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黄颖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4,15(12):2274-2277
农业保险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但我国农业保险存在着缺乏法律支持,顶层制度设计缺失;农业保险市场有效需求和供给不足;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难以应对大灾风险等问题。可以通过健全农业保险法律和农业保险管理机构;政府集合各方力量,通过财政补贴和宣传引导等措施增加有效需求和供给;通过构建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分散农业风险等措施,促进我国农业保险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业保险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但我国农业保险存在着缺乏法律支持,顶层制度设计缺失;农业保险市场有效需求和供给不足;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难以应对大灾风险等问题。可以通过健全农业保险法律和农业保险管理机构;政府集合各方力量,通过财政补贴和宣传引导等措施增加有效需求和供给;通过构建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分散农业风险等措施,促进我国农业保险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保险作为分散风险,转移风险的有效工具在助推农村金融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自2007年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逐渐暴露出制度缺陷和市场失灵问题。纵观这些年农业保险在市场运作中的成功与失败,结合我国现实背景与国外先进经验,探讨推进农业保险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保险两难困境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增长乏力双重制约,这与我国“三农”的地位很不相称。目前来看,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农业保险的法规制度和经营模式,积极加大政府对农险财政补贴力度,才是走出目前两难困境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农业风险与农业保险的变革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迅速过渡,本来就面临着巨大自然风险的农业又要遭受市场风险和制度风险的冲击。农业保险是WTO规划下适用且有效分散风险、保护农业的途径,而我国现阶段商业农业保险的规模过于狭小,无法完成保护农业的重任,因而农业保险必须有政府参与,并从保险需求、保险供给和保险的法律规范几个方面入手,扩大农业保险的范围,使之为农业提供各个方面的保护和支持。  相似文献   

6.
来自化肥、农药、农膜、畜禽养殖等污染源的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水污染的最大污染源。现行立法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规制在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和立法技术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而这些不足又是忽略或缺乏经济法的思维方式所致。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恶化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共同作用的结果。克服"双重失灵",有效规制面源污染,可以通过完善环境税收体系,增设生态税、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等经济法的调整手段实现。  相似文献   

7.
从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生产区域化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层面所揭示的农业风险因素系统性、客观性、伴生性、同步性、关联性及动态性等特征决定了农业保险的差异性需求特征,即农业生产的结构性需求、农业生产的区域性需求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需求。农业保险的差异性需求特征是实施农业保险区域性供给的首要条件。基于差异性需求特征的农业保险区域性供给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利于差异性需求业务的开展,便于政府实施差异性需求政策支持。探讨农业保险区域性供给建议,应紧密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与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农业保险的区域性供给政策的实施须依托政府的农业支持制度,农业保险的区域性供给业务的开展须借助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农业保险的区域性供给组织体系的构建须结合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等。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保险实施中央财政保费补贴以来,市场供给侧结构发生较大程度改变,探究农业保险市场供给侧结构的演变趋势和其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利于农业保险市场机制的完善。基于2007-2015年省际数据构建面板门限模型,分析农业保险市场供给侧结构变动与农业保险发展水平之间的非线性特征,探讨供给侧结构变动对农业保险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农业保险市场供给侧结构对农业保险发展存在非线性的双重门限效应,门限值将各个省份按市场结构类别划分为三种:市场集中度水平较低区域(≤0.784 1)、中等区域(0.784 1-0.982 7)、较高区域(≥0.982 7),其农业保险密度的增长系数分别为-0.448 4、-1.777 4、-32.142 9。而大部分省份农业保险市场供给侧结构整体上呈现市场集中度由高向低的变化趋势,表明市场供给侧结构变动即市场集中度下降促进了农业保险市场发展。因此,适度开放农业保险市场,增强经营主体的效率;开发满足不同类型农户保险需求的农业保险产品,促进农业保险业务多元化发展;加强农业保险市场的监管,促进有序竞争将是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张玉杰 《北京农业》2013,(21):205-206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制度风险和市场风险。农业保险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业的风险,农业保险在我国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发展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基于此,就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贾万军  王硕 《安徽农业科学》2014,(11):3409-3412
采用简单抽样方法调查吉、辽、蒙、鲁、苏、京等6省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运行情况,研究安华保险公司供应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市场失灵问题.辅以网上收集其他5家涉农保险公司(共保体)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资料,推断出农业保险市场失灵是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共性问题,其成因是:“私办公助、商业保险公司代行、窄范围、高保费、低标准、低理赔”等特征,“自上向下”供应的“准公共产品”难以满足广大农户的保险需求.提出了我国克服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对策:建立健全农业保险法律;构建“以国家专营为主的金字塔型”农业保险组织体系;构建完善的财政支农体系;建立农业巨灾专项风险基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