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不同灌溉方式对有机肥碳矿化及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测定有机碳矿化速率及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变化的方法,探讨有机质含量与活性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研究不同灌溉方法对保护地土壤有机质积累-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机肥施人保护地土壤的90d内,有机碳矿化率沟灌为42.94%-47.19%,滴灌为48.51%-53.54%,渗灌为42.04%-45.77%,其大小顺序为滴灌>沟灌>渗灌;而同一灌溉处理有机肥有机碳矿化率为:2g·kg-1土>4g·kg-1土>6g·kg-1土>8g·kg-1土.活性有机质含量变化也因灌溉方式及有机肥用量而异,滴灌与渗灌处理的活性有机质含量变化趋势相似,沟灌则与滴灌、渗灌有较大差异;就有机肥用量而言,某一时间的活性有机质含量为:8g·kg-1土>6g·kg-1土>4g·kg-1土>2g·kg-1土.灌溉方式与有机肥用量对活性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差异极显著,且灌溉方法与有机肥用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北京山地7种人工纯林的土壤分析,研究了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的影响,并对不同土壤养分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7种不同林分的土壤p H值均为弱酸性,其变化范围为4.70-7.55;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表现为表层(0cm-10cm)中层(10cm-20cm)下层(20cm~40cm),有机质均值在24.28g·kg-1~58.15g·kg-1之间;土壤全磷含量均值为2.94g·kg-1~6.58g·kg-1;土壤全氮含量均值为1.20g·kg-1~2.83g·kg-1;壤速效钾含量均值为69.39mg·kg-1~227.70mg·kg-1;土壤速效磷含量均值在4.25mg·kg-1~8.02mg·kg-1之间;土壤硝态氮含量均值在3.30mg·kg-1~12.10mg·kg-1之间;土壤铵态氮含量均值在0.65mg·kg-1~1.91mg·kg-1之间;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养分综合效应评价核桃楸纯林最大,为6.237;华山松纯林最小,为-1.968。综合来看,随土层厚度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减少;阔叶林土壤养分含量大于针叶林。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鹤壁市旱地小麦土壤养分与产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指导农民合理施肥,依据鹤壁市旱地43个有代表性的样点土壤全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测试数据,建立了土壤养分与产量之间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鹤壁市旱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以速效磷为最大,属强变异,变异系数为72.77%,说明不同农户在施用磷肥上存在较大差异;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为中等变异,变异系数分别为24.59%和24.79%;在土壤有机质保持在样点平均水平(14.6 g· kg-1)的前提下,随着土壤全氮含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呈现“低—高—低—高”的阶段性变化趋势;随着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则呈现“低—高—低”的阶段性变化趋势;土壤养分效应函数解析认为,与最高产量相应的土壤全氮含量为1.22 g·kg-1,速效磷含量为34.33 mg· kg-1;与最佳经济产量相应的土壤全氮含量为1.2 g· kg-1,土壤速效磷含量为31.86 mg· kg-1.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土壤硒含量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广州市不同地区的土壤硒含量、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地区表层土壤的硒含量相对较高。总硒含量的变幅为0.02~2.87 mg·kg-1,GM为0.314 mg·kg-1,有效硒的变幅为1.01~115.01μg·kg-1,GM为19.879μg·kg-1。广州地区土壤硒的空间分布呈现较大差异,富硒地区主要集中在南沙区、番禺区南部及增城区东部。广州地区土壤硒含量主要受成土母质的影响,酸性条件下富含有机质的砂质粘土和花岗岩硒含量较高。pH、土壤有机质含量和CEC对土壤硒的分布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附城镇具有代表性的530个土壤样品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该镇土壤养分的平均含量为:有机质22.52g.kg-1、全氮1.15 g.kg-1、碱解氮87.83mg.kg-1、全磷22.58g.kg-1、速效磷9.16mg.kg-1、全钾22.58g.kg-1、速效钾、204.89mg.kg-1。该镇川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应继续保持施用厩肥等有机肥。山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应大力推广绿肥应用;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偏低,不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应注重氮施用氮肥。土壤全磷含量适中,而速效磷含量偏低,应重视磷肥的施用;钾含量相对丰富,但川区偏砂地应重视钾肥施肥。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长汀县植烟耕地土壤肥力状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2009年对长汀县烤烟种植地烟前烟后土壤养分测定表明,烤烟耕地土壤整体较酸,全县土壤烟前pH值为4.31,烟后4.42;有机质含量处于中等水平,烟后土壤有机质含量26.33 g·kg-1,比烟前(24.69 g·kg-1)有所增加;植烟后土壤碱解N含量与植烟前差别不大,略有增加,含量处于中等水平;速效P含量较...  相似文献   

7.
