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玉米的种植是明代从外国引进的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玉蜀黍),在我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叫法,有叫棒子的,有叫苞谷的,也有叫玉茭子的……大约有五十多个名子。据说玉米的故乡是美洲的墨西哥,墨西哥的“玛雅文化”人们称为“玉米文化”,在其传说中的特拉洛克神就是阿兹蒂克族的玉米神,墨西哥人每年祭祀玉米神时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地理知识》一九七九年第二期佟屏亚同志著文所述甚详) 我国从何时种植玉米,史学界和一些考古工作者认为自明代始。罗尔纲先生说:“玉蜀黍本产自美洲,其传入中国约在明隆庆(公元一五六七——一五七二年)前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对玉蜀黍已有正确记载。并言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案时珍《本草纲目》采辑始于壬子(公元一五五二年),始于万历戊寅(公元一五七八年),可知玉蜀黍之  相似文献   

2.
晚清谴责小说《老残游记》塑造了两个可怕的清官形象 :玉贤、刚弼。他们“清”就清在不要钱 ,不收贿 ;可他们这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比赃官还恶。正如作者刘鄂所说 :“赃官可恨 ,人人知之 ,清官尤可恨 ,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 ,不敢公然为非 ;清官自以为不要钱 ,何所不可 ?刚愎自用 ,小则杀人 ,大则误国 ,吾人亲目所见 ,不知凡几矣。……历来小说 ,皆揭赃官之恶。有揭清官之恶也 ,自《老残游记》始”也。果真“揭清官之恶也 ,自《老残游记》始”吗 ?当我们翻开明代天启元年刊行的《古今小说》 ,发现冯梦龙在卷十《滕大尹鬼断家私》(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3.
黄猄蚁又名黄柑蚁 Oecophylla smaragdina Fabr,是世界上最早用于生物防治的昆虫,同时也是最早作为商品出售于市,用于害虫防治。历史记载最早出自公元304年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其中记有:“交趾人以席囊贮蚁鬻于市者,其窝如萡絮,囊,皆连枝叶,蚁在其中,并巢而卖,蚁赤黄色,大于常蚁,南方柑桔若无此蚁,则其实皆为群蠹所伤,无复一完者矣。”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其后在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877年)、宋代庄季裕《鸡  相似文献   

4.
根据1602年刊印的《广东通志》中的《澳门》记载:“嘉靖三十二年,夷舶趋濠镜者托言舟触风涛,缝裂,水湿贡物,愿暂借地晾晒。海道副使汪柏纳贿许之。仅蓬累数十间,后工商牟利者始渐运砖瓦木石为屋,若聚落然。自是诸澳俱废,濠镜为舶首矣”。由此可见,葡萄牙人在明朝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以“舟触风涛”为借口,向明朝政府借濠镜一带曝晒渍水贡物,明朝海道副使汪柏收受葡萄牙商人的贿赂后准许澳门作为葡萄牙商船的停泊口,并按惯例向葡萄牙人抽税20%,但并没有允许葡萄牙人将澳门当作居留地,更没有得到朝廷的批准。最初到达濠镜的葡萄牙人,当…  相似文献   

5.
中国兽医针灸发明很早,有文字记载的,可上溯到西汉刘向(下限公元前7年)编著的《列仙传·师皇篇》,距今为1994年。当时兽医针灸是针灸与药物并举的。文中说:“马师皇,黄帝时兽医也。……有龙(马)下,向之垂耳张口。师皇曰:此龙有病,知我能已之也。乃针其唇下及口中,以甘草汤饮之而愈。”这种“针(包括灸)不离方(方剂、药物),方不离针”的主张,一直延续到现在。如明万历36年(公元1608年)出版的《元亨疗马集·马七十二  相似文献   

6.
《说文解字》三十卷,为后汉许慎编撰。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县)人,由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校长,入为太尉南阁祭酒。尝从贾逵受古学,博通经籍,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所著除《说文解字》外,尚有《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可惜今皆散逸。许慎作《说文解字》初创稿子和帝永元十二年(即公元100年),距今1898年,至安帝建光元年(即公元121年)九月病中,始遣其于冲进上。从创稿至最后写定历时22年,此为他生平最经心用意之作。书中对当时古今文字创意来源,逐一作了出处解说。笔者通过…  相似文献   

7.
古代“嫁树”是普遍被应用的一种技术措施。《齐民要术》卷4《种枣》篇载:“正月一日日出时,反斧斑驳椎之,名曰‘嫁枣’。”原注:“不斧则花而无实,斫则子萎而落也。”唐·韩鄂撰《四时纂要》载:“元日日未出时,以斧斑驳椎斫果木等树,则子繁而不落,谓之‘嫁树’。”明·俞宗本著的《种树书》(公元1379年)载:“辰斧驳斫树,则结子不落。”清·怀荫布修,黄任、郭赓武撰《泉州府志》(公元1870年)载:“(芒果树)实时必以斧乱砍其株,不然则  相似文献   

