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9,GDF9)基因是卵母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调节卵泡的早期生长和分化。对贵州白山羊GDF9基因的研究结果显示,编码区1007位碱基与已知山羊不同。为了研究1007位点对贵州白山羊繁殖力的影响,采用锚定PCR对GDF9基因外显子2第18位氨基酸密码子所在区域进行了扩增、克隆测序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GDF9基因编码区1007位点表现出C/T多态性,使成熟肽第18位氨基酸为丙氨酸/缬氨酸替换;低产母羊均为杂合基因型,高产母羊中90%为杂合基因型,高产羊群与低产羊群之间基因型频率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GDF9基因1007位点的多态性与贵州白山羊产羔数之间没有直接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贵州白山羊GDF9基因编码区1007位点的多态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9,GDF9)基因是卵母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调节卵泡的早期生长和分化。对贵州白山羊GDF 9基因的研究结果显示,编码区1007位碱基与已知山羊不同。为了研究1007位点对贵州白山羊繁殖力的影响,采用锚定PCR对GDF 9基因外显子2第18位氨基酸密码子所在区域进行了扩增、克隆测序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GDF 9基因编码区1007位点表现出C/T多态性,使成熟肽第18位氨基酸为丙氨酸/缬氨酸替换;低产母羊均为杂合基因型,高产母羊中90%为杂合基因型,高产羊群与低产羊群之间基因型频率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GDF 9基因1007位点的多态性与贵州白山羊产羔数之间没有直接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生长分化因子9(GDF9)和骨形态发生蛋白l5(BMP15)是早期卵泡生长和分化的必需因子。从贵州白山羊GDF9基因外显子2中找出1个、BMP15基因外显子2中找到3个位点发生碱基替换。为了进一步研究这4个位点在群体中是否存在多态性,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方法对贵州白山羊的高产羊群和低产羊群2个基因的4个位点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从贵州白山羊的高产羊群和低产羊群GDF9基因外显子2的790位点都检测到AA、AB 2种基因型,AB基因型对应的产羔数较多(P<0.05),790位点的变异与已知序列不同。BMP15基因外显子2的675位点只检测到1种基因型,没有多态性;BMP15基因外显子2的573位点和798位点均检测到多态性,其中798位点的碱基变异与已知基因序列不同;从贵州白山羊高产羊群中这2个基因位点都检测到了野生型、杂合型和突变型3种基因型,对应的产羔数为野生型最少,突变型最多,杂合型居中。推测GDF9基因790位点多态性对山羊繁殖率的调节方式可能与绵羊相似,但BMP15基因573和798位点的突变对贵州白山羊产羔数的促进作用,可能以数量遗传效应为主,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海南黑山羊生长分化因子9(GDF9)和骨形态发生蛋白15(BMP15)基因多态性与初胎产羔数间的关系,采用PCR扩增海南黑山羊GDF9和BMP15基因序列,通过基因测序检测2个基因中SNP位点的多态性分布情况,并与初胎产羔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在海南黑山羊GDF9基因中共发现3处碱基突变,分别位于GDF9基因的第1外显子、第2外显子和3′端,在BMP15基因中共发现2处碱基突变,分别位于BMP15基因的5′端和第2外显子;在GDF9基因+183处的A/C突变位点、+2 082处的A/C突变位点、+2 541处的C/T突变位点上,海南黑山羊的优势基因型分别是CC、AA和CT,在BMP15基因-519处的A/G突变位点、+6 124处的C/G突变上,海南黑山羊的优势基因型分别是AG和CC;GDF9基因+2 541处的C/T突变与初胎产羔数呈显著相关,TT基因型个体的产羔数显著高于CC基因型个体(P<0.05)。本试验为通过基因标记辅助选择提高海南黑山羊的产羔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克隆绵羊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9,GDF9)基因mRNA、DNA和调控区全序列,并检测其在11个绵羊品种中的遗传多态性,探究GDF9基因与绵羊多羔性状的关系。首先应用RACE和PCR技术克隆GDF9基因全长序列,其次利用SNaPshot分型技术检测11个绵羊品种GDF9基因遗传多态性。结果显示,克隆获得GDF9基因mRNA全长1 852bp(GenBank序列号:KR063137),编码区两侧翼分别具有5′-UTR58bp(1~58nt)和3′-UTR 432bp(1 421~1 852nt)。进一步克隆获得长为2 898bp的DNA序列和2 304bp的调控区序列,分析发现调控区序列比数据库序列(NC_019462.1)多两个长片段。序列比对发现了已知突变G260A(G1)和调控区新突变-2078CG。分型结果显示,11个绵羊品种均不含FecGE、FecGH、FecGT、FecGF、FecGV突变,而G260A和-2078CG广泛存在于除草原型藏羊外的各绵羊品种中,G260A表现3种基因型(AA、BB和AB),首次在小尾寒羊和山谷型藏羊中检测到BB型突变纯合子。-2078CG也存在3种基因型,基因型结果表明该位点与G260A完全连锁。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小尾寒羊AB型产羔数显著高于AA型(P0.05)。本研究完善了绵羊GDF9mRNA、DNA和调控区全长序列,为进一步研究GDF9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同时在不同绵羊品种中发现了G260A和-2078CG突变,其中G260A作为潜在的有效遗传标记可用于提高绵羊的产羔数。  相似文献   

6.
