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对于我国文化发展来说,无论是茶文化,还是陶瓷艺术,其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元素。茶具应用在茶文化创新发展过程中,实现了成熟发展和系统化应用。可以说,正是茶文化的成熟发展和系统化应用为陶瓷艺术成熟应用提供了基础。本文拟从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分析入手,结合陶瓷艺术的具体理念及发展特征认知,通过融入多元文化背景下茶文化与陶瓷艺术的传承压力,进而探究茶文化对陶瓷艺术的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2.
陶瓷源于中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而茶器作为中国陶瓷文化与茶文化的交叉点,其在艺术造诣与文化内涵上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与典型意义。研究中国古代陶瓷茶器审美与文化,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是对当代陶瓷文化与茶文化的完善,可以推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代更好地发展。本文就以我国古代陶瓷茶器审美与文化为内容进行几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3.
虽然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许多传统文化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冲击,甚至出现原有传统特色消退甚至异化的情况,但是这并没有隔断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与创新,甚至出现许多新的文化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展现出新的魅力。茶文化与陶瓷艺术就是这样一对相映成辉的文化印记。本文主要从茶文化与陶瓷艺术之间存在的融合与并存的关系出发,探究茶文化与陶瓷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传统茶文化底蕴深厚,魅力无限,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其影响十分深远,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中无处不在。本文重点分析当代雕塑造型设计与传统茶文化有机结合,抓住创新结合这个切入点,探究了雕塑造型艺术的价值与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的关系,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哲学思想作为雕塑造型设计的创作源泉,从艺术和文化的角度相互渗透,这对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当代雕塑设计的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具体的传统茶文化,还是雕塑文化,实际上都是我们认知和了解传统文化过程中,无可替代的重要窗口。但是,在文化融合的今天,各种文化体系已经不可能以独立形态实现自身发展,文化之间的融合应用,已经成为具体的发展趋势。本文拟从现阶段茶壶雕塑艺术的传承需求分析入手,注重探究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通过融入当前传统茶文化的应用要求,从而注重探究融入传统茶文化艺术的茶壶雕塑艺术实施理念。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陶瓷文化、茶文化、书法艺术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彼此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晕染,实现了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陶瓷茶具是茶文化中的一种传统组成,利用书法艺术进行外在装饰,更体现其古典之美、内涵之美以及高雅只美,本文通过对陶瓷茶具书法的装饰美艺术进行深入的探究,分析陶瓷茶具书法装饰的艺术性、其装饰美具体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具体的应用方法,旨在促进陶瓷茶具中书法装饰的更广泛应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陶瓷是人类早期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生活物品之一,这种生活物品经由人类先祖的发掘与艺术生活,逐渐从生活品演变为一种艺术品,并由此产生了各式各样的雕塑作品。陶瓷雕塑作品发展到当代,这种艺术性已经逐渐融入到生活当中,当代的陶瓷艺术已经不再局限于某种固定的艺术形式或者特性,而是不断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形成更具特色的雕塑作品。当具有古老历史的陶瓷遇上我国悠久的茶文化,陶瓷创作又会对其产生什么影响呢?本文将详细论述现代陶瓷雕塑创造在茶文化中的应用以及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刘小飞 《福建茶叶》2016,(3):199-200
本文首先谈到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并分析了中国茶文化元素对陶瓷雕塑设计的影响因素,最后分别从茶文化名人、陶瓷茶具以及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陶瓷雕塑中的茶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9.
文化与雕塑设计之间具有共生性,在现代雕塑造型设计当中融入茶文化,一方面能够为现代雕塑造型设计开辟新的思路,丰富雕塑设计的内涵;另一方面茶文化借助现代雕塑,能够增强影响力,促进我国茶文化传播。文章在研究中以现代雕塑造型设计和茶文化的有机结合作为切入点,在分析茶文化与现代雕塑设计共生性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如何实现传统茶文化与现代雕塑设计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陶瓷文化和茶文化是具有相同的特性,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十分重要的文化组织。这两种文化也是人类可以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传统文化优势的"主要内涵"。把茶元素与陶瓷设计进行相融合,早以发展成目前该设计创造的聚集点,主要侧重的是在陶瓷设计中,要将文化、艺术理念与日常生活元素运用其中。本文从茶文化发展的概述入手,分析陶瓷设计与茶元素融合后诠释艺术美学的内涵,进而探究出茶文化元素在创新陶瓷设计中所产生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1.
茶文化是我国经几千年岁月流传下来的古老艺术形式之一,因此具备浓郁的东方色彩,作为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茶文化在现阶段社会文化中仍具有较高应用价值。本文对茶文化的艺术状态进行分析,并结合展示空间设计,探究茶文化的艺术特征。在展示空间设计要素中,将茶文化艺术的应用路径进行讨论,最后提出应用未来发展趋势,把茶文化艺术与展示空间设计进行融合分析后,将艺术水准及设计审美提升,开创我国文化创新应用路径。  相似文献   