8.
周志刚 《农业考古》2007,(5):187-192
前记:本文对陆羽撰著、编述、诗文、碑碣的所有著作,作一考察,记录存佚、卷次、版本,对各书内容不作详细介绍。因各书历代版本源流繁多,所记版本卷次仅以文后参考书目为准。《茶经》三卷存。有宋咸淳九年(1273年)左圭原刊百川学海本和明刻本等多种版本。原书三卷,据(唐)皮日休《茶中杂咏.序》:“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季疵始为三卷《茶经》,由是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饮之者,除而疬去,虽疾医之,不若也。”所言与今本《茶经》内容次第相同,今本都作三卷十篇。至宋以后,《茶经》卷本渐有歧异。(宋)…  相似文献   

9.
近读唐代新罗著名学者崔致远的《桂苑笔耕录》,发现该书第十八卷有一篇《谢新茶状》,云: 右某。今日中军使俞公楚传处分送前科茶芽者,伏以蜀岗养艉,随苑腾芳,始只采撷之功,方就精华之味;所宜烹绿乳于金鼎,泛香膏于玉瓯。若非精辑禅翁,即是闲邀羽客,岂期仙贶,猥及凡儒,不假梅林,自能愈渴,免求仙草,始得忘忧。下情无住感恩惶瞿,激切之至,谨陈谢。谨状。崔致远,生于公元857年,卒年不详,字海夫,号孤云,少梁部人,新罗(朝鲜国)著名学者。据《桂苑笔耕录》序云:唐懿宗成通九年(公元868年),年仅12岁的崔致远秉承父亲之  相似文献   

10.
<正> 《元亨疗马集》为我国明代杰出的兽医学家喻仁(字本元) 和喻杰(字本亨)兄弟所合著.南都为官三十年的名宦丁宾(字礼源) 于万历戊申年(公元1608年)四月初一为之作序付梓.它是一部流传最广,历来最受尊崇的兽医学宝典.然而喻氏伯仲却名不见于史传,其生平活动,唯有于丁序中探索之. 近来读了苏根元同志在《安徽农业科学》1983年第2期上发表的《丁宾初识喻氏昆仲地时探》一文(以下简称"苏文"),论点鲜明,颇受裨益.现就研读体会略抒所见,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1.
尹美禄 《农业考古》1990,(1):195-197
《禾谱》是北宋时期庐陵太和(今江西泰和)人曾安止(公元1048——1098,字移忠,号屠龙翁)所著的一部农业著作。《宋史·艺文志·农家类》和《文献通考·经济考·农家类》中皆有著录。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贬官惠州(今广东惠阳),南迁时道经太和,得见此书,极为赞赏,称其“文既温雅,事亦详实”,并作“秧马歌”(其碑刻现存泰和县博物馆)一诗赠安止附《禾谱》之末。《禾谱》在宋元明时期还一直流传于世,到明代末期仅空存其目。关于此书的内容,苏轼在其“秧马歌”及其文集中只字未提,学者们也不甚了解。  相似文献   

12.
方以智至湖南主要虽是当时外在时局变动所致 ,但是也与他本人早年仰慕湖湘文化有关。他所到湖南之地虽然不多 ,但是留下的史迹与传说却颇具意义。他交往的湖南友人除王夫之外 ,还有石溪、郭都贤等 ,值得系统加以分析。方以智在文学上喜欢《离骚》 ,人格上敬慕屈原 ;因此他在浪游湖南期间撰《屈子论》以追慕屈原 ,晚年更承继觉浪道盛之旨撰《鼎薪》以申孟、庄、屈合一之论。方以智流离湖南而深刻体会《易经》“遁”“节”二卦深义 ,而且进一步深思三世理学与外祖吴应宾三一之学 ,开启了日后三教归《易》的主张。可见流离湖南两年 ,  相似文献   

13.
番薯引种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称番薯为甘薯,不少人往往误认为至少在公元一世纪或其前就早为国人所利用和栽培,且已见于当时文献——杨孚《异物志》。通过一些文献证明:今天绿满大地,“与五谷并传”的“番薯”,与《异物志》著录的“甘薯”却截然二物。 番薯传入国境,并不很久,其传入的年代和途径,人们往往不尽悉或不尽详。通过初步考证,本文认为其传入的最早年代,应为万历十年即公元1582年(可能还稍早些),途径最少有三:一是从越南到粤境电白县;一是从越南到粤境东莞县;一是从吕宋到闽境长乐县。其中,除万历二十一年(1593)传入闽境一说,记载较多稍为人所知外,其它传入粤境的两路,知之者寥寥,系统为之考证的,尚付阙如。爱为文补其阙。  相似文献   

