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营养因子是指饲料本身含有或从外界进入饲料中的阻碍营养的消化吸收的微量成分。抗营养因子可影响能量、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消化吸收。有些抗营养因子毒性很强,可造成动物中毒和死亡。1 影响蛋白质消化的抗营养因子1.1 主要抗营养物质:包括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凝集素、皂素、单宁等。1.2 副作用:抗营养因子与消化酶结合,使其失去活性或减弱其活性。可与蛋白体结合,使粘膜发育异常。可与金属元素形成不溶性复合物。影响蛋白质、能量消化的抗营养因子、来源、抗营养作用及加工处理等详见表1。2 影响矿物质消化的抗营养因子2.1 …  相似文献   

2.
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冯定远 《广东饲料》2000,9(5):23-25
饲料中某些阻碍营养成分消化吸收和利用的物质,称之为饲料的抗营养因子 (Antinutritional Factors ,ANF)。抗营养因子可归为对动物生长或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非纤维性自然物质成分。饲料抗营养因子研究的意义有: (1)对深化传统的营养研究有重要意义,通过抗营养机理的探讨,进一步阐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代谢和转化利用。 (2)有助于提高饲料加工处理的效果和效率,促进饲料加工工艺的改进。 (3)可以开辟新的饲料资源,开发和利用更多的非常规饲料原料。 (4)研究抗营养因子的机理,对开展动物营养调控理论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已发现…  相似文献   

3.
生物技术在抗营养因子和毒物处理、提高饲料利用效率的应用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冯定远刘玉兰1前言饲料抗营养因子和毒物广泛存在于各种饲料原料之中,它们直接或间接影响饲料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利用。一般地,饲料抗营养因子是指饲料原料本身所固有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4.
植物性饲料成分在鱼类饲料中的应用,受到了其中含有的一系列抗营养物质的限制。在这些物质中,重要的有蛋白酶抑制剂、植酸盐、硫苷、皂甙、丹宁酸、寡聚糖以及非淀粉多糖、棉酚等。这些物质一般存在于商品来源的植物性饲料中.通常会影响鱼类的生长性状。在去除抗营养因子方面,一般加工工艺,如干热与湿热、溶剂提取以及酶处理等会影响饲料成分的有效性。通过纯化单一抗营养因子与饲料中多因子混合物比例的进一步研究,会进一步积累抗营因子对鱼类营养、生理和生态影响的知识。  相似文献   

5.
饲料抗营养因子及其灭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晓婷 《广东饲料》2004,13(4):12-15
抗营养因子广泛存在于植物界,抗营养因子(Antinutritional factor)是指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以及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能力的物质。抗营养因子广泛存在于植物界,每种植物性饲料通常都含有一种至数十种的抗营养因子,其中有些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适应复杂的生存环境,抵御外害而产生的生物适应性物质;有些是在饲料加工、储存和适用过程中而产生的与营养作用相反的物质。  相似文献   

6.
采用饲用酶作用于人们不熟悉的抗营养因子———α半乳糖苷,有助于提高家禽饲料中大豆粕的代谢能和氮消化率。无庸讳言,大豆粕是饲料工业中应用最广的植物蛋白质源。然而,大豆粕并不是一种理想的饲料成分,因为其中抗营养物质的含量较高———实际上高于任何其它的饲料。这些讨厌的复合物包括影响蛋白质消化率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以及非淀粉多糖,如阿糖基木聚糖、果胶、β葡聚糖等等;尤其讨厌的是,即使在经适当加工处理的大豆粕中也含有源于α半乳糖苷系列的寡糖(表1)。表1 大豆和其它豆类中的寡糖组成豆科植物总含量棉子…  相似文献   

7.
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抗营养因子的概念不断的变化更新。Gontzea和Sutzescu(196 8)将抗营养因子定义为 :植物代谢产生的并以不同机制对动物产生抗营养作用的物质。Huisman等 (1990 )指出 ,抗营养因子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降低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动物的生长速度和动物的健康水平。总之 ,将饲料中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以及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能力的物质 ,统称为抗营养因子。研究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对提高动物饲料的利用率和饲料报酬、开发新的饲料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有重大意义。消除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生…  相似文献   

