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华绒螯蟹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绒螯蟹是我国名贵的淡水养殖品种。随着养殖强度和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 ,水域环境日趋恶化 ,其病害愈来愈严重。特别是 1 995年以来 ,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上海等省市的养蟹区暴发的“抖抖病”,给养殖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甚至是毁灭性的灾害。据有关资料报道 ,1 998年暴发“抖抖病”,江苏通州、浙江绍兴、江苏宝应养蟹损失都在 1 0 0 0万以上 ,估计全国范围内造成 1 0亿元以上的损失。中华绒螯蟹的人工养殖历史较短 ,有关其研究大多集中于形态、生理、生化、生态、营养、养殖等方面 ,而对其疾病病原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较少 ,因此…  相似文献   

2.
中华绒螯蟹传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中华绒螯蟹传染性疾病包括病毒性疾病、原核生物样疾病、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等的病原生物学、致病机理和流行病学等不同领域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中华绒螯蟹传染性疾病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是在不可忽视生态预防的前提下,重点搞好中华绒螯蟹疾病的免疫预防。  相似文献   

3.
中华绒螯蟹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中华绒螯种群差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中华绒螯蟹种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总结我国在中华绒螯蟹形态学、养殖性能、细胞遗传学、生化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种质研究的主要成果 ,归纳中华绒螯蟹不同种群在形态、细胞、生化、分子等层次上的遗传差异。在形态学研究方面 ,运用形态多元分析 ,建立不同种群绒螯蟹从幼蟹到成蟹的量化判别函数 ;在生化遗传和分子遗传研究方面 ,找到中华绒螯蟹区别于其他绒螯蟹的生化遗传标记和分子遗传标记 ,以及中华绒螯蟹不同种群由南到北的分子遗传渐变标记 ;在养殖性能方面 ,阐明中华绒螯蟹不同种群在幼蟹和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 (包括蜕壳、生长、性腺发育、性成熟及生殖洄游等 )差异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中华绒螯蟹疾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先东 《科学养鱼》1999,(11):26-27,32
一、中华绒螯蟹的生态习性与其疾病发生的关系中华绒螯蟹的生态习性与其疾病的发生与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某些方面易于导致疾病发生,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可以抗御病原体的感染与侵袭。具体表现在:①中华绒螯蟹具有坚硬的背甲、腹甲与强大的螯足,可抵御外界的攻击,保护身体免受伤害,减少疾病发生。②血液中大量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具有较强的抗感染功能。③蟹卵呈块状。其外缘的卵粒被病原体感染时,内部卵粒一般不受牵连,可以继续孵化(如对链壶菌的感染)。④蟹的生长发育分五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抗病力不同,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同,在防…  相似文献   

7.
微孢子虫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的真核生物,有着广泛的宿主。中华绒螯蟹微孢子虫可以引起中华绒螯蟹微孢子虫病,因此而受到重视。本文简要综述了中华绒螯蟹微孢子虫的生物学特性,检测方法以及中华绒螯蟹微孢子虫病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有效防治河蟹微孢子虫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华绒螯蟹营养生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效优质的饲料是中华绒螯蟹养殖业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而优化饲料中各营养元素的配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综述了近年来诸多学者对中华绒螯蟹在蛋白质、脂类、糖类、微量元素和其它影响因素方面的营养生理学研究进展。这些研究在营养生理学基础上揭示了中华绒螯蟹生长过程中对各营养元素的需求情况,可为配制既能促进蟹生长又不降低其营养价值和口感的优质饲料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华绒螯蟹种群差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前言   在我国,河蟹由于长期的地理生殖隔离而形成了不同的种群 (水系 ),主要有长江水系、辽河水系、瓯江水系、黄河水系等 (以下简称长江蟹、辽蟹、瓯蟹、黄河蟹等 )。经观察研究发现不同种群其生产性状有较大差异。徐兴川等 [1992]报道了长江蟹、瓯蟹蟹种放养试验,发现长江蟹的个体回捕率、群体增重倍数远高于瓯蟹。杜宗汉 [1996]发现长江系所产河蟹比辽蟹、瓯蟹生长都相对较快。占家智等 [1998]通过大水面及精养鱼池对长江蟹、辽蟹养殖比较发现两者各自生长速率和大生长期有一定差异,蜕壳时间有差异,以及每次蜕壳的增重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沈盎绿  苏胜齐 《重庆水产》2000,(4):20-23,19
本文主要综述了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的现状及目前中华绒螯蟹的几种人工育苗的模式,提出目前河蟹人工育苗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河蟹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星 《淡水渔业》1999,29(9):37-38
河蟹生活在水中,发病不易觉察,即使发现了也往往到了较严重的地步。此时河蟹食欲减退或不摄食,给药困难,体外用药也只能杀灭体外病原体。因此,我们必须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原则。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减少或避免蟹病发生。1 选择优质苗种苗种质量直接关系到河蟹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因此选择优质的苗种是预防蟹病的首要环节。优质的长江蟹苗应在盐度3‰以下,淡化5-6日,用手捞取少量蟹苗,轻握成团,放手后能迅速散开,并且无死苗,无杂物,无附着物。优质蟹种背甲呈青绿色,有光泽,腹部银白色,新鲜活泼,个体大,…  相似文献   

