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混合动力机车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国内外混合动力机车技术优缺点。结合我国铁路机车运营现状,阐述了发展混合动力机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基于内燃机机车的内燃—电力混合型动力机车的研究方案。从现有技术和未来技术发展趋势角度出发,分析了方案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内燃动力包为调车机车的牵引系统和辅助系统提供动力电源。本次设计的调车机车的动力系统采用内燃+蓄电池的混合动力技术,该技术的运用可大幅降低污染气体排放,是绿色、智能新型调车机车的代表。文章分析了德国调车机车内燃动力包的组成和设计要点、温升试验等,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内燃式机械-液压双元动力系统方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提出了一种内燃式机械液压双元动力系统(MHBPS),该系统集成了内燃机与柱塞泵技术,可以同时输出机械液压双元动力,或变换地输出机械、液压两种动力之一,特别适用于工程机械等具有多作业功能的车辆及负荷率严重不合理、制动能浪费严重的城市车辆。针对3种典型的MHBPS,着重论述了系统方案和工作特点。对MHBPS的3种典型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按照纯电动汽车"双100"的设计标准,对某款微型轿车纯电驱动的动力传动系参数进行相应的匹配计算.基于ADVISOR软件环境建立蓄电池、电动机、传动比等传动系部件的仿真模型以及传动系整车模型.依据整车仿真模型对该型轿车的不同工况进行动力性和经济性分析.仿真结果显示,动力及传动系匹配方案较好地满足了该型轿车的动力性及经济性...  相似文献   

5.
秦三元 《南方农机》2019,(8):138-138
动力系统是纯电动物流运输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纯电动物流运输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等指标具有重大影响。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内的纯电动物流运输车动力系统设计大都采用在原始燃油车型基础上更换驱动电机及变速器的方式实现纯电动物流运输车的动力输出,文章依据行业内动力系统的开发设计流程,对纯电动物流运输车动力系统设计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动力集成水泵与内燃机驱动水泵系统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动力集成式水泵与内燃机-柱塞式水泵组合系统在工作原理与结构、工作特点、性能指标等方面的对比分析,表明前者具有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紧凑、成本低、易于匹配等显著特点。仿真结果显示,前者与后者相比,除流量较少降低外,其他工作性能指标,如有效热效率、燃油消耗率、运转不均匀度、有效功、输出压力等均有大幅度改善。  相似文献   

7.
对新型能源在短期内无法成为汽车主要动力的原因进行了论述。分别介绍了汽油机在直接喷射技术(GDI)和均质混合压燃技术(HCCI),柴油机在电控高压共轨系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说明它们在节油、排放和高效方面还具有很大的潜能,在短期内仍是汽车的主流动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固定轴式和行星齿轮式机电耦合系统,提出一种新型动力耦合装置动力传动结构,确定齿轮啮合参数。运用UG NX8.0进行参数化建模、装配,并导入ADAMS中进行运动学仿真。将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误差在合理范围内,验证了动力耦合装置设计的合理性与虚拟样机模型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9.
分别介绍了汽油机在直接喷射技术(GDI)和均质混合压燃技术(HCCI),柴油机在电控高压共轨系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说明它们在节油、排放和高效方面还具有很大的潜能,在短期内仍是汽车的主流动力。  相似文献   

10.
基于ADAMS的单缸内燃机曲柄连杆机构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闵剑青 《农机化研究》2006,(10):208-210
以ADAMS的动态仿真工具为平台,建立了单缸内燃机曲柄连杆机构动力分析的仿真模型,研究了曲柄连杆机构的惯性力对机体产生的干扰和平衡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改变曲轴的质量特性参数对机体的干扰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质心位置对惯性力平衡有较大的影响。ADAMS仿真方法能方便和准确地得到机构的运动与动力参数,从而为机构的选型和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混合动力汽车行星机构动力耦合器控制策略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星机构动力耦合器通过一组离合器的结合、分离实现混合动力汽车的各种驱动模式.运用虚拟杠杆法分析了行星机构动力耦合器的转速合成特性和转矩合成特性.为满足驱动模式切换过程的动态特性及离合器结合平顺的要求,研究了动力耦合器的模糊控制策略.该策略以加速踏板行程和踏板行程变化率为模糊输入量,得到的输出量为离合器结合的初始压力和结合时压力变化率.建立了动力耦合器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模糊控制策略既能反映驾驶员的操作意图,又能满足车辆的动力性和平顺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动力电池包作为纯电动车的动力来源,其安全性一直是各大汽车企业关心的重点.以某款纯电动车的动力电池包为研究对象,通过CATIA几何建模软件对该动力电池包进行结构简化.根据整车有限元建模标准,通过HyperMesh有限元建模软件建立动力电池包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静动态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在3种典型静态载荷工况下,电池包的最...  相似文献   

