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乙肝血清学标志物HBeAg与HBV-DNA水平的临床关系。方法对20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结果为HBeAg阳性的乙肝患者的血清用荧光定量PCR(FQ-PCR)法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0例HBeAg阳性的血清样本中有195例HBV-DNA检测阳性,阳性率为97.5%。200例中有115例(占57.5%)HBV-DNA为(1~9)×107copies/mL,70例(35.0%)为(1~9)×104copies/mL,10例(5.0%)为500~1 000 copies/mL,5例(2.5%)未检测到。结论HBeAg与HBV-DNA的检测都能反映乙肝病毒在人体内复制活跃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失效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加用和改用阿德福韦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拉米夫定失效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继续口服拉米夫定100mg/次,每天1次外加服阿德福韦酯10mg/次,每天1次,疗程1a;对照组则改服阿德福韦酯10mg/次,每天1次,疗程1a。结果在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0.6%vs32.4%,79.4%vs35.3%,29.4%vs8.8%,23.5%vs5.9%(P<0.05或0.01)。在治疗1a时治疗组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5.3%vs61.8%、85.3%vs52.9%、41.2%vs17.6%、38.2%vs14.7%(P<0.05或0.01)两组均无药物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拉米夫定失效的患者加用阿德韦福酯治疗优于改用阿德韦福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30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AF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 ST)、谷胺酰转肽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水平检测;比较AFP阳性患者(>20ng/mL为阳性)与AFP阴性患者的肝功能损害程度,并追踪观察AFP阳性者的AFP变化与肝功能及HBV DNA之间的关系。结果:130例乙型肝炎患者中血清AFP阴性者73例,血清AFP阳性者57例,AFP阳性者的A ST、ALP、GGT较AFP阴性者高(P<0.01或<0.05)。28/31例(90.3%)AFP阳性者的DNA阳性。49/57例(85.9%)AFP阳性者的AFP呈短期一过性升高,随着肝功能的恢复,AFP逐渐恢复正常;另有8例AFP持续升高超过90d,其中3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演变为肝癌。结论:对AFP异常的乙肝患者,应动态监测其AFP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含量与HBV前S1抗原(Pre-S1)、HBV-M和肝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荧光定量法和生化分析法分别检测508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Pre-S1、HBV-M、HBV-DNA水平和肝功能。结果随着HBV-DNA含量升高,Pre-S1阳性率显著增高(P〈0.01)。肝功能异常与HBV-DNA含量无关(P〉0.05)。HBV-DNA5 7含量为10~10 IU/mL且HBeAg阴性者肝功能异常率最高(64.0%)。结论 HBV-DNA含量与Pre-S1阳性率呈正相关,但与肝功能异常无关。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本文检测了153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HP抗体,结果:急性肝炎血清HP抗体阳性率(4.44%)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慢性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血清HP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2.11%及46.8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HBV-DNA阳性组血清HP抗体阳性率(65.22%)明显高于HBV-DNA阴性组(26.67%)(P<0.01)。结果表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易感染HP,HBV-DNA阳性时HP感染率增高,认为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时应及时清除HP。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HBeAg阴性而抗—HBe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有高滴度的HBV-DNA,这些病人肝病通常较重,且易发展至肝硬化或发生暴发性肝炎.经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在HBV-DNA的前C区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治疗高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CHB)疗效。方法 112例CHB患者随机分为恩替卡韦组(60例)和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组(52例)。恩替卡韦组口服恩替卡韦,联合组加用皮下注射胸腺肽,疗程均为48周。观察治疗24、48周血清ALT、IL-10、HBV-DNA、HBe Ag水平变化及耐药率。结果两组治疗24、48周后ALT、IL-10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联合组ALT、IL-10水平及HBV-DNA、HBe Ag阴转率均优于恩替卡韦组(P<0.01或0.05)。两组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vs 1.9%,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对高病毒载量CHB的疗效优于单用恩替卡韦。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α-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慢性乙型肝炎8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45例,治疗组采用α-干扰素与苦参素胶囊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用α-干扰素治疗。