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桑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芬  刘春隔 《农技服务》2012,29(9):1050
对桑树主要病害(桑萎缩病、桑干枯病、桑芽枯病、桑紫纹羽病、桑褐斑病和桑里白粉病)和虫害(桑蟥、桑野蚕、桑尺蠖、桑天牛、华北蝼蛄)的防治技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贵州杂交桑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贵州杂交桑7种主要病害,如桑褐斑病、桑里白粉病、桑污叶病、桑灰霉病、桑炭疽病、桑芽枯病、桑紫纹羽病,和8种主要虫害,如桑象虫、桑尺蠖、桑螟、蓝叶虫、桑蓟马、朱砂叶螨、桑粉虱、桑白蚧的为害特点和防治办法。  相似文献   

3.
从桑树冬春管护和桑园施肥2个方面总结了桑园管理技术,并介绍了桑细菌性黑枯病、桑芽枯病、桑尺蠖、桑毛虫及桑天牛等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4.
楚雄市是云南省老蚕桑区,是最适宜栽桑养蚕的地区,也是桑园病害发生较多的区域.桑树病害是楚雄市桑叶产量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制约楚雄市蚕桑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中国桑园常见的24种病害在(桑萎缩病、桑花叶病、桑疫病、桑青枯病、桑里白粉病、桑污叶病、桑褐斑病、桑炭疽病、桑赤锈病、桑膏药病、桑椹肥大性菌核病、桑根结线虫病及肥害、药害、冻害、缺元素等)在楚雄市都能发现,但是普遍形成危害的是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5.
采用生物统计方法,对自然状态下桑花叶萎缩病的发生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桑花叶萎缩病对桑树的生长影响极显著,可持续造成损失;影响桑花叶萎缩病病症表现的主要气象因素是温度,不同温度对病原体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温度与病原体生长动态之间的关系可以用Y=13.5652/[1+exp(8.8781-0.220829X)]进行模拟;病枝隐显症表现的温度临界值为28.8℃。  相似文献   

6.
对湖北省主产蚕区桑树病虫害的调查结果,湖北省桑树病害共有21种,桑树虫人有43种,其中桑黄化型萎缩病、桑萎缩型萎缩以病、桑褐斑病、蓟马、桑螟、又尺蠖、桑瘿蚊、桑象虫等病虫为害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7.
一、非蚕期的防治 1. 抓好白条防治(4月份以前)把藏有越冬害虫及病菌的桑树落叶、杂草、束草,桑树的枯枝、枯桩、病虫害枝清出桑园进行集中烧毁或沤制堆肥。挖除病株烧毁并用石灰对树穴及四周进行消毒,刮除树枝上的病斑、病膜、虫卵,钩杀蛀干害虫,消灭桑拟干枯病、膏药病、桑象虫、桑毛虫、桑蓟马等。采取深耕翻土的方法把各种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虫翻到地面上冻死或被鸡、鸟等吃掉。对桑瘿蚊发生严重的地区,结合翻土每亩用8%的氧化乐果2~3千克,杀死桑瘿蚊的休眠体;用1%波尔多液,10倍的石油乳剂防治桑介壳虫、桑虱、桑白粉病、桑膏药病等;用50%杀螟松1 000倍液防治桑象虫;用50%甲胺磷500倍液防治桑天蠖、桑毛虫;用50%辛硫磷500倍液注射防治桑天牛。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桑白色胶斑病症状、病原菌形态的观察,结合病原菌的培养及接种试验,对桑白色胶斑病作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桑轮纹病是影响亚洲蚕桑生产的主要真菌病害之一。研究桑轮纹病病斑内部及周边不同区域的真菌群落结构可有助于揭示桑轮纹病的致病机理,为桑轮纹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基础。【方法】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桑轮纹病发病叶片的病斑核心区(H区)、病斑边缘区(L区)和病斑周围的未发病区(N区)内部真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H、L和N区3个区域内真菌群落结构的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在种水平上H、L和N区的真菌Gonatophragmium triuniae相对丰度排名皆是最高,分别为96.25%、96.95%和31.29%。此外,真菌Myrothecium roridum在H区的相对丰度为1.04%,是L区相对丰度的2.17倍。【结论】桑轮纹病的病斑形成过程复杂,病斑的出现、扩大和穿孔涉及多种真菌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桑园4种主要病害——桑黄化型萎缩病、桑叶枯病、桑紫纹羽病和桑疫病的危害症状,并重点提出这几种病害的综合防治方法,为保证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桑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遗传改良在桑树资源可持续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之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桑树分子生物技术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概述了桑树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包括分子标记技术、转基因技术、筛选基因耐型、桑树育种等,并对桑树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应用前景进行讨论,以期为桑树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鉴定4个果桑品种对桑椹小粒型菌核病的田间抗性。