12.
雕塑艺术无论是作为工艺品,还是作为企业、公园、学校等的主题标志物,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反映了现代雕塑艺术家们的思想境界和工艺水平。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在雕塑艺术中的应用潜力巨大。本文介绍了我国雕塑艺术所取得的成就,追溯了中国雕塑艺术历史,研究了雕塑制作的方法。从艺术的角度,总结了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基于此,还分析了茶文化中的艺术元素,包括茶叶本身形象、茶文化内涵以及相关产品,从中挖掘出适合应用在雕塑中的艺术元素。最后,得出了茶文化元素在雕塑艺术中应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上至远古时代,自神农时期就开始萌发了茶文化的嫩芽,并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逐渐完善,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茶文化体系。与此同时,雕塑艺术的发展亦可追溯到石器时代,体现着整个人类智慧和文明的发展历程。本文拟从茶文化的文化内涵及应用价值分析入手,结合现代雕塑艺术的发展背景及具体现状分析,从而探究现代雕塑设计活动中,茶文化元素的应用价值及思路。  相似文献   

14.
汪蔚 《福建茶叶》2016,(10):198-199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经过上千年的历史积淀,我国已经形成了灿烂的茶文化。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文化的宝贵财富。在新的时期,茶叶包装设计应该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有效凸显中国自身的文化艺术特色,并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本文从现代设计的视角出发,对茶叶包装设计过程中的传统文化美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对我国茶叶包装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实际上,如果我们对茶文化的时代化特征进行成熟分析,我们看到其中内涵有着明显性变化。就茶文化体系的本质性特点看,其中所关注的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内涵,完善的茶文化体系不仅有效激发了大众的情感认知与理解,同时也向人们直观具体的传递了某一种生活习惯和态度。本文拟从陶瓷茶具艺术的具体表现分析入手,结合陶瓷茶具艺术的文化内涵分析,进而探究陶瓷茶具艺术中所诠释的茶禅文化。  相似文献   

16.
魏娜 《福建茶叶》2021,(4):275-276
我国茶文化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不容忽视的传承价值,推进我国茶文化音乐得以持续发展,对于保存我国传统的文化记忆与艺术记忆以及推动音乐艺术形式得以多元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我国茶文化音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我国茶文化音乐持续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期能够有效推进我国茶文化音乐更好的适应...  相似文献   

17.
杨东旭 《福建茶叶》2016,(11):163-164
陶瓷茶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茶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陶瓷茶具造型设计的发展研究,对中国的饮茶之风与茶具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以期对我国的茶文化传承发展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坭兴陶是我国陶瓷文化艺术中重要的内涵,其也是茶文化与陶瓷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诠释,而在坭兴陶设计活动实施过程中,想要有效应用我国的传统茶元素,就必须通过对两种艺术中所包含的具体内涵价值进行分析,通过深度融入,从而实现最佳创新。本文拟从中国传统茶元素的具体展现状况分析出发,结合坭兴陶设计活动开展的价值诉求,通过分析中国茶元素在坭兴陶设计活动中的应用价值,进而分析融入中国传统茶元素在整个坭兴陶设计活动的应用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9.
现代茶历史文化的发展问题是文化艺术领域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茶文化在行业内发展迅速,引起了很多艺术行业学者的重视。在研究过程中,许多专家和学者对茶文化与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融合保持较大的期待。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博大精深,茶文化也具备源远流长的特点,二者的融合可以极大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驰 《福建茶叶》2016,(12):380-381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中华大地上,孕育了4700多年,经过千百年的积淀,茶文化的内涵更加深厚,形式也更为丰富,对其他文化艺术领域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也开始与更多的艺术形式相融合,创新和改革了传统艺术形式,丰富了艺术与文化的内涵。本文就茶文化在美术绘画中的体现进行几点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