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巴西引进的巴西陆稻能在干旱地区种植,缓解田少土多的矛盾.我省部分山区农户近年来先后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2.
巴西陆稻在中国引种成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巴西是世界上陆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年种植面积达480万hm2,占巴西稻作总面积的85%。长期大面积栽培陆稻对品种的强烈需求,使巴西积累了丰富的陆稻资源,培育了大量不同类型的陆稻优良品种。1992年6月在李鹏总理出席于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  相似文献   

3.
刘成伟 《新农村》2001,(3):14-14
陆稻顾名思义就是能生长在旱地的稻种。IA-PAR9陆稻是1992年李鹏总理访问巴西时,巴西政府赠送给中国人民的优良陆稻品种。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葛山乡在试种示范的基础上,根据山区特点,进行高产攻关栽培,掌握了该品种生长发育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巴西陆稻亩产400公斤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巴西陆稻的引进示范种植,解决了部分缺水地区吃米难的问题。但多数地区种植后产量低而不稳。经调查分析,主要原因是播种质量差、土壤未消毒、3叶期前立枯病发生重而死苗,一些农户用种量不足,基本苗偏少,后期有效穗数少,从而导致产量低。针对存在的问题,1999年本人在玉溪镇永城村中心村民组进行了巴西陆稻的高产栽培试验,试验面积0.85亩。结果收陆稻353.2公斤,拆亩产415.5公斤。其栽培措施是:重抓土壤消毒,加大用种量,合理进行  相似文献   

5.
云南南部山区农户陆稻生产的投入产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山区农户的粮食安全程度,当地开展了以改良陆稻品种为主的陆稻技术推广措施.利用来自于云南南部山区的农户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不同地块类型上的改良陆稻与传统陆稻生产投入产出效益,并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估算投入要素对陆稻单产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户生产改良陆稻品种的净收益显著地高于传统陆稻品种,台地上陆稻单产要显著地高于坡地;除了台地和改良品种对陆稻单产有正向影响外,农户适当增加磷肥和杀虫剂的投入也能有效地提高陆稻单产.  相似文献   

6.
巴西陆稻虽然抗旱能力强,但在分蘖期、孕穗期间和灌浆期,对水分胁迫仍然相对较敏感,适宜的水分条件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及产量的提高,尤其是孕穗至灌浆期间适时补水有利于高产的形成。不同栽培方式与水分条件对巴西陆稻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显著。巴西陆稻应用旱育、旱栽、旱管“三旱”栽培技术,节工省本,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光明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7.
<正> 一种节水高产可替代玉米、大豆等作物且效益可高出一倍以上的优质早稻——巴西陆稻,已在我国大面积试种成功。位于安徽淮南的中安科技研究院大通农业示范基地经多年种值,不仅获得高产(亩产421~463公斤),而且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农业专家指出:巴西陆稻不同于我国的陆稻品种,我国陆稻种源大都来自水稻,即水稻旱种,仍存在用水量较大、草荒难以控制、品质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而巴西陆稻则是真正的早稻品种,有极为宝贵的耐旱性,其优良品质主要在于根系发达、吸水吸肥性强,适应性广。1 特征特性 巴西陆稻属感温性籼稻品种,在江西作中稻栽培,全生育期110天左右,引入淮南市麦后直播,全生育期118~120天。亩用种5~6公斤。株高110~120厘米,穗长25厘米,最大主穗长30厘米以  相似文献   

8.
国际水稻研究所的陆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陆稻 ,亦称旱稻 ,泛指能适应生长于无垠旱地、坡地及干旱生态环境下的栽培稻类。陆稻的原始栽培可追溯到7000年前 ,通常种植于热带、亚热带的山区、半山区的坡地、台地或温带的少雨旱地。全世界陆稻种植面积约1900万hm2,占栽培稻总面积的12 7 % ,其中 ,亚洲1216万hm2,占64 % ,主要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 ;拉丁美洲475万hm2,占25 % ,主要种植于巴西、哥伦比亚和智利 ;非洲209万hm2 ,占11 % ,主要分布于西非(表1)。陆稻具有耐旱、耐瘠、适应性广等特点 ,在全球人口膨胀、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9.
巴西陆稻是1992年巴西政府作为礼品赠送给时任国家总理李鹏的一个旱稻新品种.经全国各地试种,巴西陆稻具有五大特点:一是根系发达,再生能力强;二是抗旱、耐旱和耐瘠薄;三是有较强的抗病、抗逆能力;四是适应性广;五是穗大粒多,增产潜力大.巴西陆稻在全国迄今推广面积已达十余万亩,今后几年种植面积仍将扩大.  相似文献   

