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生态足迹是基于生物生产面积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物物理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宁夏西吉县1978-2003年的生态足迹变化动态进行了分析.该县人均生态足迹由1978年的0.190 5 hm2逐年增加至2003年的0.442 5 hm2,而同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0.304 4 hm2逐年减少到0.204 7 hm2,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呈反方向发展趋势.西吉县1978年的生态盈余为0.113 9 hm2,1986年以后开始出现生态赤字,2003年人均生态足迹增至0.237 8 hm2.说明西吉县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逐年增加,目前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足迹的1997—2009年西安市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09年为例,修正了Wackernagel提出的耕地产量因子,并利用生态足迹的原理和模型对西安市1997—2009年的土地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处于一个逐年增加的阶段之中,由1997年的0.7634 hm2增加至1.2731 hm2,并且近年来增加速度明显加快;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0.5251 hm2减少至0.3731 hm2,可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呈反方向发展的趋势。1997—2009年间,西安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大大超过人均生态承载力,出现生态赤字,人均生态赤字由0.2383 hm2增加至0.9000 hm2;表明西安市人口对自然的需求已经远远超过了西安市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范围,影响该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依据1997-2006年西安市城镇居民和非城镇居民生态足迹时间序列,分析了城市化发展对生态足迹供需变化的影响,旨在探寻引起生态足迹供需变化的城市化驱动机制,以期为西安市城市化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从1997年至2006年,西安市的人口城市化率由40.4%增加至45.7%,人均生态足迹从1997年的1.31hm2增至2006年1.64hm2,共增加了25%。人均生态足迹和城市化水平呈显著正相关。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万元GDP生态足迹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采用二次多项式方法对人均生态足迹和与城市化率的关系进行了拟合。推算出当城市化率达到50.66%时人均生态足迹达到拐点,即人均1.74hm2。同样采用多项式方法对人均生态足迹和与人均GDP的关系进行拟合,推算出当人均GDP达到2.67万元时,人均生态足迹达到拐点,此时人均生态足迹为1.79hm2。结合西安市实际情况,提出了合理调控城市化进程,科学规划城市布局,加大新型能源的推广力度,不断推广高科技农业技术,提高作物产量和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1990—2010年高台县耕地生态足迹和承载力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高台县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高台县1990—2010年耕地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及生态赤字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0年,高台县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由0.4745hm2/人增加到1.9271 hm2/人,而人均耕地承载力由0.7095 hm2/人降低到0.6651 hm2/人,可见耕地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呈反方向发展趋势;在1990、1991、1996年,高台县耕地资源为生态盈余,其中1995年出现生态赤字,人均生态赤字由1995年的0.0220hm2/人逐年增加到2010年的1.2620 hm2/人,截止2010年生态赤字达到最高值。分析结果表明,高台县人口对耕地资源的利用压力逐年增加,目前已超出了耕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加之人口逐年增长,高台县耕地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故对现有耕地资源的利用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5.
应用生态足迹原理和生态压力指数方法,对商洛市2007—2011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并对同时期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等级划分。结果显示,商洛市的土地生态安全处于“较安全”等级,生态压力指数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特征,说明商洛市生物生产性土地产出在逐年增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总体较好。  相似文献   

6.
1995-2004年河北省生态足迹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基于国内外生态足迹动态分析理论和最新成果,本文对河北省1995-2004年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并结合万元GDP占用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指数等指标,为综合评价河北省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十年间,河北省人均生态足迹呈波动态势,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95年的0.4882hm2下降到2004年的0.4357hm2,生态赤字反映出区域生态系统正处于人类过度开发利用的压力之下,生态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万元GDP生态足迹的平稳下降表明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能力在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7.