盐渍化改造区土壤有机质变化与培肥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曲周试验区为例,研究了盐渍土改造区土壤有机质演化的阶段性特征及系统培肥措施.盐生植被归还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小于5 g*kg-1,近乎贫瘠.随着化肥用量的增加,作物生物产量增加,以根茬归还土壤,从而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到8~9 g*kg-1;加大秸秆还田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可提高并维持在10~12 g*kg-1.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高产作物品种的出现、生产条件的改善、物质投入的增加,作物产量明显提高,无论是以根茬还是秸秆还田都会增加还田量,使土壤有机质含量超过10 g*kg-1,有的达到了12.50 g*kg-1;农牧结合,以优质的有机物质归还土壤,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持续提高到15 g*kg-1以上.土壤培肥措施要适应土壤有机质在盐渍化改造区条件下的积累和演化的阶段性和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8.
安徽毛竹林生产力与土壤养分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的样地调查法,对安徽6个主产地的毛竹林土壤养分与生产力关系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毛竹林生长及其生产力水平差异明显,林分平均密度为2 298~3 496株.hm-2,平均胸径9.0~10.8 cm,平均立竹度0.21~0.34,林分生物量54.7~94.6 t.hm-2;土壤容重多数在1.20 g.cm-3以上,有机质含量25.6~40.2 g.kg-1,全氮1.62~4.56 g.kg-1,全磷0.61~0.92 g.kg-1,有效氮56.5~78.8 mg·kg-1。相关分析显示毛竹林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呈显著正相关,立竹度与土壤有机质、土壤全磷和全钾呈显著正相关。改善土壤物理性、提高土壤肥力特别是有机质含量是促进毛竹林优质丰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田间定位试验开始于2008年,共设置秸秆还田翻耕(CT+)、无秸秆翻耕(CT-)、秸秆还田免耕(NT+)和无秸秆免耕(NT-)四个处理。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分析了2010—2011年度和2012—2013年度两个小麦生长季内土壤CO2排放、土壤DOC含量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两个小麦生长季内土壤CO2排放规律基本一致,从当年小麦出苗到越冬土壤CO2排放量下降,第二年小麦返青后,土壤CO2排放量开始上升,到开花期达到排放高峰,其后开始下降直至小麦成熟。各处理2010-2011年、2012—2013年度土壤CO2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CT+246.44、273.94 mg·m-2·h-1,CT-183.54、212.57 mg·m-2·h-1,NT+188.41、200.06 mg·m-2·h-1,NT-179.66、179.10 mg·m-2·h-1。土壤DOC含量的动态变化表现为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各处理2010—2011年、2012—2013度年土壤DOC平均含量分别为:CT+0.601、0.467 g·kg-1;CT-0.530、0.377 g·kg-1;NT+0.621、0.544 g·kg-1;NT-0.528、0.402 g·kg-1。方差分析表明,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CO2排放、DOC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翻耕能增加土壤CO2排放,对DOC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影响;免耕减少土壤CO2排放,对DOC含量无显著影响,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CO2排放与DOC含量动态变化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土壤CO2排放总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正相关,DOC含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稻田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中国稻田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特征,为提高耕地质量,应对种植结构调整及气候变化等提供支撑。【方法】基于1988—2017年开展的338个国家级定位监测点,分析稻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特征、驱动因素以及对土壤容重影响。【结果】近30年全国稻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提高了3.49 g·kg-1,年均增速0.09—0.12 g·kg-1。稻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增速高低依次为东北、长江下游、长江中游、华南和西南。目前,全国稻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32.4 g·kg-1,从高到低依次为长江中游、华南、东北、西南和长江下游。气候、土壤类型、氮肥投入以及种植制度等对土壤有机质产生影响。西南稻区和高纬度的东北稻区,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年均气温显著负相关(P0.05),东部地区和低纬度的地区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年均气温显著正相关(P0.05)。潜育型水稻土有机质平均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类型水稻土。合适的氮肥投入量(200—300 kgN·hm~(-2)·a-1)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累积。土壤容重及耕层深度与土壤有机质存在显著响应关系(P0.01)。【结论】我国稻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速呈现从南到北依次增加的趋势。年均气温和降水量,土壤类型,氮肥用量和种植制度等管理措施是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1.
