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葛根芩连汤加工成细粉(40-65目)和超微粉(300目),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葛根芩连汤细粉和超微粉中主要有效成分葛根素、黄芩苷的含量,研究超微粉碎技术对葛根芩连汤主要有效成分葛根素、黄芩苷溶出的影响。结果葛根芩连汤细粉和超微粉中葛根素的含量分别为2.05%、3.20%;葛根芩连汤细粉和超微粉中黄芩苷含量分别为2.78%、3.94%。葛根芩连汤超微粉中的葛根素、黄芩苷含量比细粉分别提高56.10%、41.73%。表明超微粉碎技术能显著提高葛根芩连汤中主要有效成分葛根素和黄芩苷的溶出度。  相似文献   

2.
葛根芩连汤是治疗泄泻的经典方剂,文章通过从葛根芩连汤治疗腹泻的药理基础、配伍相关性、制备方式及用量、临床应用四个方面对近年来葛根芩连汤治疗腹泻的部分相关文献报道进行综述,旨在为探索延伸传统经方的适用性提供经验积累。  相似文献   

3.
通过用加味葛根芩连汤治疗仔猪的湿热泄泻,探讨其对湿热泄泻仔猪肠道的修复作用.选取8~15日龄未断奶仔猪(大白×长白)30头,其中健康仔猪6头,为对照组;有粪色黄褐而臭、小便短赤、舌质红等症状的泄泻仔猪24头,分为湿热泄泻组、加味葛根芩连汤低剂量组、加味葛根芩连汤中剂量组和加味葛根芩连汤高剂量组,每组6头.对照组和湿热泄...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葛根芩连汤对抗生素相关腹泻模型肠道中乳酸杆菌属的调理作用,运用氨苄青霉素灌胃建立巴马猪抗生素性腹泻动物模型,用葛根芩连汤进行治疗,处死巴马猪并收集不同位置的肠道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结肠)作为检测样品;通过建立定量检测乳酸杆菌属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对葛根芩连汤治疗前后肠道内乳酸杆菌的动态变化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肠道内乳酸杆菌属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葛根芩连汤治疗组乳酸杆菌在各个肠段中数量明显上升(P0.05)。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引起肠道内优势杆菌乳酸杆菌属数量明显减少;葛根芩连汤对抗生素相关腹泻模型肠道乳酸杆菌属具有调理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优化葛根芩连汤的提取工艺,以提取液澄明度和葛根素、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的含量作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葛根芩连汤的提取、方法进行优化、选择.结果表明,葛根芩连注射剂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葛根、黄芩、炙甘草3味药混合提取,而黄连单独提取.提取工艺均为11倍量的水、提取2次、每次1.5h.葛根、黄芩、炙甘草3味药合煎,黄连单煎后单个成分的提取率较高,保证了葛根芩连注射剂的质量,有利于大生产.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葛根芩连汤及葛根素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小肠粘膜微血管内皮细胞(MIMVECs)分泌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1)的影响,本实验将葛根芩连汤、葛根素分别与LPS加入细胞板中,降低对原代MIMVECs的病理损伤,在不同时间,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ELISA检测MIMVECs分泌的NO和ET-1。结果显示:在3 h~12 h,葛根芩连汤实验组与LPS对照组分泌的NO和ET-1的含量差异显著(p0.05);葛根素实验组与LPS对照组分泌的NO和ET-1的含量差异显著(p0.05)。表明葛根芩连汤和葛根素均能够对LPS损伤MIMVECs起到拮抗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葛根芩连汤及其有效成分对LPS损伤MIMVECs的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葛根芩连汤水煎液对小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MIMVECs)的影响,试验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检测葛根芩连汤水煎液对体外培养的MIMVECs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葛根芩连汤水煎液在6.40×10~(-2)~1.00×10~3mg/m L时,抑制MIMVECs增长;在2.56×10~(-3)~1.28×10~(-2)mg/m L时,促进MIMVECs增长。说明葛根芩连汤水煎液在一定浓度下对MIMVECs既有促进增殖又有抑制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用加味葛根芩连汤治疗仔猪的湿热泄泻,探讨其对湿热泄泻仔猪肠道的修复作用。选取8~15日龄未断奶仔猪(大白×长白)30头,其中健康仔猪6头,为对照组;有粪色黄褐而臭、小便短赤、舌质红等症状的泄泻仔猪24头,分为湿热泄泻组、加味葛根芩连汤低剂量组、加味葛根芩连汤中剂量组和加味葛根芩连汤高剂量组,每组6头。对照组和湿热泄泻组仔猪灌服生理盐水,药物组仔猪灌服加味葛根芩连汤(按生药量,低、中、高剂量组药物添加量分别为2.5、5.0和10.0 g·d-1),连续5 d。在服药的第0、3、5天记录各组仔猪的粪便评分。取对照组、湿热泄泻组、加味葛根芩连汤中剂量组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进行组织切片和H.E.