚龄、培养基、培养及移栽条件等进行了探讨, 最后初步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