8.
1.鸡群本身的因素。不同生长阶段的鸡群对饲料的利用率也不同,如雏鸡低而成鸡高。鸡个体之间的差别,对饲料利用率也有差别。2.饲料因素。不同种类的饲料其营养物质消化率不一样。大豆中含有抗胰蛋白酶、皂角素和血凝素等抗营养物质,这些物质都会影响其消化利用率和鸡的一些生理生化过程,如果加热适当,抗营养物质就会受到破坏。菜子饼(粕)中含有硫葡萄糖苷,经芥子酶水解而产生硫氰酸盐或唑烷硫酮等有毒物质,这两种化合物可影响能量代谢和饲料转化率,其他一些饲料原料(如谷实、青饲料、草粉、羽毛粉、血粉等)中也含有一些影响饲料利用率的不利…  相似文献   

9.
抗营养因子是影响和降低饲料中各养分利用率的一个主要因素,酶制剂之所以能显著提高某些营养物质的利用率,机理之一是它能够消化溶解某些抗营养因子,从而改善动物的消化机能,提高代谢水平,弄清楚抗营养因子与相对应的酶的关系。对于如何根据当地饲料资源来选择日粮类型以及如何根据需要来选用酶制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长肥育猪饲粮多以植物性原料配制,不用或极少使用动物性原料,然而植物性原料中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如玉米-豆粕型饲粮中含有非淀粉多糖(NSP)、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凝集素、植酸、果胶、抗原蛋白等抗营养因子).这些抗营养因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单胃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能力,从而降低饲粮养分的消化利用率[1].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添加外源性酶制剂可以提高畜禽饲粮养分消化率,改善生产性能,减少排泄物的污染.  相似文献   

11.
《今日畜牧兽医》2007,(4):49-51
1.1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酶可提高饲料的能量、蛋白质的利用率大量研究证明,饲料配方按照理想氨基酸平衡原理,可用豆粕等植物性蛋白质代替动物性蛋白质,保持畜禽正常的生产性能。但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存在抗营养因子问题。其中主要是非淀粉粘多糖(NSP)、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凝集素、植酸、果胶、抗原蛋白等,这些抗营养因子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饲料的消化利用率。研究证明,饲料中添加复合酶制剂可提高玉米豆粕型日粮的消化利用率。Siversides等(1999)报道了巴西圣保罗和维克萨大学所作实验,采用回肠消化率测定法,在玉米豆粕型饲料添加酶制剂。结果提高了饲料的代谢能值(p〈0.05)和粗蛋白质的消化率(p〈0.05)。  相似文献   

12.
加强对饲料及营养技术的研究,提高家禽对饲料的有效利用,降低成本,是增加养禽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植物性饲料中,含有许多阻碍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和代谢,并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抗营养因子。它们降低机体对饲料的消化利用,影响生长和发育,而且可以通过在禽类产品中的残留,以食物链的途径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13.
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饲料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但有些饲用植物在生和与生产、加工、贮存过程中往往产生一种以不同机制对动物产生抗营养作用的物质——抗营养因子(ANFS),其主要作用是降低饲料中营养物质利用率,从而影响动物健康与生长,现在虽对某些抗营养因子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并已有可能降低甚至消除其抗营养作用,但其对饲料营养价值的影响仍很严重,不可忽视,本文就抗营养因子的主要有害作用,将抗营养因子分为五类,分别就其主要存在的饲料原料,作用原理,消除方法做一综述。1抑制蛋白质消化和利用的抗营养因子抑制蛋白质消化和利用的…  相似文献   

14.
饲料对养殖业至关重要,饲料原料种类繁多,其具有一定营养价值的同时,还含有许多抗营养因子,不但会影响饲料的适口性和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还会降低动物的生产性能,甚至会危害到动物的生命健康.微生物发酵技术可以降低饲料原料中抗营养因子的含量,还可提高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本文对发酵技术以及发酵对常见饲料原料中抗营养因子的...  相似文献   