贵州白山羊BMP15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骨形态发生蛋白15(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BMP15)基因是控制Belclare和Cambridge等绵羊的高繁殖力主效基因,BMP15蛋白中单个氨基酸的改变直接影响绵羊的产卵率和产羔数。采用RFLP和SSCP技术检测BMP15基因中绵羊高繁殖力突变类型FecXG和FecXB在贵州白山羊中的分布。结果表明,在贵州白山羊样品中没有检测到BMP15基因的FecXG突变,说明该突变在贵州白山羊中的自然发生率非常低;在贵州白山羊高产母羊和公羊中检测到BMP15的FecXB突变,以杂合的AB基因型存在,低产母羊中没有检测到该突变,提示BMP15基因的FecXB突变可能是影响贵州白山羊繁殖力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黔北麻羊GDF9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性能的关系,试验采用直接测序的方法对黔北麻羊的生长分化因子9(GDF9)基因外显子2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与产羔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黔北麻羊群体GDF9基因外显子2的959 bp处存在A→C的碱基突变,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由谷氨酰氨(Gln)突变为脯氨酸(Pro)。通过最小二乘法分析SNPs及其与产羔数的关联,结果表明:该突变对黔北麻羊平均产羔数有极显著影响(P0.01),平均产羔数在所检测到的2种基因型中呈现出ACAA,AC基因型比AA基因型平均产羔数多0.85只,突变杂合子个体产羔数极显著增加(P0.01)。  相似文献   

8.
以控制Belclare 和Cambridge 绵羊高繁殖力的骨形态发生蛋白15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 ,BMP15) 基因和生长分化因子9 (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9 , GDF9)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 技术检测BMP15和GDF9 基因在蒙古羊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时研究这2个基因对蒙古羊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蒙古羊品种中都没有检测到GDF9 基因的G8 突变(C →T) ,也没有检测到BMP15 基因的B4 突变(G →T),在所检测的116个蒙古羊个体中,BMP15 基因在B1位点均呈现多态性,具有++、+A和AA 3种基因型.测序分析表明:该段DNA序列中存在3个碱基的缺失,即编码区第28,29,30位碱基缺失,使其10号氨基酸残基亮氨酸(L)缺失,变成了突变基因型(AA),形成B1突变体;群体遗传学分析表明,B1突变在双羔系中的发生频率高于单羔系中发生的频率,χ2适合性检验结果表明两品系在该位点具有中度多态性并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与产羔性能关系分析表明B1突变对蒙古羊产羔数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9.
为了寻找控制陇东绒山羊双羔性状的分子标记,本研究以陇东绒山羊双羔母羊及所产F1代为实验材料,并以单胎的陇东绒山羊母羊和单胎的辽宁绒山羊母羊为对照,采用PCR-SSCP及测序法分析陇东绒山羊FSHR基因第10外显子遗传多态性,运用最小二乘法分析其与产羔性状的关联性。结果检测到G1542T和T1595G2个多态位点,其中T1595G位点为错义突变,可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由甲硫氨酸(Met)变为精氨酸(Arg),该位点包括4种基因型分别为AA型、AB型、BB型和AC型,陇东绒山羊双羔群体的优势基因型为BB型,优势等位基因为B;陇东绒山羊BB型个体的产羔数最高,AB型个体次之,且AB型、BB型母羊产羔数与AA型、AC型差异显著。因此,FSHR基因第10外显子T1595G位点B等位基因对陇东绒山羊产羔数有显著影响,可以作为陇东绒山羊产双羔的一个候选分子标记。本研究为进一步筛选陇东绒山羊双羔性状主效基因提供了技术支撑,进而为加快高繁殖力陇东绒山羊的选育进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探寻辅助育种的分子标记,提高绒山羊产羔数,本实验在山西省某绒山羊养殖场分别选取20只经产双羔母羊和单羔母羊,检测多胎性能候选基因GDF9、BMP15、FSHβ和GnRHR所有编码区SNPs位点;选取有差异的基因位点在171只经产母羊(90只双羔母羊和81只单羔母羊)中进行SNPs位点检测,统计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多态信息含量(PIC)和期望杂合度(He),并与母羊产羔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共发现17个SNPs位点,仅GDF9基因A959C位点和BMP15基因G735A位点在单、双羔母羊间有差异。SNaPshot检测表明GDF9基因A959C位点有AA、AC、CC 3种基因型,A为优势等位基因,AA为优势基因型,含CC、AC基因型个体的产羔数显著高于AA型。BMP15基因G735A位点共检测到GG、AG、AA 3种基因型,G为优势等位基因,GG为优势基因型;含AA、AG基因型个体的产羔数显著高于GG型。本研究结果表明GDF9基因A959C位点C等位基因和BMP15基因G735A位点A等位基因与晋岚绒山羊高产羔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可作为分子标记对晋岚绒山羊进行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11.
