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薛玲华;颜若彤;韩晓磊 《水产养殖》2024,(7):20-25
测定2种壳色(黑壳和黄壳)福寿螺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脂肪酸和氨基酸组分,通过对不同组分的分析,评价其营养价值的大小。结果表明,黄壳福寿螺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均低于黑壳福寿螺,而粗蛋白含量则高于黑壳福寿螺;2种壳色福寿螺共检测出24种脂肪酸,所含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较低,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总量相当;2种壳色福寿螺共检测出18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均较为全面,黑壳福寿螺丝氨酸、甘氨酸、胱氨酸含量高于黄壳福寿螺,其余氨基酸含量均低于黄壳福寿螺。指出,2种福寿螺对中华绒螯蟹的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值均>96,具有较好的蛋白质组成,营养价值较高,能够满足中华绒螯蟹对蛋白质的需求,可有条件地作为饲料蛋白源替代传统经济螺及部分鱼粉使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电泳技术对两种壳色虾夷扇贝的闭壳肌进行了同工酶检测分析与比较。8种同工酶(MDH、ADH、ME、SOD、EST、GDH、SDH和α-AMY)共检测出17个位点,其中白色贝有7个多态位点,褐色贝有6个多态位点,多态位点(P0.99)的比例分别为41.18%和35.29%,白色贝和褐色贝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有效数目(Ac)分别为1.1421和1.1040,预期杂合度分别(Hc)为0.0919和0.0674,实际杂合度(Ho)分别为0.1275和0.0907,多态位点的遗传偏离指数表明,白色贝具有更高的遗传变异水平和多样性水平。住点Est-3可以作为鉴定白色贝和褐色贝的特异性蛋白质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3.
采用RAPD技术对两种壳色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及其分化进行研究。用筛选出的22个随机引物对白色贝和褐色贝各40个个体进行RAPD扩增,进行群体内及群体间的遗传学分析。白色贝共检测出128个多态位点,多态位点的比例为79.5%,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424;褐色贝共检测出127个多态位点,多态位点的比例为78.9%,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423。白色贝和褐色贝之间的遗传相似性指数和遗传距离为0.961和0.039,二者之间的遗传分化指数Gst为0.052,遗传分化的程度较低。结果表明,白色贝和褐色贝之间的等位基因频率、多态位点的比例和遗传多样性等的差别不明显,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S285—1在褐色贝大部分个体中都能获得扩增片段,但在白色贝所有个体中均未见这个位点的扩增片段,推断S285—1为白色贝的特异阴性片段。 相似文献
4.
5.
为了利用杂种优势培育长牡蛎优良新品种,实验以3种不同壳色长牡蛎家系(白色/W、黑色/B、紫色/P)为材料,采用3×3完全双列杂交法,建立了3个自交组合和6个正反杂交组合,分析了各实验组幼虫期和养成期的生长、存活以及杂交子代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浮游幼虫期,杂交组PB表现出显著的生长优势;与自交组相比,各杂交组均有着较高的幼虫存活率;在幼虫存活率方面,所有杂交组均有较高的杂种优势率。在养成期,紫壳色自交组的壳高显著大于白壳色和黑壳色自交组;6个杂交组中,PB的壳高生长最快,BP次之,PW、WP的生长最慢;各杂交组与自交组的成活率差异均不显著;杂交组BP及其反交组PB的壳高、壳长、总重和存活率的杂种优势率分别介于3.71%~15.27%、-2.00%~13.10%、11.23%~41.56%、-2.77%~9.83%,其他4个杂交组在整个养成阶段没有表现出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6.
长牡蛎4种壳色家系子代的表型性状比较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本研究分析了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白壳色、黑壳色、金壳色和紫壳色4种壳色家系各生长阶段的表型性状及成贝生长和存活性状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 浮游阶段10日龄后, 金壳色和紫壳色家系壳高显著高于白壳色家系和对照组(P<0.05); 稚贝阶段40和100日龄紫壳色家系壳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160日龄白壳色家系壳高显著小于其他家系(P<0.05); 成贝阶段金壳色家系壳高和总重显著高于白壳色和黑壳色家系及对照组(P<0.05)。浮游阶段15和20日龄紫壳色家系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家系(P<0.05); 稚贝期各家系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 420日龄紫壳色家系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家系(P<0.05)。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对双岛湾和海阳所海区长牡蛎成贝壳高和壳长影响显著(P<0.05), 对总重和存活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长牡蛎壳色与其生长和存活性状关联显著, 成贝阶段生长和存活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相对较弱, 不会对长牡蛎在两海区的育种效果产生显著影响。
7.
