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6年10月13日,农业部特色农产品加工专业委员会2016年年会在吉林省集安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集安市人民政府、康美新开河(吉林)药业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旨在推进我国特色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强人参产业产学研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特色农产品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健康.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科技处处长路玉彬,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助理张德权,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副所长王英平,集安市副市长孙搏,吉林人参研究院院长蔡树群,康美新开河公司总经理马焕豪、常务副总经理李学军、副总经理张志东等领导及来自全国各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分中心和相关科研单位、院所代表共30余人出席本次年会.  相似文献   

2.
<正>他是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专家、农业部现代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岗位科学家、"龙江学者"特聘教授、AOCS中国分会主席、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副会长。他几十年如一日奋斗在大豆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第一线上,为我国大豆科技与产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是国家"863计划"主题项目首席专家,带领科研团队研发建立生物法同步制取植物油脂与蛋白技术体系,开辟了油脂绿色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马铃薯加工工业发展到目前为止,淀粉加工已初具规模,但是目前淀粉加工无论是引进生产技术或者是国产设备都只是处在粗放的加工阶段。马铃薯富含的薯渣、细胞液、果胶等副产物直接排放,综合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污水治理难度大,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马铃薯加工工业要规范行业管理,发展环保、节约型的循环经济模式;制止重复引进,走自主创新、自我发展的道路;国产设备要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生产,提高设备产品质量及自动控制技术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眉茶是我国出口绿茶的主要茶类之一,以条索纤细似眉而得名。眉茶精制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无法拼配利用的副产物(以茶梗为主),如何合理利用这些副产物是提高眉茶生产附加值的关键问题之一。以皖南主要栽培黑木耳品种黑3为材料,利用菌丝生长速率、生物利用率、平均产量以及营养成分等评价指标,开展眉茶加工副产物部分取代木屑栽培黑木耳的研究。结果表明,眉茶加工副产物含量为40%的培养基质中黑木耳产量与对照相当,为每棒59.57 g;而其蛋白质、多糖及黄酮含量均高于对照,分别提高了6.29%、12.95%和74.17%,确定眉茶副产物含量为40%的培养基质为栽培黑木耳的最佳培养基质。本研究为眉茶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高附加值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11月1日,2017年全国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推广活动在广东省东莞市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隆重开幕。本次活动由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广东省农业厅主办。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副局长马洪涛、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小枫、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郑慧典、东莞市市委常委杨晓棠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戴小枫所长主持,马洪涛副  相似文献   

6.
<正>由国家农业部、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宁夏优质大米推介暨新闻发布会"7月1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张存平主持。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国家粮食局副局长郄建伟、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管局局长马爱国等15位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7.
《花生学报》2009,38(1):45-45
2008年11月6日,农业部花生加工与黄曲霉毒素控制技术培训班在辽宁省昌图县举行。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辽宁省农委、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及昌图县主要领导出席了开班仪式。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研究员王强、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部博士周垂钦、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博士周素梅、北京华夏科创仪器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新民就花生加工业发展现状、趋势,花生及其制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花生黄曲霉毒素快速检测技术等进行了讲解与培训。  相似文献   

8.
为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管理,维护消费者权益,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日前联合发布了《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办法》对无公害农产品的定义作了明确的表述: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办法》规定,无公害农产品实行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工作模式。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的管理及质量监督工作,由农业部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和国…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农牧渔业部何康副部长及美国众议员芬德里(Paul Findley)的推动下,由中美两国农业部主办的双边中美大豆学术讨论会第一次会议,1982年7月26日,在美国伊利诺斯州俄尔班那市的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内举行;并预定1983年夏季在我国吉林省举行第二次会议。第一次讨论会我国派有大豆生产,栽培,育种,植保及加工方  相似文献   

10.
农业部于1990年9月16日至20日在哈尔滨市召开了全国大豆生产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大豆主产省份农业厅的代表、农业部大豆专家顾问组成员以及农业部有关领导。 会议讨论了近年大豆生产形势、存在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和途径,介绍了大豆高产栽培的典型经验,观摩了高产模式栽培现场。会上,王国勋研究员代表农业部大豆专家顾问组提出发展我国大豆生产的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1.
对巴基斯坦地区饲用甜高粱与甘蔗、甜菜副产物做动物饲料资源潜在的开发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我国制糖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和饲料生产的发展途径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麻类作物副产物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对麻类作物副产物的研究令人瞩目。例如,利用红麻全杆制浆造纸已进入生产阶段;利用苎麻壳、杆和红麻骨培养营养丰富的食用菌,已推广应用。此外,利用麻骨压制人造纤维板和生产活性炭;苎麻叶、红麻叶用作饲料;苎麻根、大麻籽仁、剑麻叶提取物的药用以及麻类作物副产物的其他用途,已初步用于生产实践,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3.
《茶叶科学》2009,29(3)
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1997年经农业部批准组建为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998年被批准为安徽省重点实验室:2003年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3年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茶叶专业分中心。  相似文献   

14.
记者从农业部6月10日召开的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电视电话会上获悉,我国农产品的药物残留合格率显著提高。据农业部最新监测结果显示,全国37个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的蔬菜农药残留合格率比1月份提高了5.4个百分点,16个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的瘦肉精检出率下降了1.4个百分点。近两年来,我国新制定了195项无公害农产品行业标准,各地也根据需要制定了补充的地方标准。全国大多数省份建立了农产品质检中心,三分之一的地市和五分之一的县建立了检测机构。农业部还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开展全国统一标识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工…  相似文献   

15.
<正>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1997年经农业部批准组建为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998年被批准为安徽省重点实验室;2003年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3年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茶  相似文献   

16.
《茶叶科学》2008,28(4)
<正>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1997年经农业部批准组建为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998年被批准为安徽省重点实验室;2003年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3年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茶  相似文献   

17.
《茶叶科学》2008,28(5)
<正>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1997年经农业部批准组建为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998年被批准为安徽省重点实验室;2003年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3年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茶叶专业分中心。  相似文献   

18.
《茶叶科学》2011,(4):379
<正>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1997年经农业部批准组建为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998年被批准为安徽省重点实验室;2003年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3年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茶叶专业分中心。  相似文献   

19.
《茶叶科学》2011,(5):473
<正>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1997年经农业部批准组建为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998年被批准为安徽省重点实验室;2003年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3年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茶叶专业分中心。  相似文献   

20.
《茶叶科学》2010,30(3)
<正>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1997年经农业部批准组建为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998年被批准为安徽省重点实验室;2003年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3年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茶叶专业分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