12.
中华绒螯蟹养殖期间细菌性疾病流行情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2004年对安徽省巢湖市6个乡镇的池塘、稻田养殖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细菌性疾病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细菌性疾病发生与流行存在着季节性,其发病率年平均依次为47.3%、59.6%、51.9%、46.7%、60.0%、29.9%,逐月比较发病率最大峰值出现在每年的8月份;感染率年平均分别为66.6%、75.8%、57.8%、52.0%、86.0%、39.3%,死亡率年平均依次为38.3%、44.6%、36.3%、29.6%、43.5%、21.6%;中华绒螯蟹细菌性疾病发病率与出现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以及气温、水温持续偏高呈正相关(r=0.7657、r=0.7385、r=0.7237,P<0.01)。  相似文献   

13.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药物治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水产常用清塘剂、杀菌驱虫药、消毒剂、中草药及自配药物克螺威1号(SI-1)对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病原螺原体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螺原体对生石灰、茶籽饼、敌杀死、硫酸铜、硫酸锌、次氯酸钙、三氯异氰脲酸、二氧化氯、溴氯海因、二溴海因、高锰酸钾、五倍子、黄连、黄柏及自配药物克螺威1号具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通过最小杀菌浓度(MBC)比较,螺原体对清塘剂茶籽饼、杀菌驱虫药硫酸铜、消毒剂次氯酸钙、中草药黄连、自配药物克螺威1号更为敏感,其中克螺威1号为最敏感药物,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 IC)为0.16 mg/L,MBC为2.5 mg/L。对克螺威1号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和颤抖病治疗试验表明,克螺威1号的96 h LD50为1106.62 mg/kg,安全使用量为110.66 mg/kg。用其治疗人工诱发颤抖病的中华绒螯蟹,克螺威1号具有显著效果(P<0.05),随后在10个被确诊为螺原体引发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养殖场进行药物治疗试验,在6个养殖场治疗有效,而在其他4个养殖场治疗无效,治疗试验效果不一,用克螺威1号治疗中华绒螯蟹颤抖病具有较好的前景,但仍需进一步做大面积长期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的观察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血淋巴液中存在的细胞形态、超微结构不同的三种血淋巴细胞,即大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和无颗粒细胞。血淋巴液中三种淋巴细胞的含量分别为:大颗粒细胞7.97%,小颗粒细胞15.58%,无颗粒细胞76.45%。光镜下大颗粒细胞体积最大,胞质内可见大量染色较深的粗大颗粒;小颗粒细胞体积较小,胞质内有较少的深染色细小颗粒;而无颗粒细胞体积最小,胞质内无颗粒。电镜下三种血淋巴细胞的结构特征表现为:大颗粒细胞胞质内含有大量粗大的电子致密颗粒,细胞器稀少;小颗粒细胞胞质内含数量较少、体积较小的电子致密颗粒,细胞器丰富,高尔基复合体可见;无颗粒细胞内无电子致密颗粒,细胞器稀少,部分细胞质接近透明。  相似文献   

15.
优化河蟹饲料营养成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河蟹最后一次脱壳后调整饲料组成对河蟹营养成分的影响,系统分析了实验前后河蟹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利用聚类分析对河蟹氨基酸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初步显示,当河蟹外部形态基本成型以后,全动物性饲料和全植物性饲料对商品蟹呈味氨基酸含量的转化效果不如蛋白含量占45%左右的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16.
养殖河蟹“抖抖病”的病原检验与病理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采自中华绒螯蟹养殖主产区的患“抖肢”症病蟹的病理、病原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病蟹的肝胰腺组织脂肪变性、水样变性至空泡化,乃至组织坏死,并有大量颗粒细胞浸润;鳃组织坏死、水肿,棒状化。临床表现为肝性水肿、肝脓肿与糜烂症状;鳃颜色异常,鳃丝溃烂;胸肢抽搐、颤抖与痉挛。流行病调查结果表明,疾病发生与养殖密度、管理强度成正相关,而与养殖品种、水源和地域无关。该病可基本排除细菌、寄生虫等病原生物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7.
河蟹“颤抖病”病原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健康河蟹和患典型“颤抖病”的河蟹进行了病原体检查和病理学研究,发现一种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根据该微生物的大小、形状、内部结构、寄生部位及其在细胞内的繁殖方式,可以判定其为类立克次体生物(Rickettsia-like organisms,简称RLOs)。人工感染实验验证该生物为“颤抖病”的真正病原体。  相似文献   

18.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了不同养殖条件下氟甲喹在中华绒螫蟹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结果表明,休药15 d后各组中华绒螯蟹体内的氟甲喹残留量均低于我国现行限量标准150μg/kg,太湖开放型水域中试验蟹的残留低于仪器检测限.各组试验蟹体内的氟甲喹残留衰减消除速率总体表现为:在室外开放水域中的消除速率快于室内水体,Ⅴ期幼蟹的衰减消除速率快于扣蟹,28 ℃温度条件下的消除速率快于22 ℃.  相似文献   

19.
中华绒螯蟹对盐度变化的适应及其渗透压调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虾、蟹等甲壳动物具有多样的渗透压调节能力,研究虾、蟹的渗透压调节生理及其对盐度等环境因子的适应能力,可以补充和完善虾、蟹的基础生理学资料,同时对指导虾、蟹的人工育苗和养殖实践,如海水品种的淡化养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中华绒螯蟹在咸水中进行繁殖和幼体发育,在淡水中长成,其独特的渗透压调节方式成为国内外相关学者关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