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16年国家旅游局长李金早提出了全域旅游的概念,他认为全域旅游可以优化配置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充分发挥旅游+功能,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相融相盛,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本文在分析了淮安市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淮安的农业旅游可开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阐述中国发展低碳农业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以及德、美、日等国家发展低碳农业的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加强宣传引导,在全社会形成低碳农业发展理念;健全低碳农业法律体系,落实财政补贴和管理制度等4点发展中国低碳农业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休闲农业旅游已经成为国内旅游业的一大亮点。如何把握休闲农业旅游行业给农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当下发展农业必须考虑的因素。本文从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前景出发,分析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切合实际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4.
徐榕  涂维亮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0):246-248
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绿色农业发展是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绿色农业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受政策、资金、科技以及产业发展滞后等因素影响,提出可以通过加强科技、金融对绿色农业的支持,积极探索绿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等方面发展绿色农业,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产业融合的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传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而为推动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良性互动和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参考,通过对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互动的基础、动力、效益的分析,提出了5种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的互动发展模式.结论,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两者融合既可以推动传统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又利于推动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是传统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杨凌大农业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首先介绍杨凌大农业旅游的产生背景和涵义,阐述杨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继而对杨凌发展大农业旅游的优、劣势进行分析,突出了其可行性,最后提出杨凌大农业旅游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我国数字农业发展水平,探析时空分布上的特征,并对驱动因素进行识别,以期为实现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2015—2021年中国31省(区、市)面板数据,从数字农业基础设施、数字农业发展转型、数字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数字化水平4个维度出发构建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法、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分析我国数字农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与时空特征以及驱动因素的识别。【结果】(1)数字农业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但在考察期内,整体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且空间上呈现出“东高、中次、西低”的区域分布格局,区域“马太效应”明显。(2)从区域差异来看,区域间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从时空特征来看,我国数字农业发展重心整体呈现由西北向东南移动的特征,整体发展离散性小,空间分布上较为集聚。(4)驱动因素识别上,技术研发创新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对数字农业发展产生显著影响,且影响力度高于其他因素。【结论】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领跑型省份与落后型省份的联合发展、多方主体融入与农民数字素养的联合培育、数字基础设施资源与技术的联合下行,助力推动我...  相似文献   

8.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创新及推广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婷  戴园园 《北京农业》2011,(6):218-219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证。由于长期进行掠夺性经营,我国的农村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开发可再生资源和全面建设生态经济有着重要意义。介绍一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推广策略,仅供大家参考讨论。  相似文献   

9.
发展循环农业的制约因素及主要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农业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及全面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基础和关键,但是循环农业在我国的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在发展循环农业的道路上,针对这些因素和农业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多种循环农业模式。对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阐述了循环农业的内涵与实质,分析了当前发展循环农业的制约因素,介绍了循环农业的几种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0.
休闲农业旅游将农业资源和人文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将休闲、度假、体验和求知作为目的,是融合了生态环境、农业生活、农业生产的全新旅游开发模式。本文以江苏省徐州市汉王镇的月亮湾休闲农业为例,简单分析并探讨了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问题,希望能够为有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刚察县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模型,并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通经分析、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系统动力学的方法考察了影响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在不同作用状况下的耕地变化情况,从县域规模水平上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及其作用机理和过程进行了分析,目的是为了揭示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探讨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张永芬 《现代农业科学》2009,(4):245-245,256
从发展山东省农业旅游经济的现实意义出发,对山东省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探讨了山东省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东省农业旅游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构建了理论模型和提出10条假设的条件下,利用SEM模型从移民政策、移民收入、移民生产、移民生活、社会交往和发展驱动力等因素入手对宁夏5个行政村,共计201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通过模型验证,剔除了4条不成立的假设,得到了显著的发展驱动力路径图。结果表明,移民生产和生活是最主要的驱动力;政府应该加大就业和教育等软环境投资;政策的投放和宣传要紧密结合等。  相似文献   

