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韩勇 《福建茶叶》2016,(3):401-402
赣南采茶舞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和文化。采茶舞源于生活,舞姿优美,生动活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主要从茶文化的角度分析了赣南采茶舞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重点从茶道和茶艺、茶歌和灯彩、茶戏与茶舞结合这几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这不仅有益于挖掘赣南采茶舞的文化内涵,还有利于人们对采茶舞有着更好地认知,使得采茶舞有着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赣南采茶舞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悠久的民族历史和文化内涵。采茶舞的各种舞蹈形态都是从生活、历史等各方面演变而来,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地区特色显著的采茶舞彰显了赣南地区人们的质朴和勤劳,舞蹈形态让人们在欣赏之余也能感受到赣南地区的热情风俗,并且对采茶文化也有了深入了解的兴趣。本文将对赣南采茶舞蹈的形态特征以及文化内涵进行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多元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寻找到传承该艺术体系的方法,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重大。赣南采茶舞是我国传统茶文化体系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深入研究其内涵和表演形式特点对于我们传播传统茶文化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本文拟从赣南采茶舞概述分析入手,结合对赣南采茶舞的表演形式特点进行全面分析,从而为研究赣南采茶舞蹈发展趋势和传承思路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4.
赣南茶舞蹈已经成为了一种茶文化艺术,艺术本身来源于生活,赣南茶舞蹈更是与茶农生产生活实际、采茶活动存在着密切联系。茶文化视角下对于赣南采茶舞蹈进行艺术赏析也可以发现,赣南采茶舞本身的艺术价值正在不断提升并凸显,赣南采茶舞更是成为赣南地区地域文化的主要象征。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采茶舞艺术的分布状况进行分析,我们看到其中的地域性和内涵性,乃至差异化,这正是该艺术形式的生动表述。从茶文化的地域色彩看,在我国多个地区都形成了有着自身风格的茶文化,这恰恰成为我们了解和传承茶文化的关键。本文拟从茶文化地域性分析入手,结合赣南采茶舞艺术和闽南采茶舞各自特征分析,以地域特征和艺术特色对比等角度来对赣南采茶舞与闽南采茶舞形成充分合理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赣南采茶舞作为我国茶文化的重要构成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即从赣南采茶舞的发展历程入手,对赣南采茶舞蹈的三个形态特征,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进行了详细的探究,此外本文还对赣南采茶舞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希望能够帮助我国传统采茶舞蹈更好的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7.
采茶舞是我国闽西赣南等地区以劳动人民采茶为主要灵感而创作出来的民间舞蹈。和我国的茶文化有很大联系,也是很多专家学者研究茶文化过程中最重视的内容之一。采茶舞本身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作为民间舞蹈,采茶舞具备很多特色的舞蹈特征。茶文化本身蕴含很多文化元素,所以采茶舞也具备通俗高雅、儒释道精神等元素的特点。民间舞蹈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多种文化内涵中,涉及到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内容。本文将以采茶舞为例,对民间舞蹈当代的艺术价值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8.
赣南采茶舞具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对赣南采茶舞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做出挖掘,有利于对赣南采茶舞艺术做出全面的认知与了解,并推动赣南采茶舞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本文在对赣南采茶舞的艺术风格、文化内涵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赣南采茶舞所具有的艺术价值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黄光辉 《福建茶叶》2016,(5):386-387
赣南客家采茶舞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在中原文化与土族文化的融合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本文通过对赣南客家采茶舞的形成、演进和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对茶文化与民俗对赣南客家采茶舞的影响作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赣南是客家人的聚居地,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也是客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发源、演化的重要地。时至今日,赣南客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已经经历了四百多年的传承、发展和演化,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极具魅力的、生动而富有艺术张力的艺术表演形式,成为了赣南客家传统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赣南客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历史演变进行了科学考证,希望对相关的赣南客家采茶舞研究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赣南采茶舞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与探索中,集合赣南人民的民俗风情、文化风貌、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内容而形成的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舞蹈形式,是我国民族舞蹈主要的组成部分。采茶舞是劳动人民在采茶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因此具有很高的动作审美价值,富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形象力,传承了客家文化精髓。在历史变迁中,赣南采茶舞又不断发展和创新,在保留采茶舞原有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成为客家人民生活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舞蹈文化中灿烂的明星。  相似文献   

