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主要奠基人,其思想是在继承前期儒家思想的同时,充分吸收以管子、晏子为代表的齐文化因素形成的。孟子的仁政理论融入了管子、晏子的重民、保民、富民、教民的思想,典型地表现了儒家齐学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主要是指孔子提出的以"仁"为核心的民本思想、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思想和荀子提出的君民"舟水"关系说,它是以人民作为国家政治本体的一种思想体系。通过对先秦民本思想的阐述可知,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进步性的思想主题,同时也是传统社会政治合法性的基础。除此之外,民本思想还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瘐思想源泉。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之下,现代治理中府民关系的重塑可以在先秦民本思想的基础之上,在民有、民享基础上实现共治。从而推进实质民主向实质与程序民主共同发展转变,建立一种符合现代治理理念的新型府民关系。  相似文献   

3.
从天人关系的角度看,周公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敬天保民"的德政思想;孟子的"天民合一"观是儒家仁政思想和民本论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一方面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人文精神,是仁政思想和民本论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又带有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不免成为专制思想工具。  相似文献   

4.
方孝孺政治思想的主旨是民本,他认为君主最基本的职责是养民,“诚以格君”是君职落实的主要途径,治国的根本法则是“均平”,治国路径应该是仁以施治,“视民如伤”, 推行井田制,藏富于民,重用人才、慎选治国理民之吏。为了更好地保护民众利益,方孝孺主张寓仁于法,寓礼于法,“立法利民”,强调立法的目的是卫民,倡导普法宣传,加强执法,先教后诛,“治人”与“治法”并重。方孝孺的政治主张在建文帝时期获得了很好的实践,缔造了绚烂的盛世局面,不失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落实“以人为本”要求的有益参考素材。  相似文献   

5.
孟子民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民本思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孟子在继承了前人思想基础上,提出了"民贵君轻"等一系列有价值的民本思想。深入分析孟子的民本思想对关注民生、共促和谐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公元前81年,西汉中央政府举行了著名的盐铁会议,以求统一朝廷内部的思想,力行休养生息.在盐铁会议中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为来自民间的贤良文学,另一派为御史大夫桑弘羊及其属官御史.两派在会议中主要围绕盐铁官营问题、匈奴问题、德治法治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本末之论作为一个重要的议题,渗透于各个问题的讨论之中,贤良文学主张重本轻末,御史大夫主张本末并重.双方在本末问题的争论之中,表现出了各自的农业思想,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各有利弊.他们的农业思想丰富了我国古代的农业思想,在农业思想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7.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民众地位逐渐提高,孟子从民众地位提高的现实出发,提出了“制民之产”“、得民心者得天下”“、与民同乐”“、民贵君轻”等民本学说,把民本思想提到空前的高度,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巨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郭店楚墓竹简》出土并整理发表以后,为学术界补写或改写先秦思想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思想资料。但学界对其中的儒家竹简(简称《郭店儒简》)分歧尤大。《郭店儒简》应定编为十一篇,可认定为子思学派之作,应命名为《郭店楚墓竹简·子思子》。其思想主旨是阐述了先秦儒家关于性与天道、王道与德治的思想主张,上承孔子的“德治”主义,下启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说,在中国思想史上起了从孔子过渡到孟子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9.
黄老思想是汉初政治的基本指导思想。它在治国理念上倡导“仁性当分”,在治国方略上坚持“无为而治”,在治国原则上强调重民爱民,在治国手段上重视仁义礼法,是一套以道为主,杂之以儒、法等家的兼收并蓄的治国理论体系。它对汉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道德理论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和主体部分.孔子道德理论的内容非常丰富,其特点也极为鲜明.孔子把"仁"作为其道德理论的核心原则;提倡轻天道、重人事的人道观;主张"为政以德"的政德论;强调"仁以为己任",主张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注重实践,提倡以培养君子人格为目标的道德教育;注重内省,强调自身主观努力的道德修养,同时还提出了一套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和著述活动中所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理论及其思想体系,对我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我们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建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都是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将二者结合运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道路鲜明的特征。法治与德治是治理国家的两个重要机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德治 与法治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更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二者有效 结合,国家才能走上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汉唐《论语》《孟子》学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汉代是《论语》、《孟子》学的发轫期,有关的注解之作已经涌现。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语》学成果颇为丰富,但《孟子》却较少研究。同时,受时代学风影响,《论语》学的发展呈现出玄化或佛化的特点。唐代《论语》学的成就并不高,但是《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却不断提高,初步出现了所谓“孟子升格运动”。汉唐时期的《论语》《孟子》学的发展为宋代《四书》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君臣关系上,先秦孟子主张德高于位,东汉赵岐虽未能继承孟子衣钵以德抗位,却也守道不违,守住了人臣的基本原则。而至南宋朱熹在吸纳与反省宋代《孟子》议题的时候,再次开掘和彰显仁义道德本真,以德抗位的人臣之本也自东汉赵岐之后得以回归。  相似文献   

14.
师德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师德建设内容丰富,实现教书育人和“以德治国”的目标迫切呼唤着加强师德建设;师德建设重在建设。  相似文献   

15.
毕铭玉 《农业考古》2021,(2):144-149
中华传统茶文化的兴盛得益于统治阶层基于国家治理需求的政治文化认同,从而在自上而下的扩散传播中与儒、释、道等主流文化不断融合互构,而由此形成的儒家茶文化、禅茶文化、道茶文化等诸多面相,也被注入了丰富的国家治理意涵。在与儒家文化的融合中,茶文化被注入丰富的尊尊亲亲礼治规范内容;在与佛教文化的融合中,茶文化被注入众生平等、导人向善的安邦智慧意涵;在与道教文化的融合中,茶文化被赋予无为而治、虚静恬淡、使民不争的治国理想追求。茶文化中的国家治理伦理意涵随着饮茶风俗的普及,经由统治者、文人士大夫精英群体到辐射普通百姓,并逐渐转化为一种和静怡真、天人合一的全民人格追求和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6.
儒家"重民"思想并非为民请命,而是为了调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法家的法治不过是统治者镇压人民的工具。传统的"德治"和"法治"都是"人治",与现代"法治"是两码事。现代民主观念注重个人权利与自由,倡导个性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并用法治来保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依法治国"、"以德治国"。  相似文献   

17.
"德治"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治国之道,又是我国传统的治国之本。"德治"既可从氛围上筑起一道反腐拒变的精神屏障,又可从思想上树立起一面旗帜,使自律外化为行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是新时期反腐倡廉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儒家的伦理思想在处理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上有其独到之处,其中"仁"礼"和合"等思想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对我们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汉至清,历代封建王朝不仅继承了原始宗教教义,而且也继承了以诗事神的古老传统。他们信奉"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乎诗"的古训,坚持"放郑近雅",以《诗经》雅颂为典范,大力创制与使用儒教祭祀乐章,旨在借助诗歌"感鬼神而通教化"的作用,为国家统治服务。在儒者看来,诗歌的主要作用是祀奉神祗,教化民众。认为祭祀诗歌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诗歌,也是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20.
《史记.酷吏列传》体现了司马迁强烈的人民性和批判精神,他透过当时的社会现实,看到了酷吏及酷吏制产生的历史根源及时代必然性,并对其作出了较为客观地评价。在肯定酷吏及酷吏制存在的同时,对酷吏所施行的严刑峻法及汉武帝倚重酷吏实行酷吏制统治也进行了严厉批判和无情鞭挞。酷吏及酷吏制让司马迁陷入了深深的矛盾和困惑之中。正是这种无法消解和不能自拔的矛盾心理,才为其作品赋予了异常丰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