试验将生长分化因子9(GDF9)基因和骨形态发生蛋白15(BMP15)基因作为候选基因,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GDF9和BMP15基因在黔北麻羊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表明,在GDF9基因外显子2的562 bp处发生了突变(A→C),导致谷氨酰胺突变为脯氨酸,检测到AA、Aa 2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7273、0.2727;A、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8637、0.1363。BMP15基因外显子2的480 bp处发生了突变(C→G),导致谷氨酰胺突变为谷氨酸,检测到BB、Bb 2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7000、0.3000;B、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8500、0.1500。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初步探索戴云山羊高繁殖力遗传分子机制,采用PCR直接测序法检测BMPR-IB、BMP15、GDF9基因在戴云山羊群体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表明:在GDF9基因内含子区域发生了2处点突变(2471A→T,884bp处插入T碱基),但均未引起氨基酸的改变;BMP15基因1176处发现3个碱基(TGG)的插入,导致280位一个Gly(甘氨酸)的插入,一处A→T突变(227位Ser丝氨酸→Thr苏氨酸的改变);BMPR-IB基因外显子区域未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13.
贵德黑裘皮羊是青藏高原藏羊群体中的一种特殊的地方品种资源,以生产黑紫羔皮而闻名。同其他藏羊一样,贵德黑裘皮羊胎产仔数多为单羔,极少见两羔及多羔。为提高其繁殖性能,本研究对其群体繁殖性能相关基因位点进行了研究。实验选取BMPR1B、GDF9、BMP15、ESR1、GnRHR、FSHR、LHR和PRLR等基因中的22个高繁殖力相关基因位点,采用多重单碱基延伸SNP分型技术(SNaPshot)对348只贵德黑裘皮羊群体中以上8个基因的22个SNP位点的多态性进行了检测分析。检测结果发现在该群体中存在以下突变位点:BMPR1B的FecB(g.746A>G)、GDF9的G1(g.260 G>A)、ESR1外显子1的c.106A>T、FSHR外显子10的c.904T>G、LHR外显子11的c.1020C>A和c.1425T>A、PRLR外显子10位点的g.304A>G和g.585C>G,以及BMP15外显子1的c.28-30del缺失,共8个SNP和1个缺失突变,且每个位点的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003、0.014、0.342、0.103、0.2...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BMPR-IB)、骨形态发生蛋白15(BMP15)、生长分化因子(GDF9)基因是否与崂山奶山羊的产羔数相关,试验采用PCR-RFLP法对290只经产崂山奶山羊BMPR-IB基因的FecB突变、BMP15基因的FecXH和FecXI突变、GDF9基因的G8突变(GDF9基因编码区1 184 bp处的碱基突变C→T)进行多态性检测,并探索与产羔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崂山奶山羊BMPR-IB、BMP15、GDF9基因均只有1种基因型,不存在多态性。因此,BMPR-IB、BMP15、GDF9基因不能作为崂山奶山羊产羔数(多胎性状)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5.
