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地膜植棉增温、保墒、节水增产作用已被广大棉农所熟知。喷灌是节水农业技术中应用广,节水增产潜力大的有效技术。将这两项增产、节水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在我区对棉花的生态环境、产量和品质等方面必将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我师在90团9连利用外资发展起来的喷灌地膜棉...  相似文献   

2.
液体地膜育苗对棉花生育与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研究了液体地膜育苗对棉花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试验表明 ,与塑料拱棚育苗相比 ,适量液体地膜( 5 0 0~ 75 0kg·hm 2 )育苗棉花增产显著。其增产机理是棉苗质量高 ,移栽后缓苗期短 ;叶面积大 ,生育前期增加快 ,后期下降幅度小 ;叶片光化学特性得到改善 ,棉铃蔗糖转化酶活性提高 ;成铃时空分布合理 ,优质铃数增加 ,铃重提高。在棉花生产中 ,采用液体地膜育苗是一项可行的技术  相似文献   

3.
地膜晚茬麦增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膜晚茬麦增产技术张海芝(河南省周口地区农科所466001)麦套棉地区棉花生育期长,后茬小麦播种过晚,地温低,积温不足,冬前难于分蘖,小麦产量低。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1994~1996年进行了晚茬麦增产试验,供试品种豫麦18,小区面积300m2(20……  相似文献   

4.
塑料大棚内麻地膜覆盖草莓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明确麻地膜在大棚内覆盖栽培对作物的影响特点,在大棚和露地同时进行不同地膜覆盖草莓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麻地膜在大棚内覆盖的增温、保水效应比在露地大,能够提早草莓开花结果,显著提高产量。大棚和露地不同种植环境与不同覆盖处理间的互作效应极显著。麻地膜在大棚内的增产效果更好,比无覆盖增产12.8%,比塑料地膜增产1.73%。麻地膜比无覆盖在大棚内的增产幅度要比在露地多增产4.3%。  相似文献   

5.
采用地膜创新产品——渗水地膜,以普通地膜及露地为对照,对渗水地膜覆盖棉田后土壤水分、温度、通透性等生态因子的变化及其对棉花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渗水地膜覆盖除具有普通地膜的增温、保水、提墒以及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等作用外,更具有普通地膜所不具有的从膜面垂直入渗降水的作用,使全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具较高水平,水分供应充足,同时,由于渗水地膜的微通气作用,使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提高,气相比例增加,土壤通透性增强,土壤温度较为稳定。(2)渗水地膜覆盖进一步改善了棉田土壤水分、温度及通透性等生态环境,为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从多项生理指标的变化看出,棉花植株抗逆性增强。渗水地膜进一步提高了棉花覆盖栽培的增产潜力。(3)在北部特早熟棉区降水较多的年景下,渗水地膜覆盖棉花产量比露地增产22.3%,比普通地膜增产12.1%,增产效果显著。渗水地膜比普通地膜增产主要在于铃重的增加,普通地膜比露地的增产主要得益于衣分的提高,渗水地膜比露地的增产是得益于铃重及衣分的共同作用。渗水地膜与普通地膜相比并未增加投资。(4)在同等条件下,渗水地膜总耗水量比露地降低10.1%,比普通地膜降低6.5%。水分利用率比露地提高36.7%,比普通地膜提高20.7%,此结果对北方半干旱地区旱作棉花提高降水利用率及新疆内陆棉区灌溉条件下的棉田节水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高分子膜类物质(高级脂肪醇或高级脂膜肪酸)喷在植物体表面和地面后,能形成透明的膜层。国际上曾作为蒸腾抑制剂或蒸发抑制剂使用,可以提高苗木移栽的成活率和增强抗旱耐寒能力,有利于植物生长和发育及增产作用。在多种作物上研究防治病害,随之又观察到还能防治小体昆虫(蓟马、蚜虫、螨类等害虫)。我省在棉花上应用于地膜棉早播增产10%~13%。在小麦扬花后喷洒,千粒重增加2g,增产10.15%以上 。  相似文献   

7.
双膜棉的生育特点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颂禹  乌松康 《作物杂志》1994,(1):36-36,35
双膜棉的生育特点与栽培技术黄颂禹,乌松康,朱秀良,朱明华,韩芒雄(江苏省海门县农业局226100)从1989年开始,我们把移栽棉和地膜棉有机地结合起来,即营养钵育苗在移栽时再用除草地膜覆盖(简称双膜棉),通过除草地膜的增温保墒除草效应,促进了棉花的壮...  相似文献   

8.
超宽膜植棉技术采用200~230cm的地膜,是相对于大规模采用的145~155cm的地膜而言,它具有增温、保墒、保肥、节水、灭草及增产增效等效果,与宽膜相比皮棉单产可提高8~15kg/667m2.  相似文献   