结果: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HBeAg与HBVDNA阴转率均为70.0%(28/40),明显优于对照组46.7%(21/45)和48.9%(22/45)(P<0.05);停药1年后,治疗组HBeAg与HBVDNA阴转率分别为72.5%(29/40)和75.0%(30/40)明显高于对照组42.2%(19/45)和44.4%(20/45)(P<0.01)。2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基本一致,但停药1年后,对照组ALT复常率(73.3%)低于治疗组(90.0%)(P<0.05)。结论:α-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乙型肝炎优于单用α-干扰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对高ALT基线水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对130例ALT水平升高(>5ULN)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62例,治疗组口服拉米夫定100 mg,每日1次;对照组每次口服甘利欣胶囊150 mg及五酯胶囊22.5 mg,每天3次。两组疗程均为12个月,治疗初始2周两组均给予静脉滴谷胱苷肽及水溶性维生素。结果两组在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的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是100.0%vs83.9%、91.2%vs38.7%、85.3%vs32.3%(均P<0.01)。治疗12个月时,治疗组的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及随访12个月时的持久应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是100.0%vs79.0%、94.1%vs32.3%、89.7%vs27.4%、70.6%vs19.4%(均P<0.01)。治疗组在治疗期间没有发生ALT、HBV DNA反弹或病情加剧,而对照组有11例病情加剧,其中发生重型肝炎2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9例。结论拉米夫定对ALT高基线值水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可阻止病情加剧,是慢性乙型肝炎一个较为理想的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53例拉米夫定耐药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2:1的比例分为阿德福韦酯组37例和拉米夫定组16例。完成24周和48周治疗时检测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及血生化(肝功能)变化。结果治疗24周时,阿德福韦酯组血清HBV-DNA水平下降(2.15±1.36)log 10 copies/mL,病毒应答率为56.8%,血清生物学应答率为62.1%,均明显高于拉米夫定组(P〈0.01或0.05);治疗48周时,阿德福韦酯组血清HBV—DNA水平下降(2.53±1.14)log10copies/mL,病毒应答率为70.3%,血清生物学应答率为75.7%,也明显高于拉米夫定组(P〈0.01或0.05)。阿德福韦酯组治疗后血清Hgeag阴转率及血清转换率与拉米夫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可在病毒学及生物化学方面取得良好疗效,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年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血清乙肝病毒标记物和丙氨酸转氨酶(ALT)与肝组织学的关系。方法:543例40岁以下的乙肝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210例(ALT正常,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简称大三阳);B组95例(ALT升高,大三阳);C组179例(ALT正常,HBsAg、抗HBe阳性、抗HBc均阳性而HBeAg阴性,简称小三阳),D组59例(ALT升高,小三阳)。全部患者均接受快速经皮肝穿刺检查;对各组病例的肝内炎症和纤维化程度进行比较。结果:ALT异常组肝内炎症程度及纤维化程度均较ALT正常组严重,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01)。大三阳组与小三阳组比较,炎症程度差异无量著性(Hc=0.4327,P>0.05),而纤维化程度小三阳组较大三阳组严重,差异有显著性(Hc=7.008,P<0.01)。组间两两比较:在炎症程度方面,除A组与C组,B组与D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01),在纤维化方面,除B组与C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5—0.001)。结论:ALT正常的HBV感染者,肝内也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炎症活动及纤维化改变,及时行肝活检讨了解病情及指导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43例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与对照组21例,治疗组采用氧化苦参碱与常规药物联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疗程24周。用酶联免疫法测定HBeAg,聚合酶链免疫护增法测定HBV-DNA,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IV型胶原(CIV)、III型前胶原(PCIII)水平。结果:治疗组HBeAg转阴率36.4%(8/22),HBV-DNA转阴率54.5%(12/22)。血清HA、LN、CIV及PCIII明显降低(P<0.01)。结论:氧化苦参碱有较好的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普通聚合酶链式反应(C-PCR)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DN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C-PCR和FQ-PCR分别检测249例乙型肝炎患者和51例健康体检者血清HBV DVA.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用ELISA测定.结果:用C-PCR和FQ-PCR检测HBV DVA阳性率分别为:HBeAg( )组80.50%和100.00%(P<0.01);抗HBe( )组17.39%和82.60%(P<0.01);HBeAg(-)抗HBe(-)组14.51%和40.32%(P<0.01).健康体检者两法均为阴性.结论:FQ-PCR对乙型肝炎诊断、传染性的判断和抗病毒药物疗效评价方面比C-PCR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114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e抗原抗体系统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HBeAg阳性者大多数表现为慢性迁延性肝炎(CPH),而HBeAg(-)抗HBe(+)者较多表现为慢性活动性肝炎(CAH)、肝硬化、慢重肝或肝癌。