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5年生桂香龙眼结果树为试材,花芽形态分化期分别以喷213mg·L-1乙烯利、213mg·L-1乙烯利 100mg·L-1多效唑、人工摘除小叶、喷清水(对照)4个处理进行防"冲梢"试验,观察其防冲梢效果,并研究其对龙眼叶片内源激素和花芽形态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乙烯利 多效唑对于防治龙眼冲梢效果最佳;喷施乙烯利、乙烯利 多效唑以及人工摘小叶后,桂香龙眼叶片中的IAA、GA含量均较对照有所下降,各处理对ABA含量影响不大。其中喷施乙烯利、乙烯利 多效唑两种处理ZR含量增加,而摘小叶对ZR的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多效唑对黄瓜及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采用穴盘育苗的方法,在黄瓜二叶期进行浓度为10,20,50 mg·L-1多效唑处理,在番茄三叶期进行浓度为5,10,20 mg·L-1多效唑(PP333)处理。结果表明:黄瓜喷施20 mg·L-1、番茄喷施5 mg·L-1浓度的药液效果最为适宜,该浓度下多效唑能有效地控制幼苗地上部的徒长,促进幼苗干物质的积累,有利于培育壮苗。  相似文献   

3.
多效唑对盆栽蜡梅的矮化效应及抗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500、1000、2000 mg·L-13种不同浓度的多效唑(PP333)对盆栽蜡梅进行灌根处理,研究多效唑对盆栽蜡梅矮化处理效果及生物学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均提高了蜡梅叶片叶绿素含量,并随浓度增加而增大,蜡梅植株抗性随着多效唑浓度增加出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1000 mg·L-1多效唑处理抗性最强.多效唑施用浓度与盆栽蜡梅当年发枝数、技长、节间长及开花时间呈负相关,各处理对蜡梅枝条伸长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对花朵直径影响较小,中、低浓度多效唑处理能显著增加花蕾数量,其中1000 mg·L-1多效唑处理花蕾数最多.本试验以1000 mg·L-1多效唑200 mL灌根处理盆栽蜡梅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在大田条件下,采用裂区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多效唑对马铃薯叶绿素含量、叶片光合参数、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光合速率(CPR)、群体呼吸速率(CRR)以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强单叶的光合能力,同时降低呼吸消耗,但是随着LAI的提高,CRR增强,造成CPR下降;喷施多效唑减弱地上部的营养生长,提高叶绿素含量,降低LAI,低浓度多效唑促进光合,高浓度多效唑对光合有抑制作用;增施氮肥与喷施多效唑相结合,在保证合理LAI的情况下,CRR下降,CPR上升;从两年的试验结果来看,低氮处理(225 kg·hm-2)同时喷施100 mg·L-1多效唑产量最高,而高氮处理(295 kg·hm-2)并喷施300 mg·L-1多效唑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低浓度多次使用多效唑和烯效唑控制垂花光萼荷株型的效果试验表明,5 mg·L-1烯效唑每周喷叶1次对控制叶长效果最好;喷施多效唑和烯效唑对垂花光萼荷繁殖均有促进作用,以25 mg·L-1烯效唑1次施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为改变姜荷花切花品种存在的花茎过长、容易倒伏之缺点,使之适合盆栽化需要。本研究以不同浓度的多效唑、矮壮素、烯效唑分别以浇灌和喷施方式处理姜荷花植株,调查研究其矮化效果及相关性状。结果表明:多效唑和烯效唑的浇灌处理,使花茎和植株的矮化效果最为明显,其中多效唑还具有花茎的增粗效果。多效唑的浇灌处理以200 mL,浓度为300 mg·L-1较为适宜。烯效唑选取的适宜浓度范围为50~150 mg·L-1。3种矮化剂对姜荷花的总叶龄数并没有影响,对分蘖则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效应。  相似文献   

7.
生长调节剂对牡丹切花保鲜及生理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浓度的多效唑、比久、CaCl2喷施牡丹切花,以研究它们对牡丹切花的瓶插寿命、最大花径、花枝鲜重、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呼吸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它们能使牡丹切花的瓶插寿命比CK长1~2 d.其中200mg·L-1多效唑的效果优于200mg·L-1比久,其使切花花枝鲜重持续时间长、花径大、可溶性蛋白降解速度慢、相对电导率小,能延缓牡丹切花呼吸高峰的到来,且POD、SOD活性大.200mg·L-1多效唑、200mg·L-1比久、0.1?Cl2等是延长切花瓶插寿命较为理想的保鲜液.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核桃树使用多效唑后核桃仁中的残留量,评估多效唑在核桃园中使用的安全性,于2019年分别以普通核桃品种‘香玲’和‘元丰’为试材,使用不同剂量(0. 8~1. 6 g·m~(-2))、不同浓度(1 000~2 000mg·L~(-1))多效唑进行土壤施入或叶面喷施,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B 23200. 8—2016)对多效唑在核桃仁中的最终残留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和土施处理的残留量均小于0. 5 mg·kg~(-1),其中大部分土施处理的残留量低于0. 01 mg·kg~(-1),叶面喷施处理的残留量低于0. 02 mg·kg~(-1)。我国目前还没有核桃仁多效唑残留限量标准,若以最大残留量≤0. 5 mg·kg~(-1)(我国现行花生仁残留限量标准)为标准,土壤施入多效唑0. 8~1. 6 g·m~(-2)或叶面喷施多效唑浓度不超过2 000 mg·L~(-1),喷施不多于3次,核桃仁中多效唑残留量不超标。  相似文献   