染色,取十二指肠进行增殖性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对照组、湿热泄泻组、加味葛根芩连汤中剂量组仔猪空肠TLR4、TNF-αIL-1β和IL-6 mRNA表达量变化。湿热泄泻严重破坏了仔猪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结构,尤其是十二指肠和空肠,十二指肠隐窝处PC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湿热泄泻组仔猪空肠TLR4(P<0.05)、TNF-αP<0.01)、IL-1β(P<0.01)和IL-6(P<0.05)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相比于湿热泄泻组,加味葛根芩连汤显著降低了仔猪的粪便评分(P<0.05)。中剂量加味葛根芩连汤组仔猪的小肠和结肠的组织结构得到显著改善,十二指肠的肠腔中有不断脱落的绒毛团,绒毛中的PCNA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与湿热泄泻组相比,加味葛根芩连汤中剂量组空肠TLR4(P<0.05)、TNF-αP<0.01)、IL-1β(P<0.01)和IL-6(P<0.05)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综上表明,加味葛根芩连汤可通过促进隐窝干细胞的增殖和降低炎症反应对湿热泄泻造成的仔猪肠道损伤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9.
为了检测葛根芩连汤在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时对模型肠道肠球菌的影响,试验采用氨苄西林灌胃巴马小型猪复制AAD模型,通过制备标准品DNA、构建标准曲线以建立检测肠球菌的FQ-PCR法,利用建立的FQ-PCR法检测对照组(3头)、模型组(3头)、葛根芩连汤7 d治疗组(3头)和葛根芩连汤14 d治疗组(3头)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结肠内容物中肠球菌的数量。结果表明:通过标准曲线的构建得到肠球菌的标准曲线方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肠道内肠球菌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葛根芩连汤治疗组肠球菌在各个肠段中数量明显上升(P0.05)。说明FQ-PCR法可以用于AAD模型治疗前后肠道肠球菌的数量检测。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以葛根芩连汤为基础,多年来先后采用本方加减治疗各种家畜的湿热泄泻、中毒性泄泻、中毒性痢疾、幼驹奶泻、马骡结症继发性泄泻、药物所致泄泻、肺热下移大肠、仔猪副肠热及犬细小病毒病(肠炎型),治疗效果较好。现将用葛根芩连汤治疗幼畜腹泻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葛根芩连汤治疗猪腹泻的靶点与通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春花  孙雪芳 《畜牧兽医学报》2020,51(11):2875-2885
本研究旨在探讨葛根芩连汤治疗猪腹泻的靶点与通路。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检测葛根芩连汤的化学成分和靶点,运用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并分析化合物-靶点网络、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和核心靶点通路网络。结果显示,经筛选后,共获得大豆苷元(daidzein)、葛根素(puerarin)、汉黄芩苷(oroxindin)、芒柄花素(formononetin)等60个活性成分,这些成分作用206个靶点,其中,TP53、TNF、IL-6、IL-8、JUN、STAT3等为核心靶点,这些核心靶点涉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病毒致癌机制等。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葛根芩连汤可能是通过TP53、TNF、IL-6、IL-8、JUN、STAT3等靶点调控腹泻与发热,本文为葛根芩连汤在猪腹泻治疗中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线索。  相似文献   

12.
旨在研究葛根芩连汤预防及治疗感染大肠杆菌K_(88)小鼠的血常规、血液内毒素及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统计小鼠的死亡率,血常规检测小鼠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变化,以及采用显色基质鲎试剂法和ELISA方法检测感染小鼠血液里内毒素及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预防试验中葛根芩连汤组小鼠死亡率为20%,治疗试验中葛根芩连汤组死亡率为30%,均极显著地低于模型组(P0.01),且与氟苯尼考组相比没有差异;葛根芩连汤组小鼠血液中白细胞指标均极显著地低于模型组(P0.01),红细胞及血小板指标均极显著地高于模型组(P0.01);葛根芩连汤组小鼠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数目极显著的高于氟苯尼考组(P0.01),葛根芩连汤组小鼠内毒素及TNF-α、IL-1β、IL-6的含量均极显著地低于模型组(P0.01)。结果表明:葛根芩连汤对感染大肠杆菌K_(88)小鼠具有预防与治疗作用,而且在抑制早期炎性因子的释放,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水平方面优于氟苯尼考。  相似文献   