红鲤4群体间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其差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红细胞C3b受体花环试验和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肿瘤细胞花环试验方法,证实兴国红鲤(Cyprinuscarpio.var.singguonensis)、玻璃红鲤(C.carpio.var.wananensis)、荷包红鲤(C.carpio.var.wananensis)及瓯江彩鲤(C.carpio.var.color)的红细胞表面都存在C3b补体受体,均可形成花环;红鲤的红细胞免疫粘附能力存在着种群间差异,上述2种花环试验的花环率大小的顺序均是:兴国红鲤>荷包红鲤>瓯江彩鲤>玻璃红鲤,差异都极显著(P<0.01);4群体红鲤的红细胞均具有吞噬作用。结果证实,鱼类红细胞免疫功能在机体防御病原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为评估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白壳、黑壳、红壳和金壳色选育系F6代的育种性能,对养殖达18个月龄4种壳色合浦珠母贝的形态、质量、闭壳肌拉力和抗才女虫寄生病等12个性状指标进行了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4种壳色选育系间壳高、绞合线长、壳宽、体质量、壳质量、软体部质量、闭壳肌质量、闭壳肌拉力、右壳感染率和贝壳感染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综合相关分析表明,白壳色选育系可作为壳高和低才女虫感染率同时选育的最优育种群体,金壳色选育系可作为壳宽、体质量和闭壳肌拉力复合选育的最优育种群体。该研究结果为开展合浦珠母贝多性状复合选择育种工作提供了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10.
贝类壳色常呈现出多态性,壳色可以作为优良性状的标记色,用于贝类良种选育研究。为了探究青蛤壳色性状与其生长和营养成分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青蛤不同壳色个体的生长指标及营养组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青蛤紫壳个体(整体)的湿重、壳长、水管和鳃组织湿重占比显著高于白壳个体(p<0.05),青蛤紫壳个体(整体)的壳宽和外套膜组织湿重占比极显著高于白壳个体(p<0.01)。青蛤紫壳个体可食部分的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白壳个体(p<0.01)。紫/白壳个体的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比值分别为37.46%和37.02%,且紫壳个体显著高于白壳个体(p<0.05);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分别为67.72%和66.60%,且紫壳个体显著高于白壳个体(p<0.05),表明紫壳个体氨基酸平衡效果优于白壳个体,且均属于优质蛋白。紫/白壳个体的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以棕榈酸为主,分别占可食部分脂肪酸总量的9.97%和9.85%,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以EPA和DHA为主,其中EPA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6.64%和6.54%,DHA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8.00%和8.51%。研究表明,紫/白壳个体间在生长和营养上均存在一定差异,且紫壳性状与其生长和营养存在一定正向关联关系,为利用紫壳性状作为遗传标记进行青蛤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更好地了解翡翠贻贝血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和拓展该贝类在环境免疫学中的应用,本研究调查了其血淋巴细胞亚群分类,并运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了各个亚群的相关免疫功能。结果显示,在翡翠贻贝的血淋巴中主要存在3种血淋巴细胞,包括粒细胞、半粒细胞(分大小2种)和透明细胞。粒细胞占细胞总数的40.4%±8.4%,直径(7.49±1.32)μm,细胞内部充满颗粒;半粒细胞占34.6%±9.4%,直径(12.45±2.21)μm,内部含有部分颗粒,其中小半粒细胞直径(6.64±1.05)μm;透明细胞占15.6%±4.8%,直径(4.69±1.01)μm,细胞内部基本无颗粒。流式细胞分析显示,粒细胞在吞噬作用上最为活跃,粒细胞和半粒细胞在非特异性酯酶和活性氧分子产量上没有差异,均高于透明细胞。透明细胞在吞噬活性、酶活性和活性氧分子产量上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类细胞,且细胞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类细胞。流式细胞术显示,在翡翠贻贝中,粒细胞是参与免疫防御的主要血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12.