牛孕激素受体SNP分析及其与精液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孕激素受体(PR)对于正常雌性动物生殖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该基因在雄性动物中生物学作用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通过PCR-SSCP方法对种公牛群体的PR基因所有外显子及5′UTR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PR基因外显子4、外显子8及5′UTR均检测到了多态性位点,其他外显子没有发现遗传多态性;测序表明外显子4发生了A20G突变,没有导致氨基酸的改变,外显子8发生G86T和A207T突变,其中G86T突变导致所编码的G(甘氨酸)变成V(缬氨酸),A207T突变导致所编码的Q(谷氨酰胺)变成H(组氨酸),5′UTR处存在G-1809A和C-1808G碱基突变。最后用最小二乘分析方法对其基因型和生产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第4及第8外显子的遗传多态性与部分精液品质性状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利用PCR-SSCP技术对萨福克、道塞特、特克塞尔及滩羊4个绵羊品种358个个体Leptin基因2、3外显子进行多态性分析,共检测到7个SNPs,其中新发现5个SNPs。测序结果表明,在外显子2上无突变。内含子2上存在99位碱基由A突变为G;115位碱基由G突变为A;150位碱基由C突变为T;171位碱基由C突变为T。外显子3上,存在271位碱基由G突变为A,使编码的Arg转变为Gln;316位碱基由C突变为A,使编码的Pro转变为Gln;387位碱基由G突变为T,使编码的Val转变为Leu。  相似文献   

17.
贵州白香猪BF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贵州白香猪为贵州特有的地方品种猪,本研究采用直接测序法对贵州白香猪BF基因外显子15、16、17的733 bp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在第16外显子41 bp处存在A→C的碱基突变,导致编码的氨基酸由谷氨酸(Glu)突变为天冬氨酸(Asp)。在贵州白香猪群体内检测到AA、AC和CC 3种基因型,等位基因A和C 频率分别为0.88和0.12。  相似文献   

18.
为验证GDF9基因是否与山羊产羔数存在关联性,采集具有1~5胎产羔记录的安徽白山羊经产母羊血样265份,提取血液总DNA;根据基因序列(Gen Bank:EF446168.2)和参考文献设计4对引物,利用PCR-SSCP方法检测GDF9基因2个外显子在安徽白山羊品种中是否存在遗传多态性,采用最小二乘均值法分析遗传突变位点不同基因型产羔数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外显子1中存在1个SNP EF446168.2:c.1956AC(同义突变),而在外显子2中存在2个SNPs(EF446168.2:c.3319GA,错义突变;EF446168.2:c.4085GA,同义突变)。群体遗传分析发现,3个SNP位点均存在3种基因型,优势基因型频率分别为AA(0.607 5)、GG(0.750 9)、GG(0.786 8)。关联性分析表明,在EF446168.2:c.1956AC位点,3种基因型安徽白山羊产羔数LSM(最小二乘均值)无显著差异;对EF446168.2:c.3319GA位点,AA型产羔数LSM分别比GG型个体和GA型个体LSM高0.77只和0.41只(P0.01);对EF446168.2:c.4085GA,AA型个体产羔数LSM分别比GG型个体和GA型个体LSM高0.43只和0.28只(P0.01)。因此,GDF9基因与安徽白山羊产羔数密切相关,可能是影响产羔数的一个主效基因;EF446168.2:c.1956AC、EF446168.2:c.3319GA、EF446168.2:c.4085GA可能作为分子标记,应用于安徽白山羊多胎性育种。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贵州白山羊ADIPOQ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及功能,本实验通过PCR技术拼接白山羊外显子序列,分析其生物信息学特征及在公母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结果表明:白山羊ADIPOQ基因CDS区长720 bp、编码239个氨基酸,编码蛋白为水溶性蛋白,相对分子量为25 955.14 ku,理论等电点为5.96,且存在17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区,不属于跨膜蛋白,但属于分泌蛋白,含有16个磷酸化位点,具有1个C1Q保守结构域,主要与ADIPOR1、ADIPOR2、CDH13及LEP蛋白进行信息互作,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与亲缘关系远近一致。实时荧光定量检测表明,ADIPOQ基因在白山羊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ADIPOQ基因在肺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脾、心和肝,在肾中表达量较低,且这种表达存在性别差异,ADIPOQ基因在母羊脾脏、肺脏和心脏组织中的表达量较高,而在公羊的肝脏和肾脏中表达量较高。本研究通过对贵州白山羊ADIPOQ基因、编码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及不同组织表达分析,预测了ADIPOQ蛋白分子作用及功能,为进一步分析ADIPOQ基因在白山羊脂肪累积过程中的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畜牧与兽医》2015,(6):73-77
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GnRHR基因外显子1、外显子2和外显子3部分序列在建昌黑山羊、努比亚山羊2个山羊品种中的多态性。结果表明,外显子2、3的扩增片段中,2个山羊品种都无多态性。而在外显子1的扩增片段中,2个山羊品种均检测到CC、CD基因型;建昌黑山羊的CC、CD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62和0.38,努比亚山羊CC、CD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64和0.36。多态片段测序分析表明,GnRHR基因c DNA序列的第85处碱基发生C→A的突变,突变导致编码的氨基酸由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Ie);第156处碱基发生A→G的突变,该突变没有导致氨基酸的突变,为沉默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