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三疣梭子蟹属大型海洋蟹类,其良好的市场前景及较高的经济效益促进了该种类的养殖与发展,但在实际育苗生产中存在忽成忽败的问题,生产极不稳定.多年来,笔者辗转于潍坊、烟台等地,一直从事三疣梭子蟹的全人工育苗技术工作,针对育苗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从技术上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使所从事的育苗生产均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
作为我国河蟹的北方产区,都已广泛地开展了河蟹的人工育苗和养殖生产。当前河亩养殖和人工育苗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有利条件。(1)市场:从80年代后期起,无论是成蟹、扣蟹还是蟹苗,其市场销售形势一直看好,价格席季节性上、下浮动外,始终很高,使养殖者有利可图,市场弓旧人们发展河亟养殖事业。(2)技术突破:无论是成亩养殖还是人工培育苗种,技术上都有重大突破,从坑塘养殖到稻田养殖,从工厂化人工育苗到上池育苗都能从事生产并取得成功,解决了生产的关键。(3)效益:由于有了广阔的市场和技术上的保证,养殖生产就有效益上的…  相似文献   

3.
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具有体型大、生长快、产量高、适应性强等优点,是全球牡蛎养殖中规模最大、产量最高的种类。国外一些学者曾对其生物学及生态学进行过许多研究。国内也先后对其室内人工育苗及相关技术进行过研究与探讨。隋锡林等报道了影响太平洋牡蛎人工苗种培育的主要因子;刘洪军、吕豪等报道了太平洋牡蛎人工育苗技术及亲贝促熟的研究。笔者总结了多年太平洋牡蛎人工育苗生产实践的经验与体会,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北方地区菊黄东方鲀全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菊黄东方鲀(Takifugu flavidus)属于鲀科,东方鲀属,分布于我国东海、黄海。该属鱼是继红鳍东方纯、假睛东方鲀和暗纹东方鲀之后又一可开发养殖的种类,其肉质鲜美,是鱼中极品,近年市场价格可达300元/kg。在我国江苏、福建食用量较大,目前,南方沿海开始人工养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了丰富北方地区养殖品种,我们于2002年从浙江引种,在河北省昌黎九亿养殖场进行养殖与育苗试验研究工作,2003年春季进行了人工育苗生产试验,并取得成功。培育出体长3cm以上苗种25万尾,本文就主要技术及问题进行初步总结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三疣梭子蟹属大型海洋蟹类,其良好的市场前景及较高的经济效益促进了该种类的养殖与发展,但在实际育苗生产中存在忽成忽败的问题,生产极不稳定。多年来,笔者辗转于潍坊、烟台等地,一直从事三疣梭子蟹的全人工育苗技术工作,针对育苗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从技术上进行了深入研究与  相似文献   

6.
泥蚶人工育苗及滩涂养成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泥蚶人工育苗及养成技术生产试验,从饵料、水质、幼虫培育、附着变态、技术、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取得泥蚶人工育苗生产性突破。共繁育泥蚶苗40.7亿粒,填补了泥蚶工厂化育苗省内空白。  相似文献   

7.
3 海蜇的人工养殖。早在八十年代初,国内已进行海蜇的人工育苗及放流的报道,但由于当时的条件,意识所限,以及技术方面的欠缺等等原因,海蜇没有能够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近几年,辽宁锦州、营口等地,出现个别养殖户利用天然纳潮进来的海蜇苗种进行人工养殖,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亩盈利均在千元以上。2000年,盘锦光合水产有限公司在辽宁省水产研究所海蜇专家陈介康研究员的指导下,对海蜇的人工育苗及养殖进行的探索和研究,首次取得了大规模培育海蜇人工育苗的技术突破。2001年培育幼蜇150万片,供应养殖面积2.8万多亩,但是由于养殖技术上的原因,养殖成功率仅在10%左右,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成功的养殖户其利润都非常可观,亩盈利都在千元以上。在2000年的基础上,2002年,光合公司成功培育幼蜇1500万片,供应养殖面积50多万亩,并在养殖技术上也加大了科技投入,从而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使养殖成功率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笔者辗转于潍坊、烟台等地,一直从事三疣梭子蟹的全人工育苗技术工作,针对育苗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从技术上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使所从事的育苗生产均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以供参考。一、材料与方法1.育苗设施常规虾蟹育苗室,26~40米3/池,池深1.3米,有相适应的供热、供气及海(淡)水供应设施,配备海水蓄水池。2.亲蟹来源因季节原因,第一茬育苗采用人工越冬蟹,第二、三茬则用春捕自然海蟹。挑选个大、健壮、附肢齐全、无损伤及肥满度高的作为亲蟹。运输时用皮筋捆绑大螯,放入四周留有通气孔的泡沫箱内,并用海水浸泡的毛巾或麻片…  相似文献   