15.
饲料原料在某种程度上对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存在潜在影响。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一些未经加工处理或处理不当的蛋白饲料如黄豆中存在抗胰蛋白酶和凝聚素,这些抗营养因子可引起消化障碍,尤其是幼仔猪。饲料谷物中的纤维尤其是阿拉伯糖基木聚糖和β-木聚糖不能被猪所消化,同时也影响其它营养物质的利用。 的确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因刺激消化道内有害菌的生长而影响猪的健  相似文献   

16.
1影响饲料卫生的因素 饲料自身因素。有些植物性饲料自身含有的一些物质对植物自身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营养物质,但对采食这类植物的动物来讲则属于有毒或抗营养物质。如棉籽饼粕里含有的棉酚,菜籽饼内含有的芥子苷,青绿饲料中的植酸,大豆及其饼粕内含有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等。如果在配合饲料的生产过程中,不能对这些植物中所固有的,对动物生长产生危害的成分进行有效处理,就会引起动物中毒、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和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饲料中的蛋白类抗营养因子主要包括蛋白酶抑制因子、致敏蛋白、凝集素和醇溶蛋白等。蛋白酶抑制因子通过降低胰蛋白酶活性、引起胰腺增生和肿大、降低蛋白质消化率等发挥抗营养效应;致敏蛋白通过致敏作用导致肠道形态结构损伤,进而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和肠道健康;凝集素与肠道上皮细胞特异性结合,影响肠道结构和功能;醇溶蛋白能包裹谷物淀粉,影响谷物淀粉的消化率。蛋白类抗营养因子通过不同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甚至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性能。深入研究蛋白类抗营养因子的特性和作用机理,探索消除或减轻其抗营养效应的解决方案,对于优化饲料配方、提升饲料品质、促进肠道健康、提升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营养因子广泛存在于饲料中,它们是饲料本身固有的化学成分,这些成分是植物正常生长、抵御天敌和适应环境的结果。它在动物体的消化道内干扰养分消化、吸收、利用。研究抗营养因子对于提高动物饲料的利用率和饲料报酬,开发饲料新资源,减少环境的污染,意义重大。消除抗营养因子的处理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技术法。本文拟对抗营养因子的种类和作用以及消除方法作一论述。1抗营养因子种类、分布以及作用目前没有统一的ANFs分类的标准。根据对饲料和动物的作用大致分为5类。1.1抑制蛋白质消化的物质(1)蛋白酶抑制因子分为…  相似文献   

19.
干式膨化全脂大豆在饲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俗称黄豆)中蕴藏着丰富的营养来源,但由于生大豆内含有抗营养因子,如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尿素酶、血球凝集素等不利于动物消化的成分,所以不可直接拿来饲喂。但大豆经过热处理加工可以容易地使这些不利因子的含量降低到一般可接受的安全范围,所谓的全脂大豆就是将整粒大豆以热处理加工,在加工过程中不添加或抽取任何物质。1 干式膨化的优点 整个生产过程,从原料投入到出料的加工时间不到30s,因此不会破坏营养成分,可达到下面几个作用:1.1 熟化 原料可达到完全熟化,一般加工的温度在120~175℃之间,在极短的时间内,于无氧状态下完成加工,有助于保存蛋白质、能量和维生素的含量。熟化作用有助于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减少抗营养因子含量,增加食物的适口性。1.2 消毒杀菌 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高热及高压,可将细菌、霉菌、酵母菌等有害微生物进行有效的破坏或抑制,因此,该工艺可将畜禽屠宰场、鱼虾加工的废弃物中之毒素消灭干净或减少到动物可接受的程度。1.3 脱水稳定 可降低物质含水量的50%,终产品只需冷却,  相似文献   

20.
在用做饲料原料的植物和籽实中,普遍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抗营养因子。凡采食后影响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或引起动物中毒的物质,均属饲料的抗营养因子。1抗营养因子的种类蛋白酶抑制因子主要存在于豆类及其饼糊和某些块根块茎类中。它抑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糜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