14.
我国以农业立国,农业景观是我国国土的基本面貌与存在,但这种普遍的存在,往往容易被忽视和轻慢。作为新兴的设计类型与意识形态,城市农业景观的发展必将极大地影响当下城市空间的肌理与结构。本研究利用潍坊市城市农业产值数据和社会经济资料,构建了一套能定量分析影响潍坊市城市农业产值变化的驱动力及其内在驱动机制的指标体系。在时间尺度上,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4个方面初步筛选驱动力原始指标,然后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从原始指标中筛选出15个子驱动力,再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分析各驱动力对潍坊市城市农业产值增加量的影响程度,建立驱动机制模型。结果表明:对潍坊市城市农业产值增加量正影响程度较大的因子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驱动指数分别为0.2509、0.1019、0.1655、0.1332,负影响程度较大的因子为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驱动指数为-0.2146。该研究为城市农业发展提供了借鉴,并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辽金元农业开发的基础上,明清时期西辽河地区农业开发取得了很大进步。农业发展有利于维护西辽河地区乃至边疆地区的稳定,良好的农业开发环境促进了西辽河地区经济繁荣。明清两代非常重视农业,大力支持西辽河地区的农业开发,给予西辽河地区农业生产资料,加之其他政策的实行、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授、高产耐旱粮食作物的栽培和驿站、桥梁的建设等,使西辽河地区的农业开发成果颇丰,至清代更加显著。自然灾害等成为制约农业开发的主要因素。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西辽河地区农业开发的动力与制约因素做出了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区域旅游产业驱动力及其阶段性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瀚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41-342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省域旅游目的地的时空变化,探讨了我国区域旅游产业驱动力的阶段性演化问题,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并提出了区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浙江省10家不同类型农业观光园的植物种类及应用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农业观光园已应用的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共366种,分属于119科273属。应用频率在40%以上的植物占调查植物总数的23.7%,应用频率高的植物种类较少,植物多样性相对较高;将植物的应用形式进行归类分析,共有6种类型,以此提出目前浙江省农业观光园植物种类选择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差异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综合评价法、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分析2000-2009年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结果表明,2000-2009年全国城市土地整体集约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东、中、西部城市土地集约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城市化是影响全国城市土地整体集约水平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主要由城市化发展带动.  相似文献   

19.
王鸣雷  史文娇 《中国农业科学》2020,53(12):2435-2449
【目的】新增耕地的时空变化格局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明确新增耕地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为保障耕地资源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方法】基于1980s—1990s、1990s—2000s、2000s—2010s 3个时段中国北方的新增耕地数据,利用重心转移模型和区域统计等方法,探讨中国北方新增耕地的重心变化以及时空格局变化;基于气候数据计算3个时段≥10℃积温(AAT10)以及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分析气候因素对耕地开垦的驱动作用;基于1980s以来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结合空间叠加模型、区域统计模型等分析人为因素对耕地开垦的促进作用;综合气候和人为因素,结合地理分区的方法对中国北方的新增耕地进行分区。【结果】1980s以来,中国北方新增耕地重心呈现由东北向西北转移的态势;大多数耕地开垦地区的气候有暖干化趋势,2000年以来具有暖湿趋势的耕地开垦区比例逐渐增加;农业为主人口的增加、农业技术进步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为东北、新疆等地耕地资源扩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新疆、黑龙江、吉林等地丰富的耕地后备资源以及平坦的地势条件为耕地开垦提供了可能;基于对气候和人为驱动因素分析,将...  相似文献   

20.
通过遥感解译得到2013年怀来县土地利用数据,探究山地丘陵地区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选取自然、经济社会、空间距离及随机因子等12个驱动因子,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引起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空间定量化分析,并对各地类回归模型的拟合度进行了检验,计算得到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概率图。研究结果表明,各地类分布受地均纯收入和人口密度影响较大,通过ROC检验得到各种土地类型的拟合度分别为:耕地0.844,园地0.780,林地0.904,建设用地0.882,水域0.983,其他用地0.650,各土地类型的拟和度均在0.600以上,拟和结果较满意。社会经济、地形、城乡建设用地、道路交通等因素对研究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形成与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