9.
郑冠雄 《现代渔业信息》2006,21(3):18-19,23
近两年来海南省海水网箱、池塘养殖渔业发展较快,产量高效益好,给本地的海水养殖业注入新的生机。为充分利用我省的自然优势,推动该产业的迅速发展,我们在示范基地进行海水鱼类池塘生态人工育苗试验,通过引进新品种,创新育苗技术,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10.
河蟹人工养殖由于其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目前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苏、浙、皖、辽四省调整水产养殖结构,发展农村经济之重要产业。但河蟹养殖业时间不长,成功的经验和完备的技术尚未成型。根据多年调查,河蟹养殖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且问题的种类很多,我现在就部分问题提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一、河蟹人工育苗阶段的几个问题(一)室内育苗与室外“天然”育苗比较1.室内人工育苗尽管某些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大部分已基本掌握育苗技术关键。近几年来,育苗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和扩大,在某些沿海地区已成为农村中一特…  相似文献   

11.
姜靖宇 《水产科学》2000,19(4):21-21
河蟹(Eriocheir sinensis)育苗与养殖在北方是继中国对虾育苗与养殖之后又一新兴产业.目前河蟹育苗技术日趋成熟,但在某些技术环节上还不够完善,育苗产量有时还不够稳定.笔者结合几年来从事河蟹育苗的实践,就几个关键环节提出如下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2.
东山县从2001年就引进点带石斑鱼进行养殖,通过近几年的生产实践,人工育苗技术也日趋成熟。现就该品种在育苗过程中几个生产环节进行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3.
沾化县滨海乡新海育苗厂充分利用春季育苗室生产闲置的时机,进行南美白对虾反季节养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随着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技术的日臻成熟,催生了新一轮的南美白对虾育苗热潮。但是,一些达不到育苗条件或者没有育苗经验的厂家也纷纷开始育苗生产,造成苗种质量良莠不齐,病害频发。2015~2017年,FI照市承泰水产有限公司在日照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专家指导下连续三年都取得了较好的育苗成果,现将育苗过程中的几点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王春琳 《海洋渔业》1988,10(6):266-267
<正> 随着中国对虾人工育苗技术的提高,对虾养殖生产的发展,使长期以来一直以海捕亲虾作为育苗种虾的育苗方式逐渐转向利用人工越冬亲虾。但由于目前中国对虾的亲虾越冬技术不甚稳定,影响了人工育苗生产。为了提高亲虾越冬成活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就亲虾越冬生产中若干技术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三疣梭子蟹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苗种生产技术亦日趋成熟。但育苗用海水的盐度一般在25‰~32‰,而很少在低于20‰或高于,35‰的情况下从事苗种生产。据前人对三疣梭子蟹生物生态学的研究,各期幼体在盐度20‰左右或高于35‰的一定范围内能够正常发育生长,可未曾见到有关这方面的育苗技术报道。  相似文献   

17.
林红军 《水产养殖》2009,30(3):33-34
近年来,随着日本对虾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和养殖效益逐年提高,已成为沿海地区新的养殖业亮点,同时也带动了日本对虾人工育苗生产的快速发展,育苗的厂家和规模不断增加,育苗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出苗量大幅度提高。然而,诸多因素导致的日本对虾育苗产量不稳定,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和养殖业的发展。笔者根据近年的实践,同时借鉴了他人的一些做法,将提高日本对虾人工育苗产量的有关技术措施总结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栉孔扇贝育苗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目前栉孔扇贝(以下简称扇贝)的养殖苗种主要来源于人工育苗。但是,北方的育苗场(室)普遍生产不稳定,甚至失败。育苗工作前期的技术管理措施和后期的附着条件是否适宜,是育苗能否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初步探讨了静水条件下高密度人工育苗的技术措施,取得了在180米~3水体中平均附苗量228万个/米~3和最高附苗量662万个  相似文献   

19.
南美白对虾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namei)分布于大平洋西海岸至墨西哥湾中部。此虾生长快,病害少,是中南美洲对虾养殖的主要种类。九十年代初,南美白对虾被我国引进。经过几年的试养,其生长快、抗病毒病强的特点,逐渐被广大养虾者认识。1997年山东海阳市养殖该虾,平均亩产达到100公斤以上,规格达到12厘米以上。而同期养殖的中国对虾.由于受病毒危害,亩产仅15~30公斤。虽然该虾深受养虾者欢迎,但受种虾成熟及其育苗技术的影响,我国至今未能大规模生产种苗。为此,特将中南美洲有关繁殖该虾的技术简介如下:1.育苗设施人工繁殖南美白对虾…  相似文献   

20.
栉孔扇贝是山东蓬莱市海水养殖主要种类之一。随着栉孔扇贝养殖生产的大发展,全人工育苗已远远满足不了殖养生产的需要,严重制约了扇贝养殖的发展,而且成本较高。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于1990—1993年在沿海重点乡、镇养殖区进行半人工采苗试验,并取得了成功。通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出了一整套适宜我市海区应用的栉孔扇贝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