采用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DEAE Sepharose离子交换、Sephadex G-25凝胶过滤等方法对黄颡鱼肝脏胞质中NADP依赖性的异柠檬酸脱氢酶(IDPc)进行纯化,并研究其相关的酶学性质。结果显示,IDPc的比活力为7.94 U/mg,亚基分子量为36.7 ku。IDPc活性最大时的pH和温度分别为8.0和65℃,活化能为81.33 kJ/mol,底物米氏常数KmNADP和KmIC分别为0.056和0.175 mmol/L,底物最大反应速率VmNADP和VmIC分别为9.04和10.51U/mg,催化效率KcatNADP和KcatIC分别为0.16和0.06 min/mg,产物NADPH对IDPc表现为竞争性抑制,抑制常数KiNADPH为0.034 mmol/L。IDPc的催化作用强烈依赖于金属离子Mn2+、Mg2+,没有金属离子存在时反应几乎不进行,二价金属离子激活IDPc的顺序为Mn2+Mg2+Zn2+Ca2+Cu2+,Cu2+几乎不能激活IDPc的活性。Ca2+和Zn2+既是激活剂也是抑制剂,与其作用浓度有关,Cu2+基本上对其无影响。通过对IDPc系统的酶学性质探讨,能够为深入研究IDPc催化与调节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三角帆蚌HcTyr基因与内壳色性状的相关性,本实验根据已分离的三角帆蚌HcTyr基因进行引物设计和片段扩增,并用144只三角帆蚌对其多态性进行筛选和验证,卡方检验分析了SNP位点和三角帆蚌内壳色相关性,并对HcTyr基因进行了图谱定位。结果显示,在HcTyr基因上筛选出8个SNP位点,其中有7个SNP位点与三角帆蚌内壳色L、a及d E呈显著相关性,用这7个SNP位点做单倍型构建和分析,发现Ⅱ、Ⅲ及Ⅳ这3种单倍型在白色群体中出现的频率极显著高于在紫色群体中出现的频率,而Ⅴ和Ⅶ这2两种单倍型在紫色群体中出现的频率极显著高于白色群体。进一步在商业养殖群体中验证发现,Ⅳ和Ⅶ这2种单倍型可分别作为白色和紫色群体的优势单倍型。研究表明,三角帆蚌HcTyr基因可作为内壳色相关的候选基因,其部分SNP位点可用于三角帆蚌分子辅助育种。另外本实验还将HcTyr基因定位在三角帆蚌LG16连锁群上,这为进一步解析该基因调控珍珠颜色形成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利用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红螯光壳螯虾血细胞的方法,并对配制分离体系的缓冲液以及分离体系的密度组成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由20%、65%和100%的Percoll组成的分离体系分离效果最优。在转速为1 810 r/min的条件下离心20 min之后,可将红螯光壳螯虾血细胞分为SGC与GC 2个细胞层。经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细胞层纯度均在95%以上,细胞死亡比率低于1.5%,可用于后续的细胞功能分析。此方法简单有效,为后续研究螯虾的免疫防御机制及病害防治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三疣梭子蟹“科甬1号”新品种(简称“科甬1号”)和普通海捕野生三疣梭子蟹子1代(简称“普通蟹”)在生长速率、形态特征和对溶藻弧菌耐受性上的差异,通过对相同生长条件下 “科甬1号”和普通蟹的30、60、90、120和150日龄5个时间点进行体质量和形态指标测量,并在60、90、120和150日龄4个时间点,用浓度为1.14×107 cfu/mL溶藻弧菌按10 μL/g(体质量)剂量进行体腔注射攻毒并统计死亡率。对数据进行ANOVA检验表明,在全部5个测量时间点,“科甬1号”体质量均极显著大于普通蟹体质量;“科甬1号”和普通蟹各形态特征差异均不显著;在60和90日龄2个攻毒时间点,“科甬1号”溶藻弧菌耐受性均极显著强于普通蟹,在120和150日龄2个攻毒时间点,“科甬1号”溶藻弧菌耐受性均显著强于普通蟹。LSD检验分析表明,在60~150日龄期间“科甬1号”对溶藻弧菌的耐受性较稳定,不随生长时间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此外也表明相同浓度溶藻弧菌对相同品种60~150日龄的三疣梭子蟹根据体质量按10 μL/g剂量进行体腔注射攻毒具有相对稳定的致死率。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1) susceptibility differences to infection by Neobenedenia girellae (Capsalidae) between amberjack Seriola dumerili (Carangidae), yellowtail S. quinqueradiata and Japanese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Paralichthyidae); 2) growth and egg production of N. girellae on each fish species; 3) acquired protection of each fish species against this parasite. The number of N. girellae on S. dumerili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n S. quinqueradiata and P. olivaceus when these fishes were exposed to oncomiracidia in the same aquarium. Neobenedenia girellae growth on S. dumerili was fastest and, thus the number of eggs laid by parasites on S. dumerili was greater than on the other two species. Seriola dumerili and P. olivaceus, which were previously infected with N. girellae and treated by freshwater bath, acquired partial protection against re-infection by N. girellae. The relative re-infection of three S. dumerili individuals out of eleven individuals was markedly low compared with the initial infection, and the relative initial infection and re-infection on two P. olivaceus out of eleven individuals was markedly low.