12.
赣南采茶舞艺术中,其中所传导和展现的,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理念,同时更是一种精神思维和人文理念,因此,在当前文化传播背景下,我们需要通过对该艺术进行全面认知的关键前提下,通过丰富具体的价值内涵,从而实现整个赣南采茶舞艺术传承发展的理想效果。本文拟从赣南地区采茶舞艺术的发展历程认知入手,结合舞蹈艺术的价值内涵及发展特点分析认知,通过诠释赣南采茶舞的表演形式及特点,从而分析多元文化背景下赣南采茶舞艺术的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在音乐艺术文化日益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焦点的今天,选择合适的音乐元素,创新采茶歌舞机制,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文化交流活动的完善度,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将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应用优势实现了全面呈现。结合赣南地区采茶歌舞艺术的音乐内涵,不难看出其在当前仍然极具价值。本文拟从赣南采茶舞戏的发展根源探究认知,结合赣南采茶舞戏中所具有的音乐特色理解,从而探究多元文化背景下赣南采茶舞戏中的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14.
李娟 《福建茶叶》2016,(1):234-235
赣南采茶舞是经过漫长的社会文化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舞蹈形式,它具有色彩鲜明、内容丰富的艺术特色。本文从赣南采茶舞的文化价值及艺术特色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希望对赣南采茶舞未来的发展及文化传承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赣南采茶舞是中国采茶舞的代表之一,体现着中国茶文化的水平和高度。赣南的采茶舞有"矮子步"、"单袖筒"和"扇子花"三大特色,体现出与劳动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矮子步"是模仿茶农日常采茶的动作,"单袖筒"则是仿效采茶日常的装扮,"扇子花"则是体现扇子在采茶的劳动生活的重要性。采茶舞的三大特征正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聪明智慧的劳动人民加工成了具有审美效果的舞蹈艺术。采茶舞,不论是从形成的渊源还是舞蹈的内容都彰显出劳动人民的智慧。面对地理环境的恶劣,赣南地区的人民积极进取、乐观开朗,体现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品格。同时由于采茶舞动作的独特,丰富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和深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作为国饮,它在我国不同地区的文化代表性也各具特色,这都是各地长久以来所形成的深厚文化积淀。在我国江西南部赣州一带,采茶风俗已经流行百年,而赣南采茶舞作为当地一种古老的舞蹈艺术形式更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它是客家文化的代表。本文就深入探析了赣南采茶舞的艺术特色,并深刻体味了赣南采茶舞中所蕴含的茶韵之美。  相似文献   

17.
采茶舞作为源自赣南客家茶文化的代表形式,是集民间舞蹈、灯彩等多样元素为一身的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具有生动有型、技高有决、富有张力与艺术色彩的特点。采茶舞在其从诞生到发展历经四百余年,不断传承和演变,极具民族特色。当前的采茶舞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体现汉民族生活民俗、文化背景、社会结构等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本文将从采茶舞入手,从起源、发展、困境、对策几个方面分析这项民俗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18.
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茶文化内涵,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茶文化体系,而采茶舞就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采茶舞艺术的形成历程和时间特点进行分析,不难看出采茶舞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茶文化理念中所必须具备的价值元素。本文拟从我国茶文化体系发展状况分析入手,探究采茶舞艺术的发展历程,从而探究采茶舞艺术中所具有的文化蕴含,并对采茶舞的审美特性形成全面准确认知。  相似文献   

19.
赣南采茶舞经过了这些年来的发展,已经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民间舞种,其拥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表演形式,也正因此赣南采茶舞颇受欢迎。要想更好的对赣南采茶舞传承与发展,其关键点就是其中的钢琴伴奏。学校在展开赣南采茶舞蹈课程时候,需要有效的提炼其中所蕴含的三绝动作,并且针对这些动作具有的韵律以及节奏特点,选择合适的钢琴伴奏。不仅如此,在教学当中,还需要有效结合民族文化的特点,并且采用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让采茶舞蹈课程的教学更加规范以及系统,这也是现如今人们非常重视的。本文对采茶舞蹈课程的钢琴伴奏,以赣南采茶舞为例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20.
赣南地区就是茶文化成熟发展的重要地区。对于该地区采茶舞蹈艺术发展来说,其中所具有的审美内涵和文化理念,客观来说,是整个赣南采茶舞蹈艺术有效传承的关键所在。本文拟从赣南采茶舞蹈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具体内涵分析入手,结合赣南采茶舞艺术的具体表现特点认知,通过融入赣南采茶舞蹈艺术中审美意韵的展现表达,从而探究当前时代背景下赣南采茶舞蹈艺术中审美意韵的具体表达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