13.
葛根芩连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第34条,方药组成为:葛根30g,黄芩20g,黄连15 g,炙甘草10 g(以上剂量通过实践自己所定).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葛根芩连汤对小鼠血清色氨酸及主要代谢产物和粪便中部分短链脂肪酸的影响,试验通过葛根芩连汤灌胃小鼠,分别在干预7 d和14 d后采集样本,运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UVD)法测定小鼠血清中犬尿氨酸(Kyn)、色氨酸(Trp)与5-羟色胺(5-HT)浓度,气相色谱(GC)法测定小鼠粪便中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用药组小鼠血清Kyn和5-HT浓度明显升高(P0.05),Trp无明显变化(P0.05);给药7 d后粪便中丙酸浓度上升(P0.05),用药14 d后乙酸、丙酸和丁酸浓度极显著升高(P0.01)。说明葛根芩连汤对小鼠血清Trp及主要代谢产物和粪便中部分短链脂肪酸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优化和评价改良葛根芩连汤的提取工艺,为提高其临床适用性以及开发新兽药奠定基础。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以葛根素含量为评价指标,对提取次数、煎煮时间、加水量3个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并对响应面条件下17批样品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各因素对葛根素提取率的影响程度。通过Box-Behnken中心组和设计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回归模型方差以及响应面曲面图,获得改良葛根芩连汤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3次,提取时间2 h,加水量9倍。通过工艺验证测得葛根素含量平均值为0.810 8 mg/mL,与预测值0.811 0 mg/mL接近。优化的改良葛根芩连汤最佳提取工艺特征有效成分溶出率高,稳定可行,可为该复方制剂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葛根芩连汤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模型肠道菌群的微生态的调理作用,试验复制AAD模型,将试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用药组,用药组用葛根芩连汤进行治疗,于给药7天和14天分别处死巴马小型猪并收集不同肠段的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结肠)作为检测样品,采用ERIC-PCR技术对动物模型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结肠中细菌菌群的结构多样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对照组巴马小型猪肠道菌群结构相对稳定,ERIC-PCR条带数量以盲肠最多,其次是结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模型组巴马小型猪各肠段ERIC-PCR扩增条带数相比较于对照组明显减少;用药组巴马小型猪各肠段ERIC-PCR扩增条带数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呈现正常的趋势。说明葛根芩连汤具有调整AAD导致的菌群紊乱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葛根连芩提取液体外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作用,在Marc-145细胞上进行相关抗病毒试验。在药物对Marc-145细胞的安全浓度范围内,通过细胞病变效应(CPE)来评价药物对PRRSV体外的抑制作用和阻断作用。结果显示,葛根连芩提取液对PRRSV有明显的体外阻断作用,而对PRRSV没有体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试验研究葛根芩连口服液体外抑菌及体内免疫调节作用。选用21日龄仔猪4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Ⅰ组为对照组,Ⅱ、Ⅲ、Ⅳ组为饮水中添加葛根芩连口服液,添加量分别为0.2,0.4,0.7 m L/L,同时采用双倍稀释法,测定葛根芩连口服液对大肠杆菌、沙门菌及肠球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体外抑菌初步考察结果显示,葛根芩连口服液对肠球菌、沙门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MIC值分别为20.83μg/m L、41.7μg/m L、62.5μg/m L,抑菌效果强于单独的葛根、黄芩、黄连提取液及硫酸粘杆菌素。同时仔猪血清中IL-1、IL-4、TNF-α、TNF-γ细胞因子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5)。结果提示,葛根芩连口服液能提高仔猪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及机体免疫功能,并且对大肠杆菌、沙门菌、肠球菌具有良好体外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9.
自2000年以来笔者采用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耕牛痢疾103例,治愈98例。介绍如下。1方剂组成及用法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30g,黄芩45g,黄连30g,赤芍30g,银花45g,白头翁60g,木香18g,元胡24g,茯芩30g,甘草30g,上药共为细末,开水冲调,加磺胺脒30g,一次灌服,连服1~3剂2典型病例2003年9月1  相似文献   

20.
新驹汤泻是指出生一月或在吮乳期间的幼驹出现急性消化功能扰乱、大便作泻的一种疾病,在临床上极为多见,尤以驴驹为甚,常因治疗不当使病程延长,死亡率很高.笔者近年来用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数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于后,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