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ould be useful to control N. girellae infections when cultivating S. dumerili, S. quinqueradiata and P. olivaceus.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文蛤体内类胡萝卜素代谢相关基因清道夫受体B类I(Mm-SRBI)与红壳色形成的关联性,采用直接测序法对基因编码区进行SNP筛查和关联分析,并用免疫荧光、蛋白免疫印迹分析了Mm-SRBI蛋白在红、白壳色文蛤外套膜中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在Mm-SRBI基因的编码区筛选到15个SNP位点,位于保守序列上的4个突变位点c.647C/T、 c.723A/G、 c.818C/T、 c.1037A/G与红、白壳色存在显著关联,其中c.723A/G位点为非同义突变(异亮氨酸突变为缬氨酸),且4个位点在遗传上存在强连锁性;蛋白免疫印迹与免疫荧光结果表明,Mm-SRBI在红壳中的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白壳文蛤,主要表达部位为外套膜边缘膜的纤毛处。研究表明,Mm-SRBI基因的高表达与变异可能导致文蛤对类胡萝卜素的代谢产生差异,从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导致红壳色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抗副溶血弧菌感染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以初体质量为(6.95±1.20)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养殖箱进行3周的养殖实验和2周的副溶血弧菌人工感染实验;其中,对照组每日投喂普通商品饲料,实验组每日投喂在普通商品饲料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1:1)配制成的3组实验饲料,实验饲料中益生菌的终浓度为107 cfu/g。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保护率最高的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实验组进行凡纳滨对虾相关免疫基因表达水平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单一益生菌或复合益生菌均可显著提高对虾抗副溶血弧菌感染的能力(P<0.05),且复合益生菌的保护效果更佳,其相对免疫保护率为31.11%。感染副溶血弧菌后,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实验组凡纳滨对虾血淋巴中的先天免疫缺陷基因(innate immune deficiency gene,IMD)、对虾素3a分子(penaiedin 3a)、酚氧化酶原(prophenoloxidase,proPO)、溶菌酶(Lysozyme,LZM)和甲壳素Crustin的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调,且分别在18~24 h达到最大值。实验结果提示: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可有效提高凡纳滨对虾抗副溶血弧菌感染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可能是通过增加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已构建的泥蚶转录组文库EST,利用SMART RACE技术扩增得到泥蚶Tg-TIMP-3基因全长c DNA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组织表达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泥蚶Tg-TIMP-3 c DNA全长为804 bp,其中开放阅读框为570 bp,编码189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其氨基酸序列与其他动物的相似性并不高,与长牡蛎的相似性仅为35.8%,但TIMP基因的两个功能域(N端和C端)相对保守。qRT-PCR检测结果显示:Tg-TIMP-3 mRNA在鳃中表达最高,外套膜和肝胰腺次之,表达量最低的是血液。在不同浓度重金属镉(Cd)攻毒后,泥蚶鳃中的Tg-TIMP-3 mRNA表达量先略微下调后显著上调达到最高,其中25μg/L和250μg/L镉攻毒后在6 h时表达量达到最高(P<0.01),500μg/L镉攻毒后在9 h时表达量达到最高,48 h后各浓度组Tg-TIMP-3基因表达受到不同程度抑制。研究表明,Tg-TIMP-3对重金属Cd免疫防御或解毒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而泥蚶鳃组织中的Tg-TIMP-3 mRNA表达对不同浓度Cd的抗逆免疫反应的灵敏度和时序上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