13.
正交优化设计理论在混合动力汽车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提出了一种对混合动力汽车进行优化设计的新方法——正交优化设计。利用其正交表格的正交性、均衡性和综合可比性特点来考查影响混合动力汽车燃油经济性指标的各种因素。该方法不仅可以显著降低仿真次数,缩短设计周期,还可以更直观、有效地找出影响混合动力汽车的主要影响因素,判断各因素的优水平,并且得到最优的一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4.
对某传统燃油车辆进行建模与仿真,得出燃油经济性结果.对动力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将此车型改装为并联式混合动力车辆,并建立模型,进行燃油经济性仿真.对比仿真结果发现,改装后的混合动力车辆燃油经济性有明显改善,说明动力系统设计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5.
针对现有马铃薯联合收获机薯土秧杂分离效果差、伤薯破皮严重以及后续清选除杂成本高等问题,采用双筛薯杂分离、拨板摘薯、人工辅助分拣除杂、缓存集薯装包和随重渐降卸包相结合的作业方式,研制了一种装包卸包型马铃薯联合收获机,该机具主要由松土限深装置、挖掘装置、双筛式薯杂分离装置、拨板摘薯装置、人工辅助分拣平台以及集薯装包卸包装置等部分组成。在阐述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对双筛薯杂分离过程和拨板摘薯过程进行力学分析,明确了马铃薯运动轨迹和碰撞特征;拨板摘薯装置可实现薯秧脱附分离,降低损失率;缓存集薯装包与随重渐降卸包技术,可实现缓存和装包状态自动切换,确保不停机柔性集薯与减损卸包。试验结果表明,当作业速度为3.01、3.95 km/h时,生产率分别为0.39、0.51 hm2/h,伤薯率分别为1.68%和1.44%,破皮率分别为2.05%和1.71%,含杂率分别为1.75%和1.96%,损失率分别为1.56%和1.52%,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东北地区“地摆栽”种植木耳的生产工艺特点和进一步扩大规模的要求,设计一种适合个体使用的电动菌包一体机。针对电动菌包一体机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创新,达到机构合理运行稳定,使电动菌包一体机满足食用菌种植户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轨道动力稳定车方面的国内研究进展,介绍了轨道动力稳定车的基本结构和稳定装置的工作原理。重点阐述了轨道动力稳定车在结构改造、多刚体动力学和刚柔耦合动力学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比了后两种研究方法,指出运用刚柔耦合动力学理论研究轨道动力稳定车的优越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与精神层次的要求也在提高,面对繁重的生活负担,人们开始追求简单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从1993年世界上第一款智能手机Simon推出至今,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由最初的Zaurus操作系统到现在Android.i OS.WP.等系统,智能手机功能多样化与人性化,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而其最主要的缺点就是续航时间短,常常会面临外出时设备高使用频率电量不足的情况。于是移动电源成为手机的绝佳伴侣,对于消费者来说越轻薄,越便于携带的移动电源,越具有吸引力,因此对移动产品的需求应运而生。本文以客观的角度对小型太阳能充电包的设计进行讨论,包括小型太阳能充电包结构设计问题以及其使用效果和小型太阳能充电包的推广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传统拖拉机动力系统采用燃油作为主要的能量供应且动力不足的问题,基于动力锂电池对拖拉机的动力系统进行了设计和优化。动力系统以锂电池作为驱动,主要包括电池管理系统、控制器及变速系统等。通过对拖拉机动力系统的内部锂电池进行建模和分析,并计算锂电池的荷电状态,以预测拖拉机的动力特性。对拖拉机的动力系统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该动力系统可以满足拖拉机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为达到模拟整车再生制动功能的目的,本文对装备有电储能形式再生制动系统的车辆动力传动系统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相关的车辆动力学数学模型;然后利用AMEsim仿真软件建立了并联式再生制动系统的物理模型,此模型的仿真能够快速得出装有再生制动系统车辆的经济性,动力性等性能。该模型对混合动力车辆再生制动产品在研发过程中能够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