9.
多效唑对红秋葵幼苗生长及生理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多效唑对红秋葵种子进行漫种,以研究多效唑对红秋葵幼苗生长与生理活性的影响效果.为培育茁壮的红秋葵幼苗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用浓度2mg·L-1、4 mg·L-1的多效唑浸种.对红秋葵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出苗率影响不大,没有明显的抑制效果;用6 nag·L-1的多效唑处理.会在一定一程度上降低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出苗率.同时,多效唑能提高种子的简易活力指数.有效矮化红秋葵幼苗高度,增加幼苗的茎秆粗度,优化幼苗的株型,增加叶片的叶绿素a、b含量和叶绿素总量.提高幼苗SOD和POD活性.其中以4 mg·L-1的多效唑浸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12种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评价12种杀菌剂田间推荐剂量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40 g·L-1噻呋酰胺悬浮剂300 mL·hm-2、5%己唑醇悬浮剂1 200 mL·hm-2、30%井冈·戊唑醇悬浮剂300 mL·hm-2和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300 mL·hm-2处理防效较好,为909%~935%;24%甲基硫菌灵·己唑醇悬浮剂2 250 mL·hm-2、325 g·L-1 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450 mL·hm-2、20%咪鲜胺·己唑醇微乳剂1 500 mL·hm-2和04%低聚糖素水剂3 750 mL·hm-2处理防效次之,为846%~887%;250 g·L-1阿米西达悬浮剂 600 mL·hm-2、10亿cfu·g-1 解淀粉芽杆菌可湿性粉剂300 g·hm-2、5%井冈霉素水剂 3 000 mL·hm-2处理防效较差,为762%~787%;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225 mL·hm-2处理防效最差,为614%。  相似文献   

11.
以环境相关浓度(10、100、1000 ng·L-1)的多效唑对褐菖鮋进行50 d的水体暴露后,检测多效唑对褐菖鮋脾脏ACP、SOD、LSZ、POD等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各指标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LSZ、POD对多效唑呈浓度依赖性下降趋势,LSZ在10 ng·L-1浓度组下降不显著(P>0.05),100、1000 ng·L-1浓度组出现显著性下降(P<0.05);POD活性在各药物组都出现显著性下降(P<0.05);ACP、SOD活性在10、100 ng·L-1组均出现显著性下降(P<0.05),只在高浓度的1000 ng·L-1组下降不显著(P>0.05)。综上表明,多效唑的暴露对褐菖鮋免疫系统的影响超出其耐性阈值,对其免疫系统的功能造成了损伤。  相似文献   

12.
董扬 《天津农林科技》2023,(1):14-16+30
为明确多效唑溶液喷施时期以及浓度对甜高粱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以甜高粱“吉甜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株高达到30、 80、130 cm时喷施浓度为300、600、900 mg·L-1的多效唑溶液,用清水作对照(CK)。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多效唑溶液可改变甜高粱植株茎秆的形态特征,使植株株高、重心高度降低,茎粗增加,从而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在本试验条件下,“吉甜2号”在株高80 cm时喷施900 mg·L-1的多效唑溶液可有效增强甜高粱的抗倒伏能力,有利于稳产,是较适宜的防倒伏增产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以“GR911”木薯的腋芽为外植体,通过无菌培养获得的组培苗为材料,研究经不同浓度多效唑(0、1、2、3、4、5 mg· L-1)与6-BA、NAA组合处理对组培苗增殖、生根、壮苗及移栽成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浓度在3 mg·L-1时,附加6-BA浓度0.2mg·L1增殖系数达3.24,比对照提高2.18倍;经多效唑(4 mg·L-1)处理组培苗生长高度达5~6 cm、生根数6根以上时移栽成活率达87.64%,有利于培育壮苗,从而能提高移栽成活率.  相似文献   