10.
巴西陆稻(IAPR9)是一个早熟籼型陆稻品种,是一种广泛适宜于旱地(包括土质深厚的坡地、果园、菜园等)、望天丘栽培,又可以在水田生长的稻种.该稻种具有产量高、适应性广、米质优和农艺形状好等优良特性,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值得大力开发的水稻良种,对于发展节水农业和解决贫困山区缺水、缺粮问题具有深远意义. 巴西陆稻可以春播,亦可夏播,种植方式多为麦后直播.现将夏播巴西陆稻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 巴西陆稻不同于我国的陆稻品种。我国陆稻种源大都来自水稻,即水稻旱种,仍存在用水量较大、草荒难以控制、品质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而巴西陆稻则是真正的旱稻品种,有极为宝贵的耐旱性,其优良品  相似文献   

12.
巴西陆稻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对巴西陆稻的特征特性,以及有关高产稳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研究,初步总结出一套巴西陆稻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在生产上应用作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引进的20个陆稻品种中筛选出巴西陆稻IAPAR9进行生产示范,IAPAR9具有优质,抗旱,抗病,丰产等优良特性,公顷产量可达7500kg。引种巴西陆稻对改变山区农民的食品结构,发展节水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引进巴西陆稻 1992年李鹏总理出访巴西,出席联合国"环发"大会,带回巴西人民赠送的珍贵礼品--500克巴西陆稻IAPAR9.同年7月15日,李鹏总理将该稻种转赠给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所.随后,巴西陆稻由中国农科院品资所统一安排该品种的隔离、试种、鉴定、生产试验和示范推广等项工作.  相似文献   

15.
陆稻,又称早稻,是由水稻演变而成的“早地生态型”稻。我们于1999年先后引进巴西陆稻、光壳陆稻、陆丰二号、早引1号、早引2号、早引3号等7个陆稻新品种(系)。经过几年的示范发现:(1)陆稻与水稻相比:具有更广的适应性和耐瘠性,宜在退耕稻田、低洼早地、水浇早地,特别是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的灌区种植。(2)陆稻与玉米相比:根据产量分析,陆稻一般亩产为350公斤,高产田可达470公斤,巴西陆稻个别田块可超过500公斤,与玉米产量相当,生产期相近,但效益却明显高于玉米,可替代玉米,达到“以粗换细”的目的。陆稻的栽培管理与小麦相似,其主要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求巴西陆稻在西安市灞桥区的高产种植模式,2002~2003年进行了抗旱、密度、酸碱度等试验。试验表明:巴西陆稻在pH为5.5左右,有灌溉条件的土壤中,采用直播播量112.5kg/hm2于5月10日前播种可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7.
通过栽培方式、播期等试验,分析了巴西陆稻IAPAR9的生理特性、生长环境和经济性状,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于安化山区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水旱两用稻新品系丰产性及耐旱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雨水偏少的安徽淮北地区 ,旱播旱管栽培条件下 ,对本课题组选育的 4个耐旱水稻新品系进行了丰产性和耐旱性的品比试验。结果表明 ,4个耐旱水稻新品系 2PB0 1、2PB0 2、2PB0 3和 2PB0 4分别比对照巴西陆稻耐旱且增产 6.2 %、2 4.6%、18.5 %及2 3 .6%。除 2PB0 1外 ,其余 3个品系均比对照巴西陆稻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19.
水陆稻在水田和旱地栽培的性状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有代表性的陆稻(TANGARA,IAPAR9)为试材,水稻新香优80为杂交组合,R80为常规稻,采用裂区设计,通过水田和旱地栽培比较试验,探明在不同栽培条件下主要是干旱对水、陆稻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因素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栽培条件下各品种产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旱地栽培时,产量明显降低;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旱栽产量低的原因陆稻主要是有效穗数不足、结实率下降,水稻表现为有效穗数增多,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下降,且下降幅度大于陆稻;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1.4530.干旱对生育期、株高、茎蘖数、叶面积和米质有一定影响.旱种时生育期较短,株高中等,叶面积较小的品种有利于抗旱,各品种米质水田栽培优于旱地的,但旱地栽培能明显提高水、陆稻品种的粗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20.
一、巴西陆稻的引种概况1992年李鹏总理出访巴西,出席联合国“环发”大会,带回巴西人民赠送的珍贵礼品———9种作物32个品种,其中包括500g巴西陆稻IAPAR9,同年7月15日,转赠给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随后,巴西陆稻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品资所统一安排了该品种的隔离、试种、鉴定、生产试验和示范推广等项工作。巴西陆稻在中国引种至今已10个年头了。该品种引进的第一年,试验安排在南方、北方两地同时进行。南方点设在中国水稻所。北方点设在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品资所“检疫基地”。1993年,该品种经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