[方法]采用田间自然发病法检测了四川生产上大面积栽植的4个果桑品种(无核大十、红果2号、红果1号和蜀椹1号)对桑椹小粒型菌核病的抗性差异。[结果]4个果桑品种间存在抗性差异,但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其中无核大十为感病品种,红果2号为中感品种,红果1号和蜀椹1号为中抗品种。[结论]为桑椹小粒型菌核病的抗性遗传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广西桑树品种资源材料对赤锈病的抗性水平,为育种部门提供抗性材料。【方法】采用涂抹法和覆盖法接种桑赤锈病病菌,鉴定7个桑树品种资源材料对赤锈病的抗性;同时,对桑园赤锈病田间自然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测定的7个桑树品种材料均发病,其中伦教40发病相对较轻,其余6个品种发病较重。不同年份、季节、地势的桑树品种材料赤锈病发生程度不同;4月上旬为赤锈病始发期,10~11月为发生高峰期;旱坡地桑树赤锈病发病较轻,水田、低洼地发病较重。【结论】伦教40赤锈病发病较轻,抗病能力较强,可作为抗性育种中间材料或亲本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广西桑树品种资源材料对赤锈病的抗性水平,为育种部门提供抗性材料。【方法】采用涂抹法和覆盖法接种桑赤锈病病菌,鉴定7个桑树品种资源材料对赤锈病的抗性;同时,对桑园赤锈病田间自然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测定的7个桑树品种材料均发病,其中伦教40发病相对较轻,其余6个品种发病较重。不同年份、季节、地势的桑树品种材料赤锈病发生程度不同;4月上旬为赤锈病始发期,10~11月为发生高峰期;旱坡地桑树赤锈病发病较轻,水田、低洼地发病较重。【结论】伦教40赤锈病发病较轻,抗病能力较强,可作为抗性育种中间材料或亲本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发掘响应干旱胁迫的关键抗旱基因,从转录水平上揭示桑树的抗旱分子机制,为后续开展桑树分子抗旱性育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干旱敏感性品种德果1号和耐旱性品种湖桑32号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种植方式开展干旱胁迫及复水处理试验,采集24个桑叶样本提取总RNA后构建cDNA文库,在Illumina HiSeqTM 4000测序平台上进行高通量测序,并结合生物信息学对相关基因进行注释分析。【结果】经转录组测序,各样本的Clean reads范围为45723096~67280168条,有效碱基数(Clean bases)集中在6.86~10.09 Gb,GC含量在44.84%~46.48%(平均为45.61%),Q30在90.36%~93.07%。差异表达基因(DEGs)筛选结果显示,6个差异分组(A2 vs A1,B2 vs B1,A3 vsA1,B3 vs B1,A4 vs A1,B4 vs B1)分别筛选出3510、3399、5677、5507、5124和2734个差异表达基因;经干旱胁迫处理后,桑叶功能组基因中呈下调表达的差异表达基因明显多于呈上调表达的差异表达基因,说明桑树在生长过程中存在不同的功能基因以控制桑叶生长发育。不同抗旱性桑叶转录组测序数据中以涉及生物学过程的差异表达基因最多,且主要集中在小分子代谢过程(Small molecule metabolic process)、跨膜运输(Transmembrane transport)及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Carbohydrate metabolic process)等方面;与分子功能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次之,主要涉及转移酶活性(Transferase activity)和水解酶(Hydrolase activity)等。干旱胁迫下不同抗旱性桑叶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到59条KEGG信号通路上,可划分为代谢、遗传信息处理、环境信息处理、细胞过程和生物系统五大信号通路;其中,抗旱性桑树品种通过提高能量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增强光合作用及脂质代谢来更好地适应干旱胁迫。综合GO功能注释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得到以下可能与干旱相关的基因: LOC21410404、LOC21404884、LOC21409623、LOC21401352、LOC21398977、LOC21388561、LOC21401447、LOC21398764、LOC21385254、LOC21384661、LOC-21410404及LOC21408971。【结论】不同桑树品种的耐旱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抗旱性桑树品种是通过提高能量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质代谢及光合作用共同应对干旱胁迫。  相似文献   

16.