14.
今年(1988年),是喻本元喻本亨兄弟俩所著的《元亨疗马集疗牛集》(以下简称《疗马集》)出版380周年。为了纪念这本兽医界所公认的名著,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和安徽省有关同志发起在喻氏兄弟出生的六安县进行纪念活动。《疗马集》的出版时间是从该书出版时的一篇《序》中得知。该《序》为丁宾所作,落款时间为“万历著雍涒滩消和之吉。”据《尔雅》躔次纪年推算:“著雍”为岁阳之“戊“,“涒滩”为岁阴之申。(“清和”为阴历四月,见《岁时记》。“吉”为初一,见《诗经》。)万历戊申年为万历36  相似文献   

15.
宋应星(公元1587年——?)字长庚,江西奉新县人,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任江西分宜教谕,《天工开物》一书即在任分宜县教谕时写的;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任汀州府推官,十四年(公元1641年)任亳州知州。明亡不仕,死于清顺治年间。《天工开物》一书原尚有《观象》、《乐律》两卷,后经作者删去,其原因宋氏自序说是“其道太精,自揣非吾事,故临梓删去”。《天工开物》一书初刊于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就是序中所说的涂伯聚原刊本,序  相似文献   

16.
陈爱中 《农业考古》2012,(5):341-343
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地的婺源县,素有"茶乡"之称。茶叶不仅是婺源蜚声中外的特产,而且为自古以来出产之大宗。早在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中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大中十年(公元856年),杨华撰《膳夫经手录》中言:"婺源方茶,制置精好,不杂木叶,自梁、宋、幽、并间,人皆尚之。……商贾所赍,数千里不绝于道路。"  相似文献   

17.
周庆叔《岕茶别论》一书最早著录于清代陆廷灿《续茶经》之"九茶之略"的"茶事著述名目". 关于周庆叔,不详其生平.郑培凯、朱自振主编的《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之《岕茶别论》题记说:"周庆叔,生平事迹不详,明代前期人,约和长洲(今苏州吴县)沈周(1427-1509)是同时代人,长期隐居江南著名茶区长兴,嗜茶,也精于茶事.沈周在《书岕茶别论后》称,庆叔‘所至载茶具,邀余于素鸥黄叶间,共相欣赏',这也就是周庆叔喜茶和与沈周相友的最好也是唯一记述.""现存最早的岕茶专著,是万历三十六年(1608)前后长兴知县熊明遇所写《罗岕茶记》,但周庆叔所撰《岕茶别论》要早一个多世纪."  相似文献   

18.
木耳考述     
木耳,食用和药用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被人们誉为“素中之荤”的木耳,作为家常烹饪上的佳馔,尤为人民所熟悉和喜爱。朽木生菌古时,木耳释名颇多,有檽(耳的异体字)(《神农本草经》)、木檽(《证类本草》)、木菌、木蛾、木(土从)(《本草纲目》)、树鸡(《韩昌黎集》)。“曰耳曰蛾,象形也。曰檽,以软湿者佳也。曰鸡曰棕,因味似也,南楚人谓鸡为(土从)。曰菌,犹也,亦象形也”(《本草纲目》)。远在公元六世纪三十年,后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公元528—549年)这部古农学专著中,就介绍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东方寿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在寿学研究中,我有这么一个选题.研究的关键词是饮茶益寿,喝茶喝出不少百岁寿星. 一 中国古代,寿至期颐者大都善于饮茶,此说在古书和媒体中多有记载与报道."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国公."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氏(公元前3220-3079年),是中华民族的农业之祖,医药之祖,也是茶叶之祖,享寿141岁,可见饮茶益寿,上古皆有矣.  相似文献   

20.
宜宾茶文化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宜宾就已进入先进的农耕稻作文化与青铜文明时期。据我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巴志》载:其地(巴)东自鱼腹(奉节),西至道(宜宾),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北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鱼、盐、铜、铁、漆、茶……树有荔枝、蔓有辛,园有芳香茗,给客橙葵。可见宜宾种茶历史悠久。一、宜宾早期的茶文化宜宾茶文化源远流长,其种茶历史溯及先秦。据《华阳国志》载,公元134年,屏山始种茶树,最晚时限距今已近2000年。明清学者顾炎武《日知录》称:“秦人取蜀,始有茗饮之事。”唐代陆羽《茶经》言:茶者,南方嘉木也……巴山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