对冀西北半干旱区蔚县农田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蔚县土壤pH值为8.39,有机质含量为17.39 g·kg-1,土壤全氮为0.80 g·kg-1,土壤碱解氮含量为38.44 mg·kg,土壤速效磷含量为7.73 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为134.48 mg·kg。与20世纪80年代农田土壤养分含量相比,土壤全氮含量略有提高,土壤中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有较大幅度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略有下降。综合来看,蔚县土壤养分仍需进一步提高。因此,应建立长期的土壤养分综合管理系统,为科学、合理施肥提供长效服务。  相似文献   

12.
合理施用无害化处理后的城市污泥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采用小麦、玉米轮作的田间连续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用量的无害化污泥对华北沙化潮土土壤中有机质、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无害化污泥0 t·hm-2(CK)、15 t·hm-2(A1)、30 t·hm-2(A2)和45 t·hm-2(A3)4种处理下,与CK相比,A3处理在小麦季和玉米季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其中小麦季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为17.45 g·kg-1,增加了30.91%;玉米季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6.52 g·kg-1,增加了80.53%。A2和A3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的提升也分别达到显著水平(p0.05),小麦季A2和A3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达到225.91 mg·kg-1和321.18 mg·kg-1,比CK处理分别增加144.20%和247.18%;玉米季A2和A3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达到154.41 mg·kg-1和190.75 mg·kg-1,分别增加29.19%和59.60%;小麦季A2和A3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达13.53 mg·kg-1和23.92 mg·kg-1,比CK处理分别增加95.52%和245.66%;玉米季A2和A3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达29.50 mg·kg-1和30.71 mg·kg-1,比CK处理分别增加40.08%和45.82%。在小麦和玉米轮作周期,随无害化污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的含量均得到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微生物量碳和氮的含量分别与无害化污泥的不同施用量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伊犁河谷大量果园土壤样品分析结果表明,平均有机质含量20.4 g·kg-1,属于中等水平;碱解氮含量100.25 mg·kg-1,属于中等水平;速效磷含量25.01 mg·kg-1,属于丰富水平;速效钾含量281.82 mg·kg-1,属于很丰水平。根据土壤肥力变化提出了采用平衡施肥、营养诊断施肥、增施有机肥等土壤培肥措施  相似文献   

14.
浙东北油菜产区土壤肥力状况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0年测定了杭州市桐庐县514个油菜地土壤肥力。结果表明,桐庐县油菜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为168~300 g·kg-1,平均233 g·kg-1,土壤全氮含量为093~234 g·kg-1,平均173 g·kg-1;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87~2680),(06~1331)和(1~238)mg·kg-1,平均含量分别为827,157和636 mg·kg-1。桐庐县油菜地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缺乏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681%和693%,速效磷缺乏面积占总面积的467%。油菜产量与土壤碱解氮含量极显著正相关(r=0851**,n=15),与速效磷含量显著正相关(r=0553*,n=15),而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检测分析方法,研究围绕西湖西部3条支流金沙涧、龙泓涧和茅家埠茶园土壤的肥力特征.结果表明,西湖茶园土壤的pH值基本适合茶树生长;有机质含量较高,平均为26.9 g·kg-1;全氮的平均含量为0.97 g·kg-1,达到一级标准;速效磷的平均含量为37 mg· kg-1,超过高产茶园的标准;阳离子交换量平均值为13.85 cmol·kg -.西湖茶园土壤肥沃,养分含量充足,但是保肥能力较差,下暴雨时可能造成养分流失,从而引起周围水域的水体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16.