14.
以大丽花高生型品种‘丽人’为试材,采用叶面喷施法,研究矮壮素(PP333和DPC)不同施用浓度、不同时间对其生长发育和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浓度以900 mg·L-1效果最好,PP333株高较CK降低了近1/3;节间长较CK缩短4.60cm;茎粗较CK增加了24.06%;DPC效果稍差。用PP333900 mg·L-1浓度处理80 d,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1.971mg·L-1),比CK提高了136.90%,用PP333和DPC喷施,浓度为900 mg·L-180 d时,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达最大值,为9.163,9.173 mg·L-1。说明喷施多效唑和缩节胺可显著影响大丽花生长发育和生理特性,促进其发育,增强其抗逆性,使大丽花的株型、观赏价值和开花品质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叶面喷施不同水平的多效唑(PP333)、稀土(XT)、高乐(GL)组合植物生长调节物质,调节锥栗Castanea henryi营养生长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枝条的粗度、长度、节数和节长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叶片的蛋白质质量分数和叶绿素质量分数具有显著差异;对营养生长起主导作用的因子是叶面喷施PP333,经济而有效的生长调节处理应为PP3334.95 g.L-1 XT 2.64 mL.L-1 GL 1.00 g.L-1 比久(B9)2.00 g.L-1 硼砂(PS)2.00 g.L-1。表3参18  相似文献   

16.
多效唑对太子参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太子参高产栽培,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大田条件下多效唑不同浓度叶面喷施对太子参叶片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多效唑能提高太子参的叶绿素含量,随着多效唑浓度的增高太子参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均呈上升趋势。多效唑可促进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及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增幅相似。各处理净光合速率均高于对照,以100mg/L处理净光合速率最高,为9.49μmol/(m~2·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随多效唑浓度增大而增大;光饱和点与光补偿点均随着多效唑浓度增高而降低,除50mg/L处理光饱和点[1 000.80μmol/(m~2·s)]高于对照外,其他处理均较对照低;所有处理光补偿点均较对照低;各处理太子参的产量均较对照高,以150mg/L处理的产量最高,为399.8kg/667m~2。  相似文献   

17.
为评价30%恶唑菌酮·氟硅唑、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的安全性、防治效果和产量的影响,本试验采用30%恶唑菌酮·氟硅唑、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于小麦初花期和盛花期施药,分别设为试验Ⅰ组(30%恶唑菌酮·氟硅唑喷施10 mL/亩)、试验Ⅱ组(30%恶唑菌酮·氟硅唑喷施15 mL/亩)、试验Ⅲ组(30%恶唑菌酮·氟硅唑喷施20 mL/亩)、试验Ⅳ组(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喷施70 mL/亩)和对照组(喷施自来水),观察各组的防效、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2种药剂均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有一定防效,能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其中,试验Ⅳ组对小麦赤霉病、白粉病的病穗防效、病指防效、产量和经济效益均显著高于试验Ⅰ、Ⅱ、Ⅲ组(P<0.05)。因此,建议使用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在小麦初花期、盛花期进行2次防治,可有效控制相关病害的蔓延。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澳洲狐尾的推广应用,通过在澳洲狐尾(Ptilotus exaltatus)‘幼兽’(Joey)表面喷施多效唑(MET)、矮壮素(CCC)和甲哌鎓(DPC)分别在3个浓度水平下的栽培试验,研究生长调节剂对澳洲狐尾(Ptilotus exaltatus)株高、冠幅和分枝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浓度为1 000 mg·kg~(-1)的多效唑矮化效果最好,但冠幅较小,分枝数相比对照略高;喷施浓度为1 mL·L~(-1)的矮壮素对澳洲狐尾也具有一定的矮化效果,冠幅较大,分枝数较多;喷施浓度为200 mg·kg~(-1)的甲哌鎓对澳洲狐尾的株高和冠幅有极显著(P0.01)的提高效果,分枝数增加,喷施浓度为500 mg·kg~(-1)的甲哌鎓对澳洲狐尾的株高和冠幅有显著(P0.05)的提高效果,分枝数增加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多效唑15%可湿性粉剂在小白菜和土壤中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验证多效唑推荐施用浓度50mg·L-1的合理性,采用田间试验方法,施用不同浓度的多效唑50、250、500mg·L-1,研究在不同处理时间1、24、72h和7、14d,多效唑在小白菜以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多效唑在小白菜和土壤中的降解过程分别符合不同的一级动力学方程,当施用浓度为500mg·L-1时,其在小白菜叶片中的残留半衰期为57.76h,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60.27h;(2)按照推荐使用的施用浓度,采收时多效唑在小白菜和土壤中基本无残留,证明推荐施用浓度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20.
连作晚稻机插秧化学调控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连作晚稻机插秧化学调控试验结果表明,多效唑药剂浓度与苗高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按机插移栽对秧苗的综合要求,连作晚稻秧苗秧龄20d的用50mg·L-1多效唑处理、25d的用100~200mg·L-1多效唑处理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