9.
甘薯自古以来都是雨后栽插,早栽迟栽听天由命,产量随下雨早迟波动很大。肥团催根就是在栽插前几天,用营养土将插条基部包住,捏成肥团,排于苗床内,盖上地膜,催出根后,晴天开窝移栽于大田,打破了千年常规,摆脱了自然的控制,是甘薯抗旱增产的新途径。我县从1989年开始试验、示范、推广,经过3年的探索,已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现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地膜玉米高产群体生理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增产效果显著,已为国内外大量研究和生产实践所证明,其增产效应也有不少资料报道,但有关地膜玉米高产群体生理指标的研究资料甚少。我们于1990年在贵阳花溪对地膜玉米与露地玉米的有关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着重探讨地膜玉米与露地玉米群体的生理指标,以期为地膜玉米的高产稳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辣椒在不同覆盖条件下的增产效应,对辣椒进行了黑色地膜和麦秆覆盖栽培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辣椒覆盖黑色地膜栽培和覆盖麦秆的栽培比露地栽培辣椒分别增产70.79%和5.15%,黑色地膜覆盖单产显著高于麦秆覆盖和露地栽培。说明辣椒覆盖黑色地膜栽培能增加辣椒单产。  相似文献   

12.
高寒山区地膜玉米丰产栽培技术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节地区中部包括大方县,毕节县的大部分,织金县、黔西县的少部地区,海拔1200—1600米,是全区主要的玉米生产地带。近年来推广地膜玉米后,平均亩产达到400公斤以上,亩增产100—150公斤,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为了进一步提高这一地区地膜玉米的产量水平,挖掘地膜玉米的增产潜力,1990年我们在毕节地区科委、计委的立项支持下,首次利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开展了地膜玉米种植密度与施肥问题的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移栽地膜棉高产形成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德华  纪从亮 《作物学报》1999,25(5):616-621
对移栽地膜棉的土壤物理性状及棉株生长生理特点研究表明,移栽地膜棉由于提高了土壤温度和降低了土壤容重等,因而扩大了根系吸收范围,提高了根系吸收功能。根系总吸附面积(ABS )比常规移栽棉高0.5~1.0m2/株,有效吸附面积(ACS)高0.2~0.4m2/株,根系伤流量增加。促进了光合面积的扩大和光合功能的提高,LAI后期下降较少,光  相似文献   

14.
地膜油菜栽培技术发展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地膜油菜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地膜油菜的增产机理、栽培方式及其研究应用情况,并对地膜油菜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降解地膜与控释肥对再生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索更加清洁高效的水稻覆膜栽培技术,采用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可降解地膜代替常规地膜、一次性施用不同用量的控释氮肥,与"中稻+再生稻"的最佳结合技术。结果表明:覆膜后降解地膜与普通非降解地膜覆对再生稻两季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控释肥一次性基施以150 kg N/hm2处理头季稻产量最高,225 kg N/hm2处理"中稻+再生稻"两季总产最高。因此,水稻覆膜技术与可降解地膜、控释肥以及再生稻技术结合后,是一项清洁、高产、高效的水稻栽培新技术。  相似文献   

16.
邯郸市农用地膜残留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俊玲 《中国种业》2013,(12):51-51
邯郸市是一个以粮、棉、油、菜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市,种植习惯上多采用地膜覆盖等技术模式,根据近6年的统计资料看全市常年使用地膜在8500吨左右,覆盖面积大约210万亩,并且全市地膜使用量、覆盖面积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随着使用地膜栽培年限的延长,残留地膜若得不到及时回收,必然带来难以解决的污染危害,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可是,邯郸市治理地膜污染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治理工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7.
棉花主根长度、粗度及根重增长动态均随生育进程呈S型曲线变化规律。主根粗度及根重的垂直分布随土壤深度变化呈负指数曲线型变化趋势。棉株根系绝大部分(80.6%~95.4%)集中于0~30cm耕层内。根系伤流量随生育进程呈低一高一低变化,以盛蕾期最高;根系总吸收面积及活跃面积均随生育进程而增加。根系生长与地上部生长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线性回归相关关系,根系生长是一个地上部与地下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统一过程。地膜棉与露地棉相比较,表现主根长、入土深,主根粗度增加,根重增多,生理活性明显增强,根系横向分布广,根群分布浅。地膜棉根量的增长速度在生长前期比露地棉大,尤在7叶期前更为明显,生长后期则比露地棉小。这些特点是地膜棉植株健壮及高产的重要生物、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新疆农业生产中地膜投入量不断增加,但残膜回收率却较低,土壤中残膜量的增加造成土壤结构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无膜棉综合植棉技术能够实现不用地膜种植棉花,有效解决残膜污染难题,实现绿色植棉。但当前无膜棉种植苗期生长缓慢一直是制约无膜棉高产的一个因素,为此,2020年第三师农业科学研究所针对无膜棉苗期发育缓慢等问题开展了试验研究,旨在为南疆棉花无膜滴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复种的好处1.增加产量 晚稻配套栽培,能较大幅度地增产。桃江乡窑头村1985~1987年226亩地膜花生平均亩产269.4公斤;露地花生平均亩产210.5公斤,地膜花生比露地花生亩增产27.98%。花生后茬杂交晚稻平均亩产453.5公斤,双季连作杂交晚稻平均亩产411公斤,前者比后者增产10.34%。  相似文献   

20.
冉敬才 《作物杂志》1993,9(1):30-30
为了探索地膜玉米全苗、高产、节约成本的科技开发增产潜力,我们在海拔1100米的高寒山区酉阳县毛坝乡大石鼎村种植104亩郧单1号肥球(即营养钵保温育苗)玉米半膜覆盖侧栽(简称半膜侧栽)示范田,加权平均亩产340.1公斤,比对照全膜覆盖玉米(简称地膜玉米)亩产232.2公斤增产46.5%,比露地直播玉米亩产100.8公斤增产2.4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