应用传统统计学、地统计学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尧都区神刘村汾河水灌溉区耕层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规律,绘制了表达这些土壤特性随机性和结构性的半方差图和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铜、有效锰、有效锌和有效铁含量范围分别为45.62~9.61 g·kg-1、1.82~0.06 g· kg-1、1.19~0.26 g·kg-1、19.86~11.18 g· kg^-1、197.62~37.34 mg· kg-1、28.50~0.40 mg·kg-1、488.89~102.22 mg· kg-1、3.12~0.38 mg· kg-1、6.16~1.39 mg· kg-1、4.23~0.42 mg· kg-1、19.82~4.18mg·kg-1.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表的比较,调查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的均值处于二级水平,全磷、水解氮和有效锌的均值处于二级水平,土壤速效钾的均值处于一级水平,其含量均可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但该地区土壤有效锰的均值处于五级水平.在研究区内,土壤各养分的空间变异程度均属于中等强度.有效锰的空间分布为纯块金效应,说明在采样范围内不存在空间相关性.水解氮和有效铁的空间分布体现为中等空间相关性,其余养分的空间分布均体现为强空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以陕西潼关县矿区为研究平台,以复垦土壤养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矿区复垦后土壤养分状况特征,结果表明:矿区复垦后土壤p H值为7.79,全氮含量8.09 g·kg-1,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为8.09 mg·kg-1和264 mg·kg-1,有机质平均为25.81 g·kg-1。p H属弱变异,其余各养分含量均属中等变异。复垦土壤速效钾达到1级水平,有机质达到3级水平,全氮和有效磷分别处于5级和6级水平。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有机质和有效磷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余各养分之间均无明显的相关性。工矿废弃地复垦后通过土壤改良和作物种植可以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重收益,对于增加农民收入,防治土壤污染、排除地下水安全隐患、改善局地生态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探讨渗灌不同灌水控制下限对土壤氮素形态及其数量剖面分布的影响基础上,评价灌水指标,合理调控土壤水分状况.分层采集连续7年用渗灌灌溉的保护地0~60cm层次土壤样品,测定有机质、全氮及无机态氮和有机态氮含量.结果表明:10,16,25,40,63kPa5个处理0~60cm剖面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2.83~17.18g·kg-1范围内变化,其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迅速下降趋势,在0~10cm土层,40kPa处理和63kPa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低于其他3个处理;30~40cm土层.10kPa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低于其他处理.土壤全氮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22~1.70g·kg-1,其含量剖面分布呈上高下低特点,10~30cm土层,63kPa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明显高于其他4个处理.硝态氮、铵态氮分别在10.00~161.59mg·kg-1和6.07~13.94mg·kg-1范围内变化,0~20cm土层,各处理硝态氮含量差异较为明显,以25kPa处理最大,63kPa处理最小.有机态氮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201.74~1602.53mg·kg-1,其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在0~30cm土层,63kPa处理土壤有机氮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保护地渗灌栽培番茄,当渗灌管埋深为30cm时,综合考虑节水、保证作物产量和防止土壤有机物质减少、氮素过量积累等因素,将灌水控制下限土壤水吸力值选定在16~25kPa范围内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19.
福建铁观音茶园土壤及茶叶中的铁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安溪县、永春县和华安县150个铁观音茶园表层土壤及茶叶中铁含量,结果表明,供试铁观音茶园土壤全铁含量为9.35~90.48 g·kg-1,平均值为32.33 g·kg-1;土壤有效铁含量为9.20~395.11 mg·kg-1,平均值为57.11 mg·kg-1.茶叶中铁含量为19.77~797.47 mg·kg-1,平均值为126.71 mg·kg-1.茶叶中铁转移系数与土壤全铁、有效铁均呈极显著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20.
红壤丘陵区土地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中亚热带南、北两端地区土地(红壤坡地和红壤性水稻土)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中亚热带南缘地区由红壤林地开垦为农用地的土壤有机质数量4年间平均下降了2.1g·kg-1·a-1,以旱作处理的土壤有机质损失最为严重,平均下降4.6g·kg-1·a-1;中亚热带北缘地区由红壤荒坡地开垦为农用地的土壤有机质数量9年间平均增加了0.4g·kg-1·a-1;长期耕种的红壤性水稻土的有机质数量在不断提高(0.3g·kg-1·a-1),且芳构化程度也在增加,活性有机质所占的比例加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