抗-HBe(+)者的病情和预后较HBeAg(+)者严重(P<0.001)。抗-HBe(+)者可能为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突变株感染所致。分析CHB患者血清e抗原抗体系统以及其它HBV标记物的特点,对估计其所感染的HBV类型、肝病轻重和预后好坏,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重症肝炎的关系。方法利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46例健康者(对照组)和37例重症肝炎患者(肝炎组)的Hcy水平,同时检测血清中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谷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胆碱酯酶(CHE)、葡萄糖(GLU)、胆固醇(CHO)等生化指标的水平。结果重症肝炎患者血清Hcy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5.5±15.2)vs(6.8±1.9)μmol/L,P<0.01];其变化与TBIL、AST呈正相关(r=0.442,0.402,均P<0.01),与CHE、GLU和CHO呈负相关(r=-0.313,-0.355,-0.386,均P<0.01)。结论检测重症肝炎患者血清中Hcy水平对疾病的诊断及抢救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61例,随机分为:ADV组80例,给予ADV10mg/d;拉米夫定(LAM)组81例,给予LAM100mg/d。疗程48周。完成12、24周和48周治疗时,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及肝功能变化。结果:两组HBVDNA下降水平及转阴率、血清HBeAg阴转率、血清HBeAg/抗-HBeAb转换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均随着疗程的延长而增加,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8周时,LAM组有5例发生YMDD变异,变异率6.17%,ADV治疗组无病毒变异发生。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与药物相关的肾功能损害,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周抗病毒治疗,ADV疗效与安全性与LAM相似,而耐药突变率较LAM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对4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阳性症状组(26例,以阳性症状为主)和阴性症状组(23例,以阴性症状为主),以利培酮治疗8周。治疗前和治疗第2、4、6、8周末分别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血清NO水平,对治疗前后NO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选择25名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阳性症状组治疗前血清NO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阴性症状组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阳性症状组血清NO水平从治疗第2周起逐渐下降,到第8周末接近正常水平(P>0.05)。阴性症状组NO水平从治疗第2周起逐渐上升,到第8周末接近正常水平(P>0.05)。结论: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NO水平有一定影响,阳性症状为主患者的血清NO水平降低,阴性症状为主患者血清NO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18.
ELISA法与FQ-PCR对HBV三种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与评价联合检测乙型肝炎HBeAg和Pre-S1Ag、HBV-DNA等血清免疫标志物在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治疗中的意义,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对619例疑似或确诊乙肝患者的血清样本分别进行乙肝免疫标志物HBeAg、Pre-S1Ag和HBV-DNA的联合检测。结果表明,血清乙肝免疫标志物HbeAg检测为阴性时,不能完全表明患者乙肝病毒复制终止或病毒血症的消失;血清Pre-S1Ag检测结果有助于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也可以作为乙肝病毒DNA复制的指标之一;而FQ—PCR检测血清HBVDNA结果则有助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或抗体血清滴度较低时肝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1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HBV感染情况与AFP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PHC)患者乙肝病毒感染情况与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及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140例PHC患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及AFP水平。结果PHC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模式分析中,HBV感染124例(88.6%),其中感染模式HBsAg、抗-HBe、抗-HBc 3项阳性(小三阳)为69例(49.3%),HBsAg、HBeAg、抗-HBc 3项阳性(大三阳)32例(22.9%),单纯HBsAg阳性10例(7.1%)。140例PHC患者中,HBV-M阳性者AFP升高比例明显高于HBV-M阴性者(P<0.01)。结论HBV是原发性肝癌发生的重要病因,在PHC患者中AFP升高与H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评价恩诺沙星合成抗原免疫对动物机体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用恩诺沙星合成抗原免疫小鼠,探讨恩诺沙星合成抗原免疫对小鼠肝脏组织中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的影响.[结果]对照组小鼠AST活性为(384.34±74.06)U/mg prot,试验组为(358.04±48.63) U/mg prot,差异不显著(P> 0.05).对照组小鼠ALT活性为(934.92±117.94)U/mg prot,试验组为(523.78±94.60) U/mg prot,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恩诺沙星合成抗原免疫对小鼠肝脏组织ALT活性有抑制作用,但对AST活性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