影响桑赤锈病初次发病率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对17年历史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影响春季桑赤锈病初次发病率的极显著因素有:上年夏季发病率(r=0.7717**)、上年秋季发病率(r=0.7184**)、上年秋季桑树长势(r=0.6998**)、上年夏季降雨量(r=0.6712**);显著因素有:夏季温度(-0.5029*)影响初次发病率从气象条件上分析有上年夏季高温干旱和秋季干旱;首次提出了秋季桑赤锈的发生程度与来年春季初次发病有极显著相关性。解释了2005年春桑赤锈病初次发病率较低和桑赤锈病初发病的病芽集中在桑枝中上部的现象,并对传统桑赤锈病防治模式提出了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桑树栽培品种桂优62号为材料,克隆桑树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NR)基因全长cDNA和DNA序列并分析其序列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桑树硝酸还原酶基因在桑树细胞脱分化和分化过程中的表达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阐述硝酸还原酶在桑树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基于单倍体川桑(Morus notabilis Schneid)基因组数据(http://morus.swu.edu.cn/morusdb)注释的scaffold570序列设计特异引物,硝酸钾处理桑树叶片48 h后使用RNAiso Plus(TaKaRa)和改良CTAB法提取总RNA及基因组DNA,分别以cDNA和DNA为模板,用RT-PCR法克隆获得桑树NR全长cDNA和DNA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推定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以桑胚轴为外植体,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在不同氮源、生长调节物质的培养基中,通过桑树胚轴离体再生过程和real-time PCR方法研究硝酸还原酶基因在离体再生过程中的表达差异以及不同氮源、生长调节物质对NR表达的影响。【结果】克隆获得的桑树NR全长CDS序列,长2 730 bp,编码909个氨基酸,推导的蛋白质分子量为102.84 kD,等电点为6.76。基因组序列长5 142 bp,包含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具有完整的5个结构域。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其序列高度保守,与川桑NR序列同源性达95%,与蔷薇科果树NR序列同源性达78%。聚类分析表明,单子叶植物聚为一组,桑树与蔷薇科果树聚为一组。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KF992020.1和KF992021.1。NR在桑根中表达量最高,叶中表达次之,茎中表达最少;谷氨酸显著提高NR在桑叶中的表达量,GA3显著提高NR在桑茎中的表达量。桑胚轴在单一的NH4+-N培养基中,不能被诱导出愈伤组织及丛生芽,在单一的NO3--N培养基中可以诱导出愈伤组织和丛生芽;但丛生芽继代培养在单一NH4+-N的培养基中和单一的NO3--N培养基中都可以生长。real-time PCR结果显示,NR在子叶和胚轴中的表达量高于胚根。桑胚轴在离体诱导愈伤组织和丛生芽分化过程中,NR的表达量逐渐增加,丛生芽形成后NR的表达量降低并趋于稳定。NH4+-N和NO3-N对NR在继代丛生芽中没有显著影响,谷氨酸对NR在继代丛生芽中有抑制作用,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丛生芽的NR相对表达量都降低。【结论】获得了桑树NR全长cDNA序列。硝态氮是桑胚轴诱导的必需营养因子,NR的表达受到桑树细胞脱分化和分化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国湖桑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41个湖桑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根据ISSR标记遗传相似系数,按UPGMA法对141份湖桑地方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扩增出90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57条,多态性比率63.33%。141份湖桑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633 3~1.000 0,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483 4,表明不同湖桑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但聚类分析结果与传统的形态学和农艺学性状的分类结果不完全一致。[结论]4个亚类清楚地代表了141份湖桑的遗传关系,并为桑树品种的优化和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on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local varieties of Chinese Hu mulberry (Morus L.). [Method]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141 copies of Hu mulberry varieties was analyzed by ISSR molecular markers. [Result] 12 ISSR primers had amplified a total of 90 amplified,of which 57 bands were polymorphic,and the polymorphic rate was 63.33%. The genetic similarity coefficients of 141 Hu mulberry germplasm resources varied from 0.633 3 to 1.000 0 with the average of 0.483 35,indicating that there was difference on genetic diversity among different varieties of Hu mulberries. A dendrogram of all 141 Hu mulberry varieties based on the genetic similarity coefficients using ISSR molecular markers was generated by UPGMA cluster method. Clustering of the 141 Hu mulberry varieties did not correspond with the conventional classification involving differences in style,leaf,branch,fruit and other morphological or agronomical characters. [Conclusion] Four subgroups clearly represented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s in the 141 accessions which were benefit for the variety improvement and germplasm resource conserv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