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方 《经济林研究》2003,21(2):23-27
生态区评价是国际上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方法和实践。有利解决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中国生态区划分以地面景观为标准,并建立二级分类系统,区一亚区,同时充分利用政府行为。将全国共划分为10个一级生态区:天然林保护生态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区、水土保持生态区、防护林生态区、荒漠生态区、湿地生态区、林业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农业生态区、青藏高原高寒生态区。  相似文献   

2.
何方 《经济林研究》2003,21(4):27-29
生态区评价是国际上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方法和实践。有利解决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中国生态区划分以地面景观为标准,并建立二级分类系统,区一亚区,同时充分利用政府行为。将全国共划分为10个一级生态区;天然林保护生态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区、水土保持生态区、防护林生态区、荒漠生态区、湿地生态区、林业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农业生态区、青藏高原高寒生态区。  相似文献   

3.
何方 《经济林研究》2002,20(4):23-26
生态区评价是国际上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方法和实践。有利解决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中国生态区划分以地面景观为标准,并建立二级分类系统,区一亚区,同时充分利用政府行为。将全国共划分为10个一级生态区;天然林保护生态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区、水土保持生态区、防护林生态区、荒漠生态区、湿地生态区、林业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农业生态区、青藏高原高寒生态区。  相似文献   

4.
何方 《经济林研究》2003,21(3):24-27
生态区评价是国际上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方法和实践。有利解决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中国生态区划分以地面景观为标准,并建立二级分类系统,区一亚区.同时充分利用政府行为。将全国共划分为l0个一级生态区:天然林保护生态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区、水土保持生态区、防护林生态区、荒漠生态区、湿地生态区、林业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农业生态区、青藏高原高寒生态区。  相似文献   

5.
海南省政府日前批准实施的《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将全省划分为4个生态区、10个生态亚区和38个生态功能区。根据资源开发和保护的需要,38个生态功能区被分为严格保护生态区、控制性开发利用区和资源开发利用区等3种类型,实行分类开发利用和保护。  相似文献   

6.
中国生态区划分与评价和保护建设的研究(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态区评价是国际上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方法和实践。有利解决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中国生态区划分以地面景观为标准 ,并建立二级分类系统 ,区一亚区 ,同时充分利用政府行为。将全国共划分为 10个一级生态区 :天然林保护生态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区、水土保持生态区、防护林生态区、荒漠生态区、湿地生态区、林业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农业生态区、青藏高原高寒生态区  相似文献   

7.
生态区评价是国际上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方法和实践。有利解决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中国生态区划分以地面景观为标准,并建立二级分类系统,区一亚区,同时充分利用政府行为。将全国共划分为10个一级生态区:天然林保护生态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区、水土保持生态区、防护林生态区、荒漠生态区、湿地生态区、林业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农业生态区、青藏高原高寒生态区。  相似文献   

8.
中国生态区划分与评价和保护建设的研究(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区评价是国际上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方法和实践。有利解决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中国生态区划分以地面景观为标准 ,并建立二级分类系统 ,区一亚区 ,同时充分利用政府行为。将全国共划分为 10个一级生态区 :天然林保护生态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区、水土保持生态区、防护林生态区、荒漠生态区、湿地生态区、林业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农业生态区、青藏高原高寒生态区  相似文献   

9.
生态区评价是国际上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方法和实践.有利解决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中国生态区划分以地面景观为标准,并建立二级分类系统,区一亚区,同时充分利用政府行为.将全国共划分为10个一级生态区:天然林保护生态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区、水土保持生态区、防护林生态区、荒漠生态区、湿地生态区、林业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农业生态区、青藏高原高寒生态区.  相似文献   

10.
生态区划是湖南省湿地保护管理的基础工作,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把湖南省划分为环洞庭湖湿地生态区、长株潭湿地生态区、泛湘江流域湿地生态区、泛资江流域湿地生态区、泛沅江流域湿地生态区和泛澧水流域湿地生态区。在分析各湿地生态区湿地资源现状和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湿地保护对策,以期为湖南省湿地保护管理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生态区保护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区和生态区保护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法,它是在更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进行保护,是目前比较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法。在对生态区的特点、生态区保护的目标及原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生态区保护的内容、工作步骤及其在长江淡水生态区、黄河中游湿地生态区中的应用,为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我区编制完成以全域为范围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空间规划》,规划科学划定生态、农业、城镇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优化空间布局,把宁夏总体空间格局划分为"一带三区、一主两副","一带"即指沿黄城市带,"三区"即北部平原绿洲生态区、中部荒漠草原防沙治沙区和南部黄土丘陵水土保持区;"一主"指银川都市圈,"两副"指固原、中卫两个副中心城市。规范开发行为,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形成了  相似文献   

