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要围绕以下方面发力,即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同向同行,解决政治方向和信仰、育人方向和文化认同、培养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等“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体制上同向同行,建构以“思政课程”为主导的同向同行运行机制,解决好以思政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互相补充,充分发挥各方面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在人才培养路径上同向同行,实施课程思政要聚焦教师队伍、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方面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课程思政”既不错位,也不越位,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教育中,构建思政大格局,协同实现“三全育人”和同频共振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畜牧生产类专业群背景下"猪生产"课程标准的构建与实施。依据专业群中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业岗位与核心技能以及课程对不同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支撑作用,确定了"猪生产"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为课程的差异化教学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3.
《论语》中孔子说管仲是个无礼之徒,但是他又认为管仲是个仁德之士。这样看来似乎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自相矛盾的,这正是孔子对管仲所做的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我们亦可以从中看出孔子的政绩观正是以“利民”二字为核心,在这个前提下,“仁”和“礼”相比较,宁可舍“礼”也要取“仁”。  相似文献   

4.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将思政元素融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对培养既具有国际视野又兼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国际贸易人才意义重大。从教学内容的融入、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实施、课程评价方式的创新等方面,探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路径,以提升育人实效,并为财经商贸大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赵清栋 《山东农业》2003,(12):23-23
齐都镇位于临淄区中北部,面积53平方公里,人口4.3万人,辖47个行政村,是齐国故城所在地。镇内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农业一直跻身于全国先进行列,素有“鲁中粮仓”、“蔬菜之乡”的美称。前几年,广大齐都人靠种植蔬菜大棚,农民收入稳中有升,在全区各乡镇中位居前列。然而,由于诸多原因,1999年以后,出现了农业丰收增收难、农民增产难增收的状况,农村经济在徘徊中艰难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市场的导向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其他地区的蔬菜生产大发展,蔬菜价格偏低,收入相对减少的趋势日益明显。实践“三个代表”,解决“三农”问题,最根…  相似文献   

6.
“双万计划”提出了建设国家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的要求,而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一流专业建设需要“金课”的支撑,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赋予其重要的科学内涵。为了进一步提高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发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潜能,促进高水平专业型人才的快速成长,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食品工厂设计进行了“金课”建设探索,探讨了其建设标准与目标,并从课程思政、课程的“两性一度”建设标准、课程知识体系更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及国际化等方面分析了该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高水平专业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珠三角”经济区内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一些高职院校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 一系列的问题,体育教学目标不明确,针对性弱,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且教学时数较短,体育教学内容未体现出地方特色性与 职业性,“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的开展形势不太乐观等。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应明确体育教学目标,科学设置体育技术课 ,改革原有的体育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结合广州市社会、经济、文化及蔬菜产业特色,本文介绍了"两米阳台,栽种未来"都市菜园科普品牌的培育理念,通过商标、专利、样板展示、教学课程等形式塑造品牌,通过各种科普活动、微信、报刊、电视等方式传播品牌。在品牌的培育与传播过程中服务了科普对象,激发其对相关学科的兴趣,并对未来都市菜园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骨干和核心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其对帮助大学生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针对目前“概论”课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从“概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概论”课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目的在于丰富“概论”课的教学实践,解决和弥补课程实践教学中出现的不足,从而提高“概论”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是融合“课程思政”和网络技术的一种新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具有特有的内在要义机理与教育优势,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感、吸引力和有效性。应建立健全课程目标、网络平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机制,建构起“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通过有效实施提高“课程思政”教育功效,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1.
高校“两课”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素质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两课”传统教学方法存在诸多弊端,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因此,更新教学观念,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当前“两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花木栽培技术》是一门具有很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基础课程。现阶段《花木栽培技 术》课程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在“宽专业、厚基础、重应用”的教育改革方向下,如何对《花木栽 培技术》教学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改革,提高《花木栽培技术》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值得一 线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刻思考。本文以《花木栽培技术》教学中的问题为切入点,进一步探讨《花 木栽培技术》的教学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3.
李天星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383-7384
以各高校间学生认知能力和地区资源的差异为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切入点,通过对普通生物学课程的解构,普通生物化学课程的梳理,妥善处理现代生物技术概论课和"四大工程课"的关系,巧妙连接生物专业英语课和双语教学课等举措,使生物技术专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在掌握学生认知能力和地区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才能真正实现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目标,达到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按照风景园林专业要求,构建建筑类专业背景下契合培养目标定位的风景园林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提出点线面结合的教学实施策略,探讨其教学实施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课题式"教学方法是一种新的启发式教学模式。近些年来,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猛,植物生物技术的研究领域和成就不断增多,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是植物生物技术的一个分支,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是园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为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采用"课题式"教学方法在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实践教学中进行了探索,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园林规划设计是高职园林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课程基础知识宽广、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本文分析了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培养目标,并将实践教学作为实现课程培养目标的载体进行了实践教学设计,总结了实践教学方法,以期为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改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普通植物病理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其理论与实践教学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提出利用多媒体技术讲授普通植物病理学理论的精华,在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上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培养学生热爱专业、与人合作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8.
根据家禽生产中传统教学的问题,提出"三段式"教学模式,由多媒体理论教学、实验室训练和现场实习三个部分组成。使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循序渐进的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很快的适应家禽业对不同职位技能岗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分析"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与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观点,阐述健全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对发展水产业的重要性以及水产业对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产生积极的贡献,从而提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在解决"三农"问题中所发挥的渔业科技示范、科学技术培训、产业化服务、信息化服务、产品销售服务等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高职高专食品检测类专业的实践课教学现存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将“渐进式”教学方法和“探究性”学习理论结合,引入高职高专食品检测类专业的实验和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中,创设了实验课到综合实训课的“渐进式探究性”的教学体系,以期构建一个适合高职高专食品检测类专业的实践课程的关联教学体系,完全意义上实现教学与职业的“零距离”对接,以及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目标.“专业表述能力”和“现场管理能力”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是实现岗位零距离对接的基本条件,在此首次将其列入学生能力的考评体系,为力争全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以推动“中国教育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