疆近十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在阐述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模型基础之上,设计了区域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对新疆2001-2007年共7年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新疆人均生态足迹由1998年的2.5957hm2逐年增加到2007年的4.0551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3.1270hm2逐年减少到2.8266hm2,,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呈现反向发展趋势。这十年来,新疆由生态冗余状态转变为生态赤字现象,目前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对甘肃省1996-2009年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赤字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通过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甘肃省2015年、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人均可利用生态承载力、万元GDP生态足迹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甘肃省1996-2009年间人均生态足迹逐年增大,由1.3835hm2增长到2.2973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不明显,存在生态赤字,且人均生态赤字逐年增大,由1996年的0.4256hm2增加到2009年的1.3515hm2。2)人均生态承载力基本维持在0.9213hm2-0.9579hm2之间,呈缓慢下降的趋势。3)生态赤字逐年扩大,以年均11.46%的速度快速增长。4)预测表明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为3.4732hm2/人,2020年将达到4.7153hm2/人;生态赤字在2015年扩大到2.5355hm2/人,2020年为3.7759hm2/人。针对甘肃省生态现状,建议提高农业单位产量,改善工业发展模式等,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青海湟水河流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2000-2005年湟水河流域生态足迹.结果表明:6年来,湟水河流域人均生态足迹从2000年的1.426 5 hm2/人增加到2005年的1/659 6 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从2000年的1.116 8 hm2/人减少到2005年的1.056 9 hm2/人,人均生态赤字从2000年的0.443 8 hm2/人增加到2005年的0.729 5 hm2/人,生态压力指数从2000年的1.45上升到2005年的1.78,表征状态由较不安全(4级)上升到很不安全(5级),现有发展模式不变的话,预测2010年生态赤字达0.943 2 hm2/人,生态压力指数为2.07,处于极不安全状态(6级).同时,随着湟水河流域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从2000年的1.03提高到2005年的1.29,GDP生态足迹由2000年的2.702 3hm2/104元降低到2005年的2.215 6 hm2/104元,发展能力从2000年的1.46增加到2005年的2.14,预测2010年发展能力将提高到2.71.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了实现湟水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2003年生态足迹计算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应用William Rees等提出的生态足迹分析法对陕西省2003年生态足迹进行了定量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为1.9298 hm2,可供给的人均生态承载力面积仅为0.8040 hm2,陕西省生态足迹是生态承载力面积的2.40倍,表明陕西省生态系统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同时对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法需要注意和完善的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西安市2002年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应用当前国际上流行的可持续性测量方法(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西安市2002年的生态足迹指标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计算结果显示西安市2002年人均生态赤字为0.39hm2,表明西安市的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白银市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弄清白银市的可持续发展现状,根据2000—2004年的统计资料,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白银市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分别进行了动态分析,并与不同尺度区域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五年平均生态足迹为1.55 hm2/人,年均增长率为4.76%;生态承载力变化不大,为0.55 hm2/人;平均生态赤字1.00 hm2/人,年均增长率为22.00%,处于一种相对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②化石燃料用地和建筑用地占生态足迹的99.97%,主要通过消耗本地的自然资源来维持区域的发展;耕地供给对生态承载力贡献率为92.38%,供给类型比较单一。③2004年的万元GDP生态足迹为2.71 hm2,相当于中国西部的平均水平,资源利用模式为粗放型、消耗型。④生态足迹特点是:大生态足迹、低生态承载力、高生态赤字。  相似文献   

13.
张掖市生态足迹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简要介绍生态足迹的基础上,利用生态足迹理论,计算了张掖市1995-2004年的人均生态足迹,研究建立了人均生态足迹时间序列作为模型因变量,并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足迹变化的作用机理选择了7个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指标为自变量,并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了计算分析,最后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检验结果比较理想。结果表明:(1)张掖市人均生态足迹从1995年的1.449增加到2004年的2.321hm2,而生态承载力变化微弱,致使生态赤字日趋严重;(2)各因子与人均生态足迹相关性在置信水平α=0.01时均为显著,其中与二、三产业比重和人均GDP的相关性最大,分别达0.981和0.962,人均生态足迹是社会经济各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生态足迹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足迹法是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定量方法,运用生态足迹法对山西省1996~2005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并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得到的预测模型对山西省2006~2010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山西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996年的1.2259hm2增加到2005年的1.3838hm2,人均生态赤字从1996年的0.4799hm2增加到2005年的0.6618hm2,增加了37.9%。在未来5年内,山西省人均生态赤字仍为增长趋势,山西省生态环境严重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西北地区属于资源初级品出口地区,因此从消费角度分析西北地区的生态占用并不能真正反映该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利用生态空间占用理论与方法,从生产角度对西北地区生态空间开发占用进行估算,并与区域实际生物承载力进行比较,反映西北地区生产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在目前世界平均单产下,西北地区人均生产占用生态空间为3.834hm2,人均生态容量为1.645hm2,西北地区人均生产生态空间占用超出了实际可利用的生物承载能力,出现了生态赤字;西北地区生产生态赤字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能源开发占用生态空间过大引起的,其他类型生态用土地均有盈余,其中西北地区生态空间盈余较多的是草地,说明西北地区对草原利用开发上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6.
为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安全问题,以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代表区域定西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对该区域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长时间序列研究。研究发现:1995—2019年间定西市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从0.61 hm2·人-1增加到0.75 hm2·人-1,人均能值生态足迹从1.22 hm2·人-1增加到1.60 hm2·人-1。从人均能值生态足迹的构成组分来看,耕地人均能值生态足迹对定西市人均能值生态足迹的贡献最大,其次是草地人均能值生态足迹。25年间,定西市始终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万元GDP生态足迹从11.92 hm2·万元-1下降到1.09 hm2·万元-1,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由0.92变化到1.44,生态协调系数从1.34变化到1.33,生态压力指数由2.01上升到2.15,发展能力指数由1.12变化到2.32,生态安全等级在危险和不安全之间变化,生态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