13.
《国土绿化》2006,(9):1-1
共划分出7个生态区和17个生态亚区、76个生态功能区。《区划》明确了各个生态功能区的主导生态服务功能、生态环境敏感性与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并据此提出各个生态功能区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发展方向及环境保护对策。为西藏构建生态安全体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与布局工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速生杨树良种在辽宁省的区域栽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当前辽宁省栽培推广的主要速生杨树品种,按着影响其生长的气温、降水、土壤等主导因子,根据不同品种的生物生态特性,进行了大体的自然栽培区划。在栽培区划中将我省区分为西部丘陵干旱区、西北部沙旱瘠薄区、辽北低丘平原半湿润区、辽河平原半岛半湿润区及东南部湿润区、东部山地低温区、辽河下游低地盐土区等6个不同栽培生态区。把当前生产中主要栽培的杨树品种,划分为喜温型、较喜温型、中温型、较抗寒型、耐碱型等类型。并在上述各生态区内进行了布局,为以后栽培推广提供了适地适树、适地适品种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科学地识别文化生态区域范围与格局,厘清区域、文化与生态的关系是文化生态全域保护的首要问题。结合海南岛黎苗文化的实际情况,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文化、生态、经济3个层面选取指标,构建黎苗文化生态指标体系,并运用引力模型测算城市文化生态发展联系度,界定海南岛黎苗文化生态区范围为以五指山、三亚、东方为核心的海南岛中南地区的9座城市,进而划分为中部核心区、南部优化发展区、西部整合提升区3个亚区。并综合文化生态区域内部发展支撑能力和区域要素分析,发现海南岛黎苗文化生态区域内存在明显的资源分布与支撑能力失衡、发展联系强度不够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生态功能区划是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判断生态系统分异和变化规律、提出生态退化恢复对策的基础。在综合分析怀仁县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以卫星影像图和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库为基础,利用ArcG is软件的多层叠加功能,采用图形叠置法将怀仁划分为3个生态区,6个生态功能区,并根据各区主要生态问题提出了生态建设与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城市的生态经济功能进行区划不仅有助于识别区域的生态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更有助于因地制宜的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对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文章采用了数值分类法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把北京市划分为城市人文生态区、生态经济协调区、保护性生态经济开发区和城郊农业发展区,并对各自的功能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杨树栽培生态气候区及适生品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筛选平均海拔高度、平均纬度、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温度、≥10℃有效积温、无霜期、年均蒸发量等7个因子,对辽宁省45个样点进行杨树栽培生态区划分。全省划分为5个杨树栽培生态气候区:中部平原半湿润区、南部低丘湿润半湿润区、西北部平原低丘半湿润区、西部丘陵半干旱区、东部山地湿润区。并参照杨树资源调查实际结果确定了各气候区的不同林种的主栽杨树树种和品种。使得该区划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为辽宁各地区制定杨树丰产林规划、标准及栽培技术措施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设置样地调查及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将气候因素从影响兰考泡桐生长的诸因素中分离出来,对黄淮海平原兰考泡桐进行了气候生态区划.结果表明,黄淮海平原兰考泡桐可划分为黄泛平原、淮北平原和海河平原3个气候生态区.由于这3个气候生态区在水热因子上的差异,导致兰考泡桐在生长上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中的生态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汶川大地震破坏区愈10万km^2,核心破坏区达6.5万km^2,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危及灾区生态屏障功能发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因此,保护灾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退化生态系统,是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点内容之一。文章从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意义入手,提出“生态脆弱区、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河流源区与流域区、聚落生态与农田生态区、地震遗址保护区”是灾区生态保护与恢复的五大关键区域,而“脆弱生态环境的难恢复性、贫困人口生存方式的脆弱性与经济开发活动的持续性”是生态保护与恢复重建中面临的三大障碍,提出通过“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农村扶贫、建立生态补偿以及开发生态资源”等四大措施来改善灾区生态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